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虫知识》2004,41(3):231-231
(中国植保网讯)柑橘蚧壳虫在重庆市以矢尖蚧为主,其次主要有黑点蚧、褐园蚧、红蜡蚧等,是柑橘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据测报,预计重庆市2 0 0 4年第1代矢尖蚧为中等发生,局部地区为中等偏重发生,并在部分成年果园发生较重。预计全年发生面积约7 3 4万hm2 ( 1 1 0万亩) ,其中1代发生面积约5 3 4万hm2 ( 80万亩)。依据:( 1 )成虫基数较大。据各测报点5月上旬调查情况,渝北区目前百叶虫量平均为2 1 0 ( 1 80~3 60 )头;永川市百叶虫量平均5 0 4头,最高达1 1 4 3头;长寿区百叶虫量平均3 5头,最高76头;垫江县百叶虫量平均1 0 69 6头,最高达1 90 0头…  相似文献   

2.
<正> 苜蓿丽虎天牛Plagionotus floralis(Pallas)在塔城首次发现。在该地其幼虫主要为害苜蓿、三叶草,成虫除取食苜蓿花外,还为害油菜花等,以苜蓿受害最重。1981年调查75,000亩,严重受害的有35,000亩,被害率达47%,塔城县阿西尔公社前哨大队竟高达80%,死亡率达35%。该虫的发生为害对苜蓿的生产、草田轮作影响甚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我省大发生世代为二代。该虫历来是我省山区玉米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800万亩左右。1958年后在平原稻区频频发生为害,近年有加重为害趋势。1978年仅温江地区发生面积达60万亩,已成为威胁水稻增产的害虫之一。为摸清二代粘虫在水稻上的发生为害,于1981—1983年在崇庆县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银纹夜蛾(Phytometra agnata Staud.)群众众叫“豆青虫”、“豆步曲”,是近年来我区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大豆害虫。1960—1962年曾连续发生,1961年8月初全县发生面积达13万多亩,一般单株虫口3-5头,多至数十头,大豆被害减产15%左右。 经过两年的饲养观察,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活习性 银纹夜蛾在我县一年发生1—2代。6月下旬始见成虫,7月后蛾量增多。成虫白天潜藏在茂密的豆棵间,傍晚开始飞舞,飞翔很快,阴天白昼也有活动。趋光性弱。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散产于豆叶背面,经三、五天孵化幼虫。7月中下旬幼虫  相似文献   

5.
何潭 《昆虫知识》1990,27(5):279-281
缘蝮碧蝽在西藏主要为害麦类、豆类及蔬菜作物,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每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雌成虫寿命306~377天,雄虫较雌虫短5~7天左右。每头雌虫产卵平均3.3块,每块均为14粒。卵期8~10天、若虫期46~78天。成、若虫均喜食寄主植物的籽实部分。温度14℃、相对湿度55%左右最适宜若虫生长。小麦齐穗期,用2.5%溴氰菊酯乳剂20ml/亩或2.5%甲基环丙烷羧酸酯乳油16ml/亩(均为制剂量)3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近日污灯蛾Spilarctia melli Daniel在甘肃省天水及陇南数县普遍发生,据1980年林木病虫资源调查,发生面积达3700多亩,最近几年又有所蔓延。主要为害核桃、泡桐等树种。为此我们于1983~1986年对此虫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其结果如下。 一、形态特征(见图) 成虫 外形与日污灯蛾S.japonensis相似,但本种雄蛾抱器瓣前端斜切,其后端不如日  相似文献   

7.
川东的竹绒野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竹绒野螟Crocidophora evenor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绒野螟属。分布于四川、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在川东,竹绒野螟主要为害白夹竹、寿竹、未见为害慈竹。1979年,梁平县竹山区11万亩竹林内,有9万多亩发生竹绒野螟为害,被害株率达89%,平均每株有虫苞96.3个。竹子被害后,叶片枯白大量脱落、长势减弱、发笋量减少。当年6月,在1.7万亩上,用飞机喷洒马拉松乳剂、乐果乳剂、晶体敌百虫等农药,杀虫效果仅2—19.7%。为了解决这一生产中的问题,1979—1981年,我们对此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油茶毛虫(Euproctis conspersa Butler)属鳞翅目、毒蛾科,俗名茶毛虫、毒毛虫、吊丝虫、扒叶虫等,是我省主要油茶害虫。1952年在会同、黔阳、怀化、溆浦、辰谿、沅陵及芷江等县为害,面积达8万余亩,1958年发生40万亩以上。据溆浦思蒙乡群众反映,早在40年前已有此虫为害。严重地影响油茶生产。幼虫及脱皮均有毒毛,触人皮肤,便红肿,发生肉疣,痛痒难受。凡发生此虫的林地,农民收摘茶果时,常中毒害。 此虫过去尚无适当防治方法,我们于1958年先后在溆浦、会同等地作防治试验,已获得初步结果,现整  相似文献   

