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入侵性害虫——苹果绵蚜田间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6月中旬到10底在山东省莱阳市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的田间发生数量进行调查研究。在田间定点调查5株苹果树上苹果绵蚜虫落数量和虫落面积,并在其它苹果树上随机选择20个虫落,计数每个虫落中苹果绵蚜的活体数,从而计算单位面积虫落中苹果绵蚜的平均数量。分析指出,以计算法求得的虫落中苹果绵蚜的实际数量为指标,既考虑了苹果绵蚜虫落的数量和大小,也考虑了单位面积虫落中苹果绵蚜活体数,并且把被苹果绵蚜蚜小蜂寄生的僵蚜排除在外,能较客观地反映出田间实际情况,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表示苹果绵蚜田间数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寄生蜂和不育雄虫防控田间橘小实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广受关注的问题。尽管国内的一些学者就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和橘小实蝇SIT技术分别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然而关于应用该蜂和不育雄虫对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进行田间联合防治的研究还未见相关报道。为此,为探讨天敌昆虫和雄性不育技术对橘小实蝇的田间综合治理(IPM)技术,开展了阿里山潜蝇茧蜂和橘小实蝇不育雄虫的田间释放试验:首先应用性引诱剂降低田间野生雄虫数量;而后,释放橘小实蝇不育雄虫,进一步降低田间橘小实蝇种群数量;最后,释放阿里山潜蝇茧蜂对田间残余的橘小实蝇卵进行追踪寄生,以达到持续控制的目的。通过监测整个防控期田间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以及果实受害率和防治效果作为评价指标评价该防治方法的综合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应用阿里山潜蝇茧蜂、橘小实蝇不育雄虫并配合引诱剂的综合措施对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有明显控制作用,田间总体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此外,提出完善橘小实蝇田间防控措施的建议,并提出该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噻虫嗪施用对二斑叶螨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对非靶标害虫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种群的影响,本研究在玻璃温室的盆栽苗和设施大棚内,采用噻虫嗪灌根、喷雾等不同施用方式,研究了二斑叶螨的种群动态变化。盆栽苗的模拟结果表明,噻虫嗪施用后,二斑叶螨卵和成若螨的数量均显著高于清水处理;而噻虫嗪灌根处理叶螨数量在初期显著高于喷雾处理,后期无显著差异;设施棚内采用噻虫嗪进行灌根施用,发现二斑叶螨雌成螨自然种群数量也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区。结果表明,噻虫嗪灌根会刺激田间叶螨种群的快速增长,因此在田间施用噻虫嗪时应特别注意对叶螨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栗瘿蜂的生活习性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调查了栗瘿蜂在重庆对板栗的为害情况,它的生活习性、田间数量变化及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等,描述了各虫态的识别特点,并讨论了对该虫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掌握害虫数量消长,测报办法中一般都规定了定期查虫查卵的方法。但是,由于棉虫种类多,卵(虫)在棉株上分布很不一致,有的极隐蔽,有的极活跃,因此,调查速度很慢。为了探求比较快速省力,易于掌握的田间卵(虫)数量调查方法,我们从历年累积的数据资料分析中,发现各种主要棉虫各代的有卵(虫)株率和百株卵(虫)数量之间,都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幂函数关系)。通过回归统计分析,作出了荆州棉区红铃虫Platyedra gossypiella Saunders、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小造桥虫Anomisflava(Fabricius)、苗期蓟马Thripis tabaci Linde-man、后期叶蝉Empoasca biguttula Shiraki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1961年在湖南滨湖区水稻生长季节中每五日调查稻虫的结果。 查明该地区共有水稻害虫46种。田间虫口密度大小因稻田类型和季节的不同而异, 早稻田和中稻田有7种害虫数量较大, 一季晚稻田有9种, 双季晚稻田有4种。 全年内各种主要稻虫种群数量高峰出现的时间、次数、以及峰态的高低均有不同。种群数量较大的害虫, 依其高峰期出现的迟早顺序, 有稻象虫、稻蝗、二化螟、褐稻虱、黑尾叶蝉、稻苞虫、三化螟和粉白飞虱等。 在不同历史条件的稻田里, 稻虫群体组成及数量互有差异。老稻田稻虫种类较复杂, 主要稻虫虫口密度较高。新开稻田稻虫种类较少(如颤蚓、三化螟等), 而叶蝉和飞虱等较多。 分析了稻田历史条件、稻由生物学特性、还及气候和食料条件, 对于稻虫群体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大稻缘蝽Leptocorisa acuta Thunberg是我国南方稻区水稻灌浆期愈来愈严重的重要害虫。搞好该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是当前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但是,要正确估计田间种群的数量,必须首先决定确切的田间抽样方法和样本数量。而了解大稻缘蝽的田间分布型,是搞好这些工作的前提。国内已研究报道了三化螟、玉米螟、稻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幼虫,棉盲蝽、棉红铃虫、飞蝗等的田间分布型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但稻蝽类这方面的资料尚未见到。