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石鸡边缘种群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鹏  卫明  张立勋  刘迺发 《动物学报》2002,48(3):333-338
大石鸡(Alectoris magna)分布于青海西部、东部,甘肃中部和宁夏西部的干部和半干旱区,由于环境变化,其种群向甘肃南部森林被砍伐的地区扩散,形成涟缘种群。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采自甘肃的大石鸡一个边缘种群和两个中心地理种群共3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基因(D-loop)456-457个核苷酸的基因序列,16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的3.5%)有15个单倍型。边缘扩散种群有3种单倍型,M6与另两个种群共有,单倍型频率为0.108,而M4和M5为其特有,单倍型频率分别为0.081和0.027。边缘种群的单倍型比率和遗传多样性分别为37.5%和0.549。中心地理种群1和种群2各有7个单倍型,除M6炳种群共有,其余为自所特有,单倍型比率分别为46.7%和50.0%,遗传多样性分别是0.729和0.786。边缘种群的单倍型比率和遗传多样性均低于中心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2.
黄族豪  刘迺发  龙进 《动物学报》2006,52(4):738-745
大石鸡(Alectorismagna)是中国西北部的特有种。我们测定了大石鸡兰州亚种(A.m.lanzhouensis)8个地理种群106个样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5′端458bp序列,研究其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27个变异位点共确定25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M2广泛分布,而许多单倍型为一些地方种群特有。单倍型分布沿着南北方向变化,存在明显的地理结构。8个种群中核苷酸多样性最高的是定西种群,0.0069,最低的是海原种群,0.0028;单倍型多样性最高的是武山种群,0.86,最低的是北道种群,0.52。北方种群比南方种群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树和单倍型分布表明,大石鸡兰州亚种存在两个明显的分支。溯祖理论、更新世冰期和花粉支持兰州亚种起源于兰州盆地,这个盆地是其遗传多样性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曲江勇  刘迺发 《四川动物》2012,31(4):518-523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了雉鸡甘肃亚种9个种群118个样本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1150个碱基长度的基因序列,43个变异位点产生51个单倍型。环境因子与种群遗传变异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序列变异与经度(r=0.725,P<0.05)、年平均温度(r=0.833,P<0.05)呈显著正相关,核苷酸多样性与经度(r=0.686,P<0.05)、年平均温度(r=0.844,P<0.05)呈显著正相关。片段化与低温是导致雉鸡甘肃亚种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序列变异及核苷酸多样性与温度的变异系数呈显著负相关(r序列=-0.679,P<0.05;r核苷酸=-0.669,P<0.05)。温度越稳定地区雉鸡甘肃亚种的遗传多样性越高。  相似文献   

4.
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采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对我国小熊猫 (Ailurusfulgens)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我们从四个地理单元的 32号样品中成功地扩增出了 371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 ,在所有可比较的 35 7bp的序列中 ,发现 2 9个变异位点 ,其中转换和颠换分别为 2 1和 8,没有插入 /缺失。在四个地理单元中 ,共有 16种线粒体DNA单倍型 ,且在各地理单元中都具有较高的单倍型的多态性。进一步分析表明 ,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 1 6 0 % ,76 5 9%的遗传差异发生在地理单元间 ,仅 2 3 4 1%发生在单元内。分子变异分析和系统重建结果也表明 ,各地理单元之间不存在共享的单倍型 ,YN (云南地理单元 )与XL (相岭地理单元 )和QL (邛崃地理单元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 ,FST分别为 0 336和 0 35 1(P <0 0 0 1) ,其余地理种群之间分化不明显 (P >0 0 5 ) ,单倍型缺乏比较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各地理单元中的单倍型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经Fs检验 (Fs=- 10 12 1) ,并结合化石资料 ,我们认为由于受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小熊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历种群暴发而不断扩散 ,从而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
杨帆  张立 《兽类学报》2012,32(2):90-100