9.
栗瘿蜂在贵州的发生及相关生物学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正权  王先华 《昆虫知识》2011,48(6):1860-1863
本文首次报道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在贵州铜仁的发生为害情况,详细记述栗瘿蜂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栗瘿蜂在瘿内的生活习性。2009年4月-2010年8月调查,在铜仁市桐木坪乡卜口村栽种的366.67hm2板栗中,株被害率达100%,当年新梢被害率达41%。该虫1年发生1代,3月底至4月初虫瘿出现,5月中旬虫瘿达最大,化蛹高峰期为5月下旬;成虫羽化高峰期为6月中旬,出瘿高峰期为6月15-22日。成虫孤雌生殖,产卵栗芽内,以幼龄幼虫在栗芽内虫室越冬。大龄幼虫有极强的耐饥性和耐旱性。用粘虫胶对成虫进行防治,有较好的防效,也使天敌得到了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0.
洪若豪 《昆虫学报》1966,(4):294-302
本文记述福建地区为害柑桔三种象虫科食叶性害虫,即(1)大灰象虫;(2)大绿象虫;(3)长角小绿象虫。长角小绿象虫系国内尚未记载的柑桔害虫。这类害虫在本省柑桔产区及茶区发生较多,成虫主要食害嫩叶及幼梢,大灰象虫还能为害柑桔幼果,严重影响柑桔生产和育苗,需加防治。 大绿象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出土活动,6月中、下旬为发生最盛期。初步观察成虫能食害16科24种植物,主要食害柑桔类果树及茶、桑等植物。长角小绿象虫,一年发生二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第一代成虫于4月末开始出土活动,以5月末至6月初,田间发生数量最大;第二代成虫于7月下旬出现,11月幼虫进入越冬期。 文中对三种象虫形态特征均有叙述。  相似文献   

11.
张英健 《昆虫学报》1958,(3):281-289
柑桔光楯枝绿天牛在福州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亦有极少数为二年完成一代者。成虫5月间出现,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雌虫产卵于树梢之分叉处。6月间幼虫开始孵化为害,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孵化为害盛期。1月间幼虫进入休眠越冬,为害时间达180—200天。4月间化蛹,化蛹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 该虫成虫寿命为15—30天;卵期18—19天;幼虫期为290—320天;蛹期23—25天。文中对该虫之各期形态与生活习性,亦有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2.
雷朝亮  吴家全 《昆虫知识》1992,29(5):294-296
黑膝愈片隐翅虫在武昌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成虫、幼虫均能捕食同翅目、缨翅目昆虫的若虫及鳞翅目昆虫的卵与初孵幼虫;成虫在一年中于4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有二次活动高峰期。  相似文献   

13.
一、虫害发生与防治成就 我区位于大行山区,共有耕地800余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每年都在200万亩以上,占整个粮食作物的1/3,历年来玉米螟的发生为害,损失很大。据1953年调查:田间苗期有虫株率平均达32—40%,最高达60%以上,一般减产损失在20%左右,全区每年一般减产粮食一亿斤左右。从1953年开始,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全区范围内掀起了处理玉米螟越冬寄主和苗期叶心灌药的防治运动,截至1957年,曾给了玉螟极大的杀伤,确实减少了虫害,但并未达到彻底消灭。  相似文献   

14.
双斑萤叶甲研究简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几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坝下几县,普遍发生一种甲虫,主要以成虫为害玉米花丝、高梁、谷子花药,影响作物授粉。它还咬食上述作物刚灌浆的嫩粒,造成籽粒破碎。同时为害豆类、马铃薯、蔬菜、白麻及向日葵等多种作物。据阳原县统计,1976年发生面积达8万多亩。据群众反映,此虫发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早年不为害庄稼,自1964年发现为害谷子,故称为“谷罗子”,它的发生程度与8月份降水量有密切关系,降水量愈少,发生程度愈重。在同一地区,旱坡地一般重于水浇地和盐碱地。 此虫经过鉴定为双斑萤叶甲,学名是 Mono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叶甲科(Chrysomelid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 双斑萤叶甲在我国分布极广,现已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河北、山西、陕西、江苏、  相似文献   

