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工作主要用兎做急性实驗,研究直接刺激内脏大神經外周端对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的影响。結果如下: (一)在正常的不切除腎上腺的兎体上,刺激內脏大神經外周端对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有不同的影响:有的使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升高;有的降低;有的則基本不变。 (二)切除左侧腎上腺,刺激左侧內脏大神經外周端后,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表現明显降低。若預先注射氯化钴以破坏胰島α細胞后,再做此項观察,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的降低反应卽消失。在急性实驗狗身上,阻断左侧腎上腺靜脉血回流,刺激左侧內脏大神經外周端,亦可同样引起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的降低,以及血糖濃度显著升高。切除胰尾部和胰体部以消除大部分胰島α細胞的作用后,再刺激內脏大神經外周端,上述反应卽消失。 (三)血液鉴定实驗指出,对切除腎上腺兎刺激內脏大神經后,門靜脉血血浆中有升高血糖物质存在,后者具有使血糖濃度升高和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降低的作用。总結以上結果,可以认为,内脏大神經除支配腎上腺體质影响血糖和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外,还极可能支配胰島α細胞,釋放类胰高血糖素物质,使血糖濃度升高及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主要用兎做急性实驗,用强直感应电流刺激腹侧和背侧膈下迷走神經外周端,观察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的变化,結果如下: (一)兎在麻醉情况下不进行刺激时,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是比較稳定的;刺激膈下迷走神經后,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卽显著升高;注射阿托品后,此反应卽消失。这說明兴奋迷走神經有使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升高的作用。 (二)切除两侧腎上腺后刺激膈下迷走神經,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仍表現明显的升高;而当切除胰腺后,此反应卽消失。这說明兴奋迷走神經所引起的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的增高性变化,主要是通过胰腺而实現的。 (三)为了探討胰腺中那一因素与上述現象的产生有关,曾以注射氯化钴以及四氧嘧啶方法分別破坏胰島α和β細胞。初步結果指出,破坏α細胞后,再刺激膈下迷走神經,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仍表現升高反应;而当破坏β細胞后,此反应卽基本消失。又結扎胰导管16—23天后,在胰腺腺泡細胞萎縮的基础上,刺激膈下迷走神經,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不仅不表現升高,反呈明显下降。总結以上結果,可以认为:兴奋迷走神經可通过对于胰腺(可能与胰島β細胞以及胰腺外分泌系統有关)的作用明显地增高血浆自由脂肪酸的水平,这对于进一步闡明在正常机体中脂类代謝的神經体液性調节机制,似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以兎为实驗对象,在結扎胰导管后1—60日等不同日期,进行急性实驗,电刺激腹、背侧膈下迷走神經外周端,观察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和胰腺組織学及組織化学的变化。結果如下: 刺激未結扎胰导管兎的膈下迷走神經外周端,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表現为升高反应。結扎胰导管后不同日期刺激迷走神經,則反应形式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結扎的初期(1、2日),除升高反应外,有的还表現有降低反应;随着結扎日期的延长(3—21日),仅偶尔出現升高反应,而多数則表現为波动及降低反应;在結扎胰导管3周后(23—60日),全部表現为降低反应。 組織学和組織化学檢查显示:結扎胰导管后,胰腺腺泡細胞逐漸破坏,至3周左右,一般都已消失,代之以增生的結締組織。腺泡細胞內脂肪酶于結扎后1、2日內仍呈阳性反应,而于3日后郎呈阴性反应。导管系統在結扎后卽行扩張,小导管壁硷性磷酸酶在結扎后60日內均呈阳性反应。胰島細胞在結扎胰导管2月內仍正常。根据以上結果,似可推想,兴奋迷走神經有使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升高和降低的两种作用。在不結扎胰导管情况下,刺激迷走神經所引起血浆自由脂肪酸濃度的升高反应,可能是由于升高作用占优势;結扎胰导管后,在胰腺腺泡細胞逐漸萎縮的情况下,升高作用逐渐消失,从而使降低作用占优势。但有关的詳細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家兔在急性缺氧前对短时間吸入5%、7%和9% CO_2的反应是:呼吸分間量明显增加,血压不变或微升,心縮力量稍增强。急性缺氧时,約有91%的动物,吸入CO_2則引起了降压反应。 (二)CO_2的降压程度,多和吸入CO_2的濃度以及缺氧发展的速度成平行关系。而降压維持的时間,在一定范圍內与吸入CO_2时間的长短成平行关系。 (三)急性缺氧后CO_2的降压作用,不受呼吸运动改变的影响。但在全麻、切断四条緩冲神經、切断两侧頸迷走神經或摘除頸交感神經节以后,則明显地使之减弱。  相似文献   

5.
