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多年来积累的江苏下扬子区寒武系-三叠系牙形刺CAI材料进行了系统收集和整理,并采用Anita Harris建立的统一标准,编制了本区寒武系-三叠系的5幅牙形刺CAI图;进而结合牙形刺CAI与镜质组反射率(Ro)的对应关系,对上述各系的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评价,对本区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北地区奥陶系牙形刺及其色变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牙形刺色变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山西及江苏不同变质程度牙形刺色变指标与相邻层位煤样反射率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并得出了回归方程。这一关系式的建立,为海相中、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准确标定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Anita Harris建立的统一标准,编制了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奥陶系-三叠系的15幅牙形刺CAI图,并作了说明,这对找油找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下扬子区奥陶纪牙形刺多样性演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人和作者现有资料,对下扬子地区,特别是宁镇地区奥陶纪已经报道的牙形刺属种进行厘定,并按牙形刺带逐带进行多样性统计分析,初步编制出该地区奥陶纪牙形刺属种的地层延限表.研究表明;下扬子区牙形刺在奥陶纪的宏演化经历了3次较明显的辐射事件,分别发生在特马豆克期晚期-弗洛期早期(Serratognathus diversua带)、大坪期早期(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达瑞威尔期晚期(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此外,还经历了2次快速增长期,分别发生在达瑞威尔期早期(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桑比期晚期至凯迪期早期(Hamarodus europaeus带),后者可能与局部环境变化有关.研究表明:华南海平面升降对下扬子区牙形刺宏演化趋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AnitaHarris建立的统一标准,编制了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奥陶系─三叠系的15幅牙形刺CAI图,并作了说明,这对找油找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苏下扬子区笔石反射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江苏下扬子地区笔石反射率的研究,发现随埋深增加笔石反射率增高,并建立了笔石反射率与牙形刺色变指标的对应关系,又以牙形刺色变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桥梁”,进一步建立了笔以射率与镜质体反率的对应关系,从而为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评价提供一项新的可靠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对四川盆地中东部茅口组进行了详细的牙形刺研究,发现丰富化石,共计3属13种。在茅口组识别出3个牙形刺带,自下至上依次为Jinogondolella altudaensis带,J.xuanhanensis带和J.granti带。上覆地层为王坡煤系的茅口组产出的最高牙形刺带为J.granti带,而峨眉山玄武岩的茅口组产出的最高牙形刺带为J.xuanhanensis带。牙形刺化石高CAI值的时间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喷发到地表的岩浆对四川盆地热演化有极大影响,但影响时间和范围有限。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对岩石圈热状态影响范围很小,在超级地幔柱的"中带"和"外带"地层中没有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报道了江苏丹徒大力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剖面中所产的丰富的牙形刺(计7属13种及3个未定种)、腕足类、鱼鳞及鱼牙化石,讨论了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的划分,并对牙形刺的3个未定种进行了描述,对江苏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苏下扬子区胞石反射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下扬子地区胞石反射率的研究,发现随埋深增加胞石反射率增高。在相同成熟度的情况下,胞石反射率高于笔石反射率,并以笔石反射率与镜质体反射率相互关系为“桥梁”,建立了胞石反射率与镜质体反射率的对应关系,为下古生界含胞石地层的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提供一项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根据正常细胞、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的细胞膜对核酸荧光染料的不同选择通透性,用4μmol/L YO-PRO-1(YP)和4μg/ml 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染色96孔板中的细胞样品。分别在485/538 (Ex/Em, nm) 和530/590 (Ex/Em, nm) 的检测波长下借助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样品孔的YP和PI荧光强度。将YP和PI荧光强度值与用荧光显微镜对同一细胞样品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定量分析结果相对应,通过对YP荧光强度值与凋亡细胞数的直线回归分析 (r = 0.999,P<0.01),得到依据YP荧光强度值求得凋亡细胞数的直线相关方程。该方法可检测出样品中少至180个的凋亡细胞,具有灵敏度高和快速高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中央隆起区上奥陶统的牙形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的上奥陶统,即巴楚露头剖面吐木休克组和良里塔格组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油田井下良里塔格组皆为灰岩相.作者对前人报道的牙形刺带作了修改,首次系统描述牙形刺动物群全貌,共计14属21种.在曾归入Pygodus serra带和P.anserinus带的吐木休克组底部和下部发现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故应改为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吐木休克组中部因发现Baltoniodus alobatus和B.variabilis共生,应属B.alobatus带.在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和Baltoniodus alobatus带之间尚未发现可靠的B.variabilis,因此是否存在B.variabilis带尚存疑问.巴楚露头区上奥陶统的牙形刺序列由下而上应为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B.alobatus带和Belodina confluens带.塔中的良里塔格组则可识别出B.confluens带和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带.将中央隆起区牙形刺动物群组合与其相邻的柯坪地块进行对比,说明晚奥陶世因两个地理区水深的差异导致牙形刺带完整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在安太庠等(1983)研究过的唐山赵各庄剖面,对下奥陶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较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通过对所获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库等(1983)所描述的牙形刺动物群仔细研究后,对包括分带和对比意见有新的认识。安太庠等(1983)把自寒武系凤山组顶部至下奥陶统亮甲山组这段地层,自下而上建立了Cordylodus proavus,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Cordylodus rotundatus-"Acodus"oneotensis,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S.opimus,Scalpellodus tersus,Serratognathus bilobatus,S.extensus和Paraserratognathus paltodiformis等8带,其中Cordylodus proavus带为寒武系顶,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至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S.opimus等带为下奥陶统冶里组,其余则为下奥陶统亮甲山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置于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带之底。这一牙形刺序列和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划分方案在国内被广泛引用至今(王志浩等,2011)。本文通过补充采集到的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庠等(1983)报道的材料,根据一些重要分子在地层中的分布及公认的牙形刺分带原则,对安太庠等(1983)的牙形刺分带方案重新修订,自下而上修订为Cordylodus proavus,C.lindstromi,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angulatus,Chosonodina herfurthi-Rossodus manitouensis,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Scalpellodus tersus-Triangulodus aff.bifidus,Serratognathus bilobatus,S.extensus和Paraserratognathus obesus等10带,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则置于Iapetognathus jilinensis带之底。根据这一修订后的牙形刺序列,寒武系顶至下奥陶统冶里组部分的牙形刺带可与国内、外相同层位的牙形刺带进行精细对比,而亮甲山组的牙形刺虽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但除其顶部因更具地方性而不能直接对比外,其中下部仍可与华南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相对比。  相似文献   

