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质岩相地层及其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论述的中晚泥盆世放射虫产于滇西阿里、回库、南雅、里拉、太尔市、晒经坡和长育村等地的硅质岩中,包括15属18种10相似种8未定种,其中有3新种。共发现3个泥盆纪放射虫动物群,它们是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D2);Helenifore laticlavium动物群(D^1 3);Holoeciscus foremanae动物群(D^23)。文章讨论了3个问题①Eoal  相似文献   

2.
湖南新邵巨口铺中泥盆世棋梓桥期台缘礁可分为5个群落(自下而上):Stromatopora-Clathrocoilona群落;(2)Argutastrea-Stromatopora群落;(3)Crinoids-Clathrocoilona群落;(4)Clathrocoilona-Planocoenites群落;(5)Amphipora-Actinostroma群落。对每个群落的居群数(S),相对丰度(P),分异度(H),优势度(C)和均衡度(E)以及生物生活方式、进食类型等进行了计算和描述。根据各居群在礁体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划分为5个群团:建造者、粘结者、保护者、居住者和破坏者。礁体发育经历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造礁方式──格架式、捆结式、盖覆式和障积式。文中共鉴定80种、54属,分属于11个大类。  相似文献   

3.
显生宙生物圈除了遭受过五次巨大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外,还经历了无数次规模大小不等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生物灭绝事件(后者又称为动物群的更替事件)。泥盆纪有三次比较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最大的要属晚泥盆世的F-F生物大灭绝事件,然后依次为早泥盆世的L-P灭绝事件和泥盆纪末的D-C灭绝事件。根据研究,华南地区中泥盆世至少存在着两次重要的珊瑚群的更替事件:它们分别是艾菲尔中期的蜂巢珊瑚类和日射珊瑚类的消逝和吉维特晚期的泡沫型珊瑚的匿踪。  相似文献   

4.
廖卫华  梁昆 《古生物学报》2020,59(2):179-191
贵州省惠水县王佑镇至翁赖村一带出露中泥盆统上部浅海底栖相翁赖组(新名),该组以陆源碎屑沉积居多、沉积厚度较大、群体珊瑚很少而单体珊瑚却比较发育为主要特征。其中,翁赖组上部层位与贵州独山剖面独山组鸡窝寨段相当,时代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的晚期(late Givetian)。翁赖组上部之底非常特征的中华海绵珊瑚化石(Sinospongophyllum)与中泥盆统上部吉维特阶标准的腕足类化石鸮头贝(Stringocephalus)共栖。该属与华南地区中泥盆世晚期标准的内板珊瑚(Endophyllum)的内部骨骼构造非常相似,仅外部形态不同。在华南地区,内板珊瑚和中华海绵珊瑚的层位非常稳定,大致相当于吉维特阶的下varcus带。文中描述翁赖组上部四射珊瑚8属13种,包括Calceola intermediata inflata Yoh,,Cystiphylloides kwangsiense Yoh,C.secundus (Goldfuss),C.sp.,Paramixogonaria wangyouensis sp.nov.,Grypophyllum? sp.,Mictophyllum shaw...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象州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壳相含泥质石灰岩中发现一个海星口面化石 ,定名为Devonasterguangxiensissp .nov .。该种中盘较大 ,腕长且直 ,下缘板发育 ,口角板肥大 ,略尖 ,与美国标本Devonastereucharis(Hall)相比 ,有一定的区别。海星化石与东岗岭组常见化石Actinopteria(双壳类 )和Atrypa(腕足类 )  相似文献   

