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所谓正常病毒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8年大连医科大学康白教授主编《微生态学》时 ,邀我和林雨霖两人写了“正常病毒群”一章 ,以当时的认识水平 ,谈到了病毒几个方面的两面性问题 (当时称为两重性 ) ,如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 ,病毒结构与功能的两重性 (涉及到标准病毒和缺陷病毒、假病毒和真病毒、杂种病毒和纯种病毒 ) ,病毒来源的两重性 ,以及从医学观点出发讨论了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 (包含致病性与非致病性问题 ,感染的急性和慢性问题 )及典型病毒致病作用的相对性。此外 ,还讨论了内源性病毒 (涉及内源性病毒的特点 ,内源性病毒存在的普遍性 ,内源性病毒的起源问题 ,… 相似文献
2.
3.
兔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利用稀释滴种的方法,对健康成年家兔回肠及结肠中消化球菌、韦荣氏球菌、梭状芽胞杆菌、优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和肠杆菌等10种正常微生物群进行了计数分析,并获得其微生态数值,结果显示:结肠中微生物群的总体平均菌数显著高于小肠(P<0.01);同一菌种在结肠内容物中的在有数量多于回肠;结肠中韦荣氏球菌、肠杆菌为优势菌群;回肠中双歧杆菌、酵母菌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4.
正常微生物群是一个新的人体生理学系统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康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2):63-65
1 前言微生态学的发展 ,现在已把微生物的作用 ,从主要是致病作用的观点转移到主要是生理作用的观点。这种观点的转变是经过 10 0多年的学术研究和科学发展才取得的。在 2 0世纪经过无菌动物的饲养、厌氧培养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的研究终于完成了微生态学向新的更高阶段的转变。这就是微生物的研究以致病性为主的时代转向以生理性为主的时代。要确定一门新学科的诞生日期是很难的。一门新学科的定义也是逐渐形成的 ,要经过科研成果不断积累才能逐渐完善。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的提出是很早的 ,至少要推衍到 19世纪的… 相似文献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简称艾滋病病毒,在粘膜传播过程中,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是显著减少的。绝大多数的HIV-1粘膜感染由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病毒建立并最终发展为系统感染,上述病毒称为初始传播病毒(Transmitted/founder virus, T/F virus)。通过对初始传播病毒表型特征的研究,可进一步了解病毒在新宿主体内成功复制的关键特性,为艾滋病疫苗的发展、暴露前预防及其他治疗性干预措施提供更好的策略。文章综述了初始传播病毒的发现、进化特征以及感染后初期宿主的免疫反应等,以期为深入研究初始传播病毒的特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7年底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IHMC)成立。肠内菌群的解析将有助于阐明饮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人体以及环境中的宏微生物组被Science杂志列为2008年受关注的研究。每年都在以超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将会使研究加速。 相似文献
7.
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种虫媒病毒,可经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血液、泪液传播,以及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寨卡病毒一旦感染孕妇,就会有导致胎儿感染的可能.成人多出现一些较轻的临床症状,但胎儿更容易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继而诱发小头畸形,重症脑部发育缺陷以及一些神经系统性... 相似文献
8.
9.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早期合成的Tat不仅是感染细胞中病毒复制所必需,而且感染细胞分泌的细胞外Tat可以诱导靶细胞上该病毒辅助受体的表达,促进病毒的播散,并对不同类型的未感染细胞有多种作用,在艾滋病相关疾病,如卡波济肉瘤、神经紊乱、免疫缺陷等的病理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类内源性病毒包括人类反转录病毒与博尔纳病病毒与精神心理疾病的关系尚不明确。作为人类基因组的组成成分,人类内源性病毒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的联结点。本文从人类内源性病毒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临床与实验室证据与可能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揭示人类内源性病毒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把近些年流行并引起人类恐慌的疾病做一番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人类的前脚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但后脚却仍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间徘徊,甚至脚底还粘着原始文明的泥迹。无论是过去的黑死病(鼠疫)和天花,还是今天的SARS和埃博拉,以及仍影响着我们的疯牛病与禽流感,它们都既与原始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为致瘤性禽反转录病毒,主要引起髓细胞瘤。ALV-J囊膜基因的高频突变率使其具有了跨种传播的潜力。为探索ALV-J在宿主选择压力下是否可实现跨种传播,本研究以ALV-J顺次感染易感宿主禽(SPF鸡,火鸡),然后过渡到抗性宿主禽(山鸡,鹌鹑和鸭),检测排毒规律、观察病理变化、分析分离株囊膜基因(env)遗传突变。结果显示,通过对ALV-J体内选择压的逐级建立,实现了对抗性宿主山鸡和鹌鹑的感染,但鸭未感染,而用原代毒直接攻毒抗性禽则未出现感染。SPF鸡和火鸡感染率均为100%(16/16),而山鸡和鹌鹑的感染率分别为37.5%(6/16)和10%(3/30)。感染宿主均呈免疫耐受状态,并可见肝脏、脾脏、肾脏及心血管系统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通过有义突变与沉默突变比值(NS/S)分析,山鸡毒株和鹌鹑毒株超变区hr2的NS/S值均为2.5,由此可知山鸡和鹌鹑ALV-J分离株的突变是由宿主选择压造成的,且提示hr2区突变是ALV-J实现跨种传播的关键区域。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火鸡、山鸡和鹌鹑ALV-J分离株与原始毒逐渐远离,而与ALV-J原型株HPRS-103株却呈接近趋势,但HPRS-103不感染山鸡和鹌鹑,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曾思聪周菂卢光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8):1401-1403