作者于1981年结合田间虫口密度调查,对大稻缘蝽成虫的田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与此同时,对几种常用随机抽样方法及样本数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首次发现中华微刺盲蝽Campylomma chinensis Schwh捕食节瓜蓟马Thrips palmi Kamy且对田间节瓜蓟马种群数量的减少起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该虫的形态特征、捕食过程和取食范围.结果表明中华微刺盲蝽为多食性昆虫,能取食多种小型昆虫及多种昆虫的卵:在田间,中华微刺盲蝽与节瓜蓟马数量的跟随现象明显;通过释放盲蝽,能使节瓜蓟马种群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准确掌握典型春油菜种植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变化动态和抗药性现状。【方法】诱捕法调查了青海高原小菜蛾成虫发生动态、室内用浸渍法测定了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性倍数,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青海省小菜蛾一般一年发生3代,但2 500 m以上的地区第3代成虫数量较第1代、第2代明显下降。在我省高原春油菜区,每日20:00至次日晨4:00是小菜蛾成虫发生主要的时间段。小菜蛾在青海省不能越冬。湟中点小菜蛾对溴虫腈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丁醚脲产生中等抗性水平;对Bt、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产生高水平的抗性;对阿维菌素、啶虫隆、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极高水平抗性。互助点小菜蛾对溴虫腈、丁醚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啶虫隆产生中等抗性水平;对Bt、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产生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产生极高水平抗性。小菜蛾的抗性监测结果与田间药效结果基本一致,溴虫腈的抗性倍数最低,田间防治效果好于其他参试药剂。【结论】青海省小菜蛾年发生代数较少,且不能越冬。春油菜田小菜蛾已对大部分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相似文献   

10.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是2019年发现入侵我国的一种重要的外来害虫,对我国粮食种植业造成严重威胁。明确虫情是做好草地贪夜蛾预测预报和制定科学防控策略基础。在田间调查中需要一种简便、快速估计落卵量的方法,以明确田间虫口数量。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收集草地贪夜蛾雌虫产于玉米叶片上的卵块,记录了每个卵块的长、宽、层数和卵粒数量,获得了卵块面积,建立了卵粒数量与卵块面积的指数函数模型:Y=e(2.1596×0.00832X),并依据该模型提出了根据卵块面积测算卵粒数量的分级表。该方法为田间调查中卵块卵粒数量量的快速估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稻负泥虫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稻负泥虫Lema oryzae Kuwayae是水稻的害虫,它在广西分布于35个县。笔者于1983年对稻负泥虫幼虫的田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并对几种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和抽样数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泰和县近年来晚稻田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连年暴发的规律。通过分析泰和县2008—2013年褐飞虱的田间调查及灯诱数据,并结合气象条件,研究了泰和县晚稻田褐飞虱暴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危害早稻田的褐飞虱以2、3代为主,其田间种群数量的多少主要受春季迁入虫量的限制,本地早稻收割后的滞留虫源对晚稻种群数量的影响很小。(2)危害晚稻田的褐飞虱以5、6代为主,后期迁入虫量、秋季温度以及晚稻田初期外来迁入虫量是影响晚稻田后期暴发的关键因子。(3)不同年份间晚稻田褐飞虱暴发类型不同。2008和2009年属后期迁入虫量与"暖秋"共同影响类型;2010年是"暖秋"影响类型;2011和2012年是后期迁入虫量影响类型;2013年是晚稻田早期迁入虫量积累影响类型。后期迁入虫量、秋季温度以及晚稻田早期迁入虫量是导致泰和县晚稻田褐飞虱连年暴发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为褐飞虱暴发规律的阐明及可持续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对麦蚜田间防效及药剂残留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两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的防治效果的差异以及2种药剂在小麦叶片内的残留动态,采用吡虫啉和噻虫嗪有效剂量0.5、1.0、2.0和4.0g/kg小麦种子在播种前进行1次性拌种处理,随后调查了不同处理下田间麦蚜的种群密度,并对不同时期小麦叶片内的药剂残留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吡虫啉有效剂量2.0和4.0g/kg,噻虫嗪有效剂量1.0、2.0和4.0g/kg小麦种子播前拌种能有效的降低田间麦蚜的种群数量。在4月10日前,吡虫啉在小麦叶片内的含量明显高于噻虫嗪,4月28日后两者差异不明显。与吡虫啉相比,噻虫嗪对麦蚜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和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区域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田间种群发生消长规律及温度、降雨和种植制度模式对种群的影响。【方法】2009—2014年,采用性诱剂监测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连续6年对滇中菜区——通海县小菜蛾田间种群数量开展成虫和幼虫田间种群数量的研究,分析当地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和种植模式因素对小菜蛾种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1)通海小菜蛾成虫种群消长年度间波动差异明显,全年呈现1个大的虫峰期为2—11月份,年度间出现小的2~3个虫峰。