(一)麻醉兎靜脉內注射氯化銨(25—50毫克/公斤),可規律地引起呼吸增强,这种效应在切断竇神經、减压神經和迷走神經后不变。 (二)在頸动脉竇区灌注的条件下,給供血兎靜脉內注射氯化銨并不能刺激受血兎頸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由此說明化学感受器对氫离子不敏感。 (三)小脑延髓池內注射小量氯化銨,可导致明显的呼吸增强。 (四)氯化銨所致的呼吸增强,可能主要是由于血浆中氫离子增加对呼吸中樞的直接刺激作用,外周化学感受器在这方面不起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狗、猫和兎三种动物研究了延脑心血管中樞的脊髓下行通路。在脊髓第一和第二頸节間切断两侧背侧索,刺激延脑第四脑室附近或反射性引起的加压和减压反应都仍保留。进一步切断除了腹侧索以外的脊髓各部分,也不影响这些反应。如只切断两侧腹侧索而保留脊髓其他部分完整,上述反应都消失。看来,延脑心血管中樞的下行通路主要都是在脊髓腹侧索內,而不是如林可胜等所描述的加压和减压通路分別存在于脊髓的腹侧索和背侧索內。文中討論了我們的結果和林等的結果不同的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研究了皮层表面使用核糖核酸酶对高級神經活动以及对皮层細胞內RNA的作用。条件反射实驗在11只家鸽上进行。在4只家鸽上每侧的注射剂量为10—15微克。注射后2—3天动物的一般活动减少,呈現呆滞,吃食动作不准确或不啄食,条件反射完全消失。7—10天后动物的外表行为已无异常表現,吃食情况也好轉,但条件反射一般需再經5—6天后才开始出現。在另5只动物上每侧注射剂量增加到20—25微克,則注射后一天条件反射即消失,动物呈現呆滞,常閉眼停立或蜷縮在籠內,并出現运动障碍和平衡失調等現象,很难取到食盘中的麦粒,因此需人工喂食。在精心护理下,一般在2周后动物外表行为无异常表現。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每天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只进行1—2次结合,則在注射后一月犹不能出現巩固的条件反射,如增加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結合次数,則很快即能出現巩固的条件反射。在2只动物上注射剂量增大到30微克,很快引起动物的死亡。其次,在另12只家鸽上用甲基綠—派拉宁法檢查了注射核糖核酸酶后有关神經細胞內RNA的变化。初步发現在注射核糖核酸酶后皮层和部分紋状体細胞内的RNA含量确有减少。并且动物行为,条件反射和組織化学变化之間有着一定的关系。根据現有資料可以认为这种局部地将核糖核酸酶使用于中樞神經系统的方法,与組織化学、电生理等方法相結合可能为研究高級神經活动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通过脑内埋藏套管,向兔双侧侧脑室内注射微量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观察对空腹血浆自由脂肪酸(FFA)和血糖浓度的影响,结果如下:(1)侧脑室内注射引起血浆FFA 浓度明显下降,但血糖浓度无明显改变,静脉注射,血浆 FFA 不仅未下降,反而明显升高,血糖浓度也无明显改变。(2)注射苄胺唑啉和心得安不能消除侧脑室注射 CCK-8所引起的血浆 FFA 下降。(3)注射阿托品和切断膈下迷走神经以阻断胆碱能神经的作用后,侧脑室注射 CCK-8不再引起血浆 FFA 浓度下降。从上述结果看来,侧脑室注射 CCK-8降低血浆 FFA 浓度的作用,不是由于 CCK-8吸收入血所致,而是脑内 CCK-8浓度升高所产生的特异作用。这个作用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引起的,与交感神经活动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小白鼠接种Ehrlich腹水癌細胞后第8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組)或放线菌素K,6小时后解剖,研究放綫菌素K对癌細胞核酸等含量的影响。当放綫菌素K的剂量为50微克/公斤体重(治疗剂量)时,6小时后每毫克干重癌細胞中酸溶磷、脂溶磷、RNA和DNA的含量都沒有变化。增高剂量为400微克/公斤时,每毫克干重癌細胞中酸溶磷、无机磷、脂溶磷、核蛋白氮以及DNA的含量仍沒有明显改变,但RNA含量則降低。以細胞为单位作比較,結果也一致。若于接种后第3天开始給药,剂量为50微克/公斤/天,共5天,停药后6小时解剖。每单位細胞的干重稍有減低,但經t测驗比較,相差不显著。每单位癌細胞中酸溶磷、脂溶磷和DNA沒有明显影响,RNA則下降更甚而核蛋白氮也开始減少。若以干重为单位比較,RNA仍有很大降低,核蛋白氮相差不明显而DNA反有显著升高。于一次注射药物后2小时,皮下注射Na_2HP~(32)O_41微居里/克体重,再隔4小时后解剖,比較对照組和給药組癌細胞中酸溶磷、无机磷和RNA的比放射強度(脉冲数/分钟/微克磷)。发現給药組酸溶磷和无机磷的比放射強度,不論剂量为50或400微克/公斤,都不变。RNA的比放射強度則下降:50微克/公斤組降低40%,400微克/公斤組降低52%。  相似文献   

10.
