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吕合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研究表明该植物群属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 ,孢粉组合以被子植物为主 ,温带成分如Alnus、Betula、Carpinus、Corylus、Quercus、Castanea、Ulmus等 ,亚热带、热带成分如Cyclobalanopsis、Castanopsis、Liquidambar、Carya、Davidia、Ilex、Palmae等。吕合附近海拔较高的地带分布松科Abies、Tsuga、Pinus等针叶树种。吕合孢粉组合中温带成分比热带、亚热带成分花粉类型多 ,每种类型的花粉含量也多。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反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类型。植物群对比揭示吕合植物群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_上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2.
文中研究报道产自川西松潘县红土坡的中新统马拉墩组孢子花粉植物群。迄今为止,人们关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新近纪古植被的所知甚少。红土坡马拉墩组孢粉组合的总体特征是榆科(Ulmaceae)、桦木科(Betulaceae)以及松科(Pinaceae)花粉比较丰富,蕨类孢子稀少。被子植物花粉在整个组合中含量最高,占孢粉总数的52.4%—84.4%;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占13.8%—44.1%;蕨类孢子仅占1.2%—5.1%。被子植物中以榆科和桦木科花粉最多。榆科花粉可达孢粉总数的14.7%—28.8%,其中绝大多数是榆属(Ulmus),其他可能包括少许榉属(Zelkova)。桦木科花粉含量也很高,达12.6%—25.7%,主要为桦木属(Betula)和桤木属(Alnus)。此外,杨柳科(Salix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也有一定含量。这样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此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森林在我国现代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很难见到。根据和同期与红土坡纬度相当地区的孢粉组合的对比,推测在早中新世当地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000 m,甚至达到2000 m左右,也即已经接近或仅略低于当地现今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文中研究报道产自川西松潘县红土坡的中新统马拉墩组孢子花粉植物群。迄今为止,人们关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新近纪古植被的所知甚少。红土坡马拉墩组孢粉组合的总体特征是榆科(Ulmaceae)、桦木科(Betulaceae)以及松科(Pinaceae)花粉比较丰富,蕨类孢子稀少。被子植物花粉在整个组合中含量最高,占孢粉总数的52.4%—84.4%;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占13.8%—44.1%;蕨类孢子仅占1.2%—5.1%。被子植物中以榆科和桦木科花粉最多。榆科花粉可达孢粉总数的14.7%—28.8%,其中绝大多数是榆属(Ulmus),其他可能包括少许榉属(Zelkova)。桦木科花粉含量也很高,达12.6%—25.7%,主要为桦木属(Betula)和桤木属(Alnus)。此外,杨柳科(Salix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也有一定含量。这样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此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森林在我国现代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很难见到。根据和同期与红土坡纬度相当地区的孢粉组合的对比,推测在早中新世当地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 000 m,甚至达到2 000 m左右,也即已经接近或仅略低于当地现今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重庆喀斯特地区4种不同地貌单元的81份表土和苔藓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孢粉组合共由109科属组成。除金佛山外,其他植被退化严重地区样点均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占据优势(剔除石漠化治理大量引种的马尾松、柳杉和侧柏等乔木花粉),其次是乔木植物花粉(主要为马尾松),灌木植物花粉含量很低,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2)孢粉组合的PCA分析能够很好地将研究区的现代孢粉组合区分开来,较好地反映了重庆喀斯特地区不同地貌单元的植被特征,特别是石漠化区植被退化严重的孢粉组合特征。生态保护较好、自然植被发育的金佛山地区具有106科属的乔木、灌木与草本孢粉类型,以及高含量的乔木花粉,而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鸡公山(46科属)、青木关镇(56科属)和南平镇(50科属)则表现为乔灌木孢粉类型较少;(3)银杉作为金佛山特有的孑遗植物,其花粉含量明显低于松属花粉,说明其花粉不利于远距离传播;(4)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现代孢粉组合中乔灌木花粉含量和种类越少,草本和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越多,且以耕地杂草为主。因此,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次生植被及其现代孢粉组合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可为重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策略的制定,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以及中国孢粉数据库建设提供基本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东胜延安组孢粉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东胜侏罗纪含煤地层延安组的孢粉组合,共记述孢子花粉62属125种,疑源类2属4种,描述了8新种,2新组合种。通过对孢粉类型时空分布,兴衰变化的研究及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比较,推断东胜延安组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Aaienian-Bajocian期)。根据化石孢子花粉可能的植物亲缘关系以及这些植物生态条件,推测当时东胜地区存在以苏铁科、银杏科、松柏纲植物和桫椤科树蕨为主体,很多草本和木本蕨类参与其中的茂盛植物群,气候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温带型。  相似文献   

6.
