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农业协同组合(JA全农)4月17日宣布,日本首例1卵产4头犊牛获得成功。这4头犊牛中克隆2头、亚克隆(2次反复核移植的)2头。预计今秋还有2组能生产含亚克隆(经过8次反复核移植的)牛的5头犊牛。使用核移植技术的克隆牛生产技术正稳步地进入实用化。  相似文献   

2.
公司与家畜改良事业团合作在日本用超声波诊断确认了第一个牛核移植受精卵的同卵7胞胎。该公司还进行了核移植受精卵的性别鉴定。为获得奶牛选择了价值很高的雌性。今年4月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JA全农)成功地由一卵获得4头犊牛。克隆牛生产技术确实进步了。  相似文献   

3.
《生物学通报》2004,39(6):51-51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康涅狄格大学教授杨向中5月23日宣布,他和日本研究人员合作进行的克隆牛再克隆实验,即二代克隆牛实验已获得成功。这是世界上大动物再克隆实验的首个成功案例,标志着克隆技术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所谓二代克隆牛指的是用从第1代克隆牛身上取得的体细胞再次进行克隆。虽然再克隆实验早在6年前已在小鼠身上获得成功,但是在其他动物中的尝试,包括多莉羊的再克隆却一直没有成功。杨向中和日本鹿儿岛良种牛育种中心洼田力研究员继1998年使用一头日本著名种公牛的耳皮肤细胞克隆出4头第1代克隆牛后,又采集其中一头克隆牛的体细…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克隆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大学农学院畜产学系科研人员用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基因克隆牛。其方法 :将受胎牛成纤维母细胞和卵丘细胞 ,经用电穿孔法把带有牛乳蛋白启动子 (α LA)序列与胞外岐氧化酶素 (ECSOD)的cDNA融合基因整合到其基因组 (genome)后 ,待 1月筛选并经PCR测试 ,证明已成功建立初代培养的两种供核细胞 ;另外应用这种携带有αLA ECSOD基因的受胎牛成纤维母细胞和牛卵丘细胞分别为供核源 ,经移植生产转基因克隆牛囊胚 ,试验结果共获 4 0个正常牛囊胚 ,其效率为 2 6 .7% (4 0 / 14 8)。将其中 2 0个源自核移植生产的囊胚移植于 13头受胚牛后…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通报》2004,39(9):25-25
,中国农业大学和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日前签署协议,中国第1个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移植中心在唐山正式成立。据了解,早在2001年,中国农业大学就和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建立了生物技术实验基地。第2年4月,中国第1头地方优质奶牛在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此后,在这个开发区又陆续培育出5头体细胞克隆优质奶牛。今年又培育出具有世界最新药物蛋白基因的两头克隆奶牛。目前,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克隆牛成活率处于我国领先水平。此次成立的我国第1个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移植中心将成为华北地区克隆奶牛繁育基地和生物工程服务中心。摘自《科学时报》…  相似文献   

6.
《日经生物技术》1999年5月10日第15页报道:雪印乳业公司4月26日宣布,来自初乳中乳腺上皮细胞的体细胞克隆牛诞生了。来自初乳中乳腺上皮细胞的体细胞克隆牛诞生也是世界首例。该公司受精卵移植研究所的研究组将含于黑白花荷兰牛种牛(雌牛)乳中的乳腺上皮细胞移植到除核的未受精卵中。核移植等实验方法使用的是英国Roslin研究所的在血清饥饿状态下培养细胞的方法。移植给8头受胚牛时,确认3头妊娠,其中1头妊娠到第157天流产。1头于4月20日(第279日)剖腹,另1头于4月21日(第280天)人工分娩各…  相似文献   

