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味精工业的日益发展,发酵生产L-谷氨酸的工业用粮不断增加。为开辟L-谷氨酸发酵的原料来源,扩大甜菜糖蜜综合利用的范围,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教导,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组成了以工人为主体的试验小组,进行了用甜菜糖蜜代替淀粉水解糖发酵生产L-谷氨酸的试验工作,通过  相似文献   

2.
对柠檬酸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及产物生成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描述柠檬酸发酵过程的数学模型,并蹦实验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推断了模型参数,同时用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与实测结果拟合良好,从而显示所建立的模型基本正确地描述了柠檬酸发酵过程,这对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发酵过程,实现发酵过程的最佳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牛坤  毛健  郑裕国 《微生物学报》2015,55(3):258-263
摘要:丝状微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发酵菌种,在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其菌丝呈现3种形态:分散状菌丝、团状及球状,而其生长形态与发酵产物种类及产量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本文结合本实验室所做的初步工作阐述了丝状微生物菌体形态对其发酵产物种类及产量的影响,以及无机微粒的添加对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菌体结构以及发酵产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5株广为使用的酵母菌株(EC1118, D254, Red fruit, Aroma white, SY)分别作为芒果酒的发酵菌株。通过对比它们的发酵力,起发时间以及对芒果酒的酒精度、干浸出物、挥发酸、总糖、可滴定酸含量、pH值以及抗坏血酸、总酚、抗氧化活性(DPPH, FRAP)、感官得分的影响,选取得到芒果酒发酵的最适酵母菌株。结果表明,5株酵母所发酵的芒果酒酒精度相差不大,且干浸出物与总糖含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roma white具有较强的发酵力,所发酵的芒果酒挥发酸含量较低,抗氧化能力较强,感官得分最高。因此确定在这5株菌株中,它最适宜作为芒果酒的发酵菌株。此外,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5株发酵菌株生产的芒果酒进行了区分,结果表明此法可将5种芒果酒进行明显区分。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菌体混合发酵转化玉米秸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氨法对玉米秸秆进行前处理,依据多种微生物共生及代谢的特性,建立了绿色木霉、枯草芽胞杆菌、黑曲霉和酵母所构成的多菌种共发酵的体系,通过正交实验法优化出几组有实践前景的多菌种共发酵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方法,基本上实现了利用微生物转化玉米秸秆的目的。实验结果显示,优化的多菌种共发酵工艺,在发酵温度为27℃pH为5.0发酵8 d后粗纤维利用率为65%。实验结果为纤维素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酶制剂市场的快速发展,主流的酶制剂液态发酵方式所存在的弊端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尝试采用固态酶制剂发酵方式代替主流的液态发酵,但是由于固态发酵自身的缺陷,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而随着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gas double dynamic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GDSSF)技术的提出,因其新颖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发酵方式,发酵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就当下酶制剂发酵现状及研究进展做出论述,并对未来酶制剂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7.
以生物柴油为萃取剂耦联丁醇发酵,能以最为节能的方式生产"改良型"生物柴油、提高发酵性能,但却也产生了大量发酵废液、萃余液回用率超过50%次轮发酵就无法正常进行.探讨了使用硅藻土处理发酵废液、提高废液回用率的可能性和最适条件,在使用40目硅藻土、用量3%(w/v)的条件下,废液回用率可以提高至75%;对提高废液回用率的原因进行了初探,利用少量硅藻土可以吸附发酵残液中的丁醇,减少因美拉德反应所生成的不同分子量的增殖抑制型色素物质.原位添加微量硅藻土有利于丁醇发酵的进行,在使用油醇的萃取发酵条件下,丁醇总生产强度提高了8%.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生物反应器大型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生物技术水平的标志之一,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所重视。自70年代初起,发达国家对新型大规模发酵反应器的研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我国,谷氨酸是最大的发酵工业产品,现有的谷氨酸生产采用30—50M~3机械搅拌发酵罐,能耗高,无法满足特殊需要,难以放大。因此,以谷氨酸发酵为突破口,研制大规模发酵反应器是我国发酵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列入了国家的“七五”科技攻关任务。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100M~3  相似文献   

9.
利用深层发酵培养基对两种食药用菌(香菇、猴头菌)进行深层发酵培养,然后分别将香菇(猴头菌)发酵滤液、奶粉、无菌水按不同比例配制成相应的复原奶,并接种乳酸菌制成酸乳。同时检测不同比例发酵滤液添加量所制得的酸乳的营养和理化特性,选择出了最佳比例的滤液添加量,即香菇滤液添加量以3份较好,而猴头菌则以4份滤液添加量最佳。  相似文献   