2012年种群数量较高,高峰期提前到4月份,与2013年高峰期的7—8月份差异明显,2010年和2011年田间种群数量是历年较少年份,种群高峰期的虫量少于百头/盆(卡)/月;(2)小菜蛾幼虫种群全年有2~3个危害峰期,3—6月是发生主峰期,9—11月是弱峰期;与成虫高峰期比较,幼虫田间种群,高峰期推迟20~30 d左右,全年的波动消长情况基本一致;(3)小菜蛾成虫与温度显著相关r=0.442,与降雨量成正相关r=0.283,但相关程度弱;幼虫种群与温度显著相关r=0.530,相关程度显著,与降雨没有相关性r=0.125,相关程度微弱;幼虫种群与成虫有相关性r=0.253,但相关程度微弱。【结论】滇中菜区常年成片种植十字花科蔬菜,一年4造、周年复种的种植制度对小菜蛾的种群发生有促进作用,区域模式相对稳定是造成小菜蛾种群周年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初步分析丁山东省麦红吸浆虫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毗邻四省是麦红吸浆虫的高发区.为扩散到我省提供了虫源条件.鲁南各有虫县常年的4月上旬~5月上旬的温度和麦田湿度有利于麦红吸浆虫的化蛹和羽化.麦红吸浆虫成虫峰期和小麦抽穗期相吻合.为麦红吸浆虫产卵提供了条件.小麦品种混杂,增加了田间感虫机会.地膜蒜地形成了麦红吸浆虫的早期虫源.田间种群数量的积累.666停用后没有很好的替代土壤处理药剂.也是有利于麦红吸浆虫发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外来入侵新害虫草地贪夜蛾调查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是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新害虫,目前已入侵我国14个省区500多个县区,对我国玉米等种植业造成严重威胁,加强该虫的监测与防控显得尤为必要而紧迫。本文针对入侵我国的"玉米型"草地贪夜蛾,在成虫数量、田间虫情和作物受害程度3个方面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调查监测方法,可为监测明确该虫入侵虫源、发生数量、危害程度及其动态,确定发生分布区域、预测预报发生期、发生程度等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是在云南昭通苹果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发生普遍且严重。研究印度小裂绵蚜种群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消长动态是为了掌握其发生与危害特点。【方法】2002—2006年,我们采用盆栽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和种群消长开展了研究。【结果】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发生在9—12月,5—7月份为其田间种群快速增长期,种群增长率可达200%~273%。印度小裂绵蚜无翅蚜种群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占总虫量的49.0%,30~60 cm的占27.0%,>60 cm的占24.0%。无翅蚜的各虫龄全年均有发生,冬季以第4龄若虫和无翅成虫为主。有翅蚜的发生全年只有1个时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结论】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全年发生1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印度小裂绵蚜种群数量亦逐渐下降。田间有翅蚜虫量极少,较难观察到。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中华通草蛉滞育成虫在越冬期间的存活动态,结果表明,成虫在越冬前产卵量逐渐减少至停止产卵,部分产卵的雌虫可以进入滞育并开始越冬.利用较密闭的器具(如罐头瓶)贮存越冬成虫和提供充足的食物,能明显提高越冬成虫的存活率,提高越冬能力.至3月2日雄虫的存活率为71.31%,雌虫的存活率为84.74%.而3月中旬以后,越冬代成虫的存活率急剧下降,至4月30日,雌虫的存活率为41.88%,雄虫的存活率为5.36%.越冬代成虫在春季死亡率高,生殖成功率低,田间猎物量少,这可能是导致春季该虫在田间种群数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发生的生态干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黄板诱集方法,监测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田间成虫的数量动态,发现该虫在福州全年均可发生危害,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2002~2003年共出现4个较为明显的成虫发生高峰和3个明显的成虫数量低谷。田间成虫数量与降雨、气温的相关分析表明,黄曲条跳甲的成虫发生与降雨、气温的关系不显著,但受到降雨、气温的复合作用。黄曲条跳甲成虫在不同寄主上的发生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数量变化在一茬菜的生长过程中也不同。黄曲条跳甲成虫对寄主具有明显的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甜菜夜蛾田间种群的药剂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法测定福建省4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乙酰甲胺磷、氯氰菊酯、毒死蜱、灭多威、顺式氯氰菊酯、定虫隆、氟虫脲、虫螨腈、虫酰肼的敏感性差异明显,LC50值分别为5272.75-6799.33、2387.34-3741.94、198.86-621.55、324.55-1124.94、133.20-399.67、19.34-72.68、38.92-134.11、2.38-3.06和4.84-5.76 mg.L-1;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在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明显差异。2001-2002年,福州和漳州甜菜夜蛾种群对虫螨腈的敏感性分别下降3.96和5.30倍,福州种群对虫酰肼、顺式氯氰菊酯、毒死蜱和灭多威的敏感性也分别下降3.60、3.61、2.87和1.43倍,但田间种群对定虫隆、氟虫脲的敏感性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