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铝毒胁迫诱导菜豆柠檬酸的分泌与累积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水培试验结果表明 ,铝毒诱导菜豆柠檬酸的分泌与累积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 .Al3 + 浓度 <5 0 μmol·L-1时 ,柠檬酸分泌量随Al3 + 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Al3 + 浓度在 5 0~ 80 μmol·L-1时 ,柠檬酸分泌量随Al3 + 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不同菜豆基因型以G1984 2的柠檬酸分泌量最大 ,单位干重Al吸收量最小 .铝毒胁迫时 ,不同菜豆基因型叶片柠檬酸累积量无明显差异 ,根系柠檬酸累积量为G1984 2 >AFR >ZPV >G5 2 73.菜豆柠檬酸分泌量缺P处理 <铝毒胁迫 ,5 0 μmol·L-1LaCl3 不能诱导菜豆分泌柠檬酸 ,表明柠檬酸的分泌与累积是菜豆抗铝毒胁迫的重要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干旱河谷气候区干湿交替作用对土壤优先流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以红河干旱河谷区的荒草地为对象,通过模拟干湿交替的方法,基于染色示踪和水分穿透曲线试验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比分析模拟前后土壤优先流特征的差异性规律。结果表明: 模拟干湿交替条件下基质流发生区在0~10 cm土层,染色深度高达35 cm,其优先路径的水平宽度仅为3~10 cm,且染色面积曲线波动小。模拟干湿交替条件导致土壤稳定出流速率、大孔隙数量和大孔隙率明显增加,在0~20 cm土层,实施干湿交替后的土壤稳定出流速率较非干湿交替条件高约0.27 cm3·s-1,染色区的大孔隙数量增加约1.4倍,大孔隙率则高13.4%。大孔隙数量与稳定出流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模拟干湿交替后大孔隙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 0.6~0.8 mm>0.8~1.0 mm>1.0~1.5 mm>1.5~2.0 mm>2.0~3.7 mm,非干湿交替条件下为: 0.8~1.0 mm>0.6~0.8 mm>1.0~1.5 mm>2.0~3.7 mm>1.5~2.0 mm。各孔径范围的大孔隙数量与染色面积比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经过模拟干湿交替处理后,其相关性增大,且影响优先流发生的主导因素由孔径1.5~2.0 mm的大孔隙数量变为孔径0.8~1.0 mm的大孔隙数量。干湿交替作用会通过影响大孔隙特征进而导致土壤更易发生优先流且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3.
植物中草酸积累与光呼吸乙醇酸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几种C3 和C4 植物中草酸含量及相应的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叶片光呼吸强度及其关键酶活性大小与草酸积累量没有相关性 ;植物根中均能积累草酸 ,但未测出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烟草根、叶中的草酸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差异明显 ,且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 (y =2 .5 6 5lnx 2 .137,r =0 .749,P <0 .0 0 1) ,说明根中草酸可能来自叶片。氧化乙醇酸的酶的活性与氧化乙醛酸的酶的活性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y =0 .2 41x 0 .0 0 6 ,r=0 .96 7,P <0 .0 0 0 1) ,进一步证实是乙醇酸氧化酶催化了两种底物的反应。烟草在不同生长期叶片中草酸总含量变化与相应的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变化亦没有相关性 ;低磷胁迫可显著诱导烟草根叶中的草酸形成和分泌 ,但并未影响乙醇酸氧化酶活性 ,进一步证明草酸积累与该酶活性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4.
吴艳  沈宏  陈建红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1125-1130
AHA1基因是植物体内编码质膜H+ATPase的一个重要基因,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抗逆胁迫反应.本文以AHA1转基因型及其野生型拟南芥为材料,研究了铝胁迫对拟南芥养分吸收、抗氧化胁迫和有机酸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Al降低了拟南芥根系对N、K、Ca和Mg的吸收,但增加了根系对P的吸收,且AHA1转基因型拟南芥比野生型积累更多的P和较少的Al.铝胁迫诱导拟南芥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增加,转基因型与野生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Al对拟南芥有机酸分泌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且AHA1转基因型分泌较多的有机酸.质膜H+ATPase的活性抑制剂钒酸盐对拟南芥有机酸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Zn2+、Mg2+可促进Al对拟南芥有机酸分泌的诱导,并部分恢复钒酸盐的抑制效应.说明AHA1基因通过增加拟南芥根系对P的吸收以及有机酸分泌,提高了植物的抗铝性.  相似文献   

