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尚启 《古生物学报》1996,35(3):331-348
报道广西六景和隆安刘家早泥盆世中华豆石介族1属、1亚属和20种,其中包括9新种和7未定种。根据统计,莲花山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0,而那高岭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4。通过对中华豆石介族,特别是肌痕的研究认为,莲花山组可与云南曲靖西屯组对比。  相似文献   

2.
在华南,迄今只在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豆石介类(leperditiids)。由于它们均具有下垂“V”字型肌痕且此肌痕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向下延伸,被考虑是豆石介类中一独立的演化支系,并归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此族,在华南地区含2属和6亚属:Sinoleperditia(Sinoleperditia)Wang,1989,S.(Pseudobriartina)subgen.nov.,S.(Yaosuoleprditia)subgen.nov,Paramoelleritia(Paralaperditia)Sun,1978,P.(Paramoelleritia)Wang,1976和P.(Brevilaperditia)subgen.nov.。重点探讨了此族的起源,演化型式及趋势和绝灭。指出“V”字型或下垂“V”字型肌的功能与闭壳肌可能是异曲同功,起闭壳作用;放射和横向条纹可能是闭壳肌和下垂“V”字型肌频繁收缩所致而不是血管束的痕迹,并可能具有排泻作用;DalelinaSun,1978是ParaleperditiaSun,1978的同物异名;ParaeoloperditiaAdachietIgo,1980属  相似文献   

3.
华南泥盆纪分形类豆石分类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尚启 《古生物学报》1994,33(6):686-719
在华南,迄今只在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豆石介类(leperditiids)。由于它们均具有下垂“V”字型肌痕且此肌痕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向下延伸,被考虑是豆石介类中一独立的演化支系,并归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此族,在华南地区含2属和6亚属:Sinoleperditia(Sinoleperditia)Wang,1989,S.(Pseudobriartina)subgen.nov.,S.(Yaosuoleprditia)subgen.nov,Paramoelleritia(Paralaperditia)Sun,1978,P.(Paramoelleritia)Wang,1976和P.(Brevilaperditia)subgen.nov.。重点探讨了此族的起源,演化型式及趋势和绝灭。指出“V”字型或下垂“V”字型肌的功能与闭壳肌可能是异曲同功,起闭壳作用;放射和横向条纹可能是闭壳肌和下垂“V”字型肌频繁收缩所致而不是血管束的痕迹,并可能具有排泻作用;DalelinaSun,1978是ParaleperditiaSun,1978的同物异名;ParaeoloperditiaAdachietIgo。  相似文献   

4.
广西泥盆系介形类一新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描述了广西中泥盆世个体巨大的介形类一新属似默勒介属(Paramoelleritia),包括5新种、2新亚种。根据新属大颚肌痕的研究,讨论了豆石介科大颚肌痕演变的趋势,以及新属在地层划分对比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曲靖翠峰山剖面中的介形类leperditeds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描述介形类豆石介类13种和瘤石介类(beyrichiids)2种,其中包括1新种。除1种产自云南宁蒗昔坪油果木外,其余均产自曲靖翠峰山部面下西山村组和西冲组。据已初步掌握的华南地块泥盆纪豆石介类的演化规律,推测下西山村组的地质时代可能属早泥盆世洛赫柯夫期,西冲组下段可能属艾菲尔期,而西冲组中段则大致可与吉维特阶对比。同时指出"Leperditia'generosaJiang的产出层可能是中泥盆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和图解介形类化石10属、4亚属和14种,包括1新属(Paraulrichia)和6新种。其中古足目类8属、3亚属和12种;豆石目类1属、1亚属和1种;显壳亚目类1属和1种。这些介形类化石分别采自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系剖面大槽子组和碳山坪组。根据介形类组合特征,大槽子组的地质时代为晚埃姆斯期,碳山坪组下、中部的地质时代可能属晚埃姆斯期。介形类生态组合属古足目-平足目集群,代表局限的碳酸盐台地环境。在生物地理上,与泥盆纪华南介形类动物地理区系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介形类Silenites属的3新种和1未定种,标本采自山西太原西山七里沟上石炭统太原组。关于Silenites属的系统分类位置,迄今还未确定,鉴于当前标本所显示的闭壳肌痕系由众多痕斑聚集成圆形;铰合构造在大瓣上为槽,小瓣上为脊,且光滑无齿;壳面光滑无饰;壳体侧视近三角形,高大于长之半;左壳大于右壳,周缘超覆等特征,笔者认为,Silenites属应归入Bairdiocyprididae科(Shaver,1961)。  相似文献   