在以前的报导中曾經指出带标記原子的S~(35)-硫噴妥鈉和C~(14)-双乙基巴比妥鈉穿透入机体中樞神經系統的速度有显著的差异:前者在注射到机体內5分钟时,脑中各部位即已达最大濃度,而后者却要在注射后1小时才达到。同时实驗又表明,不同的巴比妥类药物所引起睡眠的快慢,是与它們穿透入中樞神經系統脑部速度有关。但是有关它們透入脑組織后的詳細弥散部位和彼此間的定量关系,还不了解,有必要加以进一步闡明。因此,在研究中我們用微型放射自显术观察了S(35)-硫噴妥鈉和C~(14)-双乙基巴比妥鈉在脑組織各部位的細胞体內和細胞体間的弥散状况,因为微型放射自显术能够清晰的辨明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內后在組織中的精确部位。  相似文献   

11.
主要应用戊巴此妥鈉麻醉的猫,研究了海南萝芙木根碱(HRV)降压作用的一些中枢的和外周的环节。 結果表明,HRV抑制頸动脉竇升压反应。电刺坐骨神經或迷走神經中枢端的血压反应,也都被抑制。它还抑制直接电刺延脑所引起的升压或降压反应和电刺丘脑下部引起的升压反应。对电刺大脑S迴引起的升压反应沒有明显的抑制。給脊髓猫注射HRV仍有降压作用,并对电刺脊髓横断面引起的升压反应亦有抑制作用。 HRV对电刺內脏大神經外周端的升压反应,大都有抑制作用,在部分实驗里没有看到影响;在切除两侧腎上腺后的动物也看到对电刺內脏大神經升压反应的抑制作用。对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但有的无抑制甚至有的增強。在給大剂量抗交感药dibenamine后,HRV的降压作用明显減弱,甚至接近消失。 HRV对切除迷走神經、竇神經及用过阿託品的动物,仍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乙酰胆碱的降压作用无影响。在不麻醉状态下,HRV只使带神經的兔耳血管扩张,对去神經的兔耳血管沒有影响或使它收縮。从实驗結果可以看出,HRV的中枢作用以对延脑及视丘下部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較为显著,周围作用則为一定程度的抗交感作用,与单純的利血平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在4只同时具有胃大弯与小弯托馬斯氏小胃的慢性实驗狗身上,进行了21次有关胰島素性低血糖对胃液分泌的观察,并与注射組織胺的作用进行比較,結果如下: (一)在胰島素性低血糖的作用下,小弯分泌的潛伏期比大弯为短,而在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方面,小弯一般也都高于大弯。 (二)如以組織胺引起的大、小弯小胃的反应为准,进行比較,則在胰島素性低血糖的作用下,胃大弯部与小弯部分泌的量和酸度,有大致相同程度的增加。 (三)胰島素性低血糖对大、小弯粘膜的胃酶細胞,均有相当強的刺激作用。 (四)根据以上結果,我們认为,迷走神經无論在胃小弯部或大弯部的分泌活动中都似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用雄性家兔做慢性实验。通过脑内埋藏套管向下丘脑微量注射乙酰胆硷溶液7微升,在注射后的10、20、40及60分钟分别自耳缘静脉取血,测定血浆自由脂肪酸的浓度。85次实验的结果总结如下:(一)将生理盐水或高强盐水7微升注入下丘脑并不引起血浆自由脂肪酸浓度明显的改变,其波动范围分别为6.5%及16.4%。肌肉或静脲注射乙酰胆硷1.4毫克,1小时内血浆自由脂肪酸浓度变化不超过11%。(二)将乙酰胆硷0.7—1.4毫克注入下丘脑结节区,可引起血浆自由脂肪酸水平明显升高,在注射后的第10及20分钟分别较注射前升高78.5%及85.0%,60分钟时恢复原水平。将同量乙酰胆硷注入视前-隔区及乳头区,均不引起血浆自由脂肪酸浓度明显改变。(三)将乙酰胆硷0.7—1.4毫克注入第三脑室,观察到血浆自由脂肪酸浓度缓慢而轻度的降低,在1小时未降低24%。总结以上结果可以认为,下丘脑,特别是其结节区可以显著影响血浆自由脂肪酸水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4.
