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栾怡 《微生物与感染》1998,21(3):15-17,38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公认的几种瘤病毒之一,与多种人类良、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有效疫苗的研制,对控制HPV感染和HPV相关肿瘤的免疫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HPV的肽疫苗、重组病毒(细菌)疫苗,病毒样颗粒(VLP)疫苗以及DNA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证实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感染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构建了包含HPV16E6E7基因的重组腺伴随病毒载体并包装重组病毒,重组病毒感染人胎食管粘膜组织,注射SCID小鼠皮下,在TPA协同下12周左右诱发肿瘤。PCR及打点杂交检测到瘤组织中HPV16E6E7基因的存在,HE染色表明为恶性鳞状上皮癌,培养形态及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了瘤组织的上皮来源。以上结果对于阐明食管癌发生的病毒病因、食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为食管癌防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s)是一种嗜人体皮肤和黏膜的DNA病毒,约80%有性行为的女性可能感染HPV。宫颈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女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个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危型HPV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则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HPV感染亦与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引起除宫颈癌外的其他泌尿生殖道肿瘤,以及消化道系统、呼吸道系统、眼科、皮肤等其他系统或器官肿瘤。对HPV感染所致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肿瘤病因和发生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动物病毒载体与基因治疗的现状和前景(续)侯云德(中国预防医科院病毒所)三、单纯疱疾病毒载体单纯疱疹病毒属疮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它是一类双链DNA病毒,目前,已分离的成员至少有80个以上。它可感染人和许多动物,包括哺乳类动物、鱼、蛙、啮齿动物、鸟、有袋目动物,甚至有可能包括软体动物和真菌。本科病毒有3个亚科:α、β、γ疱疹病毒。  相似文献   

5.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s)历经百年发展,应用于当前最具潜力的肿瘤免疫疗法。它主要是天然的或基因修饰的DNA病毒和RNA病毒。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飞跃发展,经基因改造的溶瘤病毒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很大进展,很多不同类型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痘病毒、麻疹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正处于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阶段或已批准上市,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普遍认为溶瘤病毒靶向杀伤肿瘤细胞是通过选择性在肿瘤细胞内自我复制,最终裂解肿瘤细胞,同时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进而增强抗肿瘤免疫效果,靶向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影响。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将溶瘤病毒与免疫检查点相结合以及肿瘤免疫联合疗法的兴起和不断进步,使溶瘤病毒的应用更加广泛,但仍存在病毒靶向性、安全性、给药途径等瓶颈问题。本文综述了溶瘤病毒的发展史、病毒分类、不同类型溶瘤病毒产品的临床研究进展、溶瘤病毒靶向杀伤肿瘤的免疫学机制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展望等。  相似文献   

6.
溶瘤病毒可以感染和破坏癌组织,是一种治疗癌症的新型生物疗法。溶瘤病毒在癌细胞中选择性复制,进而导致癌细胞裂解,释放肿瘤特异性抗原,诱导抗癌免疫反应,充当原位肿瘤疫苗。对病毒进入、复制、诱导和抑制免疫反应机制的深入了解促进了利用病毒治疗人类疾病技术的发展。过去十年溶瘤病毒领域临床试验的进展证实了其对癌症患者的治疗益处,利用溶瘤病毒作为载体治疗特定类型的癌症是肿瘤免疫治疗市场的新增长点。通过全面分析溶瘤病毒免疫治疗市场的细分领域及其市场动态,从关键技术进展、主要企业竞争格局和产品研发进展角度进行分析,并展望溶瘤病毒的发展前景,旨在为相关企业研发方向选择及地区产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细菌与肿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细菌可介导肿瘤治疗,也可诱导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瘤内菌群越来越引起关注,肿瘤细胞内存在菌群,不同部位肿瘤的瘤内菌群组成不尽相同,且丰富度也不同。瘤内菌群对肿瘤的潜在作用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另一方面又诱导肿瘤耐药,同时瘤内菌群的多样性可能与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有关。因此探索瘤内菌群的由来,了解瘤内菌群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为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颇为常见,其与肛门生殖器疣、生殖器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研究发现,乳头瘤的形成与HPVE2蛋白密不可分,该蛋白质涉及到病毒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与病毒的有丝分裂、其他早期蛋白的转录及细胞凋亡有关。近年来,各国学者利用E2蛋白的特性研制出E2相关疫苗,分别使用不同的重组病毒来传输E2,或是使用纯化的E2蛋白或E2融合蛋白,运输至体内的HPV转化细胞和/或HPV感染细胞中,以期达到防治HPV感染相关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类感染人体的皮肤粘膜并引起乳头状瘤病变的病毒。目前发现的HPV已有63型,不同型的HPV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的病变。HPV 16主要与生殖系统的肿瘤尤其是子宫颈癌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的实验表明  相似文献   

10.
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目前已知最大的β疱疹病毒。HCMV感染具有持续性和潜在性,感染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垂直传播和性传播等。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人类胶质瘤、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及小细胞型肝癌等多种类型的肿瘤组织中都存在HCMV感染和病毒基因表达,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相关性,这提示HCMV可能在人类某些类型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人类肿瘤相关病毒。HCMV基因产物可通过多种细胞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并形成独特的免疫逃避机制对抗机体免疫反应。深入研究HCMV与肿瘤的病因学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可为肿瘤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宇宙环境中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可能找到超级微生物(ultramicroorganism),特别是那些超微细菌(ultramicrobacteria,UMB)或滤过性细菌或那些不能培养的细菌(nonculturable bacteria,NCB)。不论在海洋或陆地,也不论在非生命世界或生命世界都有它们的存在和活动,只不过人们不能用眼睛直接看见它们,甚至很难把它们培养出来或不能直接培养出来,只有通过其他的技术手段如DNA技术间接找到它们的存在,这是一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某些贫瘠环境条件下某些海洋细菌对饥饿作出反应时,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收缩到原来菌体大小的1/3,  相似文献   

