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龙江省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对冬季卧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狍昼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和芦苇丛、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90%-99%、距水源距离<400 m、距农田距离<500 m、保温性>0.2℃、雪深>31 c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夜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为<90%、距水源距离<700 m、距农田距离>500 m、保温性>0.2℃、雪深>31 c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昼间与夜间卧息地在是否刨走积雪等松软物质、距农田距离、雪深、人为干扰距离和卧息地宽度上差异显著(P<0.05).与夜间卧息地相比,狍昼间偏爱的卧息地具有接近农田、雪覆盖深和卧息地宽度较小等特征.狍对昼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3.999-0.446×植被类型-0.003×距水源距离-0.003×距农田距离+0.915×保温性+0.487×雪深+0.001×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0.9%;狍对夜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0.009-1.863×植被类型-0.004×距水源距离+0.946×保温性+0.002×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1.8%.  相似文献   

2.
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狍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Jacobs法和资源选择函数均表明昼间狍偏好位于阳坡的针阔混交林,对灌木、下层植被覆盖度及雪深具有选择性;夜间狍的卧息地多位于阴坡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对乔木和下层植被覆盖度具有选择性。狍的昼间和夜间卧息地在植被类型、坡向、乔木冠幅、灌木高度、1m以下植被覆盖度、1~2.5m植被覆盖度、隐蔽级、卧息地长和卧息地宽上差异显著(P<0.05)。与夜间卧息地相比,狍昼间偏爱的卧息地具有乔木冠幅较大、灌木较矮、林下植被覆盖度较高、隐蔽程度较好、卧息地长度和宽度较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2007年春季,在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对狍卧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共发现52个狍的卧息地,同时设置93个对照地。资源选择指数结果表明,狍偏好阔叶林,利用中上坡位,喜欢阳坡和半阴半阳坡,选择水源距离适中,偏爱远离人为干扰的卧息地。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灌木盖度、隐蔽度、灌木高度、郁闭度、灌木距离和坡度是判别卧息地和对照地的关键因子,即为影响其卧息地利用的主要因子,判别正确率为98.1%。作为生性胆怯易惊的偶蹄类,具有隐蔽条件较好[灌木盖度适中(转换后为16.77&#177;1.07。)、隐蔽度高(29.54&#177;1.47m)、灌木高度稍高(1.22&#177;0.05m)]的地点是狍适宜的卧息地,以逃避捕食者;与此同时,卧息地较舒适[郁闭度低(转换后为5.48&#177;0.31&#176;)、灌木距离较远(2.99&#177;0.13m)、坡度小(2.11&#177;0.09&#176;)],以利于怀孕母狍呼吸与活动,反映其繁殖期生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72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评价了15类生态因子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在卧息时喜欢选择平均海拔在591 m,位于阳坡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郁闭度和隐蔽水平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的针叶树下卧息,避开选择阴坡、针叶林和裸岩.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针叶树、雪深、裸岩和海拔是影响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林型、坡向和隐蔽水平是次要因子.由这7个变量组成的回归模型为:Z=32.628+11.675×坡向(1) +9.741×坡向(2)-5.486×林型(1)-7.933×林型(2)-7.496×裸岩(1)-9.906×针叶树(1)-0.043×海拔+0.170×隐蔽水平+0.220×食物丰富度-0.429×雪深.模型选择利用概率为P(z)=ez/1+ez,整体正确预测率为96.1%.  相似文献   

5.
