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凋落物数量及分解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森林凋落物量呈增长趋势,其中:乔木叶比例最大,其它器官组分在不同演替阶段的比例不一致,灌木叶和草本、树皮比例随着演替进程而呈减少趋势,树枝和繁殖器官则呈增大趋势。以分解袋法测得凋落物年失重率和指数方程模拟的分解系数K在演替过程中均呈增长趋势,这与年凋落物数量变化趋势相似。可见,随着演替进程,生物循环加快,群落自肥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森林凋落物量呈增长趋势,其中:乔木叶比例最大,其它器官组分在不同演替阶段的比例不一致,灌木叶和草本、树皮比例随着演替进程而呈减少趋势,树枝和繁殖器官则呈增大趋势。以分解袋法测得凋落物年失重率和指数方程模拟的分解系数K在演替过程中均呈增长趋势,这与年凋落物数量变化趋势相似。可见,随着演替进程,生物循环加快,群落自肥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长白山白河局不同林龄的次生林土壤动物的组成进行比较。探讨了土壤动物群落随森林采伐更新演替的变化以及演替阶段(增长期、过渡期和稳定期).研究表明,不同类群土壤动物的演变趋势是腐食类群数量相对较多,其变化趋势接近植被的变化规律,均是经过上升、下降,最后达到稳定;植食类群演替前期在整个群落中所占比例较高,随着演替年代的增加,比例呈下降的趋势;捕食类群经过100年左右的演替,数量明显增加;从昆虫类群组成来看,林龄较短者,未稳定的类群数较多,林龄较长者,未稳定的类群较少.  相似文献   

4.
晋西土石山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及复杂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晋西黄土高原中阳县土石山区阴坡地段,选择4种典型群落次生演替阶段样地,研究了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和群落复杂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高度级结构及径级结构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高大个体在群落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低高度级和小径级个体数量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按高度级结构计算的群落树种组成复杂性H(X)、层次结构复杂性H(Y|X)、群落总体复杂性H(X,Y)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H(X)指数值在演替初期阶段为2.96,演替中期增加到3.85,至乔木林阶段又降低为3.75;H(Y|X)指数值演替初期为1.27,演替中期增加为1.66,至乔木林阶段则为1.37.  相似文献   

5.
崇明东滩湿地植被演替过程中生物量与氮含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闫芊  何文珊  陆健健 《生态学杂志》2006,25(9):1019-1023
研究了长江口东滩潮滩植物群落各演替阶段优势种的生物量与氮含量的季节变化以及演替过程中的空间变化格局。结果表明,潮滩植被生物量在生长季内随时间呈增长趋势,氮含量则在植被生长初期最大,生长末期最小。在演替过程中,植被总体生物量变化趋势为:演替中期>演替后期>演替早期。植物单位氮含量的变化是:地下部分氮含量随演替呈降低趋势,地上部分氮含量从演替中期开始随演替呈增长趋势。每1 hm2湿地植被氮含量平均值变化趋势为:演替晚期>演替中期>演替早期。根据计算,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内芦苇地上部分蓄积的氮含量为227.5 t,互花米草地上部分蓄积的氮含量45.9 t,海三棱草体内蓄积的氮含量为68.2 t。  相似文献   

6.
在3~149年的时间尺度上,对黄土高原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特征和土壤养分元素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随着演替时间尺度的延伸,土壤全C、全N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全K、全Na和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土壤全P变化趋势不明显;此外,表层(0~10 cm)土壤CaO 含量在演替系列上呈下降趋势,深层(20~30 cm,40~50 cm)则呈增加趋势.演替过程对几种土壤化学元素含量影响的程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2)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在演替的中间阶段最高.3) 在演替的早期阶段,植物群落优势种往往具有稳定的土壤种子库、CR-生活对策和S-繁殖对策,在贫瘠的土壤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且具有较强的水平扩展能力和克隆繁殖能力,C-生活对策、在土壤全N含量较高的生境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多年生植物,在演替中后期占据群落的优势地位.此外,在所涉及的植物特征中,多年生生活史,C-、CR-、SC-、SR-、S-生活对策,以及R-、W-、Bs-、VBs- 和V-繁殖对策等特征在非优势物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4) C-、 SC-生活对策, 克隆能力, 多年生生活史, 水平扩展能力, 种子的动物传播方式,秋季开花,荚果、坚果等特征出现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壤全C、全N 和全K含量正相关; 而 S-、SR-、R-、CR-生活对策,一、二年生生活史, 种子繁殖, S-繁殖对策,以及胞果、蒴果等特征的比例与土壤全Na、CaO含量和土壤pH正相关.5)在演替过程中出现的植物均属草本植物生活型,因此,草原可能是黄土高原上受制于大尺度环境条件(显域生境)下的优势植被类型(特别是降雨量不超过550 mm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植物特征与土壤元素动态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在 3~ 14 9年的时间尺度上 ,对黄土高原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特征和土壤养分元素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随着演替时间尺度的延伸 ,土壤全C、全N含量呈增加趋势 ,而土壤全K、全Na和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 ,土壤全P变化趋势不明显 ;此外 ,表层 (0~ 10cm)土壤CaO含量在演替系列上呈下降趋势 ,深层 (2 0~ 30cm ,4 0~5 0cm)则呈增加趋势。演替过程对几种土壤化学元素含量影响的程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2 )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在演替的中间阶段最高。 3)在演替的早期阶段 ,植物群落优势种往往具有稳定的土壤种子库、CR_生活对策和S_繁殖对策 ,在贫瘠的土壤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且具有较强的水平扩展能力和克隆繁殖能力 ,C_生活对策、在土壤全N含量较高的生境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多年生植物 ,在演替中后期占据群落的优势地位。此外 ,在所涉及的植物特征中 ,多年生生活史 ,C_、CR_、SC_、SR_、S_生活对策 ,以及R_、W_、Bs_、VBs_和V_繁殖对策等特征在非优势物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4 )C_、SC_生活对策 ,克隆能力 ,多年生生活史 ,水平扩展能力 ,种子的动物传播方式 ,秋季开花 ,荚果、坚果等特征出现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壤全C、全N和全K含量正相关 ;而S_、SR_、R_、CR_生活对策 ,一、二年生  相似文献   

