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设计开发一种实用的实验雪貂饲育笼具。方法根据雪貂的生物学特性并参考有关实验动物笼器具标准进行设计。结果该笼舍完全能适用于普通环境条件下的饲养和繁殖。结论该笼具操作和使用方便,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实验动物的法规。《条例》的发布与实施,是国家加强对实验动物的宏观管理、提高实验动物科学水平及实验动物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保证《条例》的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将在技术监督方面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逐步推行实验动物合格认证制度。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许多研究均要借助动物实验以探索生物的进化、揭示遗传的奥秘、研究疾病的病因、阐明衰老的机理;在监测公害和环境污染,生产和检定药品、生物制品、食品、化妆品,以及国…  相似文献   

3.
制订福建省2008~2010年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基地建设规划,是促进实验动物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和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需求。本文根据对全省实验动物科技现状的调查,在《福建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提出制订福建省2008~2010年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基地建设规划的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通过整合、优化和提升实验动物现有资源,建设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开放运行的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成为我省生命科学、生物科学、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相关研究与技术开发提供公共服务的动物实验基地,实现全省范围的服务共享。  相似文献   

4.
为了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前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动态和现状,国家医药局于4月13日至30日组织了实验动物考察团赴美进行为期两周的考察。先后参观了纽约州立大学、洛克菲勒大学、马利兰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诸医学院的实验动物研究中心,SMITH KLINE-FRENCH和DU FONT两个化学制药企业,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爱伦笼架公司等八个单位。现将考察所见分述于下:一、美国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的性质与任务。马利兰州立大学设有比较医学系,其余三所大学的医学院以及SK-F和DU PONT公司则设有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实验动物资源部或实验动物科…  相似文献   

5.
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dauricus)是国内研究冬眠生理学的主要模式动物,且日益为医学研究所关注。实验室条件下繁殖种群具有明确生活史特征,是相关研究的理想对象,但以往研究中,达乌尔黄鼠实验室条件下繁殖成功率及后代成活率均很低。本研究通过采取丰富饲料种类、雄性出眠后的暖温暂养、“双笼配对”等措施,对实验室条件下越冬达乌尔黄鼠进行配对,从21对动物中成功繁殖出18窝子代,繁殖成功率85.7 %。78只子代饲养至3月龄,仍有67只存活,存活率为85.9 %。通过本实验,得出改进达乌尔黄鼠实验室条件下繁殖的主要措施如下:(1)繁殖期母鼠及发育期幼鼠,除饲喂标准大鼠饲料外,适量添加幼犬粮、胡萝卜,以补充营养;(2)出眠的雄性达乌尔黄鼠放入18℃房间暂养2周,有助于其性腺发育,促进繁殖成功;(3)“双笼配对”能有效地降低外界干扰,减少动物的杀婴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屏障系统内安放独立通气笼盒(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s,IVC)双保险模式饲养实验啮齿类动物,力求动物饲养、实验的全过程达到SPF级;降低动物实验室硬件建造费和维持费(节能)。方法通过改建一间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对空气洁净度等相关项目数据按GB14925-2001方法检定,并在该实验室内安放SPC级IVC饲养动物;在超净工作台内做打针投药等动物实验。结果改建的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和IVC,各项检测数据均达到新国标要求。结论医学实验动物屏障环境内安放IVC饲养啮齿类动物、做动物实验,这种双保险模式能全过程达到SPF级要求;饲养、实验人员操作较简便,节能。  相似文献   

7.
实验动物科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组成部分。1986至1987年初,我们到一些省、市对实验动物科学的进展作了调研。一、主要省市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概况1.调查研究,制订了规划。全国有实验动物科技机构17个、技术骨干600人,保持小鼠58种,年产各种实验动物二千万只。普遍缺乏专业人员,管理和设施落后,实验动物数量不足,品种少、质量差,严重影响科技和生产发展。如某厂用不合格动物生产疫苗,致家畜大量死亡,国家赔款三百多万元;有些成果,也因未采用标准实验动物,得不到国际上承认和重视。1981年以来,召开了两次全国性会议,成立了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  相似文献   