胰高血糖素是一种脑-肠肽,但它在脑中的生理作用尚不清楚。本工作在家兔侧脑室埋藏慢性套管,并通过注射20μl含0.5—5μg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在注射后的15、45、75、105分钟各取血样测定血糖、血浆自由脂肪酸(FFA)和胰岛素的浓度。结果发现:(1)对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浓度无明显影响;(2)能引起血浆 FFA 浓度降低,且与剂量有依赖关系,在注射后的45分钟,FFA 降低最明显,以后逐渐恢复;(3)皮下注射阿托品(0.2mg/kg)或静脉注射酚妥拉明(5mg/kg)均不能消除侧脑室注射胰高血糖素降低 FFA 的作用;(4)静脉注射心得安(5mg/kg)能阻断侧脑室注射胰高血糖素的降低 FFA 的作用。这似表明脑中的胰高血糖素可能参与脂代谢的调节,并可能是通过肾上腺素β-受体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結晶的牛胰島素已經合成,它的生物活力,結晶形状都与天然胰島素的相同,因而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人工合成。在人工合成的A及B鏈分別都能和其对应的天然鏈組合成功并都得到半合成結晶胰島素的基础上,人工合成的A及B鏈組合所得的具有1.25—2.5%胰島素活力的氧化产物,經过两次酸性仲丁醇抽提,比活力上升到天然胰島素50%左右,在含有丙酮及鋅离子的pH6.2的檸檬酸緩冲液中、即得人工合成的牛胰島素結晶。除了用小白鼠惊厥法和兎血糖降低法所测定的生物活力以及其結晶形状均与天然胰島素完全一致以外,人工合成的結晶牛胰島素的电泳,层析行为都与天然胰島素相同,酶水解物的电泳层析双向图譜也与天然牛胰島素的一致。人工合成的結晶牛胰島素能和抗天然牛胰島素血清产生沉淀反应,其在琼脂双扩散皿上所产生的沉淀条紋与天然結晶牛胰島素和該抗血清所产生的条紋汇合。它与豚鼠抗天然胰島素血清中和后,生物活力即丧失,这說明在免疫化学性质上也和天然胰島素相同。  相似文献   

16.
二.肝的代谢功能在肝內,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貭的代謝是交錯进行的。这方面的知識,在一般生物化学教科书內均有所闡述。这里仅就肝在代謝作用的調节方面和肝脏机能障碍时对有机体的代謝影响加以介紹。肝和腎对全身的細胞起着重要的調节作用,因为这两种器官可以决定細胞外液成分的恆定。細胞外液为細胞营养所必不可缺少的,肝可以稳定細胞外液內的有机組成成分。通过肝的储存、合成、結合、排泄以及发放有机成分,肝可以稳定細胞外的介貭,而使身体的正常功能得以进行。例如血糖浓度的恆定以及从血循环中移去氨基酸或加入氨基酸等作用,都表現出肝的作用可以使全身細胞的营养得以保証稳定。 內环境恆定的自动調节作用可以由神經的及体液的因素加以維持。这些因素都可以調节肝細胞的代謝活动。一部分的自动調节机制是由于肝能激活或抑制一定的激素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用制备有侧脑瘘管的进行慢性实验,在迷走神经切断前后向侧脑室内灌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观察血浆自由脂肪酸(FFA)浓度变化与胰岛素释放的关系,以及在用四氧嘧啶破坏胰岛 B 细胞后,对 CCK-8降低血浆 FFA 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迷走神经切断前向侧脑室灌注 CCK-8引起血浆 FFA 下降,同时,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两者变化呈明显负相关。切断迷走神经以后,向侧脑室内灌注 CCK-8,不再产生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升高,血浆 FFA 浓度下降的反应也消失。破坏胰岛 B 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障碍,向侧脑室内灌注 CCK-8不再引起血浆 FFA 浓度降低。