小兴安岭地区野猪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小兴安岭地区野猪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其影响的主要因子是人为干扰,坡向和隐蔽条件。其次是植被类型、食物丰盛度、坡度和水源。坡位和海拔也有一定影响。其最适卧息地生境条件的选择依次为:草甸沟塘或阔叶林植被,食物丰盛度中等以上,隐蔽级≥0.5阳坡,卧息地距人为干扰源>1000m和距水源≤1000m。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岩羊冬季对卧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2003 年11~12月, 在贺兰山采用样带法对岩羊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94 个岩羊的卧息地, 结果表明岩羊对优势乔木的利用有选择性( x2 = 17.01 , df = 5 , P < 0.05) , 偏好利用灰榆占优势的卧息地, 避免选择油松和青海云杉占优势的卧息地; 对坡向选择性利用( x2= 30.69, df =2, P < 0.05) , 偏好位于阳坡的卧息地, 避免利用阴坡; 对植被类型、坡位和风向的利用无选择性。对卧息地样方与在样带中随机设置的样方进行比较, 发现卧息地具有乔木密度低、食物丰富度低、隐蔽程度高、接近水源、接近裸岩、风速低和雪覆盖浅等特征。贺兰山的岩羊经常选择岩洞作为卧息地, 占总卧息地的62.77 %。对59 个岩洞和35 个非岩洞卧息地进行比较, 表明岩洞卧息地的坡度大、隐蔽程度高、风速低、保温性好、食物丰富度低和无雪覆盖。岩羊通常选择较宽的、深度和高度适中的岩洞作为卧息地。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 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0.09%, 可以较好地反映岩羊卧息地的生境特征, 第1 主成分中隐蔽级、风向、风速、距裸岩距离和雪深具有重要作用, 其余6 个主成分中优势乔木、坡向、坡位和坡度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2003年11月—2004年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啃食调查对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xaicus)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从7个沟系中一共收集了219堆马鹿粪便中捡拾粪粒,组成14个复合样本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灰榆(27.37%)、山杨(11.75%)、蒙古扁桃(9.83%)、金露梅(8.12%)、锦鸡儿(6.52%)等植物的当年枝和落叶以及禾本科草本植物(7.51%)是马鹿冬季主要食物,其中灰榆为大宗食物,针叶树种(杜松、油松、青海云杉)和其他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均较小。马鹿对灰榆、山杨、蒙古扁桃、金露梅、锦鸡儿和杜松有正选择性;而对禾本科草本植物、油松和青海云杉有负选择性。马鹿对它们选择性的强弱顺序为:山杨>杜松>锦鸡儿>蒙古扁桃>金露梅>灰榆>禾本科草本植物>油松>青海云杉。马鹿取食乔木36.8%、灌木44.7%、禾本科草本植物8.0%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10.5%,这4类植物的利用性与可利用性存在极显著差异,乔木和灌木的利用性高于可利用性;禾本科草本植物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的利用性低于可利用性,说明马鹿的食物以木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为辅。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马鹿对食物的选择性与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被啃食植物中粗蛋白含量较高,蛋白质不是越冬马鹿的限制因子,而能量可能是影响冬季马鹿采食较为关键的因子。马鹿冬季采食策略主要是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获取最大的能量收益。  相似文献   

8.
江西井冈山野猪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野猪(Susscrofa)属于偶蹄目,猪科。在分类学上,江西井冈山的野猪属于我国5个野猪亚种之一的华南亚种(S.s.chirodontus)[1],据王小明等研究[2],井冈山的野猪数量居于大型野生动物之首。野猪在我国分布广,对农作物的危害大,所以对它的研究常常局限于狩猎及生活习性一般性的报道[3~8],而对它的生态、生境选择和利用方面的研究甚少。扬伯然[9]和高中信等[10]对野猪东北亚种(S.s.ussuricus)的生态作了初步的报道。为了合理利用野猪资源,以及比较我国南北两个不同野猪亚种的生态学特性,我们于1996年10~12月在…  相似文献   

9.
生境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基底,卧息地是野生动物重要的功能性生境。为深入了解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冬季卧息地生境的特征及选择利用,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的功能性生境开展了基于生境取样的研究。通过样线调查法获取马麝卧息痕迹位点,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资源选择函数法进行其卧息生境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野生马麝冬季卧息地生境的海拔较低[(2 488.5±26.6)m]、灌木较高[(1.3±0.3)m]、灌木盖度(31.08%±3.14%)和地表植被盖度(38.36%±3.27%)较大、倒木较多[(0.5±0.1)个]且积雪较浅[(1.0±0.3)cm];马麝冬季卧息地多选择位于南坡的下坡位灌丛生境,而且距水源较近、隐蔽度较好。主成分分析表明,乔木因子、食物因子、安全因子和地形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67%;马麝的卧息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x)=﹣4.967+0.001×海拔﹣0.02×坡度+0.03×乔木郁闭度+0.104×乔木高度+0.17×灌木盖度﹣0.466×雪被深度﹣1.015×坡向,模型预测正确率为91.1%。...  相似文献   

10.