5.
铝对豌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酸性条件下不同浓度Al^3 对豌豆根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Al对豌豆根芽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豌豆根尖细胞分裂产生危害的初始浓度为1mg.L^-1,Al诱导豌豆根尖染色体发生多种类型畸变,初始浓度为0.5mg.L^-1,低浓度下Al对豌豆根芽生长的抑制与植物对Ca、Mg的吸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桉树幼苗对难溶性磷的吸收及其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林9号’桉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和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桉树幼苗对难溶性磷酸盐的吸收及其在低磷胁迫下的根构型和根系的生理反应,以揭示桉树高效吸收磷素的机制。结果显示:(1)桉树幼苗在含磷酸铝的缺磷培养液中吸收的磷达4.24mg/株,与供应水溶性磷和磷酸钙处理的相当。(2)土壤缺磷或仅在上土层(0~20cm)施磷肥处理均有利于桉树幼苗浅层根的分布,使根表面积及根数在上土层与下层(20~40cm)比值明显增高。(3)桉树幼苗根尖的H+-ATPase活性在缺磷处理15d后显著提高,其根尖周围的溴甲酚紫指示剂变黄,根基环境明显酸化;根尖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在低磷胁迫也显著提升,且随着处理时间(10、15、20d)的延长而进一步提高;铝和低磷胁迫能明显诱导桉树根系分泌草酸,其分泌量显著高于对照和缺磷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幼苗具有较强的难溶性磷吸收能力,而在缺磷及磷铝胁迫下根系的浅层化、根尖酸化及根分泌的酸性磷酸酶及草酸量增加可能是桉树幼苗适应酸性土壤铝毒和缺磷环境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HNSOTER的海南岛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海南岛1∶200 000土壤 地体数字化数据库(HNSOTER),在GIS系统的支持下,对海南岛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标准剖深下(0~100 cm),海南岛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78×108 t.2)0~20 cm剖深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幅在0.3~18.8 kg·m-2之间,其中1.0~5.0 kg·m-2密度区占总分布面积的81.2%,按面积加权均值为3.3 kg·m-2.0~100 cm剖深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幅在1.0~32.1 kg·m-2 之间,其中2.0~14.0 kg·m-2密度区面积比重占89.7%,按面积加权均值为8.4 kg·m-2.不同地形、岩性及土壤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有较大变异.3)从中部山地向外至沿海平原,土壤有机碳密度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但不同剖深下其分布格局仍有一定差异.0~20 cm剖深下土壤有机碳密度高值区(丰富度指数大于1)主要分布于山地以及北部玄武岩台地,0~100 cm剖深下,有机碳密度高值区(丰富度指数大于1)趋向集中于中东部山地、台地区,且其分布重心较前者明显的向东偏移.  相似文献   

8.
以中药金钱草 (LysimachiachristinaeHance)的茎段为外植体于MS附加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 ,探讨丛生芽诱导及生根培养的条件。在MS +6 -BA 0 .5~ 1.5mg·L-1+IBA 0 .2~ 0 .5mg·L-1和MS +6 -BA 1.5mg·L-1+NAA 0 .5mg·L-1的培养基上均可获得良好的丛生芽诱导 ,苗的生长迅速 ,繁殖系数高 ;在MS或MS +IBA 0 .1mg·L-1培养基上易于诱导生根。丛生芽诱导率和生根率均为 10 0 %。  相似文献   

9.
植物名称:苦参(Sophora flavescens),又名地槐、山槐等。材料类别:幼茎段。培养条件: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的2,4-D0.5~2.5mg/L(单位下同)及BA1.0~2.0以0.5为浓度梯度构成不同的配合。其中(1)MS 2,4-D1.5 BA1.5对芽的形成具有明显的作用。(2)诱导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2.0~4.0。生长及分化情况:苦参无菌苗茎伸长至2cm左右时切割成约0.5cm的小段,接种于诱导生芽的培养基上。所有外植体均在5天后略显膨大并开始于  相似文献   

10.
钾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分泌作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用无钾、低钾、中钾和高钾的液体培养基培养外生菌根真菌14~21d,随着钾离子浓度的降低,外生菌根真菌分泌H^ 和草酸的速率提高。由于H^ 能取代2:1型粘粒矿物品层和晶格内的钾,草酸能络合矿物中的Fe,Al离子,促进Al-O八面体风化,推测菌根真菌和菌根活化土壤无效钾的能力在低钾时较强,在高钾时较弱。在外生菌根真菌分泌的H^ 中,草酸电离可能不是它们的主要来源,而是一些目前尚未知道的有机酸。此外,液体培养基中的钾离子不同程度地影响外生菌根真菌体内的氮、磷、钾含量,看来环境中的钾离子供应影响了真菌菌丝对养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