6.
汗吉尕组是新疆中天山温泉小区中泥盆统的一个地层单元,为海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过去在灰岩团块和灰岩砾石中发现较为丰富的中泥盆世珊瑚和腕足类化石。这次,我们在该组上部地层硅质岩透镜体中首次发现晚泥盆世弗拉晚期的放射虫Helenifore robustum动物群。对于温泉地区该组地层的时代归属,我们认为:由于已发现的中泥盆世珊瑚、腕足类化石主要产于灰岩砾石或外来块体中,因此,这些化石的时代并不代表该组形成的时代;而产于硅质岩透镜体中的晚泥盆世弗拉晚期的放射虫化石很可能代表该组的年代。全文共描述放射虫5属11种,归属3目4科。  相似文献   

7.
乔丽 《古生物学报》2011,(2):166-175
统计广西中泥盆世不同沉积相区二十条剖面的腕足动物化石记录共计13目45科69属167种,其中Eifelian期47属73种,Givetian期32属100种.对不同级别分类单元的多样性分析表明,从Eifelian期到Givetian期,不仅腕足动物各个目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构有明显改变,而且各个时期不同沉积环境下的腕足动物...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阿左旗乌兰塔塔尔地区的渐新世地层中,哺乳动物化石丰富,种类繁多。本文是这个动物群研究的初步报道,除对动物群中各成员和地层概况做了简单介绍外,还对化石层的时代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的是采自云南武定中泥盆统地层中的一个总鳍类、骨鳞鱼目(Osteolepiformes Jarvik 1942)、骨鳞鱼科(Osteolepididae Cope 1889)的瑟索鱼属(Thursius)化石新种——武定瑟索鱼(Thursius wudingensis sp. nov.).对骨鳞鱼化石的记述在国内尚属首次.本文除了对化石新种进行描述和分类之外,还对武定瑟索鱼的生物地理意义以及它与杨氏鱼的关系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安徽淮南老鹰山下、中寒武统界线及三叶虫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金良  李越 《古生物学报》1999,38(4):407-422
详细记述安徽淮南老鹰山下、中寒武统界线剖面及所咕叶虫动物群,提出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台区划分下,中寒武统界线新定义。即三叶虫Pagetia(Sinopagetia)的首次出现作为中寒武世的开始;描述5科22属(亚属)34种及未定种,包括2新属16新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光学、扫描电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云南禄劝中泥盆世晚期角质残植煤层中的植物角质层进行再研究。禄劝的植物角质层定为Orestoviacf.devonica Ergolskaya,1936,具有两种类型:类型Ⅰ,角质层具有规则分布的孔状结构,分布密度为40—45个/mm2,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或长条形;类型Ⅱ,角质层规则分布似气孔结构,分布密度为50—60个/mm2,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根据大植物化石研究,结合生物地层资料,云南禄劝的植物角质残植煤层的成煤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late Givetian)。基于对当时古地理和古气候分析,云南禄劝角质残植煤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当时区域古地理环境及其局部古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系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此前我们已经描述了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本文继续描述该剖面的中泥盆世晚期的地层及其四射珊瑚,讨论它们的地层划分、珊瑚群对比与古生物地理。至于晚泥盆世的珊瑚,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拟另文继续描述。  相似文献   

13.
以华南斜坡相的罗甸纳庆剖面为代表,我国石炭纪宾夕法尼亚亚纪早–中期地层建立起了基于多个属种的牙形类分带,并可与全球其他地区同期地层进行广泛对比。Neognathodus属是这一时期一类常见的浅水相牙形类分子,在北美、东欧等地的浅水相地层中被广泛用作地层划分对比标志。该属分子在我国北方地区浅水相地层中是重要的带化石分子,而在华南斜坡相剖面中占比非常低。结合现有的生物地层框架,本文厘清了华南贵州罗甸附近3条斜坡相剖面中Neognathodus属分子的延限,尝试利用牙形类P1分子齿台的对称特征将其演化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并提出阶段4中对称分子(如:N. bothrops, N. colombiensis, N. nataliae等)的再次出现可作为全球莫斯科阶底界的辅助对比标志。  相似文献   