8.
刘立琼  李云霞 《生理学报》1996,48(4):377-384
用聚丙烯酰胺电泳分离并测定了大鼠左室肌凝蛋白ATP酶活性依次降低的同功酶V_1,V_2和V_3的百分比(MI谱),从乳头肌力-速度曲线读取心肌最大缩短速度(V_(max)),观察到:(1)正常大鼠出现增龄性V_1向V_3迁移和V_(max)下降,与8周龄组(S_0)相比,16周和24周龄组(S_8和S_(16))的V_1/V_3比,分别下降38.9%和61.0%;V_(max)下降8.3%和13.3%。(2)高血压肥厚心肌MI谱的迁移和V_(max)下降的程度大大超过增龄效应:高血压8周和16周组(H_8和H_(16))的V_1/V_3比值较术前对照S_0分别下降84.4%和93.5%,较同龄假手术对照S_8和S_(16)组也分别低74.5%和83.3%,而V_(max)则比S_0组下降33.3%和48.3%。(3)6组48只大鼠结果相关分析表明,V_(max)与V_1%高度正相关,与V_3%高度负相关。(P均小于0.01)。上述结果提示:高血压肥厚心肌收缩速度明显下降,其主要生化机制似与同功酶谱由V_1优势向V_3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描述介形类豆石介类(leperditiids)13种和瘤石介类(beyrichiids)2种,其中包括1新种。除1种产自云南宁菠昔腊坪油果木外,其余均产自曲靖翠峰山剖面下西山村组和西冲组。据已初步掌握的华南地块泥盆纪更石介类的演化规律,推测下西山村组的地质时代可能属早泥盆世洛赫柯夫期(Lochkovian),西冲组下段可能属艾菲尔期(Eifelian),而百冲组中段则大致可与吉维特阶(Givetian)对比。同时指出“Leperditia”generosaJiang的产出层位可能是中泥盆统,而不是下二叠统。建议将志留系与泥盆系界线暂置于玉龙寺组与下西山村组之间。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介蕨属Dryoathyrium 14种植物及宁陕蛾眉蕨Lunathyri- um ningshenense 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介蕨属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 圆形或肾形。根据其周壁褶皱隆起形成的表面纹饰,介蕨属孢子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周壁 具有网状或拟网状脊状纹饰,具此类型的种有翅轴介蕨D.pterorachis,中华介蕨D.chinense,朝鲜介蕨 D.coreanum;第二种类型的周壁具有裂片状、弯裂片状或瘤状突起,具此类型的种有介蕨D.boryanum, 陕甘介蕨D.confusum,无齿介蕨D.edentulum,鄂西介蕨D.henryi,华中介蕨D.okuboanum,川东介 蕨D.stenopteron,刺毛介蕨D.setigerum,绿叶介蕨D.viridifrons;第三类型的周壁具有刺状、不规则 棒状或乳头状突起,具此类型的种有直立介蕨D.erectum,镰小羽介蕨D.falcatipinnulum,蛾眉介蕨D. unifurcatum。宁陕蛾眉蕨的孢子形态与朝鲜介蕨D.coreanum 十分相似,支持将前者作为后者的异名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采自山东平邑盆地卞桥组中段的介形类化石15属21种,其中1新属,10新种,并依据Sinodarwinula属建立Sinodarwinulidae新科。根据化石的分析对比,确认含化石地层的时代为始新世早期。介形类化石组合中发现Cypridea(Cypridea)pingyiensisGuansp.nov.,这是已知该属在我国出现的最高层位,为研究Cypridea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大鼠左室肌凝蛋白重链同功酶谱的增龄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分析了5—60周龄的大鼠左心室肌凝蛋白重链同功酶(myosinheavychainisoenzymes,MI)。结果表明:大鼠幼年期MI以高ATP酶活性的V1形式存在(5周龄:V1=98.92±1.47%),随着年龄增长,V2(10周龄:3.54±2.42%)和V3(15周龄6.31±3.48%)依次出现并逐步增加,到28周时V1、V2、V3分别为61.36±11.71%、20.11±4.98%和13.52±5.32%,随后基本稳定于该水平;以V1/V3为指标分析各周龄组大鼠,可见V1/V3具有增龄性的下降趋势,但均以V1占优势(60周:V1/V3=3.85±0.95);同功酶谱变化以及它与左室重量相关分析表明,同功酶谱增龄性变化主要发生在大鼠生命的早期,并且这种变化可能与左室重量的增长有关。  相似文献   

13.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23,62(2):301-308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gen.nov.),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中国蔺叶蜂科1新属:朱氏叶蜂属Zhuanagen.nov.及1新种:黑跗朱氏叶蜂Zhuananigrotarsissp.nov.,并编制了栉爪叶蜂族已知属检索表。新属隶属于栉爪叶蜂族,但前翅cu-a脉交于1M室下缘中部,2A+3A脉简单,端部直,翅痣窄长,副阳茎具1个很长的尾突等与该族已知的各属易于鉴别。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黑跗朱氏叶蜂Zhuananigrotarsis,新种(图1-6)正模:♀,四川峨眉山,1943-IX-12;副模:3♂♂,四川犍为,1935-VIII-20,马俊超。  相似文献   

