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者同意赵一之先生关于海拉尔棘豆O。hailarensis Kitag。这是尖叶棘豆O。oxphylla DC的观点,但提出其变种光果尖叶棘豆的变种名应是O。oxyphylla DC。var。psilocarpa G.Z.Qian。  相似文献   

2.
记载了棘豆属一新组。目前该组包括二个种,它们是:黄穗棘豆和绿黄棘豆。过去,国内的学都将黄毛棘豆与黄穗棘豆等同。而文中作者认为黄毛棘豆是黄穗棘豆的一个变种。另外异色黄毛棘豆被作为变种处理。绿黄棘豆是一个中国新分布种。  相似文献   

3.
新疆棘豆属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阎平 《西北植物学报》2008,28(7):1474-1477
对野外采集的新疆棘豆属植物以及标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马尔洋黑毛棘豆是新变种,白花米尔克棘豆、白花冷棘豆、白花二裂棘豆、白花庞氏棘豆和白花小叶棘豆是5个新变型.短梗棘豆、长翼棘豆、鸟状棘豆和长苞黄花棘豆是新疆地理分布新记录.并对新变种马尔洋黑毛棘豆和长翼棘豆的果期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5.
新疆棘豆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长毛棘豆 新种 图 1OxytropispseudohirsutaQ .WangetC .Y .Yang ,sp .nov .Fig.1SpeciesnovaaffinisO .assiensiVass.,sedcorollaaurea,vexillo 1 7~ 2 0mmlongo ,rostrocarinae 2~ 2 .5mmlongodiffert.Perennis,5~ 1 2cmalta ,basistipulisetpetiolispersistentibusdensevestita,subacaulis.Fo lia 3~ 8cm…  相似文献   

6.
极密垫状矮灌木,分枝极多。叶柄硬化成刺;托叶与叶柄贴生。单花腋生;花萼二唇形;花冠紫色;龙骨瓣先端钝,无喙。荚果硬革质,长圆形,腹隔膜极窄,近一室。本亚属与胶黄芪状棘豆亚属Subgen.Traganthoxytropis Vass.相似,但单花,花萼二唇形和龙骨瓣无喙可与之区别。本亚属的模式种:刺垫棘豆Oxytropis grubovii Ulzij. 本亚属仅1组1种。分布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戈壁和阿拉善戈壁)和中国(内蒙古巴音浩特)。根据刺垫棘豆Oxytropis grubovii Ulzij.的特征,我们同意N.Ulziykhutag的意  相似文献   

7.
平卧棘豆Oxrytropis prostrata(Pall.)DC主要分布于蒙古和俄罗斯,最近发现在中国的呼伦贝尔草原区也有分布,属于中国新记录种。该种主要特征为茎基部多分枝,托叶大部分与叶柄合生,密被白色柔毛,小叶先端钝圆或微凹,龙骨瓣先端喙长约2mm,子房和荚果光滑无毛。  相似文献   

8.
9.
报道了中国棘豆属二新记录种——黄绿花棘豆和丛棘豆。黄绿花棘豆主要分布于蒙古国,丛棘豆主要分布于蒙古国和俄罗斯,在中国为首次记录。文中凭证标本存放于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HIMC)。  相似文献   

10.
宗占江  何锡荣 《植物研究》1993,13(3):224-224
本文发表了棘豆属一新变种,即白花长白棘豆Oxytropis ane-rtii Nakai var.albiflora Zh.J.Zong et X.R.He var.nov.  相似文献   