14.
王怿  朱祥根 《古生物学报》2020,59(2):192-197
中泥盆世晚期陆生植物的演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国以云南中泥盆世晚期植物群为代表,称为Lepidodendropsis arborecense-Minarodendron cathaysiense-Eocladoxylou minutum (LME)组合。当前在云南武定中泥盆世晚期地层(西冲组上部)中发现的植物主要有Lepidodendropsis arborescense,Eocladoxylon minutu,Rhipidophyton acanthum等,其中,在R.acanthum的茎干基部密集共生有腹足动物Valvata sp.。根据植物表面无动物咬食痕迹,以及腹足动物生态特性和演化分析,当前陆生植物与水生动物共生的原因是植物茎干飘落水体后,为水生的腹足动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场所,并随水流、风浪载运至异地埋藏。这种水生腹足动物寄栖于水中物体的生活方式很普遍,是腹足动物迁徙、扩散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疆西准噶尔下、中泥盆统界线地层及腕足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汉奎 《古生物学报》1991,30(3):307-331
一、前言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系被分为北部萨吾尔山小区、中部沙尔布尔提山小区和南部玛依拉山小区(曾亚参等,197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81)。其中沙尔布尔提山小区的泥盆系出露最全、化石最丰。本区泥盆系及其生物群的系统研究始于1973年(侯鸿飞等,1979;Hou Hong-fei 1981;张川等,1983)。但由于此区地质构造复杂、交通不便,故工作中仍遗留一些问题。1984和198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新疆地层队对该区进行考察,取得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即是这一成果中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6.
虽然在华南中泥盆世艾菲尔期(Eifelian)较深水或斜坡相地层中产有许多国际标准的牙形类带化石,但在广阔的浅海相地层中却很难寻觅到其踪影。华南浅海相沉积地区是否缺失艾菲尔阶?在野外众多剖面的实地考察中表明,从下泥盆统埃姆斯阶到中泥盆统吉维特阶都是连续沉积,中间并没有发现地层的缺失或间断现象。浅海相的艾菲尔阶与其上覆的吉维特阶和下伏的埃姆斯阶都是连续沉积,说明可能是由于海水太浅,不太适合那些国际标准分子的生存而已。艾菲尔期中期末发生一次生物灭绝事件(Mid-Eifelian event),favositids,heliolitids和许多古老类型的珊瑚在地球上灭绝。华南艾菲尔期四射珊瑚可以划分成下、上两个完全不同的组合:1)Utara-tuiasinen sis-Sociop hyllum minor组合(牙形类partitus带—costatus带);2)Columnaria spinosa-Dendrostella praerhenana组合(牙形类australis带—kocklianus带)。  相似文献   

17.
在广西钦州地区小董镇大虫岭深海硅质岩剖面中,首次处理出了层序连续的牙形石化石,并由老至新划分了二个牙形石带,即Jinogondolella granti带和Clarkina dukouensis带。通过这二个牙形石带与斜坡相和盆地相碳酸盐岩硅质岩系中的牙形石带进行对比,划分了本剖面中乐平统生物地层底界。本文对深海硅质岩系中这一界线地层牙形石动物群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湘西中寒武世多节类三叶虫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记湘西江南斜坡带中寒武统花桥组的多节类三叶虫4新属7新种:Changqingialaevissp.nov,Fissanomocarellapaibiensisgen.etsp.Nov.,Huayuaniasubcalvagen.etsp.nov,Luaspisdecorosagen.etsp.Nov.。Paranomocarellafortissp.Nov.,Wangcuniawangcunensisgen.etsp.nov和Zhujiahunanensissp.Nov.。Fissanomocarellagen.nov.属Anomocarellindae科;Wangcuniasen.nov.和Huayuaniasen.nov.分别存疑地归入Papyraspidae科和Anomocarellidae科;Luaspisgen.nov.的科级分类位置未定。所有新属种与华北和东北南部中寒武世动物群关系较密切,是斜坡相混生动物群的重要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