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褐稻虱再猖獗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近十几年来,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ál),大量杀虫剂用于褐稻虱的防治,用药不当往往造成褐稻虱的再猖獗,严重影响产量。本文报道了:(1)浙江稻田天敌的控制作用:缨小蜂对褐稻虱卵的寄生率约22%;褐稻虱的成、若虫被螯蜂、线虫等的寄生率在1984年为29.4%,在1983年为15.2%。黑肩绿盲蝽的功能反应为: N_a=N/(8.294+0.058N) (2)杀虫剂对害虫——天敌(蜘蛛)的影响,介绍了简单的杀虫剂内禀选择性测定方法: a)在室内,内禀选择性指数 P=天敌的L_(D50)/害虫的L_(D50)-1 b)在田间,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一蜘蛛的杀伤试验。 (3)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生育力的影响。 本文认为引起褐稻虱再猖獗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从害虫一天敌系统在种群动态,生态学上可分二类:一类是杀虫剂促进菜种害虫的种群增加:如刺激生育力,另一类是破坏了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如使用大量杀伤天敌的药剂、不适当的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等。  相似文献   

2.
<正> 深层施药防治水稻害虫,是近年开展的一种新的施药方法。不但治虫效果显著提高,残效期延长,而且能保护害虫的天敌,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华南农学院于1975年开始进行研究,为我国稻田深施农药打下了基础。湖北黄冈地区农科所在早稻、晚稻秧田、晚稻上试验,证明用呋喃丹、杀虫脒+乐果、叶蝉散等深施,能有效地防治水稻害虫,同时保护了天敌。湖北监利县病虫测报站防治褐稻虱试验结果,呋喃丹残效可达30天以上。江苏丹阳县农科所对杂交稻南优3号试验,用3%呋喃丹,亩施7斤(折合有效成分105克),残效可达70天。浙江嘉兴县农业局试验,呋喃丹和巴丹深施对褐稻虱、黑尾叶蝉,残效最长  相似文献   

3.
杨丽梅  陈焕瑜 《昆虫知识》1991,28(4):193-196
经1987~1990年盆栽、小区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褐稻虱和纹枯病对水稻孕穗期复合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主要表现在千粒重和结实率的降低。建立了复合为害产量损失预测式=0.08699+0.243521x_1+0.206998x_2。并将该预测式于1988~1989年进行了大田检验,结果经卡平方分析表明,符合大田实际褐稻虱和纹枯病复合为害产量损失,适用于预测。不同生育期水稻受害损失试验结果表明幼穗形成期至灌浆期受害,水稻产量均受到严重影响。在褐稻虱和纹枯病复合为害允许损失水平为3~5%时,防治指标定为:2~3龄若虫5~8头/丛,纹枯病病株率10~15%。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胁迫下两种水稻不同生育期玉米素核苷含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研究了在褐飞虱胁迫下镇稻2号(粳稻)和协优63(籼稻)抽穗期和灌浆期水稻叶片和根中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 ZR)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镇稻2号抽穗期ZR含量变化比灌浆期对褐飞虱侵害更为敏感,密度分别为15、30、60、120头/株的褐飞虱侵害水稻抽穗期3、6、9天后,叶片和根中ZR含量显著下降;灌浆期除各个褐飞虱密度侵害9天叶片中ZR含量和120头/株褐飞虱密度侵害9天根部ZR含量显著下降外,其他处理根和叶片中ZR含量下降不明显。协优63抽穗期受褐飞虱侵害后体内ZR的变化不同于镇稻2号,密度分别为15、30、60头/株的褐飞虱侵害3天后,叶片中ZR含量明显升高;在灌浆期,除30、60、120头/株褐飞虱密度侵害6天和120头/株褐飞虱密度侵害9天叶片中ZR含量有显著增加外,其他处理变化不明显。表明不同品种水稻在不同密度褐飞虱侵害下对根和叶片中ZR含量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报告褐稻虱和纹枯病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 ‘’“’‘”’.”’‘”’“’‘”‘.”’‘···4……杨丽梅等(4):l”早造稻飞氢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的研究…… ’“””“””’‘’.”““‘’‘’二‘·‘·……黄炳超等(4): 196褐飞虱对水稻纹枯病发生影响的探讨…… ‘”’‘”’‘.“’‘”’“’“’··········……纂立正等(3):1”云南白背飞虱和褐稻虱发生特点的研究… ·········、·····,···········……‘·一刘玉彬等(5): 257灭幼酮等农药不同施药方法防治稻飞虱试 验·········一,…  相似文献   

