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对植稻土壤中尿素N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采用自制根盒试验,主要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及二者组合对离水稻根际不同距离处NH4^--N和NO3^-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DCD及其与HQ组合均能显著促进稻株地上部分生长,始终显著降低水稻根际与近根际土中NH4^ -N含量直至施肥后60d,施肥后20d时,DCD及其与HQ组合可使非根际土中NH4^ -N含量显著增加,随后,却出现相反现象,施肥后20d时,距根际不同距离的土壤中,配施DCD或DCD+HQ处理均能显著降低NO3^-N含量,随后,近根际和非根际仍保持上述现象直至施肥后40d;同未施DCD处理相比,根际土壤却较早出现NO3^--N含量高峰,正好与水稻N营养需求时期相一致,因此,DCD及其与HQ组合可减少水稻根际环境下尿素N损失潜势,通过不种稻土壤和距根际3cm处的土壤中尿素无机氮形态分布的差异,充分显示了研究水稻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及相关抑制剂对其影响时,以取离根际3cm外的土壤作为非根际明显优于不种稻土壤。  相似文献   

2.
脲酶抑制剂氢醌对土壤尿素氮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本文根据用标记和非标记尿素进行的培养试验,论述了氢醌对于尿素的水解、氨的释出和挥发、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生物固持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氢醌的作用不仅在于延缓尿素的水解和减少随之而来的氨的挥发,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尿素水解产物进一步转化的进程,增强了尿素氮对于作物的有效持续供应和减少了它的总损失。本文认为,在脲酶抑制剂的研究中,着眼点当不仅在于它们的直接作用,而更需要涉及对尿素氮转化的一系列过程的影响。这样,才能对抑制剂的作用机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它的作用效果有更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脲酶/硝化抑制剂不同组合在黑土和褐土中对尿素水解和硝化作用的调控效果,旨在筛选出适合东北黑土、褐土的高效抑制剂组合.采用室内恒温、恒湿培养试验,以不施氮肥(CK)和施用普通尿素肥料(U)为对照,研究分别添加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及其与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  相似文献   

4.
硝化抑制剂对不同旱地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室内培养法,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施加尿素的沈阳草甸棕壤、运城褐土、美国明尼苏达州粉砂壤土的N2O排放、氮素转化速率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剂DCD和DMPP对草甸棕壤的N2O减排率为54.1% ~75.9%,但对速效氮含量影响不显著,约24%的硝化潜势被DCD所抑制,而在高含水量下DMPP却对硝化潜势无抑制作用;在褐土中,DMPP抑制效果显著,其在两种含水量下的N2O减排率为85.5%和66.7%、对硝化作用潜势抑制率为97.2%和96.4%,但DCD只在低含水量下有少许抑制效果(24.6% ~57.5%),而在高含水量下则失效;DMPP对粉砂壤土在两种含水量下的N2O减排率为42.9%和53.1%,而DCD在高含水量下未能减排N2O;在草甸棕壤和褐土中,施氮肥有效促进氨氧化细菌(AOB)的生长繁殖,DCD与DMPP使AOB amoA数量减少了4.1% ~63.5%,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氨氧化古菌(AOA)和反硝化菌则影响不大;与AOB相比,AOA在数量上占优势,但AOB amoA基因丰度与硝化潜势显著正相关,表明AOB在硝化过程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原状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硝化抑制剂包被碳化钙(ECC)和双氰胺(DCD)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对尿素转化产物土壤持留、氧化以及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它抑制剂处理相比,HQ+DCD组合能有效抑制尿素水解产物的氧化,使其以交换态NH4+的形式在土壤中长时间持留;氧化作用的抑制不仅减少了氧化产物NO3-的累积,也降低了NO3-淋溶潜势,使其淋入下层土壤的深度仅限在5~10 cm范围内,且淋溶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减缓尿素转化产物氧化及淋溶的作用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利用原状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硝化抑制剂包被碳化钙(ECC)和双氰胺(DCD)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对尿素转化产物土壤持留、氧化以及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它抑制剂处理相比,HQ+DCD组合能有效抑制尿素水解产物的氧化,使其以交换态NH4+的形式在土壤中长时间持留;氧化作用的抑制不仅减少了氧化产物NO3-的累积,也降低了NO3-淋溶潜势,使其淋入下层土壤的深度仅限在5~10 cm范围内,且淋溶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脲酶抑制剂(NBPT)、硝化抑制剂(DCD)及二者组合在草甸棕壤上施用对尿素态N转化及土壤总有效态N、微生物量N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配施NBPT、DCD及抑制剂组合能够增加尿素水解后土壤NH4^+含量2%-53%。显著降低了氧化态N的浓度,抑制了土壤中铵态N的氧化,增加土壤总有效N34%-44%,小麦吸N量增加0.26%-6.79%。其中以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组合的效果最明显.抑制剂施用增加了微生物在小麦生长初期对有效态N固持,有利于后期土壤有效态N的矿化.  相似文献   