8.
浙江天童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1  
对浙江天童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土壤腐殖质层、0~10cm层和10~20cm层化学因子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展演替,土壤全氮含量呈明显增长趋势,但硝态氮、氨态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除演替初期的裸地、灌丛较小外,森林群落阶段增长趋势一般不明显;土壤pH值则缺乏明显的规律性,但有机质含量呈明显增长趋势,而富里酸和胡敏酸含量,除栲树木荷林和栲树林较高,裸地最低外,其它演替阶段增长趋势也不明显;HA/FA在腐殖质层缺乏明显的规律性,但在0~10cm和10~20cm层则呈减少趋势。可见,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能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促进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和再合成作用;而土壤化学性状的改善,也为常绿阔叶林的进展演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桂南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年龄阶段群落动态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广西南宁老虎岭以10、18、22、28和50 a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对演替进程中群落结构、更新潜力、物种多样性、Godron指数等进行调查,探明马尾松林演替过程中群落动态及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1)随演替进程,常绿树种增多,落叶树种减少,群落的更新潜力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马尾松的径级结构呈单峰型,由于缺乏更新幼苗,呈现衰退趋势,椆木(Lithocarpus glaber)的径级结构为L型或逆J型,更新充足。(2)随演替进程,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整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Gordon指数随演替进程逐渐升高,其与多样性指数呈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物种多样性水平不能完全代表群落稳定状况。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福建省东部海域的平潭岛林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灌草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和植物的C、N、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和植物的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并探讨植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由于土壤C、N、P的来源不同,导致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STN)含量随着演替进行逐渐增加,土壤全磷(STP)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C∶N随演替进行呈增加趋势,土壤C∶P和N∶P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植物叶片碳(LC)含量随着演替进行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叶片氮(LN)和磷(LP)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反映了各演替阶段植物采取不同的生态适应性;植物叶片C∶N和C∶P随演替进行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植物叶片N∶P呈逐渐增加的趋势。(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SOC与ST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C、N元素有较强的耦合关系;植物LN与L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共同反映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叶片LP与土壤ST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植物叶片N∶P在各演替阶段均大于16,说明平潭岛植物生长主要受到土壤P限制。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两个演替阶段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种间联结一直是群落演替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关于物种间相互作用与群落演替之间的动态关系仍然存在争议。本文中, 作者通过出现-不出现数据的方差比例、基于2×2列联表的种间联结分析和 2检验, 对海南岛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演替前期和演替后期群落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 以揭示种间联结与群落演替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1)在演替前期, 群落内所有树种间总体呈正联结, 但不显著; 发展至演替后期达到显著正联结。群落内所有物种间正、负联结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比例随演替进程呈现下降趋势, 而无联结种对数的比例则大幅上升; 优势种和伴生种间呈现相同的趋势。这表明群落演替正朝着有利于物种稳定共存的方向发展。(2)演替前期建群种和后期侵入种间正联结与无联结种对数的比例(分别为37.8%与41.5%)远大于负联结的比例(20.7%), 但正联结均不显著; 前期定居树种和后期侵入种通过分割资源而共存, 而且也趋于独立存在。(3)后期侵入种间不存在负联结, 所有正联结(占总对数的33.3%)均达显著水平, 显示它们对生境有相似的适应和相互重叠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松林次生演替阶段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细菌多样性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因子,森林演替是影响其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云南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驱动机制。本研究以云南省永仁县皆伐后形成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基于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 土壤细菌的种群分类单元、Ace指数、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随着演替进行呈减少趋势,演替早期阶段土壤的细菌总数、菌群丰富度及复杂程度最高。不同演替阶段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针阔混交林的差异最大,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为各演替序列共有的优势类群,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Patescibacteria是演替早期的优势类群,且随着演替进行呈现减少趋势;变形菌门和WPS-2相对多度随演替进行呈增加趋势。土壤pH和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是驱动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关键因子。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细菌多样性减少,群落组成差异加大。  相似文献   