6.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对褐稻虱若虫雌雄与翅型特征鉴别,尚未见报道。为了提前一个虫态(几天至十几天)进行预测,以便对下一代发生量和发生期作出较可靠的趋势预测,为及时开展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977—1978年我们对褐稻虱若虫雌雄与翅型特征鉴别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水稻穗期暴发性害虫,它以口针刺入植株吸取液汁,导致水稻失绿、枯萎、甚至死亡。褐稻虱取食量的变动,关系到其数量消长,翅型分化,为害程度,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我们在1979年所进行的褐稻虱各虫态取食量测定研究的基础上,1980年又系统地进行褐稻虱不同虫态在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不同时期的取食变化,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范仰东  鲁程远 《昆虫知识》1991,28(5):261-263
<正> 稻飞虱是我省水稻的主要害虫,目前防治稻飞虱的常用农药仍为叶蝉散、速灭威、甲胺磷等短效农药,防治方法也以拨浇、喷雨等传统方法为主。为了探索适宜于稻飞虱简化防治和规模防治的施药方法和药剂配方,作者于1982年~1989年先后对叶蝉散、灭幼酮等农药不同  相似文献   

9.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根据其对水稻品种的危害,可分为生物型1、2、3、4等类型。它对亚洲各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实践证明,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布、生物类型,着重介绍抗稻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现状,并对今后开展抗稻褐飞虱基因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和越南共14个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田间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14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氟虫腈、吡蚜酮和叶蝉散的LC50值分别在9.5287~46 6716、1.6621~17.8785、0.9818~ 8.4084、0.331...  相似文献   

11.
褐稻虱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常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为我国南方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为了更好地防治褐稻虱,为褐稻虱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褐稻虱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常数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在测报上的运用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初步意见。 本测定是根据1975、1976年我所室内自然  相似文献   

1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根据其对水稻品种的危害,可分为生物型1、2、3、4等类型.它对亚洲各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实践证明,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布、生物类型,着重介绍抗稻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现状,并对今后开展抗稻褐飞虱基因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及氟虫腈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湖北省武穴、天门、监利、通城、孝感、公安及枣阳七地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1)田间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氟虫腈的抗药性。结果表明:2006、2007和2008年3年7地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分别为98.89~389.19倍、69.00~153.33倍和56.32~116.89倍,达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但3年期间总体抗性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2007和2008年2年7地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分别为13.39~41.06倍和6.94~20.44倍,达低水平至高水平抗性;2007和2008年2年7地褐飞虱对氟虫腈抗性分别为0.97~2.64倍和0.63~1.42倍,为敏感阶段。此外,还对褐飞虱的治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目前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田间种群对常用防治药剂的抗性现状,为制定褐飞虱的科学用药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2014年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湖北褐飞虱武穴梅川、枣阳十里铺、孝感陈店、鄂州长港和武汉江夏稻田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11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湖北稻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吡虫啉(抗性倍数RR=101.8~1 239.4)、噻嗪酮(RR=15.9~1 326.3)产生高水平抗性;对噻虫嗪(RR=24.9~146.5)产生中等水平至高水平抗性;对噻虫胺(RR=9.9~16.5)、呋虫胺(RR=13.5~15.9)、乙虫腈(RR=18.3~60.4)、毒死蜱(RR=17.4~29.8)、异丙威(RR=13.9~46.0)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对啶虫脒(RR=5.1~9.9)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噻虫啉(RR=3.9~7.1)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水平;对醚菊酯(RR=1.3~4.9)处于敏感水平。此外,褐飞虱对噻虫嗪、噻嗪酮抗性上升明显,同时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也有上升的趋势。【结论】仍需暂停吡虫啉、噻嗪酮在水稻上防治稻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在水稻上的使用次数;醚菊酯可作为吡虫啉、噻嗪酮和吡蚜酮的替代药剂或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15.
<正> 六十年代初,褐稻虱在我国仅是次要害虫,但以后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它是水稻穗期的暴发性害虫,一般群栖于稻株的下部,刺吸液汁,导致水稻枯萎,甚至死亡。特别是对连作晚稻为害尤为严重,常因其大发生而形成“虱烧”(hopperburn),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过去10年内,在我国台湾省的中部和南部稻区因褐稻虱造成的损失达40%。此外,褐稻虱还能传播草丛矮缩病(grassy stunt)和蓬乱矮缩病(ragged stunt disease)。随着药剂防治次数的增加,抗药性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加上褐稻虱又是一种迁飞性昆虫,其抗药性还与虫源地的防治有关。这  相似文献   

