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桥乔治王岛第三纪石化林段的孢粉植物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南桥乔治王岛海军湾(Admiralty Bay)波兰站附近第三系石化林段的孢粉化石,共鉴定孢型70余类,描述孢型28种,包括新种Dictyophyllidiate stuchlikii,Foveotriletes punctatus,Lakiasporites elegans,L.punctatus,L.tuberculatus,Rugulatisporites microconcavu  相似文献   

2.
南极乔治王岛第三纪石化林段的孢粉植物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南极乔治王岛海军湾(AdmiraltyBay)波兰站附近第三系石化林段的孢粉化石,共鉴定孢型70余类,描述孢型28种,包括新种Dictyophyliditesstuchliki,Foveotriletespunctatus,Lakiasporiteselegans,L.punctatus,L.tuberculatus,Rugulatisporitesmicroconcavus,R.cannula-tus,Toroisporispolannulatus等;讨论了孢粉组合的植物群性质及反映的古气候以及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南方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研究历来是第三纪孢粉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该文通过综合近20年来的研究进展,对本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时空变化作了初步分析和归纳,并将中国南方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纵向变化分成四个阶段,横向上划分为不同的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纲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一勇 《古生物学报》1995,34(2):212-227
简要地叙述中国大陆及陆架区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纵向演变和横向分异,将纵向演变归纳为6个主要的孢粉植物群发展时期。即:1)早古新世榆科花粉发育期;2)晚古新世正型粉扩展期;3)早始新世榆科-桦科-胡桃科花粉繁盛期;4)中始新世壳外科花粉发育期;5)晚始新世蒺藜科花粉扩展期;6)渐新世松科花粉发育期。据横向地区差异,将中国大陆及陆架区划分为7个早第三纪孢粉植物地理区,为:1)东北暖温带至亚热带湿生孢粉植物区,2)华北暖温带至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3)西北暖温带至亚热带旱生孢粉植物区,4)中南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5)东海南部陆架亚热带湿生孢粉植物区,6)南方亚热带、热带中生至湿生孢粉植物区,7)西藏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对以上各期的孢粉植物区的主要特征和各地理区范围,代表性的孢粉和特征分别进行叙述,并以此对中国早第三纪的主要含孢粉地层列表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吕合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研究表明该植物群属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 ,孢粉组合以被子植物为主 ,温带成分如Alnus、Betula、Carpinus、Corylus、Quercus、Castanea、Ulmus等 ,亚热带、热带成分如Cyclobalanopsis、Castanopsis、Liquidambar、Carya、Davidia、Ilex、Palmae等。吕合附近海拔较高的地带分布松科Abies、Tsuga、Pinus等针叶树种。吕合孢粉组合中温带成分比热带、亚热带成分花粉类型多 ,每种类型的花粉含量也多。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反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类型。植物群对比揭示吕合植物群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_上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6.
标本采自孟加拉国北部巴拉普库利煤矿晚第三纪上Dupi Tila组,孢粉化石组合中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其次是蕨类孢子,裸子植物花粉较少且类型单调;被子植物花粉中棕榈科花粉特别繁盛,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比较丰富,主要是禾本科和蓼科花粉。通过与现代植物亲缘关系的对比,推断当时该区主要生长有木本棕榈科、蕨类植物及草本被子植物。植被反映当时气候炎热、降水量充沛,可能是一种热带森林沼泽环境。该孢粉组合与印度Ass  相似文献   

7.
云南开远小龙潭盆地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云南开远小龙潭盆地上第三系各层位孢粉研究表明∶被子植物在盆地沉积时期始终居优势地位,且类型丰富,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草本植物花粉在盆地的上部层位含量有所增加,出现多种菊科类型,而部分被子植物花粉的含量消减或消失. 据此划出两个孢粉亚带,其中A 亚带的地质时代可能是中新世中晚期,B亚带为上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8.
山西柳林孙家沟组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记述山西晚二民晚期孙家和沟组的丰富孢粉植物群,计有57属109种(包括相似种和未定种,讨论孢粉植物群的性质,:以西欧镁灰岩组分子为主体,并有相当数量的安加拉-亚安加拉(如新疆北部)成分参与,还有少量华夏植物群的残留分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了准噶尔盆地三工河组标准剖面孢粉植物群:下部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在数量上居绝对优势,其中最为常见的有Abietineaepollenites,Aliporites,Cycadoites,Pinus-pollenites,Podocarpidites,Quadraedculina等分子;上部则表现为孢子在数量上占优势,其中Cyathidites和Deltoidospora的含量较下部明  相似文献   

