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轮虫休眠卵形成和萌发的生态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休眠卵的形成是单巢目轮虫生殖行为中最显着的特征之一。作为一系列有性生殖过程的产物,休眠卵具有抵抗外界不良环境、易于扩散和通过重组产生遗传多样性等特点。轮虫休眠卯是轮虫集约化培养的重要种源,通过轮虫快速的孤雌生殖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使得轮虫作为鲜活饵料为水产经济动物的苗种生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利用孤雌生殖批量培养轮虫常会因难以预测的种群突然崩溃而造成水产经济动物苗种生产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2.
武汉东湖若干种轮虫休眠卵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里  周洁 《水生生物学报》1997,21(3):234-240
休眠卵是轮虫在恶劣生态条件下形成的滞育结构。本研究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湖14种轮虫休眠卵形态进行了观察,其中关于尾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caudatus,Barrois&Daday)、方形臂尾轮虫(Bquadridentatus,hermann)、中型晶囊轮虫(Asplanchnaintermedia,Hudson)、顶生三肢轮虫(Filiniaterminalis,Plate)的休眠卵的形态特征尚未见过报道。这些休眠卵一般卵壳较厚,颜色较深,壳表面有纹饰。不同种轮虫的休眠卵形态、壳饰各不相同,具种的特异性,但在某些轮虫,即使同一种中休眠卵形态有时亦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养鱼池轮虫休眠卵分布和萌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地区部分鱼场养鱼池底泥中轮虫的休眠卵,表层(0—5厘米)数量每平方米为1.2—503万个,个别池塘高达1,573万个,其中完全暴露于泥表面的数量约占1—2%。休眠卵数量差别和池塘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各泥层中的轮虫休眠卵数量呈“V”形垂直分布的趋势。萼花臂尾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的休眠卵在水温10-40℃;pH4.5-11.5;溶氧0.3毫克/升以上和盐度8.5%以下的条件下可以萌发。10℃为其发育的生物学零度。根据轮虫休眠卵分布和它的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萌发的生态条件,阐述了在养鱼池中增殖轮虫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其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席贻龙  张雷  董丽丽 《生态学报》2007,27(8):3334-3340
将2004年春季采于芜湖市镜湖的沉积物样品在不同季节进行原位萌发发现,除冬季未见有轮虫孵出外,其余3个季节共孵出轮虫39种,隶属于7科19属;大湖区每200ml沉积物中休眠卵萌发出的轮虫数量平均为212.2个±48.9个,显著高于小湖区的39.1个±10.3个。大湖区沉积物在夏季萌发出的小巨头轮虫(Cephalodella exigua)、大肚须足轮虫(Euchlanis dilatata)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秋季萌发出的裂足臂尾轮虫(B.diversicornis)和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以及春季萌发出的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和等刺异尾轮虫(T.similis)分别占各季节总萌发数的51.1%、19.7%、15.7%、14.7%、11.1%、38.4%和23.7%,小湖区沉积物在夏季萌发出的多须伪前翼轮虫(Proalides tentaculates)和暗小异尾轮虫、秋季萌发出的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尖趾单趾轮虫(Monostyla closterocerca)和大肚须足轮虫以及春季萌发出的尖趾单趾轮虫、盘状鞍甲轮虫(Lepadella patella)和暗小异尾轮虫分别占各季节总萌发数的53.9%、31.6%、18%、17%、13%、31%、24.1%和17.2%。各季节萌发出的轮虫与同季节水体中存在的轮虫种类及数量间存在的较大差异表明,那些常年存在于水体中的轮虫所产的休眠卵的萌发对其种群增长的直接贡献可能不大;而那些每年都要从水体中消失一段时间的轮虫所产的休眠卵的萌发在其种群重建中的作用可能因种类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枯水期鄱阳湖子湖泊轮虫休眠卵空间分布的差异, 于2015年1月份, 在鄱阳湖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南深湖和白沙湖2个子湖泊进行取样调查。研究发现, 不同生境类型中轮虫休眠卵的密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 轮虫休眠卵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梯度性, 在洲滩植被区、泥滩区和积水区中轮虫休眠卵的密度逐渐减少。南深湖植被区中轮虫休眠卵的密度最高, 为(3.34±1.28) ind./cm3, 茭白中密度高达5.45 ind./cm3。不同水生植被生境中轮虫休眠卵的密度趋势为: 挺水植物>洲滩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不同水深区轮虫休眠卵的分布不具有明确的规律性。此外, 研究还发现轮虫休眠卵的密度与底泥的软硬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 泥质越软, 轮虫休眠卵的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6.
