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OLS估计探究各因素对大学生转基因食品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的影响,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将个体特征相似的样本匹配,研究风险交流对大学生转基因食品认知和接受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转基因进行风险交流的大学生比未进行风险交流的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高15.4%。此外,生物知识学习情况对大学生转基因食品认知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转基因食品认知程度对接受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据此结果,本文提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风险交流模式、在大学期间设置相关课程普及转基因知识和持续进行风险交流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生物学本身的特征,中学生物教学必然要与大自然和生命现象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生物野外实习理所当然要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学生物课的野外实习实际上却很不被重视。我校生物组根据我们的有利条件,把高中生物的野外实习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了一些探讨和设想,近年来,我们多次组织高三学生在杨林山进行野外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高中生物学的野外实习应本着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切实地为教学服务。高中生物以阐述生命的本质为核心内容,因此野外实习应结合教材的重  相似文献   

3.
我国转基因水稻商品化应用的潜在环境生物安全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转基因水稻的研发和商品化应用将为提高我国水稻的生产力提供新的机遇,并缓解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转基凶水稻的人规模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转基因水稻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通常所指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生物胁迫转基因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及效应;(2)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作物和野生近缘种逃逸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3)转基因作物对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4)抗生物胁迫转基因的长期使用导致靶标生物对转基因产生抗性等.为了安全有效和持续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其产品,有必要对转基因水稻的环境生物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基于风险评价的原则,本文对转基因水稻在我国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种植可能带来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希望为我国转基因水稻商品化应用的决策和生物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家兔模型制作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生物医学研究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转基因家兔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人类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以及癌症等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利用转基因家兔模型在人类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本文结合我们自己制作转基因家兔的经验、研究成果以及文献资料,详细介绍了利用原核显微注射法、直接将外源基因注入受精卵雄原核中的转基因家兔制作技术,回顾了利用转基因家兔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多种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新型植物育种技术,如寡核苷酸定点诱变、锌指核酸酶技术、同源转基因技术、RNA介导的DNA甲基化、反向育种、转基因砧木嫁接和农杆菌浸润等在欧洲发展迅速。这些新技术比常规育种技术更具特异性和针对性,可为育种家提供准确和有效的方法。文献计量学研究表明,农杆菌浸润和RNA介导的DNA甲基化等技术在欧盟研究中使用率较高;德国、英国是欧盟新型植物育种技术研究的重要国家。目前,欧盟正在讨论由这些新技术产生的植物是否属于其监管体系,尤其是2001/18/EC指令中定义的转基因生物。相关机构也纷纷发布一系列报告,对新技术产生的植物及产品的分类监管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欧洲食品安全局分别对同源转基因(cisgenesis/Intragenesis)和锌指核酸酶(ZFN-3)等技术产生的植物进行风险评估,并认为Cisgenesis与常规育种技术植物的风险程度相当,Intragenesis和常规转基因技术获得的植物均可能造成新风险;ZFN-3技术比常规转基因技术具有更小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动物转基因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振红  苗向阳  朱瑞良 《遗传》2010,32(6):539-547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生物高新技术之一, 它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动物基因组中, 从而使其得以表达和遗传的生物技术。动物转基因的关键限制因素是转基因效率和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目前有多种转基因技术, 每一种技术各有其优缺点, 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 转基因技术必将在探讨基因功能、动物遗传改良、生物反应器、动物疾病模型、器官移植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近年发展的提高转基因效率的生殖干细胞法、提高转基因精确性的基因打靶法、RNA干扰(RNAi)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转基因技术。新的转基因技术为转基因动物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可以加快促进人类医药卫生、畜牧生产等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转基因生物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十分重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及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风险交流。通过建设转基因生物相关平台,可以加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转基因生物检测、风险交流及信息的整理和共享,拓宽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服务和信息交流渠道。平台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数据库、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方法数据库、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法规数据库、转基因生物检测服务子平台、公众风险交流子平台。平台的访问界面友好、美观、实用,能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查询和浏览等服务。平台可于此地址浏览:http://www.shgmo.org/。  相似文献   

8.
基因打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打靶程震黄长晖傅继梁(第二军医大学生物教研室,上海200433)关键词转基因表达转基因动物为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四维空间,对于认识转基因在体内特定时间和空间上所发挥的功能提供了有力手段,具有体外研究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在“转基因在体...  相似文献   

9.
1964年Levinthal等开创了电子计算机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此后二十年,由于计算机分子图形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成功地发展了一批计算机分子图形系统和相应的软件,并对一些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模型进行了预测,从而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有效手段。本文将介绍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实例,用计算机预测核糖体16srRNA三维折叠模型,以此领略这一领域的概况。  相似文献   