亚洲象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本文利用非损伤性取样法,以亚洲象粪便中脱落的肠道上皮细胞为DNA来源,选用线粒体DNA作为分子标记,对分布于我国境内的亚洲象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本研究得到mtDNA序列片段长度为556 bp,经对178个个体进行扩增结果分析,共得到24个单倍型.在5个地理种群中,除南滚河种群外,其他4个种群中的114个个体共享同一单倍型,南滚河种群与其他种群间未观察到共享单倍型.系统发生分析,观察到中国境内现有亚洲象种群在进化上分为两大分支,α和β.其中分支α中包含除南滚河种群外的4个地理种群,分支β仅含有南滚河种群,表明南滚河种群与其他4个地理种群间存在明显分化.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境内的亚洲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分析原因认为是栖息地破碎化阻断了种群间有效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兔种群遗传结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兔作为中国特有种, 其种群遗传结构直到现在还未知。我们从采自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 个种群的25 号样品中扩增得到529 bp 线粒体DNA 控制区片段, 共发现存在76 个多态性位点。全部样品中定义了19 个单倍型, 每个种群都显示了很高的单倍型多态性。进一步分析表明, 3 个种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和较低的基因流。通过错配分布和Fu’s 中性检验分析发现, 阿克苏(AKS) , 若羌(RQ) 和疏勒(SL) 种群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新疆阜康荒漠红砂种群遗传结构及其与生态因子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RAPD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新疆阜康荒漠的重要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Pall.)Maxim)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5条随机引物对红砂7个亚种群的136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检测71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69个。研究结果表明:红砂种群的多态位点比率(PPB)为97.18%,显示出分布于过渡带的红砂种群内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0.307 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0.312 7)和基因分化系数(G_(ST)=0.312 0)揭示了红砂种群遗传变异多存在于亚种群内,而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则较小。红砂业种群间的基因流Nm=1.102 8,Nm>1但低于一般风媒传粉植物(Nm=5.24)的基因流水平,处于分化的临界状态。AMOVA分析说明红砂种群变异的61.58%存在于亚种群内,而亚种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38.02%。另外,通过RAPD资料的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红砂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与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微生境生态因子(主要是土壤因子)相关,其中红砂亚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土壤中全磷和CI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O_3~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其它土壤生态因子则与红砂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表明红砂个体的分布可能与过渡带土壤的某些易溶性盐分相关。研究还发现,随着土壤中有机质、水分、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减  相似文献   

8.
利用寡核苷酸指纹探针LZF-I检测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仿生态圈养场小熊猫种群全部22只个体的DNA指纹,检测结果表明其遗传多样性参数如下:⑴各体间DAN指纹图的相似性为0.172;个体A的指纹谱带在个体B中出现的概率为0.1806。⑵圈养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0948,杂合率为90.52%,⑶种群中指名亚种亲本个体的引进是影响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背景】西花蓟马于2003年入侵中国后,迅速传播扩散并在局部区域造成严重危害,对我国蔬菜、花卉及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方法】以线粒体DNA标记技术,对采自我国13个省(市)不同地理区域西花蓟马种群的175条COⅠ基因进行序列变异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试验共检测到13个单倍型,各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单倍型多样性Hd较高,为0.691,而核苷酸多样性π较低,为0.00652。