目的:构建端粒酶shRNA慢病毒载体及建立端粒酶稳定干扰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方法:将端粒酶基因特异性shRNA靶序列与慢病毒载体PLKO.1-puro连接、转化、挑取阳性克隆进行PCR及测序鉴定;利用包装细胞293T获得重组的慢病毒,感染人类胚胎干细胞,分为干扰组ShTert、载体组vector和野生型组wt;Realtime-PCR检测端粒酶mRNA的表达。结果:经PCR和DNA测序鉴定,成功构建端粒酶特异性shRNA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类胚胎干细胞;经检测shTert组端粒酶mRNA表达较vector和wt组明显降低,vector组和w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成功构建的端粒酶特异性shRNA慢病毒载体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转染实现了对其端粒酶mRNA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端粒酶shRNA慢病毒载体及建立端粒酶稳定干扰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方法:将端粒酶基因特异性shRNA靶序列与慢病毒载体PLKO.1-puro连接、转化、挑取阳性克隆进行PCR及测序鉴定;利用包装细胞293T获得重组的慢病毒,感染人类胚胎干细胞,分为干扰组ShTert、载体组vector和野生型组wt;Realtime-PCR检测端粒酶mRNA的表达。结果:经PCR和DNA测序鉴定,成功构建端粒酶特异性shRNA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类胚胎干细胞;经检测shTert组端粒酶mRNA表达较vector和wt组明显降低,vector组和w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成功构建的端粒酶特异性shRNA慢病毒载体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转染实现了对其端粒酶mRNA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衰老的特征是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以及衰老相关疾病风险的增加,这给维护和促进健康长寿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尽管进行了广泛的衰老相关研究,但进展有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积极参与了衰老过程。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表现为许多与年龄相关的肠外器官轴的衰老。肠道微生物群可以被调节,这暗示了通过肠道微生物群抗衰老是一个可以实现的重要目标。本综述总结了肠道微生物群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动态演替,这种动态的肠道微生物群从胎儿到出生和婴儿期开始迅速发展,从断奶期到幼儿期迅速变化,然后建立稳定的成年人菌群,直到随着年龄增长最后发生衰退;肠道微生物群与肠外器官轴(大脑、心脏、肝脏、胰腺、肌肉、皮肤和骨骼)衰老相关疾病,以及通过饮食、粪菌移植和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靶向抗衰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调控肠道微生物群抗衰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上海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艾滋病(AIDS)患者中HIV-1耐药株出现的情况及亚型分布。方法 对33例HIV-1感染/AIDS患者的血浆HIV-1分离株,进行抗HIV-1药物(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的基因型耐药检测和亚型分析。结果 33例的HIV-1均未检出对PI的耐药突变;10例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失败或抑制病毒复制不完全者中,检出的耐药突变为70%,过渡型耐药突变为20%;23例未经抗HIV-1治疗者中,耐药突变为4.3%,过渡型耐药突变为13%。所有过渡型耐药突变均为T215S。15例经血制品传播的HIV- 1均为B亚型;18例经吸毒和性传播的HIV-1中,B和CRF01-AE亚型分别为39%,和33%,此外,还有C、D、G、K和CRF02-AG亚型。结论 上海地区HIV-1感染/AIDS患者中,HAART治疗失败或复制抑制不完全者HIV-1的NRTI和NNRTI耐药突变率高;吸毒和性传播者的HIV-1中,除主要为B和CRF01-AE亚型外,尚有其他少见的亚型。 相似文献
19.
人类及动物RNA病毒的反向遗传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向遗传系统可以对RNA病毒直接进行遗传操作,为RNA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在过去20年,特别是自90年代中期第一例负链RNA病毒感染性克隆构建成功以来,动物RNA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种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这里系统总结了人类及动物非反转录RNA病毒中各类代表性成员在建立反向遗传系统时的方案设计、遇到的困难及研究者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分类讨论到的代表性病毒种属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冠状病毒(包括SARS病毒)、黄病毒、野田村病毒、流感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以及呼肠孤病毒等。 相似文献
20.
蛋鸡J亚群白血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及特异性单抗的间接荧光抗体反应(IFA),从中国商品代蛋鸡群中首次分离到J亚群白血病病毒(ALV-J).对其env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及3'-末端(3'-Ter)序列与国内外来源于白羽肉鸡的毒株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这两株病毒的gp85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外5个毒株同源性仅为83.4%~87.3%,与国内来源于白羽肉鸡的8株病毒同源性也仅为86.4%~89.6%.gp37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5个国外毒株同源性为91.8%~97.0%,与8个国内毒株同源性为93.9%~95.9%.另外,国内来源于白羽肉鸡的各毒株的3'-Ter序列在"E"区均有明显缺失,但本次分离的来源于蛋鸡群的毒株在"E"区没有缺失突变.与所列出的13株国内外毒株相比,这两个毒株在3'-Ter的缺失最少,较接近于原型株HPRS-103.显然这两株病毒的来源不同于国内白羽肉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