淡水轮虫批量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
影响培养轮虫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水生浮动物轮虫的形态结构、繁殖和生活史,以及培养轮虫的意义,阐明了在轮虫的培养中,温度,pH值,饵料的种类及密度,光照,氨和二氧化氮等因素,对轮虫卵和种群生长的影响及其对策,结合当前水产养殖现状,对培养轮虫的发展前景谈了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8.
桡足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类群,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休眠卵是桡足类的重要生存策略,在抵抗不利环境、维持种群延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河口近海桡足类休眠卵种类组成及其分布、休眠卵存活时间、休眠卵萌发率和沉积物中休眠卵丰度以及对水体的潜在补充量及其影响因素等.对河口近海桡足类休眠卵生态学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镜湖不同湖区沉积物中轮虫休眠卵萌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室内对镜湖沉积物中的轮虫休眠卵进行了萌发,共孵出轮虫47种,隶属于10科19属;其中大湖区沉积物中萌发出的轮虫40种,小湖区41种,两湖区共同种类34种.每毫升大湖区沉积物中休眠卵萌发出的轮虫平均数量为(1.1±0.1)个,显著高于小湖区的(0.4±0.0)个.在两湖区沉积物中,以3种孵化方式所萌发出的平均密度超过4.0ind./200mL的轮虫种类总计有6种,它们是多须伪前翼轮虫(Proalides tentaculate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臂三肢轮虫(Filinia brachiata)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其中前三种轮虫为两湖区所共有.共有的3种轮虫的孵出情况在两湖区沉积物间也存在着差异.在小湖区沉积物中,3种孵化方式下孵出的平均密度大于0.05ind./200mL的轮虫属是臂尾轮属、伪前翼轮属、龟甲轮属和龟纹轮属,而大湖区沉积物中孵出的平均密度较高的轮虫属还包括三肢轮属、巨头轮属(Cephalodella)和异尾轮属(Trichocerca);水体营养程度较高的大湖区沉积物中孵出的臂尾轮属、伪前翼轮属和龟甲轮属轮虫的密度均高于营养程度较低的小湖区.  相似文献   

10.
四列藻被认为是介导广盐性轮虫有性生殖的优质饵料。然而,新鲜的四列藻培养成本高且营养单一难以维持轮虫的高密度、高质量培养。因此,寻找一种营养素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且能提高轮虫增殖效率的商业化饵料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四列藻和富硒小球藻对褶皱臂尾轮虫复合品系(日本品系和澳大利亚品系)的生殖及休眠卵孵化率的影响,探究了富硒小球藻饵料在轮虫高密度培养中的可用性。研究发现,日本品系轮虫,富硒小球藻组的休眠卵孵化率(70.0±11.1)%显著高于四列藻组(24.0±10.8)%(p0.05);而澳大利亚品系,虽然休眠卵孵化率在两种饵料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小球藻组的种群生长率(0.28±0.02)高于四列藻组(0.23±0.00)(p0.05)。由此可见,富硒小球藻有利于褶皱臂尾轮虫复合品系的种群增长和有性繁殖。此外,富硒小球藻饵料组轮虫的体长和体宽均小于四列藻组,这一结果也证明了轮虫种群密度越大,体型越小的理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褶皱臂尾轮虫复合品系的高密度培养中,商业化的富硒小球藻有望替代四列藻成为一种有效的提高轮虫有性生殖效率的饵料。  相似文献   

11.
