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尾猴种群生态学研究:Ⅰ.短尾猴种群动态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岐山  李明 《兽类学报》1994,14(3):161-165
本文分析了1986-1992年安徽黄山短尾猴鱼鳞坑群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该群以年平均10.3%的速度增长,年平均产仔率66.9%。疾病导致个体死亡和雄猴的迁入与迁出对种群数量变化有一影响。  相似文献   

2.
短尾猴种群生态学研究Ⅱ.繁殖方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进华  李明 《兽类学报》1994,14(4):255-259
黄山短尾猴鱼鳞坑群为季节性繁殖,属产仔节律型。据1988、1990和1992年有全年婴猴出生日期的记录,计算出平均产仔日期在4月2日。雌猴性成熟年龄为5.4±0.5岁,其繁殖率受年龄和个体在群内的社会顺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顺位高的繁殖率高,产仔时间亦早。本文还首次提出了雌性产仔经历对一年度产仔影响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短尾猴种群生态学研究:Ⅲ.年龄结构和生命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李进华  李明 《兽类学报》1995,15(1):31-35
本文研究了黄山短猴(Macaca thibetana)种群年龄结构和雌性生命表。根据毛色、个体大小和行为等指标,可将其种群划分为6个年龄组,即婴猴组、少年组、青年组、年轻成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雌性短尾猴的静态生命表可较真实地反映了它在自然保护下的自下而上状况,其瞬时增长率(γ)为正值,表明只要加强对短尾猴现有栖息环境的保护,种群才会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4.
短尾猴的种群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进华  尹华宝  王岐山 《生物学通报》2004,39(1):13-14,F004
短尾猴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中国特有物种。是多雄多雌群体,猴群中性成熟雌雄性比接近于1:1,雌性略多于雄性。虽然雌性定居、雄性移民,但大多数雄性的迁出发生在成年以后,而不是成年之前。社会和生态因素在调节猴群的数量中都有重要作用。雄性个体之间具有复杂的行为,雄猴之间频繁交往,以减少群体的紧张。猴群内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关系,年轻雄猴是群体的最高统治者。  相似文献   

5.
雄性短尾猴优势顺位关系及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进华  王岐山 《动物学报》1996,42(3):330-333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黄山短尾猴野生群体雄性睾酮的变化规律.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对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2群成年雄性个体在交配期(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2006年7月至9月)与非交配期(2006年2月至6月)的粪便睾酮水平进行了测定,共采集到5只雄性个体的新鲜粪便样品426个.结果表明:在群体水平,黄山短尾猴成年雄性睾酮浓度交配季节(12.283±5.745 ng/ml)显著高于非交配季节(9.424±4.987 ng/ml),季节性变化显著(P<0.01);个体水平上,不同个体雄性睾酮均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P<0.01);成年雄性睾酮分泌水平与生境温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在交配季节初期雄性睾酮浓度最高,交配季节末期降到最低.研究结果支持短尾猴季节性繁殖的结论,且环境温度是影响短尾猴雄性睾酮浓度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7.
黄山雄性短尾猴换群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86至1992年对安徽黄山一群短尾猴连续进行7年的换群行为研究表明:雄性的换群行为发生在临近交配期开始前后,大多数为成年个体;这些个体与换群前的顺位无关,且未受到迁入新群的其它个体更多的攻击,迁入雄体还倍受雌体青睐。据此推测,外群雌性的性吸引是雄性短尾猴换群的直接原因。雄性短尾猴换群的结果,降低了种群的近亲繁殖率,增加了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保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化选择压力有利于换群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 1 98 9至 1 995年在川西平原农田进行的啮齿动物标志重捕实验为基础 ,由种群密度、生物量以及出现频率的比较认为 ,大足鼠 (Rattusnitidus)为此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种 ,褐家鼠 (Rattusnorvegicus)与社鼠 (Rattusniviventer)为常见种 ,黄胸鼠 (Rattusflavipectus)为稀有种。通过比较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季节指数、变异系数发现 ,优势种密度变动的季节性最强 ,数量稳定性最大 ,无明显的年间变化 ;稀有种则相反 ,在种群动态上表现出最大的随机性和变动性 ,常见种的动态特征介于优势种与稀有种之间。优势种全年均有繁殖 ,稀有种的繁殖月份集中且有效性较低 ,常见种有较大的繁殖潜力。 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表明了优势种、常见种及稀有种的分化及多样性 ,以在同一生境的资源利用上达成共存。  相似文献   