14.
安徽石台下、中奥陶统紫台组的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中奥陶统紫台组以紫红色泥质灰岩、瘤状泥质灰岩为特征,具有稳定的空间分布范围,沿扬子台地东南缘呈条带状分布,与扬子台地上发育的湄潭组、大湾组等大致同期。作者研究了安徽石台栗阳柳树亭剖面紫台组的牙形刺,共描述19属23种,识别出四个牙形刺带,从下至上分别是Oepikodus evae带、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Baltoniodus navis带和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并可与同期笔石带对比。除扬子区外,紫台组还可与欧洲、阿根廷前科迪勒拉等地区的同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5.
镇江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的牙形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岷君 《古生物学报》1996,35(4):430-441
详细描述了采自镇江附近11-1,11-2,79-8号等钻孔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的牙形刺化石共11属28种,建立了6个牙形刺化石带,其中上二叠统1个、下三叠统5个,并以牙形刺带为基础,进行了国内外对比。  相似文献   

16.
奥陶纪时期紧邻黔中古陆南缘的贵阳乌当发育有富含牙形刺的碳酸盐岩沉积,但生物地层研究非常薄弱。本文对乌当地区小谷龙剖面和豹子窝剖面的奥陶系进行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共识别出10个牙形刺带,自下而上为Chosonodina herfurthi带、Drepanodus arcuatus带、Triangulodus bifidus带、Serratognathus diversus带、Oepikodus evae带、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Baltoniodusnavis带、Baltoniodusnorrlandicus带、Lenodusantivariabilis带和Dzikodustablepointensis带,时代属于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至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可与华南同期地层的化石带对比。根据牙形刺生物地层,本研究构建了乌当地区奥陶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并限定黔中古陆南缘开始暴露出水面的时间为不晚于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早期。  相似文献   

17.
重新描述了江苏句容与安徽和县的裂齿鱼类化石 ,将华南下扬子区已记述的 2属 5种裂齿鱼类化石初步修订为 1属 2种———江苏张氏鱼 (Zhanginajiangsuensis)和扬子张氏鱼(Zhanginayangtzensis)。由于目前对裂齿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所知甚少 ,张氏鱼属的系统位置以及相关的动物地理分布问题仍有待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江苏沿海地区生态风险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凤娇  吕晓 《生态学报》2018,38(20):7312-7325
为探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以江苏沿海地区1990、2000、2010和2015年的遥感解译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环境脆弱度构建了区域生态风险指数,在Arc GIS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借助地统计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定量评价江苏沿海地区1990—2015年区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5年,江苏沿海地区整体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研究区生态风险平均值从0.1563减少至0.1529,该区主要处于中等级生态风险。生态风险等级降低区在较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均有分布,而等级升高区域主要集中在较低风险区与中风险区,即东部草地和水域地区以及西南部耕地地区,其原因主要是临海产业和临海城镇的快速发展造成土地利用变化加剧,导致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生态风险加强。区域生态风险整体空间分异性增加,局部呈现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其中高值聚集区主要由研究区西部外围边界处向南聚集,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是整个研究区生态风险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为该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制定生态风险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蒙古南部新金斯特地区萨克黑尔剖面察甘安布拉格组上部发现的牙形刺, 包括Caudicriodusneowos chmidtisp. nov., Caudicriodussp. A, Kimognathussp., “Ozarkodina”planilingua, Pandorinellinaoptima, Ozarkodinaexcavata, 清楚地表明察甘安布拉格组上部应当归到中洛霍考夫阶(泥盆系)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归到中-上志留统。海相温洛克统和罗德洛统地层在蒙古南部是否存在还需要寻找证据。文章描写了一个新种Caudicriodusneowos chmidtisp. nov.和一个未定种Caudicriodussp. A。  相似文献   

20.
水肥异区交替灌溉对夏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夏玉米品种‘户单4号'为材料,通过防雨棚内微区试验研究了两种灌水量(450 m~3/hm~2和900 m~3/hm~2)条件下水肥异区交替灌溉和均匀灌溉对夏玉米生长以及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节水50%的条件下,水肥异区交替灌溉与高灌水量均匀灌溉的夏玉米生物量、产量均无显著差异.(2)低灌水量时,水肥异区交替灌溉下的玉米根系伤流液、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均高于均匀灌溉施肥处理,而植株全氮含量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均匀灌溉施肥的差异不显著.(3)高灌水量时,水肥异区交替灌溉处理除根系活力、光合速率以及蒸腾速率高于均匀灌溉处理外,其他指标均低于后者.研究表明,在低灌水量条件下,水肥异区交替灌溉能使夏玉米保持较高的根系活力和正常生理代谢,提高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了节水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