7.
卵丘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克隆牛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分别以短期培养的5头牛卵丘细胞(1~5 BCC)为细胞核供体, 共用1188枚体外成熟的去核卵母细胞构建了931枚重构胚(78.4%).体外培养后,763枚(82%)发育至2-细胞期,627枚(67.3%)发育至8-细胞期,最后获得囊胚275枚(29.5%).囊胚的平均细胞数为124±24.5 (n = 20).分析不同个体来源的卵丘细胞,同一个体卵丘细胞饥饿与否以及饥饿时间的长短、融合后核/质相容时间(融合到激活的时间长短)等因素对核移植效率的影响发现,5个个体的体细胞核移植囊胚率(14.1%,45.2%,27.3%,34.3% vs 1.5%)有显著差异(P<0.05).同一供体细胞饥饿与否(47.1% vs 44.4%)、饥饿11~12 d (52.5%)和18~19 d (41.6%)均不影响核移植囊胚率(P≥0.05).核/质相容2~3 h的囊胚率(20.3%)显著低于3~6 h组(31.0%,P<0.05). 3~6 h范围内,囊胚率无差异(P≥0.05).其中63枚冷冻的核移植囊胚解冻后移植给31头受体牛,妊娠4例,最后顺利获得2头克隆牛犊.结果表明,牛卵丘细胞饥饿不是核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核质相容程度和供体细胞的个体差异对核移植效率有一定影响.卵丘细胞能够获得全程发育的克隆牛犊.  相似文献   

8.
据1月23日东京报道,第一头第二代克隆牛在日本鹿儿岛县大隅町的肉牛改良研究所顺利诞生,这是世界首例大型哺乳类动物的二次克隆成功.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通报》2004,39(4):50-50
山东银香伟业集团董事长王银香介绍说,2002年1、2月间在山东曹县五里墩降生的5头克隆牛已经全部怀孕,预产期为4月中上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大元教授说:“如果这一实验成功,将进一步证明克隆牛具有正常的生育繁殖能力。”此前,世界上第1头克隆羊“多莉”曾成功繁育过后代。200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山东省曹县五里墩进行“家畜体细胞无性繁殖(克隆)”科学研究。2002年初,先后有14头体细胞克隆牛降生,成为中国第1批自主培育的本土克隆牛,并有5头顺利存活。摘自《科学时报》2004年3月26日国内首批克隆牛即将生产…  相似文献   

10.
牛体细胞核移植显微操作环节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牛卵母细胞去核方法(纺锤体观测仪法&Hoechst33342染色法)、供体细胞核引入去核卵细胞质的方法(卵细胞质注射法和电融合法)和重构胚胎电融合(3组参数)等3个环节对牛体细胞核移植的显微操作过程及相关参数进行了筛选优化。以核移植胚胎的卵裂率、囊胚发育率作为检测指标,对不同的方法所获得的克隆胚胎的卵分裂率与囊胚发育率进行比较,最后筛选获得1个优化的牛体细胞核移植操作程序,即采用Spindle view系统对牛卵母细胞进行去核操作,将供核体细胞注射到卵周隙,然后通过电融合法将供体核引入去核卵细胞质(电融合参数为1.9kV/cm,脉冲时程10μs,方波2次间隔2s)。以此核移植程序进行牛体细胞核移植实验,自获得克隆胚胎中筛选80枚优质囊胚移植到33头受体牛子宫内,最后2头母牛产下2头克隆牛犊,结果表明利用该优化的显微操作环节进行牛体细胞核移植可以获得体细胞克隆牛犊。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主完成的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牛于2 0 0 2年 1月中旬到 2月中旬陆续降生 ,12头怀孕的受体母牛共产下了 14头克隆牛犊 ,现存活 5头(见封面 ) ,实现了我国成年体细胞克隆牛成活群体零的突破 ,标志着我国科研人员已完全掌握了世界一流的体细胞克隆牛技术 ,使我国成为继日本 (1998)、新西兰 (1998)、美国 (2 0 0 0 )等国家之后掌握体细胞克隆牛关键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体细胞克隆牛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项目“家畜体细胞无性繁殖研究”的一部分 ,项目的首席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大元研究员。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动…  相似文献   

12.
iotechnologyNews1999年19卷13期第3页报道:全世界培育了将近100头克隆牛。但是,日本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其中有40%以上的胎牛在出生前后死亡。例如,法国的一头从成熟细胞DNA克隆出的犊牛在出生后第51天死于急性贫血。法国del...  相似文献   

