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四川分离株PRRSV-SC1株感染体外培养的Marc-145细胞为模型,通过透射电镜对PRRSV的病毒形态发生学和宿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大小约45-65nm,内含直径约25-30nm的核衣壳。病毒感染细胞后以细胞内吞方式进入细胞,在胞浆内复制,装配好的病毒以出芽或细胞外分泌释放到细胞外。感染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胞浆空泡增多,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增生、嵴肿胀、脱落,最后空泡化,细胞表面的微绒毛脱落,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并观察到凋亡小体,最后整个细胞裂解、破碎。  相似文献   

2.
用透射电镜对人类Ⅱ型单纯疱疹病毒(吴株)HSV-2(W)感染的兔婴肾细胞和豚鼠胚细胞进行了观察。对HSV-2在感染细胞内发育的某些形态特点作了描述和动力学解释。 1.病毒以吞饮方式进入细胞。2.病毒在吞饮泡内脱衣,当吞饮泡壁消失时,则在胞浆内进行,处于脱衣过程中的病毒颗粒不同于新形成的病毒,而呈现明显的退变现象,即整个颗粒肿胀,包膜和核壳体逐渐微粒化,形成不定形团块。J大量核壳体的形成见于核内:首先出现由太小20nm左右的致密颗粒及空心颗粒组成的积集物,对积集物及其周围物质共同形成核壳体的过渡形态进行了描述。Q.包膜装配不仅由核膜内层以出芽方式完成,而且还可由双层内质网膜和双层高尔基膜进行包围o,病毒以细胞溶解方式释放。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株的形态发生学与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CH强毒株人工感染成年鸭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形态发生及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及发病后死亡鸭的肝、肠、脾、胸腺、法氏囊等组织器官中,均观察到典型的疱疹病毒粒子.病毒主要的靶细胞为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肠道平滑肌细胞和肝细胞等.DEV的核衣壳有空心型、致密核心型、双环型和内壁附有颗粒型四种形态,存在胞核和胞浆两种装配方式.病毒核衣壳可在核内获得皮层,通过核内膜获得囊膜成为成熟病毒;也可通过内外核膜进入胞浆,在其中获得皮层,然后在各种质膜上获得囊膜,最后成熟病毒释放到细胞外.伴随着病毒的复制、装配和成熟,细胞中出现多种核内和胞浆包涵体、核内致密病毒核酸颗粒、微管和中空短管以及胞浆内膜包裹的电子致密小体、双层管等病毒相关结构.超微研究表明,组织细胞有坏死和凋亡两种变化.坏死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有的细胞器甚至完全崩解,染色质或固缩或溶解.凋亡细胞则染色质聚集,胞浆凝聚深染,细胞膜上有大量空泡,并有凋亡小体形成.细胞坏死与凋亡往往同时存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脾、胸腺、法氏囊以及小肠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4.
人巨细胞病毒(HCMV)AD_(169)株接种SL_7细胞后三至四天,可见核衣壳在核内装配,通过核膜芽生,从核周间隙移行至胞浆的囊泡中,形成完整的病毒。感染后四天核内可见许多核衣壳与纽网状物紧密结合形成典型的包含体,因此包含体可能是病毒复制的场所。此时浆内出现电子密度均一的物质,称CMV致密体。免疫电镜显示致密体缺乏核衣壳,但具有病毒相同的抗原性。它可能是装配和包裹核衣壳的结构蛋白。CMV和致密体在感染细胞中以同一方式从细胞中释放。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从9种组织培养中选出3种,即鼠胚皮肌细咆、鼠胚肺细胞及Detroit-6传代细胞均能使普氏立克次体发育良好。较详细地描述了此病原体在这些细胞中生长繁殖的规律,并发现其在传代细胞中增殖高峰时,能使受染细胞产生特异性的形态学变化。进一步证明普氏立克次体在细胞中的生长特点是在胞浆内繁殖,在组织培养中不能长期传代。  相似文献   

6.
鸭胚成纤维细胞中鸭瘟强毒的增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细胞培养物光学显微观察、细胞超薄切片研究、定量PCR检测技术对鸭胚成纤维细胞中鸭瘟强毒的增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鸭瘟强毒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后42 h,可使细胞培养物出现大量明显的蚀斑病变.细胞培养物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研究表明,病毒核酸在胞核内常集中分布,呈直径35~45 nm的圆形颗粒状;核衣壳在胞核和胞浆内都有分布,呈直径90~100 nm的网形颗粒状;成熟病毒位于胞浆空泡内,呈直径150~300 nm的圆形,有囊膜和皮层结构;病毒通过囊膜与胞膜融合入侵细胞,在核内生成核酸、装配核衣壳,在胞浆中得到皮层,出芽到胞浆空泡内获得囊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胞外.定量PCR研究表明:鸭瘟强毒接种细胞后10 h开始明显复制,接毒后30 h时含量趋于稳定,接毒后22 h时开始向胞外释放,50 h时达最大值,细胞和上清中病毒含量的增幅均为103左右,病毒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其含量为上清的102~103倍.  相似文献   