9.
多雄多雌的灵长类社会群体中,性成熟的雄性和雌性形成临时性的配偶关系(Consortship)是极其显著特征,但这种关系对个体的交配和繁殖成功作用缺少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YA1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事件取样法(All occurrences recording)、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以及行为取样法(Behavioral sampling method)记录个体间的社会行为、雄性的配偶数量和临时配偶关系的持续时间,对雄性短尾猴临时配偶关系的基本特征与适应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期间,雄性个体的顺位发生替换,在替换前后,处于高顺位的雄性个体始终拥有最多的配偶数量以及形成的临时配偶关系的持续时间最长,并且雄性个体的顺位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正相关关系(顺位变化前:配偶数量:P = 0.010;持续时间:P = 0.014;顺位变化后:配偶数量:P = 0.032;持续时间:P = 0.035);雄性个体的年龄与临时配偶关系无显著相关性(配偶关系:P = 0.150;持续时间:P = 0.511);雄性个体在群体中生活的时间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显著正相关(配偶数量:P = 0.034;持续时间:P = 0.023);雄性个体的社会关系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显著正相关(顺位变化前:配偶数量,P = 0.013;持续时间,P = 0.001;顺位变化后:配偶数量,P < 0.001;持续时间,P = 0.003)。研究结果表明:雄性个体的顺位、在群体中生活时间以及社会关系对临时配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这为进一步阐明雄性行为策略与临时配偶关系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拥抱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特殊且重要的问候方式,常用于修复冲突后的个体间关系,但拥抱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社会功能仍需进一步阐明。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野生雄性短尾猴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描述拥抱行为的类型、年龄组分布,分析拥抱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该行为的社会功能。结果显示:短尾猴的拥抱行为可分为无触摸生殖器、触摸生殖器和舔生殖器3种类型,其中无触摸生殖器和触摸生殖器类型最常见;3种类型的拥抱行为主要发生在非冲突环境下;随着年龄增加,拥抱行为的无触摸生殖器类型减少,触摸生殖器类型增加;成年个体的顺位越高,则接受拥抱越多,顺位提升会使个体接受拥抱的频次显著增加,顺位接近的个体拥抱发生频繁;拥抱发起的频次也与社会联系强度有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证实雄性短尾猴的拥抱行为具有表达顺位认知和增强社会联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季节性繁殖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普遍特征,而野生雄性个体的性行为季节性变化特点仍有待研究。该研究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对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2群5只成年雄性个体进行全年观察,以期探讨雄性黄山短尾猴性行为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繁殖季节交配行为和性动机行为(性追赶,做鬼脸和性检查)频次显著高于非繁殖季节,季节性差异显著。成年雄性个体交配行为和性动机行为季节性变化呈现显著同步性。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短尾猴和同属季节性繁殖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雄性竞争和雄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非优势顺位雄性黄山短尾猴的交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雄多雌、顺位决定交配机会、雄性偏斜繁殖的非人灵长类社会中,低顺位雄性为提高自己的繁殖成功率,通常采取多样的交配策略以获得较多的交配机会。对非优势顺位雄性交配策略的研究可以增加对灵长类社会性行为复杂性的理解,对于深入探讨动物的婚配制度及繁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目 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在2012 年9 -12 月(交配期)记录了安徽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1 群中4 只成年雄性个体的交配及有关的行为。研究发现:(1)非优势顺位雄性个体在远离优势顺位雄性视野范围的交配频次和交配时间显著高于优势顺位视野范围内;(2)与优势顺位雄性个体相比,非优势顺位雄性的强行交配(forced copulation)和隐秘交配(clandestine copulation)比例较高;(3) 就交配对象而言,对成功生育的雌性个体,优势顺位雄性在选择交配对象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非优势顺位雄性在选择时倾向性不显著;对未生育的雌性,优势顺位雄性更倾向于选择没有生殖经历的亚成年雌性个体,非优势顺位雄性则倾向于选择处于哺乳后期的成年雌性个体;(4)在具体交配策略上,优势顺位雄性选择跟随(follow) 雌性,非优势顺位雄性则通过做鬼脸 (grimacing)和性追求(sexual chasing)直接获取交配机会。本研究结果表明黄山短尾猴中非优势雄性个体形成了多变的交配策略,更多采取强制性方式,以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多数的交配都是机会性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顺位等级制度在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它对动物个体的繁殖和社会行为有广泛的影响.本研究对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2群6个不同顺位成年雄性个体,根据顺位高低,将它们分成3组:高顺位组(2只个体)、中等顺位组(2只个体)、低顺位组(2只个体),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它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组之间(1)接收和发出架桥行为频次差异显著,高顺位组接收架桥次数最多;(2)接收和发出爬跨行为频次差异显著;低顺位组接收爬跨次数最多;(3)发出呈臀行为频次差异显著,但接收呈臀行为频次差异不显著;高顺位组是接收呈臀次数最多,低顺位组发出呈臀次数最多;(4)摇树行为频次差异显著,高顺位组发出摇树行为最多.因此雄性黄山短尾猴友好行为可以体现出社群顺位等级关系,这种社群顺位等级关系和这些友好行为在维持社群稳定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山短尾猴mtDNA控制区序列变异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杨  李进华  赵健元 《动物学报》2006,52(4):724-730
短尾猴属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猕猴属(Macaca),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其野生种群,本文研究了黄山短尾猴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并对黄山短尾猴与四川短尾猴种群间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共测定了黄山短尾猴7个群体中的30个样本的mtDNA控制区5′端493bp的序列,只发现了7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种单倍型,单倍型序列之间缺乏变异,种群中的核苷酸多样性很低(0.006);3种单倍型相应地将黄山种群分为了3个亚群,不同亚群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片断化分布,从分子水平上初步揭示了短尾猴黄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四川短尾猴的相应序列比较,黄山短尾猴控制区序列存在很大差异,共有59个变异位点,而且存在大片段的碱基插入/缺失,有78%的遗传变异发生在两个种群之间,两个种群间的核苷酸歧异度已达8.21%。进一步分析表明,黄山短尾猴与四川短尾猴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399,P<0.001),基于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均将两者聚为不同的类群,支持将它们归入各自的管理单元。  相似文献   