12.
刘立华 《微生物与感染》1999,22(5):17-19,30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消化道疾病的病因。除了细菌产生的毒性致病因子外,由于感染诱导的自免疫反应也可能是引起胃粘病变的重要因素;(1)Hp感染可致B细胞异常增殖,在胃粘膜后期青草厢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2)HP感染不仅诱导抗菌抗体,而且可诱导针对胃粘膜结构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参与胃粘膜的炎性损害并可能与粘膜萎缩有关;(3)HP菌体成分与胃粘膜上皮组织间存在交叉怕,这是该菌感染导自身抗体的原  相似文献   

13.
在急性中耳炎中,因上呼吸道有关病毒和细菌的相互作用使病症加重,病程迁延,抗生素治疗不能及时清除感染的细菌.其机制可能为病毒诱导产生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使抗生素在炎症部位的浓度下降,影响了白细胞的功能.不同病毒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自从Rous肉瘤病毒被发现以来,许多学者们曾致力于研究肿瘤病毒病因,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虽然目前仅有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可以肯定为肿瘤的病因外,许多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与Kaposi肉瘤间的高度相关性已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无细菌滤液通过肌肉注射、划痕浸泡、腹腔注射和口服等四种感染途径,人工感染健康鳜鱼(Sinipercachuatsi),四种途径都能引起典型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通过腹腔注射感染途径,病毒滤液在25~34℃条件下,能引起健康鳜鱼发病。另外,用病毒滤液感染尼罗非鲫(Oreochromis。niloticu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乌鳢(Ophiocephalusarg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和尖吻鲈(Latescalcarifer)五种鱼,大口黑鲈能够感染成功,为ISKNV的宿主,而其它鱼不能感染成功,不是ISKNV的宿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KDR)和细菌L型感染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革兰染色等方法检测了120例卵巢肿瘤中的VEGF、KDR蛋白及mRNA的表达,以及细菌L型的检出率。并对97例卵巢乳头状癌和23例卵巢乳头状瘤主要临床资料和病理分级参数进行比较,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VEGF、KDR蛋白及mRNA阳性表达率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05)。细菌L型检出阳性率与卵巢良、恶性肿瘤差异无显著性(P〉0.5)。VEGF、KDR蛋白及mRNA阳性表达以及细菌L型检出阳性率与卵巢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腹腔淋巴结有转移、腹水差异有显著性(P〈0.001—0.05)。细菌L型阳性患者中VEGF、KDR阳性明显高于L型阴性患者中阳性表达,2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01)。结论VEGF、KDR蛋白及mRNA在卵巢肿瘤中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浸润、转移呈正相关,L型感染极有可能成为诱发肿瘤因素之一,它们可能有协同致瘤作用。研究L型感染与卵巢肿瘤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宫颈病变是指在宫颈区域发生的各种病变,包括炎症、癌前病变、肿瘤等,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引起多种宫颈病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感染更是宫颈病变的重要病因,目前高危型HPV病毒的检测已成为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重要手段。现将近年来HPV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EB病毒诱导胸腺恶性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研究EB病毒在恶性T细胞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将EB病毒感染的人胚胸腺细胞移植于Scid鼠皮下,于移植后第3日起在移植处对侧皮下注射TPA50ng/只,每周1次。于移植后第4周起,移植处皮下有结节状隆起形成,并逐渐增大。于6-15周内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为T细胞淋巴瘤8例。其中实验组胸腺细胞+EBV的成瘤率为25%(1/4),胸腺细胞+EBV+TPA组的成瘤率为53.8%(7/13),对照组胸腺细胞+TPA的成瘤率为0(0/5)。PCR和 闰杂交在诱导肿瘤可可检测到EB病毒的基因EBERs、LMP1和BARF1,并有病毒基因LMP1蛋白编码产物的表达。EB病毒可感染人胚胸腺细胞,并使其发生恶性转化,EB病毒可能在恶性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起病因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53、p16抑癌基因和细菌L型DNA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原位核酸杂交方法检测了101例卵巢肿瘤中的p53、p16抑癌基因以及L型菌DNA的阳性信号。结果 恶性肿瘤中p53原位核酸杂交mRNA的阳性信号,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1),p16原位核酸杂交mRNA的阳性信号,恶性肿瘤则低于良性肿瘤(P<0.01),2种抑癌基因的指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及患者预后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细菌L型的阳性信号与病理分级、有腹水比无腹水者、腹腔淋巴结有转移比无转移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53 mRNA在卵巢肿瘤中有不同程度异常表达,p16 mRNA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呈负相关,2种抑癌基因均可作为判断卵巢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参考指标,L型感染有可能成为诱发肿瘤因素之一,它们与抑癌基因可能有协同致瘤作用。研究细菌L型感染与肿瘤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应用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240例有凹空细胞的标本(鳞状细胞乳头状瘤36例.尖锐湿疣61例,喉癌85例,子宫颈鳞癌58例)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细菌L型检测,比较两者在组织中的检出阳性率、分布及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发现,凹空细胞中HPV—Ag检出阳性率(72.1%)与金葡菌CowanI株L型-Ag检出阳性率(65.0%)无显著性差异(P>0.05);革兰染色有65.4%的凹空细胞检出L型菌,HPV-Ag与L型-Ag在组织中的分布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基本一致。表明细菌L型与病毒具有相似的病理致病特征。细菌L型感染是引发上述病变及凹空细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