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对二只金丝猴的染色体组型和染色体带型进行了分析。现已确证,金丝猴的2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雄性为XY,雌性为XX。在染色体组型分析中,测量和计算了每一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和着丝点指数。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自发”畸变率分别为0.67%和2%。从姬姆萨(Giemsa)氏带型分析表明,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有自己的特殊带型,因此所有的染色体都能予以识别,并能准确无误的配对。  相似文献   

2.
天兰冰草染色体形态和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铁矾苏木精染色法分析了天兰冰草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天兰冰草(2n=42)染色体都是中部和近中着丝点,有两对染色体带随体。根据染色体大小、着丝点位置、有无随体等特点排列了染色体组型图。 用修改的Vosa(1972)Giemsa C-带方法研究了天兰冰草和普通小麦的C-带带型。发现天兰冰草有两组染色体的带型相似。其余的一组染色体和普通小麦B组染色体,在形态和带型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它们和小麦B组染色体一样也有两对带随体的染色体,这两对染色体的带型也与1B和6B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因此,作者用B_2X_1X_2表示天兰冰草的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3.
水稻随体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程祝宽  杨学明 《遗传学报》1998,25(3):225-231
分析了几种野生稻种及栽培稻品种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发现不同染色体组型的稻种之间随体染色体数目有一定差异,其中染色体组AA的有1~2对,随体染色体因品种或样本的来源而异,染色体组BB的有3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组CC的有2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组型为BBCC的Oryzaminuta可能有4对随体染色体,而染色体组型为CCDD的O.latiforia则有2对随体染色体。在栽培稻中,不同品种之间随体染色体的数目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籼稻品种具有两对随体染色体,分别为第10和第12染色体,粳稻品种只有一时随体染色体,为第10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一个二倍体动植物的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或称为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即这一组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着丝点位置,付缢痕,随体的有无等。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对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作上述各种形态特征的描述。它是鉴定染色体组的一种基本方法。实验目的初步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实验材料选择实验生物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分散良好的细胞,进行显微摄影,取清晰的底片放大出照片,本实验是用人的染色体照片。实验方法步骤  相似文献   

5.
作者比较了第一代异源四倍体鱼、异源三倍体鱼、新四倍体鱼与亲本白鲫、红鲫及其杂交一代的染色体组型。三种亲本的二倍体染色体数均为100,但其组型分组各有差异,白鲫染色体组型公式:12m+36sm+32st十20t,NF=148,在亚中着丝点组中有一对特大的标记染色体;红鲫染色体组型:20m+34sm+26st+20t,NF=154;白鲫×红鲫杂种染色体组型:16m+35sm+29st+20t,NF=151,有一条与白鲫相似的特大标记染色体,证实其组型由白鲫和红鲫各提供一套染色体组组成。异源三倍体的染色体数为150,是亲本的1.5倍,染色体组型是:22m+53sm+45st+30t,NF=225,在亚中着丝点组中有一对特大标记染色体,表明异源三倍体的染色体组型含有两套白鲫染色体组和一套红鲫染色体组。第一代异源四倍体和新四倍体鱼染色体数目为其亲本的2倍,4n=200。前者的染色体组型为:32m+70sm+58st+40t,NF=302,一对与白鲫相似的特大标记染色体明显可见,证明其染色体组型由白鲫和红鲫各提供两套染色体组。新四倍体的染色体组组型为:28m+71sm+61st+40t,NF=299,分裂相中三条特大的标记染色体较明显,推测其染色体组型由三套白鲫染色体组和一套红鲫染色体组组成。结果表明:第一代异源四倍体、异源三倍体和新四倍体与三种亲本的  相似文献   

6.
草鱼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鱼的染色体组型,对于鱼的分类、进化、遗传、杂交育种等都有重要意义。它也是细胞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基础工作之一。鱼类的染色体一般较小且数目较多,进行组型分析有一定难度。近些年来,随着染色体制片技术的不断改进,鱼类染色体研究的报道也在迅速增加。从1960年以后,特別是进入70年代以来进展较快(Ojima等,1976;等,1973;Denton,1973等)。我们于1976年对草鱼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1978年  相似文献   

7.
在细胞遗传学中,研究生物染色体的遗传变异往往会涉及到染色体组型。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karyotype),这是指每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等特征的总和。如果将照片上分裂中期的成对染色体按形状、大小依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核型图(karyogram)。而染色体组型模式图(Idiogram),则是将核型图用模式表示。但在文献中,这几个名词常有混用的情况。染色体组型代表了一个个体、一个种、甚至一个  相似文献   