根据以上结果,似可推想,侧脑室灌注 CCK-8降低血浆 FFA 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胰岛素释放的增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脑室内或脑组织内微量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本文报告利用家兔脑室內注射和脑內微量注射方法,在保持中枢神經系統完整的条件下,研究嗎啡鎮痛作用部位的結果。 (二)脑室內注射20微克(相当于靜脉剂量的1/500—1/1000左右)可以产生明显而持久的鎮痛作用。注射后1—4分钟即表現作用。根据药液分布的范围等推測作用部位在第四脑室以上水平。 (三)脑室內注射嗎啡对光热刺激鼻部或后肢的痛反应都有效,对电刺激牙髓的痛反应也有效。脑室內注射多种其他药物不产生鎮痛作用。因此鎮痛是全身性的,而且是嗎啡特异作用的表現。 (四)脑內微量注射嗎啡以第三脑室周围灰貭作用最明显,10微克剂量即有鎮痛作用。側脑室壁的尾状核、透明隔以及皮貭下其他部位,注射較大剂量仍无鎮痛作用。 (五)本文提出第三脑室壁灰貭是嗎啡发揮鎮痛的作用部位的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前文报导,在麻醉兎观察酒石酸銻鉀(簡称銻鉀)对电致心室顫动的影响实驗中,发現在实驗后期,大剂量銻鉀本身也能产生心室顫动,而这种銻致性心室顫动能被預先切断交感神經或利血平化所防止。本文采用与前文相同的实驗模型和条件,对家兎心室內儿茶酚胺含量进行了生物测定。发現盐水对照组心室儿茶酚胺含量平均为1.13±0.06微克/克。电刺激对照組为1.72±0.45,虽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在統計学上差別不显著,但波动較大。在电刺激加銻鉀组中,銻鉀能显著降低全部动物的电致顫阈,稍加速心率,并使6/11兎出現銻致性心室顫动,心室儿茶酚胺含显著减少至0.65±0.05。单注射銻钾組心肌儿茶酚胺含量平均为0.47±0.08,較盐水对照組显著减少,但与电刺激加銻鉀组差別不显著。利血平化(0.1毫克/公斤/天,共2次)后,兎心儿茶酚胺充份地被耗竭,含量降至0.032±0.003,耗竭程度达97%。利血平化后电刺激加銻鉀组的心室儿茶酚胺含量为0.041±0.010,銻致性心室顫动并不出現。上述資料对前文的推論提出直接証明,卽儿茶酚胺在該种心律紊乱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除儿茶酚胺含量外,我們又进行了心室乙酰胆碱含量的测定,发現正常盐水对照家兎心室乙酰胆碱含量平均为0.323±0.013微克/克。銻鉀一次大剂量注射或銻鉀三日給药法均不明显改变其含量。預先切断迷走神經或注射大剂量阿托品后再給大剂量銻鉀,也对心室乙酰胆碱含量无明显影响。因此完全不能証实黄铭新等关于这方面的报导。利血平在对家兎銻致性顫动具有防止作用的剂量下并不影响心室乙酰胆碱含量,較大剂量却能显著提高豚鼠心室乙酰胆碱的含量(P<0.01)。这些資料也完全支持前文所作出的推論,卽迷走神經在这种实驗性心律紊乱发病机制中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20.
狗10只,靜脉注射苯乙肼5毫克/公斤显著增高主动脉压、肺动脉压、心脏指数、心搏指数和左、右心室作功量,同时显著减低总外周血管阻力。皮下注射5天后的表現相反,卽主动脉压显著降低,心脏指数无变化,对心搏指数、左心室作功量和总外周阻力影响均不显著。說明靜脉注射后主要表現拟交感作用,可能是苯乙肼直接兴奋腎上腺素能受体的結果;皮下給药5天后則表現抗交感作用,可能是抑制了交感神經介质釋放的結果。苯乙肼皮下注射5天后动脉血氧显著减低;靜脉注射苯乙肼后,血糖增加不显著,給药5天后則减少之。无論急性或慢性給药,动脉血乳酸及丙酮酸均显著降低,心肌摄取量亦减少。Warburg檢压法测定豚鼠心肌勻浆耗氧量,体外及体內实驗均証明苯乙肼除能抑制心肌单胺氧化酶外,还能抑制氧化丙酮酸的酶系,但作用較弱。解釋苯乙肼减少心肌耗氧的机制可能通过影响氧化代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