11.
黄姗  杨韩  苏春  常朝阳 《西北植物学报》2018,38(9):1646-1658
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产黄耆属糙叶组34种植物的叶表皮毛状体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进行了观察,以探讨中国黄耆属糙叶组物种表皮毛微观形态的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意义,为糙叶组物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除乳白花黄耆(A. galactites)仅在叶下表面被毛外,其余种类上下表皮均有毛,且毛的分布、形态、长度和臂比在不同种类间存在差异。叶表皮毛为伏贴或开展的中空管状毛,伏贴毛着生部位基部膨大,整体形态从中部向两端由粗逐渐变细,开展的毛大部分为细长的丝状或线状,光滑或具条纹状纹饰,上面分布有乳突。研究认为,叶表皮表面伏贴、短而平直、其上光滑具密集乳突、臂比值小、整体宽扁的毛是祖先特征;而叶表皮表面向上开展、长而密集、外形呈丝状或线形、其上具条纹状纹饰、乳突稀疏、臂比值大的毛是进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甘肃棘豆草中苦马豆素的提取分离工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棘豆草为试验材料,通过工业酒精热回流提取、水提取和酸水提取3种工艺提取其中的总生物碱,总生物碱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后减压升华得到,并比较了3种工艺对甘肃棘豆中总生物碱得率和苦马豆素得率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工艺总生物碱平均得率和苦马豆素平均得率依次分别为7.91、6.79、6.22 mg/g和18.61、12.22、6.23μg/g,由此确定工业酒精热回流为提取苦马豆素的最佳提取分离工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秋海棠属等翅组植物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南秋海棠 (BegoniahainanensisChunetF .Chun)、多花秋海棠 (B sinofloribundaL .J.Dorr)及一新种———长柄秋海棠 (B sublongipesY .M .Shui)的特征比较 ,订正了中国秋海棠属等翅组 [Sect Petermannia (Klotzsch)A .DC .],使该组在中国增至 3个种。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多年的野外调查和相关的研究资料,对小孢发属(BryoriaB rodo & Hawksw.)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报道新疆小孢发属地衣10种。其中Bryoria chalybeiformis,Bryoria fuscescens,Bryoria nadvornikiana和Bryo-riasimplicior为中国新记录种,Bryoria lanestris,Bryoria nitidula,Bryoria trichodes ssp.trichodes,Bryoria pseudo-fuscescens为新疆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5.
山茶属(Camellia)植物集茶叶、茶油及茶花三大特色为一身。近年来,该属连蕊茶组(Sect. Theopsis)和毛蕊茶组(Sect. Eriandria)植物随着野生资源在束花茶花种质创新等方面的发展而逐渐受到关注。为在未来山茶的开发应用中进一步利用两组资源,本文重点总结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的植物资源、观赏性及适应性、种质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1)山茶属主要包括闵天禄、张宏达及Sealy三个分类系统研究,按照张宏达分类系统,连蕊茶组资源48种,毛蕊茶组15种;闵天禄分类学系统连蕊茶组19种,毛蕊茶组9种。2)两组资源具开花繁密,叶形较小的特点;花的挥发性成分以苯乙醇、芳樟醇、柏木醇为主。3)在应用研究中主要体现在束花茶花的育种,连蕊茶组植物10余种,毛蕊茶组1~2种已用于种质创新。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两组资源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亟需结合经典分类及现代分子生物等技术开展全面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在充分发挥我国特有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资源的基础上,聚焦抗逆性及观赏性的种质创新,不断丰富该类资源在园林景观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采取脉络法,对柳属(Salix)繁柳组(Sect.Denticulatae C.K.Schneid.)17种及1变种进行叶片脉序观察。结果表明:繁柳组植物叶脉序类型均为直行羽状脉,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该组植物均有二级间脉,但类型各有不同;三级脉及较高级脉序大体有三种类型;网眼发育完善或不完善;盲脉偶有不分枝;不同种之间网眼的发育以及盲脉分枝具有显著差异,是有价值的分类性状。根据聚类分析,繁柳组植物叶脉序分为两种类型:草地柳(S.praticola Hand.-Mazz.ex Enander)类型及腹毛柳(S.delavayana Hand.-Mazz.)类型,研究结果与形态学结果基本一致,但叶脉序提供了新的分类学性状,可为柳属植物疑难种的分类寻找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多年的实地调查资料和相关的研究资料,对树花属(Ramalina Ach.)地衣标本进行了初步整理、分类和鉴定研究,报道了新疆树花属地衣8个种。其中钝树花(Ramalina obtusata),亚细长树花(Ramalina subleptocarpha)为中国新记录种,撕裂树花(Ramalina dilacerata),裂树花(Ramalina minuscula)为新疆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8.
文中对采自乌鲁木齐市郊区和南山小渠子多个生境中的大量标本进行了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特征观察,并对少数标本采用了显色反应法(CT)、显微化学结晶法(MCT)及薄层色谱法(TLC)等方法进行了物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分布的地衣种类有100多种,其中包括1个中国新记录种———副茶渍属(Lecania tonin-ioides),2个新疆新记录种———美国大孢蜈蚣衣(Physconia americana)和细裂岛衣(Cetraria delisei)。副茶渍属的主要特征是鳞状地衣体边缘粉色,子囊长棍棒状,常生长在地面上;美国大孢蜈蚣衣的主要特征是小裂片旺生在子囊盘边缘和地衣体成熟的部分;细裂岛衣的主要特征是子囊棍棒状,髓层C+粉红色,含三苔色酸。文中对这些种类进行了简略描述。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esent paper 11 genera and 16 species of the Orchidaceae are recorded form Xinjiang, of which five species are new records to Xinjiang andthree are new records to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