8.
脲酶抑制剂产生菌筛选和抑制剂的提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筛选脲酶抑制剂产生菌的模式,获得三个菌株,其中代号为I36的菌株,经鉴定为赭曲霉。该菌株产生脲酶抑制剂适宜的培养条件:培养基为2%葡萄糖,10%马铃薯,pH值自然,28~30℃,液体静置培养12d。测定液体培养液(含粗制粉2.0mg)对灰泥田和黄泥田土壤酶活性的抑制率4d分别为13.5%和100%。从赭曲霉代谢产物提取到的其中一种抑酶物质,经硅胶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鉴定达到均一。  相似文献   

9.
室内实验(25℃和50%WFPS)比较研究了碳酸氢铵(普碳)和长效碳酸氢铵(长碳)对粘质土壤(粘土)和壤质土壤(壤土)硝化反硝化过程和NO与N2O排放的影响.长碳中的DCD在粘土中的硝化抑制作用很弱,在壤土中显著,与普碳处理相比,NH 4持续时间分别延长7d和33d.15d内,施普碳(100μgN·g-1)情况下,粘土和壤土NO排放量分别占施N量的060%和106%,分别是相应土壤N2O排放量的30和12倍.施长碳后,粘土和壤土NO排放量分别减少67%和95%,N2O排放量分别减少64%和55%.有氧培养39d后,外加硝酸盐(200μgKNO3N·g-1),接着淹水厌氧培养7d,壤土长碳处理较普碳处理反硝化总损失减少50%,但N2O排放量增加113%.  相似文献   

10.
高效氮肥对新疆灰漠土农田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树脂包膜尿素(ESN)和尿素配施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U+I)两种高效氮肥处理,以传统尿素(U)处理为对照,研究高效氮肥对新疆膜下滴灌棉田N2O排放的影响.ESN在播种时一次性施入,而其他处理的氮肥在生育期内随灌溉分次施入.在生育期内,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每周采集和分析2次气体样品.结果表明: 与其他处理相比,ESN处理显著增加了生育期间土壤N2O的排放量,增幅47%~73%;在施肥后的4个月内,ESN处理下的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随后则逐渐减小并与其他处理的含量相近.ESN在播种时全部施入可能是导致土壤高NH4+-N和NO3--N含量以及高N2O排放量的原因.与U处理相比,U+I处理减少了9.9%的N2O排放量,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U+I处理NO3--N含量始终低于ESN和U处理.新疆灰漠土膜下滴灌棉田生育期土壤的N2O排放为300~500 g N2O-N·hm-2,整体低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与播种前全部施入相比,氮肥随滴灌多次施入更利于降低N2O排放.本试验条件下,高效氮肥对干旱区膜下滴灌棉田土壤N2O的减排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11.
脲酶抑制剂氢醌的环境效应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用标记和非标记氢醌进行的模拟、盆栽和田间定位试验,结合国内外文献有关氢醌的环境常数,论述了氢醌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去向和代谢途径、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得出的结论是:作为脲酶抑制剂使用的微量氢醌(0.3—0.4%,与尿素重量比),不会从土壤中淋失和挥发,在土壤和植物中没有累积,对与碳、氮和磷转化有关的土壤酶活性很少影响。在土壤中,它将通过氧化、臭氧化和生物学降解,经由环断裂生成二元酸或参与腐殖物质的合成。在植物体内,主要通过糖苷化得到同化和利用。因此,氢醌作为脲酶抑制剂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土壤湿度对N2O产生与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8,自引:7,他引:68  
通过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N2O排放及土壤湿度进行系统观测和开展一系列模拟实验,研究了降雨和土壤湿度对N2O排放和产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麦田N2O排放与降雨量呈明显正相关,但水稻田和冬季麦田的N2O排放不受降雨影响.稻麦轮作周期内的N2O排放较强烈地受土壤湿度制约,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97~100%或84~86%WFPS(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总孔隙度的百分比)时,N2O排放最强,低于此湿度范围时,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反之,则呈负相关.田间N2O排放随土壤湿度的变化形式与模拟条件下培养土壤样品的N2O产生率变化非常相似,但前者的最佳湿度范围比后者窄,而且偏小.  相似文献   