西藏新生代秋乌组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次报道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秋乌组含煤沉积中的孢粉化石。孢粉植物群主要由Quercoidifes,具孔类及三孔沟类花粉组成,包括12科26属及一些未定类群。组合中产有少量的Graminidites及Tsugaepollenites。植物群的总体特征显示其时代可能为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秋乌组沉积早期的环境比较温暖。  相似文献   

7.
云南元谋盆地湾堡甘棠组植物群的叶化石和孢粉化石合计107种类型,分属86属,47科。植物叶化石包括18科,24属,35种。除一种裸子植物外,其它均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中,榆科、桦木科、豆科无论属种或者化石数量都是最多;杨柳科、槭科、蔷薇科次之;壳斗科、樟科、杨梅科、鼠李科、忍冬科、胡颓子科、杜鹃科、香蒲料、禾本科均有代表。甘棠组的孢粉植物群也相当丰富,合计97个类型,分属72属,44科。以松科、榆科、禾本科及蕨类植物的水龙骨科最为丰富,胡桃科、壳斗科、金缕梅科及蕨类植物的凤尾蕨属也很常见。被子植物花粉占孢粉总数的50%--60%,以禾本科和榆属花粉含量最高,多在10%以上。裸子植物绝大部分为松科花粉,占孢粉总数的20%-30%。孢子以水龙骨科和凤尾蕨属为主,二者各占孢粉总数的5%-10%。发现于元谋盆地湾堡甘棠组的植物叶化石以及孢子花粉组合在成分上都是混合的类群。组合中既有相当多的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成分,也有耐干旱的胡颓子、杨梅、旱蕨等灌木、小乔木或草本分子,同时还有含量很高的、在半干旱环境下也能生存的禾本科、榆科花粉。据此推测甘棠组的植物群和孢粉组合反映了上新世时元谋地区的植被已经分化,盆地的周围山地生长有松科、壳斗科、樟科、胡桃科、金缕梅科为主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树木或林块,可能有少许杜鹃科小乔木混杂其中,属于地带性植被。而在盆地内则是以禾本科、蔷薇科等为主,杂以大戟科、豆科、忍冬科、杨梅科等灌木或草本植物以及榆科、桦木科等树木组成的稀树灌丛草原型植被。盆地内的植被所反映的气候和周边地区相比,显得明显干旱。因此推测元谋盆地在2-3百万年前的中晚上新世已经发育成为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盆地之一。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孢子花粉组合大致可分为三个组合两个亚组合。中新世组合主要以壳斗科,桦科以及榆科为主,并有大量的松科花粉。上新世以后组合则以壳斗科和松科花粉据优势,并有很多草本植物花粉。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在本地区已经分出南北两个区系,反映了不同的气候特征或者不同的高度。青藏高原东部的孢粉资料显示本地区至少有两个成煤时期:中新世和上新世到早更新世。孢粉资料说明在中新世时青藏高原可能已经达到两千米高度。这个高度已经可以构成影响本地区气候特征的因素之一。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抬升是我国季风气候和现代气候分区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窑街组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套典型的中侏罗统含煤沉积序列。本文对其展开孢粉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以裸子植物松柏类Pseudopinus、Pinuspollenites、Pseudopicea、Protopicea和Podocarpidites为主,其次为以桫椤科/蚌壳蕨科Cyathidites/Deltoidospora为主的蕨类植被,其他零星出现有紫萁科Osmundacidites,杉科Perinopollenites和Taxodiaceaepollenites,掌鳞杉科Classopollis等。孢粉植物群总体指示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而自下而上,孢粉植物群组成则显示显著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组合,分别为以两气囊、原始囊型花粉以及Chasmatosporites为主的松柏-银杏植物群,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为主的蕨类植物群以及以两气囊、原始囊型花粉为主的松柏类植物群。蕨类和松柏类植被反映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因此植物群的纵向变化,进一步反映出中侏罗世窑街地区可能存在较大幅度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地区(海拔3 400~4 700 m)7个植物群系下采集的21个现代苔藓样品进行了孢粉研究,探讨了现代孢粉组合与样点周围植被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孢粉类型的代表性与传播能力。