贺兰山马鹿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7 年12 月至2008 年1 月,在贺兰山地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的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 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共测定了72 个取食利用样方,59 个卧息利用样方和131 个对照样方的18 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马鹿在冬季偏好的取食地为平滑起伏坡,以酸枣、柳为优势乔木、混合型树林或空地,乔木高大稀疏、间距较远,灌木密度大,草本盖度较高,位于< 15°的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距裸岩远,隐蔽度高;偏好的卧息地在山地疏林草原带的平滑起伏坡上,以酸枣、柳为优势乔木、混合型树林或空地,乔木高大稀疏,灌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草本盖度较高,位于< 15°阳坡的下坡位,远离裸岩,隐蔽程度高。马鹿冬季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草本盖度和隐蔽度上差异极显著。相对于卧息生境,马鹿冬季的取食生境对草本盖度和隐蔽度要求更低一些。马鹿冬季取食地的资源选择函数为1.155 - 0.149 × 乔木高度- 0.066 × 草本盖度+ 0.190 × 坡度,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86.8% ;马鹿冬季卧息地的资源选择函数为- 30.936
+ 0.494 × 乔木高度+ 0.257 × 坡度-0.002 × 海拔高度+ 0.387 × 隐蔽度,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95.8% 。食物、隐蔽条件以及贺兰山的独特地形特征是影响马鹿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鹅喉羚夏季和冬季卧息地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夏季(6—8月)及冬季(11—2008年1月),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 sairensis)的卧息生境选择。夏季测定了49个卧迹样方,36个对照样方;冬季测定了75个卧迹样方,75个对照样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鹅喉羚夏季主要选择平滩、下坡位,海拔910 m以上、与水源距离较远、远离道路、远离居民点、高隐蔽级、中低植被密度和中高草本密度的区域作为卧息地; 而冬季鹅喉羚主要选择山坡、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上坡位和下坡位、900—1 000 m的高度范围、离道路501—1 000 m以及大于2 000 m的距离、靠近居民点、中低隐蔽级、中等雪深(1.1—3 cm)、中高植被密度和中高草本密度的区域作为卧息地。主成分分析表明,鹅喉羚夏季卧息样方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6.57%,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卧迹样方的植物密度、草本密度、针茅(Stipa spp.)密度、至最近居民点距离、至永久水源最近距离和海拔的影响。冬季鹅喉羚卧息样方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88%,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卧迹样方的植物密度、草本密度、针茅密度和坡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山羊作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目前对其研究仍然较少。2004年10—11月、2005年7月以及2005年10—12月三次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Capra ibex)的分布进行调查。通过定点搜寻、样线调查以及访问调查,其结果显示北山羊在保护区5个主要区域中的3个有分布,这3个区域是:琼台兰河谷地区、克其克台兰河谷地区、木扎特河谷地区;在托木尔河谷和库孜巴依河谷两个区域中,定点搜寻和样线调查均没有发现北山羊分布,但访问调查该区域有北山羊。通过此次调查得出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的大部分地区是北山羊分布区,说明该保护区在北山羊保护中的确起了重要作用,但北山羊在保护区中的不均匀分布现状值得注意,这种现象可能与人为活动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3.