13.
泥鳅雄核发育纯合二倍体的产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汉勤  易泳兰  陈宏溪 《水生生物学报》1987,11(3):241-246,i005
以机械方法挑去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属间杂交受精卵的雌核,得到泥鳅雄核发育单倍体胚胎。将这种单倍体胚胎的囊胚细胞核移植到大鳞副泥鳅去核卵中,获得了243个原肠胚胎,其染色体鉴定表明,29.6%的核移植体的染色体发生了加倍。在另一实验组中,从769个核移植卵得到了5尾2cm以上的个体。尾鳍染色体鉴定、肌肉LDH同工酶电泳和形态鉴别表明,这5尾核移植体为泥鳅雄核发育纯合二倍体。  相似文献   

14.
用去核的牛卵母细胞进行核移植,形成重构胚,胚胎移植后,可产生克隆牛。将克隆牛的肉和奶制成肉粉和奶粉饲喂大鼠,大鼠的生理功能不受影响。牛卵核移植技术为珍稀动物的保护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对于细胞治疗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牛卵核移植技术,可构建异种克隆胚胎,用以研究核质相互作用。将牛卵核移植技术和体细胞基因修饰技术相结合,可生产转基因克隆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世代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如何应对不同寄主进行产卵地点的选择。【方法】本文以受孕雌虫为研究对象,在室内进行受孕雌虫产卵对不同种类(桃、梨和苹果)的寄主嫩捎和果实的选择性试验。【结果】结果表明:(1)不同世代的受孕雌虫的产卵地点受到不同寄主种类的显著影响。越冬代、第2代和第3代受孕雌虫偏爱在梨果、桃梢上产卵,而第1代受孕雌虫偏爱在桃果和梨果上产卵。苹果梢和果实的引诱率最低。(2)卵的孵化率的变化趋势与受孕雌虫的落卵率一致。除了不同世代受孕雌虫在梨果上产的卵的孵化率存在差异以外,卵孵化率在同一世代的不同寄主果实、不同寄主嫩梢以及同一寄主的不同世代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因此,桃梢稳定吸引梨小食心虫产更多的可育卵,而桃果仅吸引第1代成虫产较多的可育卵,梨果吸引其余3代成虫产较多的可育卵。可见,梨小食心虫的产卵选择行为具有试探性,为后代占据优势生态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番茄田二代棉铃虫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 2代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是危害番茄最严重的世代 ,95 %左右的卵产在番茄植株顶尖至第 4复叶层的嫩梢、嫩叶、果萼和茎基上 ,6月 2 0日至 7月 5日累计平均每株落卵 32 8粒。在番茄上第 2代棉铃虫的卵量和幼虫量与第 1代蛾量密切相关 ,卵量 (Y1)与第 1代蛾量 (x)关系式为 :Y1=-31 5 9+ 1 7783X ,n =6 ,r=0 85 6 2 ,幼虫量 (Y2 )与第 1代蛾量 (X)关系式为Y2 =31 3+ 0 1 34X ,n =6 ,r=0 86 5 2 。在第 2代棉铃虫产卵初盛期应用Bt菌剂含孢子 1 0 0亿个 mL ,2 0 0倍液喷雾 3次 ,或 1 8%阿维菌素 1 2 1 5g (a .i.) hm2 兑水喷雾 2次 ,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日本松干蚧的重要天敌——隐斑瓢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斑瓢虫是近年来在杭州地区发现的日本松干蚧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该虫在杭州一年发生四代,其年发生规律基本上和日本松干蚧的生活周期相吻合,而且能在松林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根据测定,隐斑瓢虫对日本松干蚧各虫态的捕食能力较强,一头成虫的日平均捕食量为:显露若虫13.33头,雌成虫4.27头,卵囊3.67个(每个卵囊内平均有卵265.5粒),雄蛹28.27只;一头幼虫全期(或2—4龄和3—4龄)分别能捕食显露若虫39.20—105.56头,雌成虫40.80—47.79头,卵囊39.38—41.79个,雄蛹220.50只。它在引进辽宁省沈阳和旅大地区后,不仅仍能正常的捕食日本松干蚧(显露若虫),其成虫和幼虫喂以各种蚜虫均能正常生殖和发育,并且一年可以繁殖三代:冬季,只要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给予少量的糖水等作补充营养,亦能安全的越冬。据此,作者认为隐斑瓢虫在浙江杭州和辽宁,均具有作为控制日本松干蚧的发生来加以饲养繁殖与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前齿肖蛸(Tetragnatha praedonia)在湖北省武汉地区一年可发生五代,以低龄幼蛛在杂草丛中越冬。雌蛛一生最多可产5个卵袋,单雌平均产卵量第一代为155.43粒,第二代260.20粒,第三代213.01粒,第四代62.50粒。卵的孵化率各代均在88%以上。各代幼蛛期、产卵前期、全代历期以及成蛛寿命均不相同。能捕食蚊子以及棉田和稻田的多种害虫。  相似文献   