10.
自1996年第1例转基因作物在美国商业化种植, 其在全球的种植面积一直处于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10年,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达1.48×108 hm2, 所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耐除草剂和抗虫作物, 其中耐除草剂作物占种植总面积的81%。耐除草剂作物的种植为杂草的高效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 但其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也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争议。该文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耐除草剂作物的基因漂移、杂草化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风险问题, 系统讨论了相关的风险评价程序和方法, 概括和分析了当前耐除草剂作物的环境风险研究进展和管理措施, 以期为我国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开发、风险评价及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在现有TAM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农户技术选择意愿模型,将规范信念、感知风险等要素纳入模型的概念框架,利用SEM的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研究方法,基于湖北地区农户调研,对所提出的模型与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农户特征对转基因水稻的易用性与有用性的感知有显著差异;农户对转基因水稻的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关于转基因水稻的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信念对感知有用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关于转基因水稻的感知有用性对其种植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不同类型的风险感知对农户转基因水稻种植意愿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提出了转基因水稻推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 0 2年植物细胞工程与转基因植物学术交流会在中国植物学会细胞与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工程与转基因生物专业委员会和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共同组织下 ,于 2 0 0 2年 5月 9日 -1 2日在厦门大学召开。参加会议人数 51人 (内地 4 9人 ,香港 2人 ) ,会议期间共有 1 8位专家、教授在大会上作了专题报告 ,其中北京大学副校长兼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教授作了“转基因植物现状及安全性评价”的报告 ,中科院植物所副所长种康研究员作了“植物发育基因调控与基因工程”的报告 ,田惠桥博士作了“高等植物离体受精的研究”的报告…  相似文献   

13.
日本北海道大学北方生物圈野外科学中心的山田敏彦教授等的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构建出芒草属植物的转基因体。芒草属的植物,作为可以在寒冷地区栽培的能源植物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转基因品系的确立,今后就有可能赋予其更适合生产能源的性状。研究成果于2011年1月31日,公布在GlobalChangeBiologyBioenergy杂志的网络版上。巨型芒草(GiantMiscanthus)作为用来生产生物乙醇等的生物质候选植物,备受关注。也有不少人试图构建转基因品系,可是尚无有关成功的报道。之所以这么困难,  相似文献   

14.
正DNA并不总是采取与遗传密码相关联的双螺旋结构;它也能够形成复杂的折叠结构,而且作为一种被称作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DNAzyme)的催化剂发挥作用。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和哥廷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解析出一种DNA催化剂的三维结构,这种结构的柔性远比之前所认为的大得多。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a DNA catalyst"。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已有这类实验的报道。夏敬源等的研究说明大田种植转基因Bt虫棉花对棉铃虫优势寄生性天敌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和侧沟绿茧蜂(Microplitis sp.)的寄生率、羽化率和蜂茧质量造成严惩的危害。国际上一些昆虫学家也做了很好的工作,尤其1999年5月Losey在Nature上发表转基因Bt抗虫玉米在实验室水平上引起大斑蝶死亡报道后,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的反响,在有关经遗传修饰生物体(GMOs)的潜在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影响的问题上美国始络抱抵制的强硬态度,这次也开始有所所松动。两个有影响的美国玉米加工公司富布不再接受欧盟拒绝进口的转基因玉米品种。欧盟宣布在进一步研究得到结论前冻结转基因作物产品进口的审批。欧盟所属有关国家有的禁止进口,有的反对欧盟审批。科技界及公众众说纷纭。建议我国政府要加强GMOs潜在生态风险及对公众健康的研究及商业化生产后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卢宝荣  夏辉 《生命科学》2011,(2):186-194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环境释放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引起了全球对其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其中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逃逸到非转基因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进而导致的潜在环境和生态风险就是备受争议的生物安全问题之一。转基因植物的环境生物安全涉及两方面关键问题:如何科学评价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种植以后带来的环境和生态影响;如何利用环境生物安全的研究成果来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措施。对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的科学评价应包括三个重要环节:(1)检测转基因的逃逸的频率;(2)检测转基因逃逸后的表达和遗传规律;(3)确定逃逸后的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的影响及其进化潜力,本文将围绕对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科学评价,以转基因水稻为案例来对转基因逃逸带来生态影响的研究好评价的进展进行简要介绍,并对目前依据风险评价研究成果制定的各种管理策略进行了讨论。只有提高对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研究和评价的水平,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措施,才能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产品的商品化应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2010年8月,日本学术会议组织召开了以“面向转基因作物及其利用”为主题的公开专题讨论会。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的和子教授透露,正在和海外的研究机构开展有环境胁迫抗性转基因作物的共同开发,有的已经在墨西哥、菲律宾、哥伦比亚、巴西实施野外苗圃试验。  相似文献   

18.
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Jin S  Zhang J  Wang Y  Meng S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93-295
基因工程微生物(genctically enginccred microorganism,GEM)生态学的研究已成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一项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随着分子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的引入,传统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基因工程微生物与环境及环境中土著生物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可能.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型交叉边缘学科.本文提出加紧进行转基因生物生态学和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检测手段和评价标准,有助于我国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动物在输血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基因动物技术是在动物整体水平研究和表达目的基因的生物技术,其基本特点是:分子及细胞水平操作,组织及整体水平表达,是常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拓展和延伸,也是现代生物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之一。本简述了转基因动物在输血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包括利用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制备人血浆蛋白和人血红蛋白、建立血传播病毒的感染模型和血液相关遗传模型以及转基因动物与输血医学的基础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今年夏天,甘肃古生物学会组织了由兰州市十九所中学、二十二位生物教师参加的古生物夏令营。地点选在中生代与晚古生代地层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的甘肃靖远煤矿。通过两天的野外活动,生物教师们初步掌握了地层古生物野外工作方法,采集了蕨类、石松、苏铁、苔藓虫、珊瑚和海百合类等十几个门类六百多块化石,它们将是中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