总体固定指数Fst为0.24359,基因流Nm为0.78;种群之间固定指数和基因交流分析表明,我国各地理种群间可能出现了一定分化。种群间AMOVA分析显示,我国西花蓟马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对国内外不同地理种群COⅠ基因序列的单倍型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我国西花蓟马有2个品系,即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其中羽扇豆品系来源于新西兰和荷兰,而广泛存在的温室品系存在多个入侵来源。【结论与意义】我国西花蓟马各地理种群的发生,既与国际贸易活动有关,又与国内蔬菜、花卉、水果等的调运以及观光旅游密不可分。研究结果对西花蓟马的有效阻截及其种群扩张趋势监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蚜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分子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青年  胡熳华  王宇  谷平 《昆虫知识》2004,41(4):285-290
蚜虫是一个复杂的类群 ,不同种群之间常常表现遗传多样性 ,特别是同种蚜虫的不同种群 ,这种多样性与环境因素 (寄主植物、地理气候条件等 )的影响密切相关 ,而且蚜虫种群多样性无论在细胞学水平 ,还是分子生物学水平均表现明显的遗传分化。该文在分析了蚜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从蚜虫核型变化、核DNA和线粒体DNA遗传分化和多样性方面总结了导致蚜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内在分子基础 ,并讨论了研究蚜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和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两种邻域分布石鸡间的线粒体DNA渗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陈强  常城  刘发  E.Randi  V.Lucchini 《动物学报》1999,45(4):456-463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mtDNA细胞色素b基因314 bp核苷酸序列测定等方法,证明在大石鸡与山石鸡的异域种群之间存在广泛的差异.然而采自六盘山地区与山石鸡相邻分布的大石鸡种群的样本中却存在山石鸡的mtDNA基因型,这种基因型与其它大石鸡个体的基因型有4.4%核苷酸差异.在与山石鸡相邻分布的大石鸡种群中有25%的个体具有山石鸡的mtDNA基因型,而采自六盘山接触地带以西约200 km处兰州市郊的大石鸡标本中则没有发现这种基因型.此发现支持山石鸡和大石鸡之间存在或曾经有过杂交的假设.作者还提出了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方法,可以快速地检测这种mtDNA基因型.在此之前还没有过关于山石鸡和大石鸡之间基因流动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六盘山地区石鸡和大石鸡间的渐渗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六盘山地区发现鹑类的两种鸟类石鸡和大石鸡进行杂交,本实验采用PCR和RFLP的方法,分析了六盘山西侧20个大石鸡和东侧36个石鸡的mtDNA基因,发现宁夏海原5个和甘肃庄浪8个的大石鸡具有石鸡的基因型,说明这可能是雌性石鸡与雄性大石鸡杂交的结果,在六盘山东侧石鸡种群中没有发现大石鸡的基因型,其基因是从石鸡到大石鸡的单向流动。杂交后代的形态与大石鸡相似且体型比双亲都大。这种渐渗杂交可能是杂交个体与雄性大石鸡回交的结果。根据分子钟推测,这种不对称的基因流动,可能是由于冰期隔离后次级相遇形成的。杂交种可与雄性大石鸡回交。虽然还需要加大样本量来进一步研究这种不对称基因流动,但是持续的渐渗杂交会导致大石鸡基因的灭绝  相似文献   

13.
石鸡 (Alectorischukar)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猎鸟 ,由于栖息地片断化和人类狩猎 ,陇东黄土高原上的石鸡数量正日益减少。本文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 ,测定了陇东黄土高原 8个石鸡种群mtDNA控制区I区和部分II区的4 91个碱基 ,探讨其遗传多样性。 78个样本共发现 2 4个变异位点 (占所测序列的 4 .89% )和 2 5种单倍型 (占所测样本的 32 .0 5 % )。 8个种群中 ,铜川种群的序列变异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都最高 ,分别是 0 .4 7、0 .82和 0 .0 0 2 9;而红回种群的最低 ,仅分别为 0 .10、0 .2 8和 0 .0 0 0 8,这与红回种群受奠基者效应、遗传隔离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有关。 8个种群共享 1种单倍型C1,说明它们来自共同祖先 ,是 1个单系群 ,属于 1个进化显著单元 ,但它们聚成两个集群。两集群间单倍型相似性指数仅 0 .15 ,遗传距离达 0 .4 3%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遗传变异差异显著 (F =5 .0 2 >F0 .0 5(14 ,1) =4 .0 6 ) ,分别有 13种和 10种单倍型为两个集群所特有。基于遗传差异性 ,陇东黄土高原的石鸡应分为两个管理单元进行保护 ,尤其对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最高的铜川种群应进行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4.