8.
魏泓 《四川动物》1991,10(4):26-27
实验动物科学是一门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始于50年代中期,由于它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发展迅速。本文拟对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新品系及模型动物的培育和应用、实验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实验动物科学主要发展方向略作介绍。1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用标准的高质量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研究,能够排除动物本身影响实验结果的种种因素,得到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的实验结果。因此,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1.1实验动物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按微生物学控制标准,将我国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即一级动物(普通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按现行国标《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对我国商品化的无特殊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小鼠进行微生物状况检测,为生产高质量的实验动物提供依据。方法对五家主要实验动物生产单位生产的ICR、KM、C57BL/6、BALB/c及BALB/c-nu品系的SPF级小鼠进行随机抽检。检测抽检小鼠所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情况。结果在抽检的SPF级小鼠中,病毒污染主要包括呼肠孤病毒Ⅲ型(Reo-3)、小鼠肺炎病毒(PVM)和多瘤病毒(POLY);主要细菌污染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这些微生物病原体中,除条件性致病菌绿脓杆菌外,其他病原体对小鼠本身和实验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速与国际接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开展《比较医学》双语教学显得格外重要。为医科研究生提出新的标准,如何将实验动物应用于研究工作,提高对于实验动物研究的兴趣,学习人类疾病实验动物模型并结合专业较好的完成课题。  相似文献   

11.
美国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可能代表着世界上该领域的最高水平.本文对其发展史作了简的地回顾,包括生物医学领域对实验动物兽医的需求,实验动物科学领域早期的兽医实践,实验动物医学会的诞生,实验动物医学领域的培训、教育和考核等的沿革,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实验动物医学发展的影响等.笔者依据自身的工作实践和中国国情对中国实验动物医学领域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期盼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能更加完善、在兽医教育中适度增加实验动物医学相关内容、加强实验动物医学领军人才的培养、加强实验动物医学界多渠道的交流、增加相关领域科研投入和支持等.中国要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肩膀上,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实验动物医学事业.  相似文献   

12.
宠物疫病特别是人兽共患病严重危害着宠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通过对我国宠物疫苗研发和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关于开展疫苗质量监控技术和免疫抗体检测技术研究,以建立宠物疫苗质量监控体系和免疫抗体监测体系的建议。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是一种敏感、快捷的一步法检测技术,适用于多种分析物的快速、低成本即时检测。本实验室建立了抗原、抗体和半抗原3类靶标物的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研制成功动物疫病抗原、抗体快速检测试纸系列产品,真正实现了长期以来人们在检测技术领域所追求的"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的目标,为实现动物疫病快速诊断和实时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The Institute for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hosted a meeting in November 2003 in Washington, DC, title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Laboratory Animal Care." The purpose of the workshop was to bring together exper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assess the available scientific knowledge that can have an impact on the current and pending guidelines for laboratory animal care. Platform presentations focused on a variety of issues, from information exchange on mechanis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ulations across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cultures, to data-based scientific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on research outcomes. In the discussion sessions, participants were tasked with addressing the current scientific literature on the specific session topics; identifying gaps in the current knowledge in order to encourage future research endeavors; and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current and proposed regulations on facilities, research, and animal welfare. Participants had ample opportunities to share research outcomes and viewpoints in the multiple breakout sessions. Summaries of all breakout sessions were presented in the general session. On the final day of the workshop during the point/counterpoint session, a diverse group of speakers presented their cases for and against harmonization of standards. Although some of the speakers had serious reservations about harmonization, most of the panel members supported some form of harmonization. A positive outcome of the workshop was the opportunity for scientists and veterinarians from many countries to begin a dialogue with a goal of understanding the basi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regulatory approaches in laboratory animal care and the hope of continuing discussions on ways to work together toward some type of harmonization.  相似文献   