非人灵长类利用洞穴是非常稀少的现象。2003年11—12月和2004年初在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观察到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çoisi)有利用洞穴的现象。白天有二群(分别为10和14只)在栖息地附近活动,黄昏前回到悬崖边几个喀斯特地形山洞中的一个洞。躲避风雨等不良的气候条件、获得矿物质、安全等因素可能是黑叶猴利用洞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掌握麋鹿种群冬季卧息地的微生境特征,可为冬季麋鹿种群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12月-2012年2月,通过对61个利用样方和70个对照样方的比较调查,研究了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结果表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主要选择在食物丰富、植被盖度大、隐蔽度高的生境卧息.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冬季麋鹿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的决定性因子是食物因子、温度因子、舒适因子.本研究分析了麋鹿种群对冬季卧息地生态因子选择的要求和原因,对麋鹿自然野化、种群就地与迁地保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和12月、2005年4月,通过野外调查及设置样方的方法对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2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和5个1 m×1 m的样方,记录夜宿树特征(种类、胸径、栖枝高度、栖枝直径、栖枝上方盖度),测量每个样方的11个生境因子(海拔、林型、坡向、坡度、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距水源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乔木密度);并随机设10个对照点,测量相同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夜宿地主要位于阔叶林中,一般,夜间在乔木上休息,一树栖息一只,也有2—3只同宿一树。黑颈长尾雉选择有一定坡度、林下灌木和草本较少以及在森林内部远离林缘并且乔木密度较大的地方作为夜宿地,其夜栖树主要为生境内的中等大小的阔叶树,栖枝直径约为2.5—4 cm,栖处高度为2—5 m,黑颈长尾雉夜宿地的选择与距水源距离的远近无关。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因素依次为:位置及林下植被、栖枝、天气。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最终原因可能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狍冬季卧息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兆文  徐利 《动物学研究》1996,17(2):108-108,128,138
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狍冬季卧息生境的选择关键词狍子,卧息点选择,大兴安岭WINTERRESTINGSITESELECTIONBYROEDEERATHUZHONG,DAXINGANLINGMOUNTAINSNORTHEASTERNCHINA¥JiangZh...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亲缘关系密切、营养关系相似的物种间的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同域物种的资源利用特点和分化方式,对于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亦具有指导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 rufogularis)为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同域分布的3种雉类,它们亲缘关系较近,食性相似。比较三者春季取食地18个生态因子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广适性(生态位宽度值>0.8)的取食地因子最少(1个),专一性(生态位宽度<0.8)因子最多(4个);白鹇居中(3个和2个);红喉山鹧鸪与黑颈长尾雉恰好相反(6个和0个)。黑颈长尾雉与白鹇生态位重叠指数≥0.5的因子数(5个)多于黑颈长尾雉与红喉山鹧鸪的(2个)和白鹇与红喉山鹧鸪的(4个);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种子密度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在3种雉类间均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雉类在坡向、乔木密度、草本层盖度、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等5个因子均无差异;在距空旷地距离、距道路距离和灌木层盖度等3个因子均有差异;而其余因子则是在不同的两个物种之间有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取食地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信息量达85.6%,白鹇的前6个达86.0%,红喉山鹧鸪的前5个达79.0%。影响这三种雉类取食地选择的因子主要集中于前3个主成分。3种雉类间取食地因子差异状态呈镶嵌分布,意味着种间生态位呈分化状态。各物种优先选择的因子组合不同,各因子的重要程度亦不一。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0—12月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Capra ibex)的种群密度与栖息地利用进行调查。种群密度调查显示该地区北山羊平均群大小为8.43只,种群密度为269.76只/100 km2;栖息地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北山羊广泛活动在海拔2 500—3 000 m的区域范围内,对距悬崖距离、坡度、地形和植被类型有一定选择倾向,它倾向在悬崖附近(<100 m)、坡度大于30°而小于45°和崎岖的山地活动,会避开草地和平坦山坡。北山羊这种栖息地利用模式可能与满足自身安全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19.
冬季马鹿采食生境和卧息生境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马明海  萧前柱 《兽类学报》1990,10(3):175-183
  相似文献   

20.
黑斑蛙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栖动物之一,但目前有关其繁殖生态和产卵地选择还所知甚少,而且多局限于定性描述。2004—2006年在宁波地区黑斑蛙的繁殖期,对黑斑蛙的繁殖生态研究分析表明,该蛙在繁殖期的种群密度为0.0903±0.0029只/m (n=11);该蛙是雌雄二形性的蛙类,雌性蛙类的体重和体长都显著大于雄性;该蛙窝卵数的变化幅度较大 (1 546—7 897个),平均窝卵数为4643.04±235.96个 (n=50);卵径范围为1.50—1.74 mm,平均卵径大小为1.6050±0.0046 mm (n=226)。对黑斑蛙产卵地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产卵地在水域比率、裸地比率、植被盖度、水深、水温和水的透明度等方面与随机样方不同;该蛙偏爱在水域比率和植被盖度较高的生境产卵,而避免在水体较深的生境产卵。为了更好地保护黑斑蛙的产卵栖息地,今后应优先保护水域比率和植被盖度较高而水体不深的生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