宋森  王小立  周蓉  王莹  刘迺发 《生态学报》2015,35(2):280-289
隶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的石鸡是一个多型种,在我国已有7个亚种被报道,其中石鸡华北亚种是我国的特有鸟。用石鸡华北亚种(Alectoris chukar pubescens)12个地理种群112个样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 DNA CR)1154 bp序列的信息研究了石鸡华北亚种的种群历史动态。112个样本中共发现28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9种单倍型,其中12个地理种群的50个样本共享单倍型H1,8个地理种群的16个样本共享单倍型H4。地理种群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且种群间没有由于地理距离产生隔离的证据。负的Tajima(D=-1.336,P0.05)和Fu(Fs=-1.720,P0.05)统计检验值及错配分布的单峰模式都支持石鸡华北亚种经历了种群扩张。石鸡华北亚种大部分种群的错配分布与种群过去的扩张相一致,扩张发生在晚更新世中期的第五寒冷期(0.027—0.06 Ma)。推测其扩张的原因可能为:1)更新世期间我国北方地区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冰川,2)青藏高原的隆升使我国北方干旱化和荒漠化加剧利于石鸡种群的扩散。武都(WD)位于东洋界,而石鸡是典型的古北界的鸟种,表明WD种群可能是石鸡在东洋界的一个建群种,因此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The largemouth bass cytochrome b gene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e cytochrome b gene is one of the protein-coding genes of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that has gained importance because of the ease with which molecular techniques can be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its structure.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largemouth bass ( Microplerus salmoides ) cytochrome b gene was determined and the inferred amino acid structure is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structural model derived originally from rat cytochrome b . The inferred amino acid sequences from divergent animal species are aligned and compared in the context of this model. The data suggest that regions of the gene may be evolving at different rates due to different selection pressures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constraints. Conserved and variable regions of cytochrome b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can be targeted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the examination of intraspeciflc variation, and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s in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对疣螈属Yaotriton亚属5个已知物种23个个体的mtDNA序列数据(ND2、tRNATrp、tRNAAla、tRNAAsn、tRNACys和tRNA Tyr,1421bp),使用贝叶斯(BI)和最大似然(M P)方法重建了疣螈属Yaotriton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Yaotriton亚属的所有物种形成1个单元群;2)海南疣螈T.hainanensis是Yaotriton亚属的1有效物种,不是细痣疣螈T.asperrimus的同物异名;3)文县疣螈T.wenxianensis雷山种群应是细痣疣螈的地理种群,细痣疣螈绥阳种群应是文县疣螈的地理种群;4)6个文县疣螈地理种群和3个细痣疣螈地理种群分别形成单系群,文县疣螈是Yaotriton亚属的1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17.
Male nuptial colour hu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maintenance of reproductive isolation among cichlid fish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lead to narrower light spectra can lead to hybridization. However, cichlid species can naturally co-occur in narrow light spectrum habitats, such as turbid shallow lakes and the deep benthic zones of African rift lakes.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from narrow light spectrum habitats tend to differ little in the palette of male nuptial colours, thus for these taxa differences in colour patterns 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differences in colour hue for species recognition. To investigate this hypothesis we examined morphometric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males of four sympatric putative species within the deep-water genus Diplotaxodon. These taxa live in a narrow-light spectrum environment where only blue light is present, and males differ primarily in 'monochromatic' black, white and silver patterning of the body and fins. 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as present among taxa in both microsatellite DNA and mitochondrial DNA, including one pair with no significant morphometric differentiation. Thus, these taxa represent reproductively isolated biological species, a result consistent with male nuptial patterning being important for species recognition and assortative mating. As such, we suggest that narrow-light spectra need not always represent barriers to effective visually mediated mate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18.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敏  伍红  谭德勇 《生命科学》2007,19(5):496-500
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蛋白的作用是与线粒体DNA的特异位点结合,导致线粒体基因转录停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线粒体基因转录机制和人线粒体疾病的深入研究,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的功能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及其家族成员的研究进展和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