13.
植物释放N2O速率及施肥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36  
采用开放式箱法和乙炔抑制技术,研究了大豆、春小麦和谷子3种植物不同生育期的N_2O释放速率以及施肥对春小麦N_2O释放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3种植物N_2O释放速率不同,但都具有在生长发育的前期阶段逐渐增加,至开花期前后达到高峰,然后又迅速下降的相似变化规律。在相应生育期,大豆表现出比谷子和春小麦更高的N_2O释放速率。不同的施肥量造成春小麦不同的生长状况,其N_2O释放速率也随之不同,过量施肥引起N_2O释放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几种木本植物的N2O释放与某些生理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使用带有开放气路的气体交换测定系统,同步测定了几种针、阔叶树种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气孔导度.结果表明,低光下树木针叶或叶片释放N2O的速率与光合速率无显著相关.伴随根、茎、叶的呼吸,检测到有N2O吸收现象,其通量与温度及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气孔导度明显影响N2O的通量,表明气孔可能是木本植物释放N2O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稻田CH4和N2O的排放及养萍和施肥的影响   总被引:56,自引:10,他引:56  
用箱法对我国东北稻田CH4和N2O排放进行观测研究表明,东北稻田的CH4排放通量比南方稻田小,平均日排放通量和生长季节排放总量分别为0.07和7.4g·m-2.稻田淹水期几乎没有N2O的净排放,但在非淹水期内却有大量N2O排放(平均通量59μgN2O·m-2·h-1).稻田养萍和施肥明显促进CH4和N2O排放.稻田CH4和N2O排放之间存在消长关系.制定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措施时应充分注意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几种旱地农作物在农田N2O释放中的作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9  
用封闭箱法原位观测几种旱田N2O的排放通量,并与裸地N2O通量比较,评价植物在农田N2O释放中的作用.田间观测与室内模拟实验结合,考察环境因子对N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d内大豆田N2O通量有两个释放高峰,而菠菜田和春小麦田只有1个释放高峰.种植大豆较大地提高了农田N2O的排放通量.农田裸地为一较弱的N2O释放源,且在1年的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大气N2O的汇.光照变化对植物N2O通量影响很大,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释放N2O的通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华东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N2O排放研究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根据对华东稻麦轮作周期的N2 O排放及其影响因子的连续观测结果 ,分析了N2 O排放时间变化以及施肥、灌溉、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速效N素含量对N2 O排放的影响 ,同时还比较分析了稻田N2 O和CH4排放 .研究结果表明 ,稻麦轮作周期内 ,水稻生长季的N2 O排放量仅占 30 % ,稻田持续淹水可比常规灌溉增加CH4排放量 2 6% ,减少N2 O排放量 1 1~ 2 6% .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类氮肥对土壤释放N2O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用培养试验模拟研究了在正常水分 ( 2 2 % )、干旱 ( 1 2 % )和高含水量 ( 32 % )条件下 ,普通碳酸氢铵 (普碳 )、尿素及新型肥料长效碳酸氢铵 (长碳 )对土壤释放N2 O的影响 ;同时考察了土壤NO-3 的形成时间和形成量 .结果表明 ,农田中施加的无机氮肥是大气中N2 O的重要来源 ,而长碳与普碳和尿素相比 ,不但可以明显延后N2 O释放高峰期出现时间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显著减少其释放量 (P <0 .0 1 ) .在 5个月的监测期内 ,与普碳和尿素相比其减少N2 O释放的比例分别为 80 .2 3和 88.41 % ( 1 2 %含水量 ) ,40 .0 0和2 7.59% ( 2 2 %含水量 ) ,无减少作用和 45.88% ( 32 %含水量 ) .本研究结果提示长碳具有作为农田生态系统N2 O减排措施的巨大潜力 ,同时暗示在农业中用长碳代替目前普遍应用的普碳 ,可以减少地下水中NO-3 引起的污染 .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1,4-Naphthoquinone; 2-methyl-1,4-napthoquinone; 2,3-dichlorohydroquinone; 4,6-di-tert.butyl-o-benzoquinone; 4,6-di-tert.butylpyrocatechol and 4-tert.butylpyrocatechol at concentrations of 10 and 20 ppm inhibit mineralization of urea N by reducing urease activity and/or nitrification in soils. Coating of urea with these chemicals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direct application to the soil. There was no adverse effect of any of the chemicals either on germination or on the growth of wheat plants at concentrations of 20 and 50 ppm added to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