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地区不同植物群系的孢粉组合具有不同的代表性成分与变化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当地植被状况。桦木林和黄背栎林的孢粉组合中指示性成分分别是高含量的桦木属和常绿栎类花粉;冷杉林下的样品,除采自仅有稀疏冷杉的冷杉林下的样品外,其他样品的孢粉组合都较好地反映了高含量的冷杉属花粉;杜鹃灌丛和蔷薇灌丛的孢粉组合分别以高含量的杜鹃花科和蔷薇科花粉为特征;在花粉产量低且植被较开阔的流石滩疏生草甸中,孢粉组合以高含量的草本花粉和外来乔木花粉(如松、冷杉等)为主。松属花粉在本研究区各植物群系下所有样品的孢粉组合中均有较高含量,说明松属花粉产量高、传播能力最强,具有超代表性;铁杉属和桤木属花粉也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它们是外来花粉的主要成分,在不同植物群系下其花粉含量的高低与当地植被的郁闭度及当地植被花粉产量有关;桦木属和常绿栎类花粉代表性强,花粉产量高,也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冷杉属花粉具有明显的低代表性,但其传播能力较强;杜鹃花科花粉的代表性较好,但传播能力差,其花粉散布范围基本在有母体植物生长的地方;柳属花粉代表性低,其花粉含量高于1.0%可能指示柳树的存在;单裂缝孢子的蕨类植物在本研究区部分样品中有较高含量,说明单裂缝孢子的蕨类植物比三裂缝孢子的蕨类植物可能更能适应海拔3 400 m以上的高海拔环境。  相似文献   

11.
报道一个产于上泽亚(Uupper Zeya)坳陷(东经129-130°,北纬54-55°)东南部,保存良好的化石孢粉植物群.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居统治地位,占总数的53.4%,其中Taxodiaceae占36.3%,松科仅占5%.被子植物花粉占39.9%,多为葇荑花序类,如胡桃科、桦木科、山毛榉科等;同时还有不少反映温暖气候的分子,如Liquidambar,Balsaminaceae,Magnoliaceae,Nyssaceae等.孢子植物占21%.这样的孢粉植物群代表了潮湿温暖的温带气候.孢粉学至今在坳陷区内仍是人们用以确定地层时代的唯一依据.Pistillipollenites macgregorii,Anacolosiditessuplingensis,Ulmoideipites tricostatus及U. crempii等的出现可以确定含孢粉地层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晚始新世.斯涅日诺戈斯克产煤区中晚始新世沉积中的孢粉层位与普里阿姆尔耶,雅库提亚和亚洲东北部的同期沉积相当.  相似文献   

12.
唐古拉山地区渐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古拉山地区广泛出露早新生代陆相地层,较好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与古环境变迁的过程.通过在该区1:25万地质调查对雅西措组上段进行孢粉分析表明,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要成分,地质时代为早-中渐新世.在此基础上划分了3个孢粉植物群-气候期,当时植被是以松科植物为主组成的针叶林植被,从早期到中期喜湿热的蕨类植物和落叶阔叶树种增多;气候从凉爽湿润的南温带→半湿润偏干的北亚热带→偏干的南温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藏南古近系柳区砾岩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首次对柳区砾岩夹层中的泥岩和泥质粉砂岩进行了孢粉学研究,共鉴定出52个形态属.其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62.77%-83.19%),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11.95%-32.31%),蕨类植物孢子最少(4.80%-10.38%).被子植物花粉以具孔类为主,三孔沟或三沟类花粉在组合中有一定含量.裸子植物花粉以具双气囊类居多.孢粉植物群的总体特征表明其时代可能为古近纪晚期.当时的古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气候较温暖湿润,主要为暖温带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陕西彬县地区中侏罗世延安组孢粉植物群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采自陕西彬县地区中侏罗世延安组的孢粉化石60属,83种。经研究表明,陕西彬县地区延安组的孢粉组合是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蕨类植物孢子次之。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花粉在组合中占优势;桫椤科孢子在蕨类中具有较高的含量。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比,延安组的时代应属中侏罗世早期。陕西彬县地区当时的植被是以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等乔木为主,并伴有桫椤科为主体的树蕨植物及草本植物,古气候应属大陆性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5.