7.
甲型肝炎病毒在一株传代细胞(MERN株)中的增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甲型肝炎患者粪便中分离的甲型肝炎病毒(标本号T086和T085),感染正常人胚肾的传代细胞(MERN株),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5代,进行放射免疫、免疫电镜及免疫粘附血凝试验,结果证明:甲型肝炎病毒可以在这种细胞中增殖。在第三代含受感染的细胞悬液标本中,发现一种含有大量甲型肝炎病毒的囊状体,大小约657×800am,由较坚韧的厚度为9 6…的囊膜组成,在中心区有直径约1800m较致密的类似“核心”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乳鼠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形态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超薄切片技术,对新生乳鼠脑内接种ALC96株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不同时期的脑组织进行电镜观察。感染早期(4天),大脑海马回神经细胞显示核周胞浆内高尔基膜囊堆增生,小泡密布。感染晚期(8天、10天),在显著增生、扩大的高尔基嚷泡池内找到为数不多的直径在70—110…的圆形、卵圆形或杆状病毒颗粒。成熟病毒具有双层脂质包膜及表面穗状微突,核心含少量细管丝或微细颗粒。病毒成熟的方式是从高尔基囊泡膜内壁上发芽进入池内。在感染细胞高尔基区及其邻近可见到由中等致密的细管丝或细颗粒样结构所组成的胞浆包涵体。根据感染乳鼠大脑神经细胞内病毒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特征,可以证实HFRs病毒属于布尼安病毒科(Famiiy Bunyaviridae)的成员。  相似文献   

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在我国首次发现的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新型病毒,是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病原。本研究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观察不同感染剂量和不同感染时相SFTSV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在THP-1细胞内的动态定位特点,并应用电镜方法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不同感染时相THP-1细胞的胞内形态结构特征,发现SFTSV感染THP-1在胞内形成包涵体结构。研究进一步显示感染后的第3天核衣壳蛋白NP所形成包涵体的形态大小与感染后第7天培养上清中的病毒载量之间存在相关。本研究揭示SFTSV感染人源巨噬细胞THP-1形成的包涵体结构可能是SFTSV利用宿主细胞形成的特殊胞内结构以利于大量合成和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人腺病毒41型(Human adenovirus type 41,HAdV-41)的形态发生过程,将其接种于293TE细胞,收获细胞制作超薄切片并染色,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HAdV-41可以通过非网格蛋白陷窝、网格蛋白陷窝及直接穿入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微绒毛可参与HAdV-41进入细胞的过程;进入细胞的HAdV-41包裹于囊泡内、溶酶体内或游离于细胞浆内;HAdV-41最终以游离状态靠近细胞核核孔,并释放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进入细胞核;子代HAdV-41最先出现在细胞核内;在HAdV-41复制过程中出现纤维丝状包涵体、致密包涵体及条索状致密包涵体,包涵体结构与HAdV-41的形态发生过程有关;最终,HAdV-41以裂解细胞方式释放。本研究揭示了HAdV-41形态发生的部分过程,进一步丰富了HAdV-41的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12.
庞泉沟保护区核心区植被景观类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琪  张金屯 《植物研究》2003,23(1):112-116
利用植被景观类型图,获得面积、周长、景观斑块的长、宽等信息,对庞泉沟保护区核心区的植被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区景观及斑块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核心区景观多样性较小,均匀度较低。另外,本文尝试用长宽比、伸张度、圆环度和周长与长轴的比这四种指数对景观斑块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四种指数在景观特征分析中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1. When myosin is exposed to a typical denaturing agent (acid) it becomes insoluble and its SH groups are activated. 2. The same number of active SH groups is found in the soluble myosin of resting muscle as in the insoluble myosin of muscle in rigor. No activation of SH groups accompanies the formation of insoluble protein in rigor. 3. When the insoluble myosin of muscle in rigor is treated with a denaturing agent its SH groups are activated. 4. Protein coagulation as brought about by denaturing agents (heat, acid, alkali, alcohol, urea, salicylate, surface forces, ultraviolet light) is a distinctly different change from the coagulation of myosin brought about by the unknown agent in muscle.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