14.
15.
选取23种香型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方法,进行了10个与稻米食味品质相关基因:耽、SSII-3、SBE3、AGPiso、SSIII-2、AGPlar、P比、SSI、ISA、SSIV-2的基因型分析。结果发现,含有最好食味品质基因型的水稻是“2845”;其次是“松香早粳”、“苏沪香粳”、“B1”、“武运2645”、“通运粳”、“银香28”、“香粳49②”、“99983”、“W香99075”、“07-08”、“云粳优15”、“29185”、“南海318”:另外9种香稻,“大华香粳”、“武香14”、“香粳”、“Della光身稻”、“大粒香”、“泰国香稻”、“C香517”、“香稻1号”、“中香1号”都分别含有一些可能会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基因型。开展本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对这些香稻食味品质基因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可为今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培育优良食味品质香稻新品种和亲本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基因型信息。  相似文献   

16.
在遗传学及其他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实验用鱼已成为一类应用越来越广的实验动物, 但是尚缺少标准化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监管。在我国, 实验动物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和质量监督制度。实验用鱼遗传质量控制标准是实验用鱼质量控制的基础。为了规范实验用鱼的遗传质量, 避免实验用鱼种质退化、遗传漂移, 导致实验结果误差, 开展了本标准的研究。依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参考国内外实验用鱼遗传学相关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实验用鱼生产和使用的实际情况, 在全面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以实验用斑马鱼和剑尾鱼遗传质量控制为规范对象, 研究制定了实验用鱼遗传质量控制标准, 供科研工作者参考、讨论。本标准对实验用斑马鱼和剑尾鱼的遗传分类及命名原则、实验用鱼的繁殖方法、近交系和封闭群的遗传质量监测进行了规范。新标准将为实验用鱼的使用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实验动物福利是人类应当给予实验动物的良好条件(正面因素),主要体现在动物的饲养和运输等过程,以“5F”为基本理论;伦理则是人类给予动物实验处理(负面因素)时应遵循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动物实验过程中,以“3R”为基本理论.同时总结了实验动物饲养和运输过程的实际经验,从环境、笼具、垫料、密度、饲料和饮水、社会和行为需要、安乐死、运输等方面,介绍了保障实验动物福利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Public trust demands that individuals who do research, testing, or teaching with animals use humane, ethical, and scientifically sound methods. Furthermore, the Animal Welfare Act and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Policy require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basic training and to ensure that anyone who cares for and/or works with laboratory animals has the appropriate training or experience relevant to their job responsibilities. Institutions accredited by the 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 International must also provide training programs and ensure the qualifications of personnel. The primary goal of this training is to provide individuals with basic knowledge and to reinforc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hat help to ensure humane animal care and us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ore training module outline and content from the 1991 report of the Institute for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Care and Use of Laboratory Animals: A Guide for Developing Institutional Programs, as well as pertinent updates for introducing personnel to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care and use of laboratory animals. Both mandatory and suggested training topics are reviewed, including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ethical considerations, humane methods of animal experimenta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other pertinent topics. Although the fundamental training course content and delivery will vary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and complexity of an institution's animal care and use program, this basic training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more in-depth training programs and supports humane and ethical animal care and use.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上涉湖鸟类资源调查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实地踏查、定点观察的调查方法,并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初步确定上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有鸟类111种,其中“三有鸟类”86种;省级保护鸟类36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1种;被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鸟类15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6种;被列入“中日候鸟协定”鸟类47种;被列入“中澳候鸟协定”鸟类14种。  相似文献   

20.
以健康和死皮巴西橡胶树品系热研7.33—97树皮为实验材料,利用定制橡胶树寡核苷酸芯片筛选橡胶树死皮相关基因。在橡胶树寡核苷酸芯片包含的566个基因中,死皮与健康树树皮差异表达倍数在2倍或2倍以上的有56个,占筛选转录本总数的9.9%。在56个死皮相关基因中,死皮树中上调表达基因有3个,下调表达基因有53个。这些死皮相关基因共涉及8个功能分类,“抗性及防御反应”所占比例最高,接下来是“蛋白质合成、加工及转运”和“代谢和能量”,以上三类功能基因占66.07%。此外,死皮相关基因还涉及“细胞结构、生长及分化”、“细胞信号转导”、“转录相关”、“橡胶生物合成”和“未知功能”。为验证芯片结果的可信性,随机选取18个基因进行RT-PCR分析,结果表明被检测基因表达模式均与芯片结果完全一致。本研究鉴定并分析了死皮相关基因,为进一步揭示橡胶树死皮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