10.
徐州王庄煤矿山西组孢粉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王庄煤矿山西组中、下部产有丰富的孢粉化石,保存完好,共计55属132种(包括3新种)2个未定型孢子及1个疑源类未定类型。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及其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分为两套组合:Cyclogranisporites-Gul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Florinites组合(简称组合1)和Calamospora-Gulisporites-Vesiculatisporites-Florinites组合(简称组合2)。根据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讨论及其与相关组合的对比,将组合1的地质时代归为早二叠世早期,组合2的时代归为早二叠世晚期。文中描述孢子3新种,图示孢子花粉91种。  相似文献   

11.
辽西义县组孢粉植物群指示的古气候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迄今为止,在辽西北票义县地区的下白垩统义县组二段沉积层中,已发现孢粉化石62属,82种,藻类化石3种。本文对产于不同地点沉积层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根据孢粉母体植物形态和生态特征、生长的气候环境和干湿度环境,对义县组二段的孢粉植物群进行了植被类型、气候带类型和干湿度类型的统计和划分,认为义县组二段沉积时期,其孢粉植被类型为针叶林,所处的气候环境为湿润的亚热带一暖温带。由于植被成分中存在落叶阔叶植物和旱生植物,推测气候环境存在季节性变化,间有干旱一半干旱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根据我国已发表的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我国各地晚白垩世及早、晚白垩世时限前后的孢粉植物组合,特别对其中的被子植物花粉演进序列进行了探索,并和北半球五个主要的晚白垩世孢粉植物发育地区(加拿大西部,美国东部、中西部,东欧,前苏联远东地区)连续的晚白垩世被子植物花粉演化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我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发展基本上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1)前短轴类被子花粉发育期,(2)短轴类被子花粉发育期,(3)进化被子花粉发育期,(4)脊榆粉发育期,它们发育的时限分属于赛诺曼期(Cenomanian),土仑期至桑托期(Turonian-San-tonian),坎佩尼期(Campanian)和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根据孢粉植物群特征和其所反映的古气候,将我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分为两个孢粉植物地理区,即;东北中生孢粉植物区和西北—东南旱生孢粉植物区,后者又分为西北亚区和东南亚区。  相似文献   

14.
曹流 《古生物学报》1990,(2):140-143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半三角地区出露的一套火山岩系地层,其中夹有厚约5m的火山-沉积岩,灰色凝灰质粉砂岩。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在火山-沉积岩中采集了8块孢粉样品,在编号为GWP4—7号的4块样品中获得较丰富的孢子花粉,但是保存不佳,大部分难以鉴定,这可能由于后期火山活动的高度热作用有关。虽然只有少部分化石可鉴定。  相似文献   

15.
黄翡  宋之琛 《古生物学报》2002,41(2):232-240
依据化石花粉Caryapollenites和Liquidambarpollenites的现存对应植物的生态特征 ,探讨我国第三纪一些孢粉组合的植物群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得出 :1)我国第三纪植被 ,从第三纪初至末 ,东西部就有明显区别 ;2 )我国第三纪的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古植被可以和我国现存的植被进行比较 ,从而获得气候特征 ;3)从孢粉资料判断 ,Carya属和Altingiaceae科植物从第三纪初至今 ,生长地带纬向南移了 10°多。  相似文献   