8.
小麦属核型分析和BG染色体组及4A染色体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备新方法和N—带技术对小麦属(Triticum)9个六倍体种(AABBDD),8个四倍体种(AABB,AAGG),3个二倍体种(AA,A~uA~u)及B组的可能供体沙融山羊草(Ae. shronensis)体细胞核型和N—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属全部为具中部或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属于“2A”类型,不对称性随倍性提高而有所增加。种问核型有一定差异。所有小麦B染色体组、G染色体组和4A染色体均显N—带,其它染色体则不显带或只显很浅的着丝点带。六倍体种B染色体组带型基本相同,四倍体小麦B组N—带种间有一定差异。提莫菲维小麦(T.Timopheevi)G组带纹数目和分布与B梁色体组有显著差别,作者认为两者非同源。沙融山羊草核型和带型都与小麦B组相近,是B组的可能供体。一粒系小麦A染色体组基本不显N—带,其中无与4A带型相同的染色体,4A起源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9.
三种鱼的二倍体数目完全相同,均为2n=50。三种鱼的核型差异较大,尤其是双亲间的组型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然而杂交一代的m、sm二组染色体的组型却十分接近母体,这二组的染色体数占了全部染色体总数的88%。杂交一代染色体组型中的st和t二组染色体虽与双亲有所不同,但与双亲中这二组染色体组型的差异来比要小一些。三种鱼的中期分裂相中,未曾发现带有随体的染色体,也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型染色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鹿属(Cervus)染色体组型的进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鹿属共9个种,除去已绝灭的熊氏鹿(Cervus shomburgki)外,现存者8个种。作者对其中的6个种的染色体组型用外周血培养方法进行了研究。加上文献中已报道的材料,对鹿属中染色体组型已进行分析的共有7个种、13个亚种。对这些材料所进行的分析表明,鹿属动物在进化过程中,X染色体是很保守的,而常染色体的变化,无论是种间还是种内,全是2n数每增加1条,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数就减少1条,而端着丝点染色体数就增加2条,反之亦然。结合对鹿属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各个种的地理分布的分析,作者认为,鹿属染色体进化的主要机制是罗伯逊断裂,即一条中部(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着丝点部位断裂成为两条端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鹿科动物的染色体组型及其进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携带者。在动植物进化过程中,染色体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无疑对物种形成起重要的作用。染色体的变化往往引起基因的重新排列和遗传物质的增加或丢失。染色体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差异还往往造成两个本来很相近的群体间的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种。染色体组型和染色体的带型都代表着种的特性,它为不同动物在分类研究和确定其在进化过程中的位置提供了一个新的和重要的标准。可是,染色体的结构既是稳定的,同时又是可变的。染色体组型的改变是以染色体组的结构特点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性别决定     
雌雄性别是生物的一对差异明显的性状,受遗传物质所控制。性染色体各种生物一般都有一定数目的成对染色体,其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其余的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通常以A表示。常染色体的每对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基本相似,是同型的。性染色体的每对同源染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产胎生蜥蜴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分布在黑龙江省孙吴县的胎生蜥蜴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雄性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6,性染色体为ZZ型,2n=34+ZZ;雌性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5,性染色体为W型,2n=34+W;所以胎生蜥蜴的性别决定机制为ZZ/W型.胎生蜥蜴的染色体全部为顶端着丝点染色体(除雌性的第5号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外),根据其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将其配成18对,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把它们分成3组,第Ⅰ组只有第1对染色体(相对长度>9.0%),第Ⅱ组包括第2、3和4对染色体(9.0%>相对长度>7.0%),第Ⅲ组包括第5~18对染色体(相对长度<7.0%).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法,对捕自我国浙江萧山市的臭鼩进行了组型、G-带、C-带和核仁组织区银染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臭鼩染色体数目为2n=40,组型为8(m)+2(sm)+10(st)+18(t),性染色体为,(?):X(m或sm),Y(m或sm);♀:XX(m或sm)。G-带较为丰富,每一对染色体都有其特定的带型,较易于辨别与配对。在C-带方前,4对中间着丝粒染色体与5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着丝粒带,1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与9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缺乏C-带物质,性染色体具丰富的远端带及中间带.银染的结果显示,第5、12和13对染色体具银染物质。  相似文献   

15.
人类染色体数目畸变类型和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晶 《生物学通报》2000,35(2):18-19
正常人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条来自父方,另23条来自母方,即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称为二倍体(2n)。每号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如果某号染色体出现了单条、多条或染色体组成倍地增减,将形成染色体数目畸变。1 畸变类型1.1 整倍性变异 即染色体组成倍地增减,若整个染色体组增加可形成多倍体,整个染色体组减少则形成单倍体。在人类中,单倍体或四倍以上的多倍体尚未见报道,三倍体和四倍体多发现于自然流产的胎儿中。1)三倍体 三倍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3n),即每一号染色体都有3条(3n=69)。人类…  相似文献   

16.
白皮松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是我国特产的三针型松属(Pinus)植物。松柏类植物的染色体的细胞学研究自本世纪初以来已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仅松属中已作过组型分析的物种已有六、七十个。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报告尚不多见,对白皮松的染色体组型分析亦未见报道。本文对白皮松体细胞的染色体组型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证明了它与它种松类植物在染色体的组型方面有许多基本共同之处;也发现了在第12对染色体短臂上的小随体,是这个物种的显著的特征标志。  相似文献   

17.
多花水仙的染色体基数有x=10和x=11两类。基数x=10组型有两种,一种是具6长、4短的典型不对称的二形染色体组型;另一种是具有4长、2中、4短(或5长、2中、3短)的非二形染色体组型。基数x=11则具有4长、2中、5短(或5长、2中、4短)的非二型或非典型二形的染色体组型。x=10的典型不对称的二形染色体组型是原始的组型。基数x=11是从原始的x=10、2n=20组型中的(第5、6号)染色体发生不等长易位后,增加了一对短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而形成的。另一个x=10、2n=20的非二型新组型,可能从x=11组型丢失了短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衍生而来,也可能从易位后的个体所产生的不含中着丝粒染色体的雌、雄n配子结合而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七叶一枝花三个不同居群的染色体组型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尤其在云南省更为普遍。对于它的细胞学研究,从四十年代起国外的一些学者就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倍性变异以及组型的一般观察。但对它的不同居群的染色体组型进行比较观察和分析,至今未见报道。在不同的居群间,这种植物的外部形态都有一定的变异,这些变异至今还缺乏系统的细胞学研究。因此,我们对这个种三个不同居群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这个种不同居群的变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芦苇根尖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幼苗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其染色体数为2n=96。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大小逐渐地改变,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96个染色体能被分成8个同源单倍体染色体组。每一组由11个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个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幼苗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其染色体数为2n=96。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大小逐渐地改变,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96个染色体能被分成8个同源单倍体染色体组。每一组由11个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个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