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牵牛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牵牛属(PharbitisChoisy)植物山东有3种,即牵牛P.hederacea(L.)Choisy、裂叶牵牛P.nil(L.)Choisy和圆叶牵牛P.purpurea(L.)Voist。裂叶牵牛的染色体数目已有报道[1~3],但未见核型报道,牵牛和圆叶牵牛均未见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报道[4~6]。笔者对这3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为该属植物细胞分类学的系统研究积累资料。1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采自山东千佛山牵牛、裂叶牵牛和圆叶牵牛的种子,常规根尖压片,每种植物观察100个细胞。核型分析按李懋学等[7]报道的标准,核型不对称性按Stebbins[8]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PCR法扩增来自国内5个不同产地的裂叶荆芥ITS全序列,测序后以产自河北的裂叶荆芥代表中国裂叶荆芥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裂叶荆芥ITS序列进行比较,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探讨国内5个不同产地及不同国家的裂叶荆芥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国内5个不同产地的裂叶荆芥ITS1和ITS2序列均有较高的G/C含量;5个产地的裂叶荆芥的扩增序列长度均为749bp,且序列完全相同;其中ITS1序列长231bp,5.8S序列长168bp,ITS2序列长236bp。中国裂叶荆芥与日本、韩国裂叶荆芥ITS序列一致性为100%,与美国裂叶荆芥ITS序列一致性为99.0%。与美国裂叶荆芥相比,中国裂叶荆芥ITS序列有7个碱基发生变异。来自不同国家的裂叶荆芥形成单系群和2个分支(中、日、韩3国为1个分支,美国单独形成1个分支)。ITS序列的一致性表明国内5个不同产地裂叶荆芥为同一个种。  相似文献   

3.
选择4种形态类型(花紫色-果实光滑、花紫色-果实密生毛、花白色-果实光滑和花白色-果实密生毛)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 ) O. E. Schulz]共11个单株为实验材料,在进行ITS、trnL-F和psbA-trnH序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各形态类型的后代性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诸葛菜的ITS、trnL-F和psbA-trnH序列长度分别为704、767和216 bp,合并序列长度为1 687 bp,G+C含量为43.5%;共有7个变异位点和7个信息位点,变异率0.41%.4个形态类型诸葛菜的trnL-F序列完全一致,ITS和psbA-trnH序列略有差异.其中,花紫色和花白色的果实密生毛类型中各有1个单株的ITS序列第519位碱基为C,其他单株为T;花紫色和花白色的果实光滑类型中各有1个单株的psbA-trnH序列第68位至第73位碱基依次为CAAAAA,其他单株均为TTTTTG.NJ系统发育树显示,4个类型诸葛菜之间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亲缘关系很近.后代性状观察结果表明,诸葛菜白色花为特化现象,果实光滑和密生毛是不稳定的性状.研究结果支持将毛果诸葛菜(O. violaceus var. lasiocarpus Migo)并入诸葛菜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4.
基于ITS序列分析豹子花属与5种百合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滇蜀豹子花和多斑豹子花为材料,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其ITS序列,结合GenBank中其它3种豹子花和5种百合的ITS序列,构建了这10种植物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10种植物的ITS序列长度在625bp~627 bp之间,总G C含量在60.38%~61.12%之间,5.8S的G C含量除大理百合为45.4%外,其余9种植物为55.01%或54.60%,说明ITS序列在进化上保守性较强,同属不同种甚至不同属间的长度差异不明显;(2)NJ、MP、ME聚类树的分支趋势一致,都是豹子花属植物先聚在一起再和5种百合相聚,滇西豹子花和豹子花在3种聚类树中都以99%以上的支持率聚成一支,说明这2个种的亲缘关系最近;(3)在10种植物中,形态相似且分布海拔和区域重叠的种类先相聚,说明这些物种的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中国榕属榕亚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于中国的榕亚属植物的15个种和2个变种(分别代表榕亚属的3个组)的nrDNA的ITS序列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榕亚属是非单系起源,其中榕组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单系群,与无花果亚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榕亚属其它组间并未表现出近缘关系。榕亚属的其它5个组构成一单系群并得到中度的支持率。来自中国的种类分别聚在相应的组内。但环纹榕组被分成2个单支,其中来自中国的大叶水榕(F.glaberrima)和环纹榕(F.annulata)构成一个分支,二者表现较近的亲缘关系。榕亚属的亚洲特有组印度榕组在ITS树中聚在环纹榕组的另一个分支中,但它与此组其它种的亲缘关系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锦绣杜鹃菌根真菌rDNA ITS序列分析及接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DNA ITS序列对锦绣杜鹃菌根真菌的16个菌株进行了分类分析。根据菌株ITS序列全长计算各菌株间序列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并与GenBank中最相似菌株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6个菌株在系统树上聚为3个大分支。其中7个菌株在支持率为100%的基础上与树粉孢属真菌Oidiodendron sp.聚为一类;2个菌株与未鉴定的杜鹃花科植物根系真菌unidentified root associated fungi聚为一类,支持率为100%;其他7个菌株在98%的支持率上与几种未命名的欧石楠类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7.