10.
对产酸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idogenes)FS1171产丙酸的分批发酵动力学进行研究,基于经典发酵动力学模型(Logistic、Luedeking-Piret、Dose-Resp方程)及Origin软件优选模型(Boltzmann方程)两种方法分别构建丙酸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丙酸合成及底物甘油消耗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模型,软件分析表明,经典发酵动力学构建的模型拟合度整体不如Boltzmann方程构建的动力学模型,但前者所构建的3个动力学模型之间有较好的关联性,两种方法构建的模型拟合值和实验值能较好的吻合,说明所构建的产酸丙酸杆菌的发酵动力学能较好地反应丙酸杆菌的发酵过程,为优化发酵过程和工业上放大生产丙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活性污泥产酸发酵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物的厌氧生物处理一般经过三个阶段:水解阶段、产酸发酵阶段和产甲烷阶段;研究证明,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的形成对产甲烷相乃至整个工艺的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污泥厌氧消化过程所产生的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如乙酸、丙酸、丁酸及戊酸等,还可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发酵工业生产各种高附加值产品.近年来,产酸发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主要对污泥产酸阶段的产酸发酵类型、产酸发酵细菌的生态学、产酸过程的影响因素和生态因子以及产酸发酵的液相末端产物VFAs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pH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工业发酵过程中,p H调控波动产生酸/碱胁迫,进而影响到微生物细胞的生长及目标产物的积累。阐述了工业微生物在发酵体系pH波动时所发生的生理变化,总结了目前工业发酵中pH调控的主要策略及各自的优缺点,并指出了未来p H调控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发酵工业pH调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红谷霉素是链霉菌702发酵所产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强抗细菌活性。在摇瓶条件下,对链霉菌702生料发酵生产红谷霉素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索生料发酵工艺,筛选出摇瓶生料发酵条件为7.5%的种子接种量和添加抗菌剂1.5ml。在此条件下进行生料发酵,使红谷霉素摇瓶发酵产量达到1.46g/L,比常规灭菌发酵产量提高25.7%,实验结果表明红谷霉素生料发酵是一种潜在可行的发酵方法,不但可以很好的节约发酵成本,还可以提高发酵产量。  相似文献   

14.
浅析工程菌发酵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君 《微生物学杂志》2001,21(1):50-51,64
工程菌发酵培养主要包括育种技术、发酵过程的优化等。其中良好的生产菌种是发酵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传统的发酵工业中 ,菌种的诱变和筛选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七·五期间 ,国家发展高技术产业确定后 ,基因工程技术 (重组DNA技术 )为发酵工程开辟了广阔的领域。生物技术产品作为优先开发的领域之一 ,给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克隆出目的基因 ,然后将其组装入表达质粒 ,转染到宿主细胞中 ,经过发酵诱导表达目的产物以及纯化等一系列程序生产出所需要的目的产物。特别是医疗用蛋白、多肽类治…  相似文献   

15.
吴盛露  杜海  徐岩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6):2281-2294
解析传统固态发酵中产生的生物热对微生物菌群代谢的影响,是认识发酵机制、调控发酵过程、保证发酵效率的关键之一。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代谢活动所产生的生物热及传热效率低等问题引起微环境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然而,关于传统固态发酵微生物受生物热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仍不明晰。因此,本文以传统固态发酵体系为研究对象,阐述持续生物热介导的高温对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和代谢功能的影响,并提出复杂群落中具有多层次调控微生物代谢以适应高温环境的方式,主要从微生物群体与个体层面介绍可能存在的耐热机制。了解生物热对传统固态发酵微生物的影响及潜在的耐热机制,有助于靶向调控发酵过程、强化高温发酵等,以满足未来的工业化需求。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将黄姜皂素生产工艺中,粉碎后、水解前的处理过程称为"发酵"。该步骤对黄姜皂素的得率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学术界对发酵机理的认识存在误区。我们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证实了这一过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发酵,而是黄姜体内的酶在特定条件下所催化的复杂的生化反应,是植物应对环境胁迫而引发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通过对发酵过程中p H值变化的监测发现,旧的发酵工艺过程中常伴有H+生成,而优化后的发酵过程可不伴随明显的p H值变化,表明该生化反应过程中并无H+释放。在对发酵机理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依据影响生化反应的关键因素,优化了发酵工艺参数。应用新发酵工艺后,黄姜皂素的得率稳定在0.8%左右,相比传统工艺提高了大约11%,发酵耗时也由原来的72 h缩短至12 h。  相似文献   

17.
电渗析发酵法生产乳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  王建龙 《生物技术》1993,3(1):10-14
在乳酸发酵过程中,所生成的乳酸对进一步发酵有抑制作用。采用电渗析法从发酵液中及时地分离出产物乳酸,使乳酸的生产量提高到86.4g/L,是不控制pH值发酵时的4倍多。结果表明:电渗析法能有效地消除产物乳酸的抑制作用,提高了乳酸生产率,且简化了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8.
在毛主席有关大搞科学实验的伟大指示指引下,我们味精车间全体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在厂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自1971年9月以来,开展了以氨水代替尿素发酵生产味精的科学实验,并在生产上得到了实际应用,解决了一些生产难题,取得了初步的经验。氨水代替尿素发酵生产味精,国内外都有过这方面的试验,并且国外已广泛用于生产。前年九月份,由  相似文献   

19.
以脱脂豆粕粉为原料,接入产蛋白酶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发酵,通过菌株所产蛋白酶作用于豆粕粉中的大豆蛋白将其水解为大豆多肽。以蛋白酶活力及水解度为指标逐步筛选降解豆粕的菌株,获得菌株CHD16;以水解度作为指标,对菌株CHD16发酵降解豆粕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液体发酵探讨菌株CHD16适宜的培养基组成、接种时间、接种量与发酵时间。结果表明:在豆粕含量11%,蔗糖含量2%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接种3%的菌龄为21h的液体种子,于温度40℃、转速120r/min条件下发酵48h,豆粕蛋白的水解度可达58%,比条件优化前的水解度提高了88%。  相似文献   

20.
陈义华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3):148-150
本文从生产角度报道乳酸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并以生产实践说明发酵培养基糊化时加α-淀粉酶所控制的温度及灭菌时的温度变化对乳酸发酵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