15.
丹皮酚对心肌细胞自律性和延迟后除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与方法:采用常规玻璃微电极技术研究丹皮酚对离体心肌细胞自律性(AM)、延迟后除极(DAD) 及触发活动(TA)的影响。结果:1.8×10-4mol/L丹皮酚灌流组,肾上腺素(Adr)的阈浓度空白对照组为(1.28±0.57)μmol/L,药后为(1.56±0.53)μmol/L(n=9,P>0.05);用(1.8×10- 3) mol/L丹皮酚(Pae)灌流组,Adr 浓度由空白对照组的(1.22 ±0.62)μmol/L升高到(6.22±2.11)μmol/L(n=9,P<0.01)。1.8×10-3mol/L的Pae 能明显抑制哇巴因(Oua)诱发的DAD的幅值,当基本刺激周长为500,400,300 和200 ms 时,其DAD幅值从(5.5±2.0)mV,(7.3±2.1)mV,(8.0 ±2.4)mV和(9.2±1.9)mV减小到(3.0±1.1)mV、(3.6±1.7)mV,(4.3±2.0) mV和(5.9 ±1.6) mV,P<0.01。当基本刺激周长为200 ms时,TA 数目由5.5±1.0 降至0.7±0.3(P<0.01)。结论:丹皮酚能抑制心肌细胞AM、DAD及TA,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描述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介形类共计15属24种。根据介形类的组合面貌及孢子、牙形刺的研究结果推断,亚里剖面上的亚里组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D-CB)大致位于亚里东沟段顶部至沟陇日段。亚里组产出的介形类生态组合属于光滑速足目集群或艾菲尔生态型,指示亚里组在沉积时为远岸浅水沉积环境,且在上部腊扎蒲段水深变浅。亚里组介形类面貌与华南泥盆纪介形类相似程度高,与俄罗斯和欧美地区也有相似的属种,说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介形类的地理隔离并不显著,在各个板块之间有属种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首次报道新疆伊宁地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叶肢介化石1新属2新种(Iliestherianilkaensisgen.etsp.nov.;I.xinjiangensisgen.etsp.nov.)。其装饰特征与已知侏罗纪早、中期的类型有一定的相似性。据叶肢介在地层中分布特点及保存状况,认为其生活在浅水的湖沼环境并属于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T_Ⅲ>T_Ⅰ与TV_1>TV_6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观察51例拟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20例;静息心电图视为异常表现者31例;T_Ⅲ>TⅠ10例,TV_1>TV_68例,T_Ⅲ>TⅠ和TV_1>TV_613例,51例分别行静息和运动心肌灌注SPECT显像,比较两者的关系。结果发现:以上异常心电图心肌缺血诊断符合率达51.6%,心电图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提示T_Ⅲ>T_Ⅰ和/或TV_1>TV_6属一种异常现象,对诊断心肌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有较重要价值,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以肠炎沙门氏菌脂多糖为抗原,用酶标法测定Vi多糖菌苗免疫血清的抗LPS抗体。各Vi多糖菌苗组免疫后1月,6月的抗LPS水平均显著高于免前(P<0.0001),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1)。两30μg菌苗组抗LPS阳转率均约为15%。提纯Vi多糖菌苗所含的微量伤寒LPS,也可能为接种者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粤北丹霞盆地白垩系长坝组产介形类化石 15 属 50 种,笔者描述其中 15 属 47 种(包括 3 个新种)。长坝组介形类动物群可以划分两个化石组合:( 1 ) Mongolocypris-Cypridea-Darwinula 组合,分布长坝组二段,属种繁多, 组合特征明显,与松辽平原泉头组 - 姚家组、湖北贾店组、浙江兰溪组等的介形类面貌相似,可以大致对比,由于出现少量晚白垩世标志化石 Talicypridea 属和大个体的 Mongolocypris 属,反映它与晚白垩世介形类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又不同于晚白垩世中晚期的南雄群 Talicypridea 动物群,层位偏低,时代较早,属晚白垩世早期为宜,大致相当于赛诺曼期( Cenomanian );( 2 ) Cypridea-Altanicypris-Candona 组合,分布长坝组四段,其层位在长坝组二段之上,晚白垩世丹霞组之下,组合中富含类女星介科的 Altanicypris 属,许多属种出现在晚白垩世地层中,其时代属晚白垩世无疑,与土仑期( Turonian )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