15.
黄山短尾猴对游人攻击行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黄山短尾猴对游人攻击行为与猴(行为发起者)和游人(行为承受者)年龄/性别组的关系,于2008年11-12月和2009年4-5月以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l群和YA2群为研究对象,将其攻击行为按照危害程度大小划分为3类,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连续取样法观察记录猴对游人攻击行为类型、发生攻击行为的短尾猴和受到攻击的游人年龄/性别组,并统计猴群和游人数最.研究发现,成年雄猴所有攻击行为发生的比例显著高于期望值(P<0.01),成年雌猴和未成年猴攻击行为Ⅲ(威胁)发乍的比例显著低于期望值(P<0.01);在游人中,成年男性受到所有攻击发生的比例显著高于期望值(P<0.01),成年女性和末成年人受到攻击行为Ⅲ发生的比例显著低十期单值(P<0.01).结果表明,黄山矩尾猴对游人的攻击行为在人猴年龄/性别组中存在差异.成年雄性比成年雌性和未成年猴更易攻击游人,成年男性游人比成年女性和未成年人更易受剑短尾猴攻击.建议在管理过程中重点监控管理成年雄猴和提醒成年男性游人,这为进一步探讨人猴之间关系提供科学基础,并为其他类似地区生态旅游监管提供案例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刺五加种群生态学的研究 Ⅱ.刺五加的种群统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3种天然次生林类型中,以刺五加的无性系小株为统计单位,编制该种群的生命表,分析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刺五加种群有2个死亡率高峰,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其死亡强度有较明显差异.种群的总亏损度不同,这些都与群落生境有关.该种群的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Ⅲ型.  相似文献   

17.
临时配偶关系指多雌多雄灵长类群体中的一只成年雄性连续跟随一只成年发情期/性接受期的雌性形成的异性关系,在季节性繁殖物种的交配季节表现的尤为明显,是雄性个体提高交配成功的策略之一。为了探讨能量消耗对这种行为的约束,本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鱼鳞坑A1群(YA1群)的8~10只成年雄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行为取样法以及全事件记录法采集成年雄性自然发生的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移动时间、觅食时间和交配频次等行为指标,同时测定作为个体能量状态生理指标的尿液C-肽浓度(Urinary C-peptide , UCP),从行为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雄性短尾猴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适应性特征。研究期间,在临时配偶期内,雄性的移动时间无显著变化,但觅食时间和交配频率显著增加;在临时配偶期内,当存在雄性竞争者时,雄性的觅食时间显著减少;临时配偶关系对雄性的UCP水平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雄性短尾猴在临时配偶期内可能会根据能量消耗的情况以及守护雌性周围的社会环境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以减少其在临时配偶期内的能量投资,提高自身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行为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为我国特有濒危物种。圈养大熊猫是大熊猫保护的一项重要策略,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的繁育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为评估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发展与圈养种群的未来增长趋势的关系,通过对大熊猫国际谱系(2015)内990只圈养大熊猫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各年内存活超过100 d的个体数量并绘制其存活曲线;编制圈养大熊猫种群的生命表,绘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计算其内禀增长能力。结果显示:自2005年之后,每年存活的圈养大熊猫个体数量均超过20只,个别年份超过30只,2013年和2015年则超过40只;圈养大熊猫的寿命期望值较长,2~25岁死亡率低,绝大多数圈养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在生理寿命上特征稳定;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2.248 4、0.062 3和1.064 3,说明圈养大熊猫种群目前仍存在发展上升的空间,种群结构整体上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9.
 以3年的野外调查为基础,通过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优势度、斑块的大小分布以及斑块转化等各项指标,研究了茶陵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种群恢复初期的种群动态。作为人工管理下的自然种群,普通野生稻种群在1997~1999年间持续增加,个体数由447丛增加到803丛,4 m2以上的斑块数由19个增加到31个,斑块总面积由268 m2增加到780 m2,斑块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值由0.0627增加到0.1148。目前,种群以小斑块(面积小于20 m2)为主,种群的斑块大小分布为增长型分布。在斑块转  相似文献   

20.
在多雄多雌的灵长类社会中,成年雌雄个体的性行为并不局限于雌性受孕期,但仍认为性行为在受孕期最为活跃.对于雌性隐藏发情的灵长类物种,雌雄个体的性行为与雌性月经周期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为研究对象,研究雌性隐藏发情灵长类的性行为与月经周期阶段的关系.在短尾猴繁殖季节,从20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