食物种类和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的休眠卵主要在开始培养后的6天内形成。在0.1mg/ml的食物密度下,与蛋白核小球藻相比,斜生栅藻或斜生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经1:1(湿重)组成的混合藻均能显著地提高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同时也使轮虫种群中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和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的平均产卵量明显增大,但对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unus calyciflorus Pallas)休眠卵在不同萌发条件下累积萌发率的结果显示,保存在休眠卵形成的原液中,温度为20℃~30℃时萌发率均较高,30℃时用过滤湖水萌发时的萌发率最高(65%),保存在无机培养中的休虎卵,用曝气自来水萌发时最主,用湖水次之,无机液萌发效果较差;20℃和25℃时三种萌发液中的萌发率接近,母体投喂小球藻形成的休眠卵的累积萌发率高于投  相似文献   

13.
温度和食物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在3种温度(20℃、25℃和30℃)和3种斜生栅藻浓度(6.0×106cells/mL、3.0×106cells/mL和1.5×106cells/mL)共9个条件组合下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研究表明,温度为20℃和食物浓度为6.0×106cells/mL的条件组合下轮虫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最大,此为轮虫休眠卵规模化生产的最适条件;6.0×106cells/mL和3.0×106cells/mL的食物浓度分别是25℃和30℃下轮虫休眠卵生产的最适食物浓度.20℃时轮虫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大于25℃和30℃时,而温度和食物浓度以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均对混交雌体受精率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养鱼池轮虫休眠卵分布和萌发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东北地区部分鱼场养鱼池底泥中轮虫的休眠卵,表层(0—5厘米)数量每平方米为1.2—503万个,个别池塘高达1,573万个,其中完全暴露于泥表面的数量约占1—2%。休眠卵数量差别和池塘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各泥层中的轮虫休眠卵数量呈“V”形垂直分布的趋势。萼花臂尾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的休眠卵在水温10—40℃;pH4.5—11.5;溶氧0.3毫克/升以上和盐度8.5%以下的条件下可以萌发。10℃为其发育的生物学零度。根据轮虫休眠卵分布和它的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萌发的生态条件,阐述了在养鱼池中增殖轮虫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其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培养条件下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萌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席贻龙  黄祥飞 《动物学报》2001,47(3):292-297
为确定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最适形成条件 ,或为提高特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卵的萌发率 ,对不同温度、食物、光照和 pH条件下萼花臂尾轮虫形成的休眠卵进行了萌发研究。发现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卵在不同萌发条件下的萌发历时均为实验开始后的第 1~ 7天 ,萌发率高峰均出现在第 1~ 3天。在萌发温度为15℃~ 30℃范围内 ,2 0℃下形成的休眠卵在 2 0℃的萌发温度下累积萌发率最高 ,为 5 2 5 0± 6 89% ;母体以小球藻为食物时 ,其所产休眠卵的平均累积萌发率为 2 7 92 % ,显著大于以斜生栅藻或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所组成的混合藻为食物时 ;休眠卵形成和萌发时的光照条件对其累积萌发率无显著的影响 ;pH6 5和 7 5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卵的累积萌发率较高 ,分别为 32 5 0± 7 0 7%和 38 75± 15 5 3%。本研究和已报道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卵在不同条件下萌发时均呈同步萌发型式 ;2 0℃和pH7 5分别是武汉东湖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最适温度和最适 pH条件。  相似文献   

16.
水淹对钉螺卵影响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汛期钉螺繁殖期在洞庭湖现场进行水淹螺卵试验,观察螺卵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螺卵胶膜由胶原纤维层和基底膜组成,卵细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丰富,细胞内含丰富线粒体、内质网和分泌颗粒等。水淹10d时,结构尚未见明显变化;至20d时,胶膜胶原纤维横纹不清,断裂有空洞,线粒体肿胀,嵴结构不清,核内染色质减少;30d时,出现核固缩或崩解,线粒体消失。说明在螺卵发育期水淹能很快使其发生病理损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淡水蟹类的研究(软甲纲:十足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详细报道了四川省淡水蟹类8个新种及亚种:Potamiscus elaphrius sp. nov., P. rongjingense sp. nov., Trichopotamon yenyuanense sp. nov., Aparapotamon muliense sp. nov., Isolapotamon sheni sp. nov., Sinopotamon weiyuanense sp. nov., S. shensiense wushanense subsp. nov. S. nanum sp. 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