16.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化石山植物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本文研究的植物化石是由中国南极考察队在1986—1987及1987—1988年度科考期间采集的。化石产在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西南部菲尔德斯半岛中国长城站西北1.5km的化石山。化石山的地层剖面*自上而下出露如下: 未见顶6.深灰色薄至中层状凝灰质细砂岩及粉砂岩,含植物化石。>1m 5.灰色薄层状凝灰质细砂岩,风化后呈灰黄色。夹有两层亮褐煤。下煤层厚约6—7cm。  相似文献   

17.
论华夏孢粉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根据我国已发表的晚古生代,尤其是石炭-二叠纪的孢粉资料,讨论了华夏植物群的孢粉特征及其渊源,认为至迟从中晚泥盆世开始,主要由于远洋地理隔离导至的植物分化,已与关系较密切的欧洲北美物群出相当的差异,出现了不少地方色彩成分,早石炭世这种差别所减弱,晚石炭世,特别是二叠纪,作为同属赤道或热带-亚热带植物群一部分的华夏植物群才与欧美植物群分异出来,显示出与欧美区的种种不同特征,初步总结了华夏孢粉植物群的组  相似文献   

18.
江苏北部始新统戴南组、三垛组孢粉植物群及古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通过对苏北—南黄海盆地高邮凹陷和海安凹陷16口石油探井中戴南组及上覆三垛组690块岩心样品的孢粉分析研究,建立了始新世三个孢粉植物组合,它们分别是早始新世Ulmipol-lenites-Inaperturopollenites-Pterisisporites组合(称第一孢粉组合,分布于戴南组一段至二段的Ⅰ亚段)、早始新世Taxodiaceaepollenites-Caryapollenites组合(称第二孢粉组合,分布于三垛组一段Ⅰ亚段)和中始新世晚期Nitrariadites-Retitricolpites-Euphorbiactes组合(称第三孢粉组合,分布于三垛组二段Ⅱ亚段)。讨论了这三个组合的特征和所属时代,提出了与以往戴南组、三垛组众多研究者将其归于渐新世的不同意见。文章还简要地阐述了各孢粉植物群的生态环境。对新发现的13个种作了描述,其中8新种,2未定种,对2种作了重新组合。  相似文献   

19.
南极维多利亚地南部Carapace Nunatak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玉珂 《古生物学报》1997,36(2):170-186
南极维多利亚地的费拉群孢粉植物时代一直被认为是早株罗世、从维多利亚地南部Carapace Nunatak费拉群火山岩夹杂中发现的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孢粉化石。可与澳大利亚西部、阿根廷、印度及巴基斯孢粉植物群比较,推断费拉群时代应为中侏罗世,并很可能为中侏罗世早期。这一结论得到从相同地点获得的叶肢介化石的佐证。根据孢子花粉化石的可能植物亲缘关系,推断中侏罗世早期维多利亚地南部以掌鳞杉科植物较繁盛,并  相似文献   

20.
详细叙述东海陆架西南部台北坳陷古近纪不同凹陷区各时期孢粉植物群展布情况。区内古近纪孢粉植物群可分为早古新世、晚古新世、早始新世和中始新世4个发育阶段,早古新世孢粉植物群仅见于坳陷西南的局部地区,称Abietineaepollenities/Cedripites-Parcisporites-Momipites leffingwellii组合,晚古新世孢粉植物群分4种类型,椒江凹陷称Taxodiaceaepollenites-Engelhardtioidites-Momipites leffingwellii组合,丽水-福州凹陷称Taxodiacenepollenites-Myricaceoipollenites-Momipites leffingwellii组合,闽江凹陷南部称Taxodiaceaepollenites-Momipites leffingwellii组合,闽江册陷北部称Lygodium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 dorogensis-Tiliaepollenites-Bombacacidites组合。早始新世孢粉植物群具南北差异,北部以海金沙科和椴科孢粉植物发育为特征,南部以海金沙科、椴科和杨海科孢粉植物群发育为特征,以上均指示为湿热的亚热带气候。中始新世本区孢粉植物群比较一致,称Cicatricosisporties dorogensis-Ephedripites(D)-Nitrariadites组合,指示为受到干旱气候影响的亚热带气候。区内缺失渐新统,故无渐新世孢粉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