以陕西、四川、浙江、重庆、福建、广西主产区的11个种源厚朴为材料,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不同产区厚朴的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并结合GeneBank中相关植物的ITS序列(以同属近缘物种辛夷为外类群),应用Kimura 2遗传距离与NJ系统树分析法对不同产区厚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个产区厚朴的ITS全序列长度介于593~600 bp,其中,ITS1长度为214~217 bp,G+C含量为54.42%~5535%,ITS2长度为215~219 bp,G+C含量为59.82%~60.95%;ITS序列共有36个变异位点,均出现在ITS1(7个)和ITS2(29个)序列中,虽然位点变异与部分叶形变化出现吻合,但无必然联系;序列间遗传分化距离为0.000~0.02792,11个产区厚朴构成3个分支,显示出产区间厚朴的亲缘关系,其中陕西洋县(SXYX)、陕西西乡(SXXX)、福建武夷山(FJWYS)及四川彭州(SCPZ)四个产区ITS序列完全一致。nrDNA ITS序列分析可作为厚朴不同产区亲缘关系鉴定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瓠瓜品种ITS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产29个瓠瓜也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页品种的ITS序列进行了扩增及测序,并结合引自GenBank的国产9个瓠瓜品种以及国外6个瓠瓜品种和3个同属种类的ITS序列,对它们的ITS序列长度和GC含量以及变异位点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47个样本间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供试47个样本的ITS序列均由ITS1、5.8SrDNA及ITS2组成,各样本间的ITS序列长度、GC含量以及变异位点差异明显。国产38个瓠瓜品种的ITS序列(包括ITS1、5.8SrDNA及ITS2)长度为619-627bp、GC含量为58.00%-63.32%;国外9个样本的ITS序列长度为591-626bp,GC含量为54.17%-63.26%。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国产38个瓠瓜品种的ITS序列同源率为84.6%-100.0%,包含221个变异位点;其中,来源于山东的品种‘砧木2’(‘ZhenmuNo.2’)的ITS序列包含的变异位点最多,与其他品种间的同源率也最低。在系统发育树上,国产38个瓠瓜品种可分为3个分支,来源于山东的品种‘砧木2’和来源于河南的品种‘西瓜砧木1’(‘XiguazhenmuNo.1’)各自聚为第1和第2分支;其余36个品种聚为第3分支。而供试的47个样本则可分为2个分支和5个亚组,第1分支可分为2个亚组,包括国产品种‘砧木2’和产自日本的2个品种;第2分支包含的44个样本则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国产品种‘西瓜砧木1’和产自法国的品种‘白花瓠瓜’(‘White-floweredgourd’)各自聚为第1和第2亚组,其余的42个样本聚为第3亚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不同产地瓠瓜品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地理分化现象,其ITS序列差异与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ITS序列的栓菌属部分种的分子分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栓菌属 Trametes 的一些近缘种宏观和微观形态学非常相近,传统分类学方法难于对其进行准确分类定位。测定了 34 个分类单元的 ITS(包括 5.8SrDNA)序列,并对得到的 43 个分类单元的 ITS 序列进行系统发生分析,构建了聚类分析树状图。该树状图显示,栓菌属类群与其他属类群明显分开,Trametes versicolor 聚类到一个高支持率的独立分支。形态学上定名为 T. hirsuta 和 T. pubescens 物种聚类到同一高支持率的独立分支,试验分析表明这两个种应视为同一物种。  相似文献   

10.
小檗科的花粉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PG III定义的基部真双子叶分支(Basal Eudicots)中毛茛目(Ranunculales)小檗科(Berberidaceae)为研究对象,选取4个DNA片段(rbcL、matK、trnLF和26S rDNA),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合已报道的花粉形态数据,分析了该科16个属的花粉形态。选择花粉分散单位、极性、形状、大小、萌发孔数目、萌发孔位置、外萌发孔形状、覆盖层上元素、覆盖层纹饰和外壁厚度共10个关键性状,采用简约法推断了该科花粉的祖征、共衍征和演化式样。研究表明:单粒、等极、近球形、中等大小是小檗科花粉的祖征。无极、多萌发孔和周面孔是小檗亚科(Berberidoideae)的共衍征,支持其为一个单系。三萌发孔分别为鬼臼亚科(Podophylloideae)、南天竹亚科(Nandinoideae)各自的共衍征;覆盖层上元素不存在是小檗亚科和南天竹亚科的共衍征,将它们与鬼臼亚科区分开来,同时也支持了小檗亚科和南天竹亚科之间的姐妹关系。此外,对一些属花粉形态的演化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一些特殊的花粉性状可以用来定义某些属,如Bongardia和兰山草属(Ranzan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