19.
不同供体细胞及其处理对猪核移植重构胚体外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德福  刘东  汤琳琳  王英  陈茵  王凯  王根林  LIN Cailu 《遗传》2007,29(2):211-217
系统探讨了体细胞的组织来源及培养代数对猪核移植重构胚发育的影响。体外成熟培养40~44 h的猪卵母细胞去核后, 将经血清饥饿(0.5%FBS)培养2~9天、0.1 mg/L Aphidicolin(APD)培养+0.5% FBS培养2~9天或一般培养法(10% FBS)培养的卵丘细胞、颗粒细胞、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 直接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质中, 或注射到卵周隙中, 再经电融合(100 V/mm, 30 [mu]s, 电脉冲1次)构建重构胚。重构胚以钙离子载体A23817 或电脉冲结合6-DMAP 激活处理, 体外培养6天。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0.1 mg/L APD + 0.5% FBS培养处理后的重组胚卵裂率, 均高于血清饥饿和一般培养处理的同种供体细胞(P<0.01)。卵丘细胞、颗粒细胞经0.1 mg/L APD + 0.5% FBS处理后进行核移植的分裂率和发育率均高于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P<0.05)。以猪颗粒细胞为核供体时, 电融合法的重构胚分裂率显著高于胞质内注入法(P<0.05), 但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培养3代和6代的猪颗粒细胞以及培养6代和10代的耳皮成纤维细胞, 其具有正常二倍染色体的细胞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 以这2种细胞不同培养代数做供体进行核移植时, 各代之间核移胚的体外分裂率、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 (1) 猪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培养传代所建立起来的细胞系相对比较稳定; (2) 0.1 mg/L APD预培养处理供体细胞能提高猪体细胞核移植的效果, 血清饥饿培养则无明显效果; (3) 猪颗粒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等均可做供核细胞, 核移植后都能得到体细胞克隆的囊胚, 但前者的效果略优于后者, 且其核移植效果不受供核细胞培养代数的影响; (4) 电融合核移植胚胎的发育率高于胞质内直接注入法, 但两者的总体效率相近。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体细胞的组织来源及培养代数对猪核移植重构胚发育的影响。体外成熟培养40-44h的猪卵母细胞去核后,将经血清饥饿(0.5?s)培养2-9d、0.1mg/L Aphidicolin (APD)培养 0.5?S培养2-9d或一般培养法(10?S)培养的卵丘细胞、颗粒细胞、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直接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质中,或注射到卵周隙中。再经电融合(100V/mm,30μs,电脉冲1次)构建重构胚。重构胚以钙离子载体A23817或电脉冲结合6- DMAP激活处理,体外培养6天。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0.1mg/L APD 0.5?S培养处理后的重组胚卵裂率,均高于血清饥饿和一般培养处理的同种供体细胞(P<0.01)。卵丘细胞、颗粒细胞经0.1mg/L APD 0.5?S处理后进行核移植的分裂率和发育率均高于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P<0.05)。以猪颗粒细胞为核供体时,电融合法的重构胚分裂率显著高于胞质内注入法(P<0.05),但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培养3代和6代的猪颗粒细胞以及培养6代和10代的耳皮成纤维细胞,其具有正常二倍染色体的细胞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这2种细胞不同培养代数做供体进行核移植时,各代之间核移胚的体外分裂率、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1)猪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培养传代所建立起来的细胞系相对比较稳定;(2)0.1mg/L APD预培养处理供体细胞能提高猪体细胞核移植的效果,血清饥饿培养则无明显效果;(3)猪颗粒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等均可做供核细胞.核移植后都能得到体细胞克隆的囊胚,但前者的效果略优于后者,且其核移植效果不受供核细胞培养代数的影响;(4)电融合核移植胚胎的发育率高于胞质内直接注入法,但两者的总体效率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