13.
植被演替过程中种群格局动态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根据“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和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的重要值-平均胸径的变动趋势的分析,确定5个森林群落为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演替的一个时间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演替过程中马尾松种群空间格局的动态进行了分形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2个参数值均呈递减趋势,与其个体数、重要值变动趋势一致。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马尾松种群的空间占据能力不断下降,种群呈衰退趋势。随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其它种群取代,群落将由以马尾松占绝对优势的单优群落演替为多优常绿阔叶林群落。分析结果同时表明,分形分析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空间格局动态研究的有效方法,分形维数则能反映种群格局的尺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群落演替系列β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三江平原沼泽湿地4个群落演替系列,采用样方法研究其β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以水分条件最充分的群落为起点,随着水分梯度递减和水平距离的增大,各群落与起始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呈减小趋势.不同演替系列内群落间物种更替速率从低地向高地呈现增大趋势.各系列的基本演替趋势是物种数逐渐增多,共有种逐渐减少,群落间β多样性增大.演替机制分析支持了“初始植物区系组成说”.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中,小叶章的优势地位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选择三江平原沼泽湿地4个群落演替系列,采用样方法研究其β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以水分条件最充分的群落为起点,随着水分梯度递减和水平距离的增大,各群落与起始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呈减小趋势.不同演替系列内群落间物种更替速率从低地向高地呈现增大趋势.各系列的基本演替趋势是物种数逐渐增多,共有种逐渐减少,群落间卢多样性增大.演替机制分析支持了"初始植物区系组成说".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中,小叶章的优势地位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土壤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大兴安岭汗马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 不同演替阶段落叶松林土壤细菌优势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疣微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和绿弯菌门,随着演替的进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逐渐增加,绿弯菌门相对丰度逐渐减少,优势门相对丰度在不同演替阶段不同.细菌群落α多样性在不同演替阶段间无显著差异,但其群落结构分别在落叶松幼龄林与中龄林、幼龄林与过熟林、近熟林与成熟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土壤pH和有效磷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随着演替的进行,细菌参与的固氮作用、反硝化作用、氨氧化作用、木质素降解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硫酸盐异化还原作用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碳固定作用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碱性磷酸酶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影响土壤功能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有效磷和氧化还原电位等.  相似文献   

17.
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特性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演替进展呈增长趋势,但其增长并非完全线性,主要表现为草本群落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灌木演替阶段.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的全氮、有效氮和有机质等土壤养分指标随着植被演替不断增大.在演替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变化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升,土壤容重波动下降,说明演替过程中土壤环境在不断得到改善.4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未表现出一定规律,说明其与植被演替没有必然联系.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与土壤因子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0~20 cm土层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与物种的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土层加深,物种多样性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表现出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碳储量与格局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湖南鹰嘴界自然保护区内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这3种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2.86、179.84和229.12 Mg C·hm-2,其中乔木层占59.57% -67.88%,随森林进展演替增加,乔木层是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贡献者,且各林分均以树干占乔术层碳储量比例最大;土壤层占31.05%~ 36.55%,碳储量随演替进展而增加,但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贡献率减小;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41% ~3.04%和0.65% ~2.53%,均随演替进展而减少,对生态系统碳储量贡献微弱;演替过程中生物量碳与土壤碳储量比为1.96、1.69和2.20,生物量碳在生态系统碳储量中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可见在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实施近自然林经营,模拟常绿阔叶林结构,是提升该区域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黔西北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斌  李青  刘勇 《广西植物》2019,39(8):1029-1038
该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贵州省威宁县喀斯特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生活型谱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该调查共记录到种子植物174种,隶属于52科117属,物种分布较多的有菊科、蔷薇科、禾本科、杜鹃花科、小檗科、唇形科、蓼科。(2)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复杂,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增大。(3)随着植被的恢复,群落层次分化逐渐明显,大径级植株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4)随着植被的恢复,群落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S)、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逐渐增加;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之间的Srensen相似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ody指数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黔西北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不同,建群种和关键种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演替规律的认识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樟村坪磷矿废弃地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陈芳清  卢斌  王祥荣 《生态学报》2001,21(8):1347-1353
通过分析湖北省宜昌县樟村坪磷矿废弃地植被的组成、空间结构、各成分综合优势比其群集度的变化以及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等问题,探讨了该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废弃地6种演替植物群落的形成是先锋植物种类入侵、定居、群聚和竞争的结果,在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过程中,各种类成分的种群数量及综合优势比呈动态变化,废弃地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过程按演替序列可分为3个阶段。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还与环境因子有关,废弃地高浓度的土壤效磷是影响植物生长与分布的胁迫因子。伴随着群落的形成与演替,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