15.
椰心叶甲实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周荣  曾玲  梁广  陆永跃  崔志新 《昆虫知识》2004,41(4):336-339
自然温度条件下 ,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 (Gestro) 1年可发生 3代以上 ,世代重叠 ,主要以成虫越冬。成虫平均寿命 1 5 6d ,最长达 2 3 5d ,雌雄性比为 1∶1 ;雌雄虫一生均可交配多次。成虫产卵期长 ,产卵不规则 ,单雌平均产卵 1 1 9粒 ,最多可达 1 96粒。飞行磨测定的初步结果表明 ,雌虫飞行能力比雄虫强 ,2 4h未取食成虫最远飞行距离可达 40 0多m ;成虫和幼虫均具有负趋光性、假死性。成虫 3~ 5d不取食、高龄幼虫 7d不取食仍存活。幼虫经历 4~ 5龄 ,在温度或寄主不适宜条件下 ,可进入 6~ 7龄 ,或提前化蛹 ,从卵到成虫羽化大约需 3 6~ 61d。  相似文献   

16.
闪蓝红点唇瓢虫生物学特性观察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毓晶 《昆虫知识》1994,31(4):231-233
我场有竹林面积6万多亩,人工林面积2万多亩。1982年以来毛竹拟白盾蚧Kuwamspispseudoleucaspis(Kuwana))危害毛竹严重,有虫株率58%。擦木白轮蚣,AulacaspissassfrasChen危害檫水,有虫株率100%。在工作中发现闪蓝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cholybeatusGorh能控制这两种蚣虫危害,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和利用。现将结果分述如下。1形态特征成虫长4.5~5.6mm,宽3.9~50mm,虫体呈圆形拱起。头部黑至黑褐色。前胸背板黑色,仅前角有细窄的红棕色边缘。小盾片黑色。鞘翅基色黑色,记在黑色部分呈现蓝色金属光泽。在鞘翅位…  相似文献   

17.
玉米螟同代异步发生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是我区五大作物之一,播种面积约80万亩。每年因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搞清玉米螟发生规律对农业生产有积极意义。 通过几年观测发现,玉米螟在我区平川一年发生两代。每代成虫在黑光灯下都出现两个  相似文献   

18.
水稻象鼻虫是我区为害旱播秧苗严重的害虫之一,各县均有发生,尤以曲江、英德、从化、乳源、韶关等县较为普遍。据群众反映此虫有很久历史,不过以往早造旱播育秧很少,因此为害也不甚突出,但自1955—1956年来,技术改革进展很快,水播改旱播全区占40%,但播后受此虫为害严重的达50%,从化县旂杆乡有80亩秧苗被食去一半,英德县大镇区前进社的2000斤谷种,其中有200斤谷种也被食去一半,乳源县检查每平方尺秧苗中有20多个,其余各县赤普遍发生为害,严重威胁水稻增产。 此虫性喜晝伏夜出,每年约有二代。第一代成虫在清明至谷雨之间,群集秧苗叶鞘之处,  相似文献   

19.
甘薯天蛾又名旋花天蛾,是本地区间断性大害虫。常为人们所忽视,一到大发生年,出于不备的蒙受灾害,使薯叶全被吃光,减产甚巨。据当地群众说,此虫除1961年猖獗发生以外,1948年也曾成灾。为了摸清此虫在本地区的发生代数、时间以及各代与天敌之关系,供今后防治时的参考,我所于1962年对甘薯天蛾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一、发生代数及时间 甘薯天蛾在襄北地区一年可发生三—四代,如为三代,主要是以第二代的部分蛹(占第二代总蛹数的46.6%)在土室内越冬。越冬代成虫5月上旬开始发生,中旬达产卵盛期,幼虫盛发期在5月下旬;第二代成虫8月上旬开始发生,卵于8月上旬初见,中旬达产卵盛期,幼虫发生盛期在8月中下旬;第三代成虫于9月中旬出现,此期由于气温渐低,幼虫生活期也相应延  相似文献   

20.
<正> 稻象甲Echinc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又名水稻象鼻虫,属鞘翅目,象虫科。该虫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水稻,成虫害叶,幼虫害根,以幼虫为害较重。 历年来,我区水稻秧苗受该虫为害较轻,均为零星发生,但1989年以来,稻象甲发生区域在扩大,为害亦在加重。据查阅有关病虫情报等资料,1990年稻象甲已在我区的兴安、合浦等38个县(市)发生,占我区总县数的44.2%。其中,早稻秧苗受害株率在30~40%的有永福县;在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