16.
稻褐飞虱是我国南方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对晚稻的危害尤为严重。喷洒化学农药是当前的主要防治措施,但是由于用药量大,残毒积累,恶化稻谷品质,同时对保持稻田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开展了稻褐飞虱病原微生物的调查和利用研究。本试验共收集四种稻褐飞虱病原菌,其中拟青霉和白僵菌对稻褐飞虱有较高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17.
褐稻虱增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正> 摸清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增殖规律,可为发生量预测提供依据,同时对指导大田防治也具有现实意义。 我所在对褐稻虱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增殖规律的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一、褐稻虱的增殖规律 (一)种群消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粽管巢蛛和拟水狼蛛对稻纵卷叶螟和稻褐飞虱捕食作用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粽管巢蛛是稻纵卷叶螟的重要天敌,粽管巢蛛和拟水狼蛛均是稻褐飞虱的重要天敌。当稻褐飞虱密度较高时,随着蜘蛛密度的增加,由于蜘蛛之间的干扰作用,导致稻褐飞虱被捕食量下降。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近年来严重为害及其对当家农药品种抗性急剧上升的现状,本项目在华中、华南、华东地区等代表性地区开展褐飞虱灾变规律、抗虫品种培育、抗药性监测及复配农药新剂型开发、生态治理新技术研究、预测预报技术、可持续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越南、老挝等境外虫源地及我国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地田间褐飞虱种群仍以2型为主,3型次之。田间小气候是褐飞虱逃避高温的关键因素,褐飞虱在上午气温升高时大量向温度较低的水稻基部20cm范围内转移以逃避高温,将高温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不同栽插方式对褐飞虱发生量有明显影响,手栽稻田褐飞虱发生最重,机插稻次之,直播稻最轻。不同水稻品种、N肥施用水平对褐飞虱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超级杂交稻褐飞虱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常规杂交稻,高N肥施用量促进褐飞虱的发生,且水稻品种与N肥施用量对褐飞虱发生量的影响有明显交互作用。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褐飞虱对吡虫啉有极高水平抗性(168.1~561.5倍),对噻嗪酮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4.2~33.1倍),对氟虫腈为敏感性降低到高水平抗性(2.7~67.7倍),对烯啶虫胺与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筛选出噻虫嗪、吡蚜酮、唏啶虫胺和仲丁威4种高效低毒的防治单剂。研制出3种农药复配新制剂,其中1种新制剂已获得农业部药检所正式登记,且规模化生产,2种新制剂已进入农药登记程序。精细定位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6、Bph7、Bph9、Bph15、BG1222,并找到了它们的近距离共分离分子标记。培育出高产、优质、熟期适宜、含有抗稻飞虱基因Bph14的水稻新品种广两优476。储备了一批聚合多抗稻飞虱基因的水稻亲本材料。研发出在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天敌诱集植物,增加褐飞虱卵期寄生蜂和捕食性天敌蜘蛛的种群数量的轻简化生态调控技术;研发出对褐飞虱成、若虫取食及雌成虫产卵均有驱避作用的植物提取物混配剂3种;研发出显著提高稻虱缨小蜂对田间褐飞虱卵寄生率的引诱剂1种。建立了褐飞虱环境友好防控技术集成体系,并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江西6省区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几种楝科植物种核油对褐稻虱的拒食作用试验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某些楝科种核油对褐稻虱具有特殊的作用,它与常规的化学杀虫剂不同,并不直接杀死害虫,而是引起褐稻虱对使用种核油的水稻产生拒食或避忌,对褐稻虱重要天敌蜘蛛类并不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