通过峨眉山40个样点表土孢粉组合及其与植物群落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1)花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含量(83.3%)占绝对优势,松属、杉科、桤木属、蔷薇科、桦属、枫杨属、蒿属、毛茛科和水龙骨科为主要孢粉类型;(2)中山常绿阔叶林花粉组合未能反映植被的群落特征;低山常绿阔叶林间人工次生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花粉组合只能反映母体植被的部分组成;针叶林花粉组合基本可以指示母体植被的群落特征;灌丛草甸花粉组合能够较好地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组成;针阔混交林花粉组合不仅可以很好地指示群落特征,花粉高含量类型还可以与植物群落优势种很好地对应;(3)主要花粉类型冷杉属、杜鹃花科、蔷薇科、珙桐属、槭属和盐肤木属具低代表性;枫杨属、栲属/柯属、桤木属和杉科花粉具超代表性;(4) DCA表明,通过花粉百分含量,能较好地区分人类扰动植被、阔叶林和针叶林,但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针叶林和灌丛草甸之间难以区分;(5)利用孢粉学恢复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代表类群樟科群落和第三纪孑遗落叶阔叶属种珙桐群落时,受其主体植物花粉外壁薄,易破碎影响,原生植被优势种缺失;因此,孢粉实验改良和保存环境研究,与其他生物学指标(植物大化石和气孔器)综合分析在重建古植物群落中具有重要意义;(6)植物(如冷杉)花粉含量一定程度上能够指示其林分结构。本研究可为热带亚热带山地及相似地区利用孢粉学进行地质时期气候与环境重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资料,并对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实践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多口探井样品分析,见丰富的孢粉化石,建立了PiceapollisPodocarpidites-Tsugaepollenites,Parajunggarsporites-Piceaepollenites,Protohaploxypinus-Striatoabieites-Hamiapollenites三个孢粉组合。根据孢粉母体植物形态和生态特征、干湿度环境和气候环境,对其孢粉植物群反映的植被类型、干湿度类型和气候带类型进行了划分,认为晚中新世孢粉植被类型为针叶林,所处的气候环境为湿润的暖温带;早白垩世孢粉植被类型为混交林,所处的气候环境为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晚石炭世时期其植被面貌是以阔叶植物为主,所处的气候环境为半干旱的暖温带。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区域定位与环境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新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变迁,与当时全球性和区域性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休戚相关,结果导致现代植物群分布格局的逐渐形成.鉴于新近纪环境变化的错综复杂性,不同地区间的表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对比孢粉植物群和探讨植物群变化规律时,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本文在综述新近纪全球性海洋和气候事件,以及区域性构造和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新近纪地层建阶工作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新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区域定位提出讨论,进而探索孢粉植物群的一些综合性变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在新近纪前期,尤其在中新世气候最适宜期,中国东部地区的孢粉植物群已经受到逐渐盛行的夏季风的影响.随着青藏高原的逐渐隆起,以及全球性气候变冷的加剧,冬季风开始明显增强,导致草原型干旱性植被在内蒙古地区的形成.其影响在我国华北等地上新世孢粉植物群中反映尤为明显.青藏高原的抬升,直接导致高原孢粉植物区的形成;而横断山脉地区的孢粉植物群由于区内地形、气候复杂析拥有多种生境,加上垂直幅度大,上升运动的连续和持久,保留了许多源于不同植物区系的成份,成为一个独立的孢粉植物区.  相似文献   

18.
江苏宜兴龙池山现代植被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宜兴龙池山森林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分析结果表明,表土孢粉植物群主要以栎属(Quercus)、松属(Pin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栲属(Castanopsis)/柯属(Lithocarpus)、栗属(Castanea)占优势的木本植物组成,混生有枫香属(Liquidambar)、杨梅属(Myrica)、冬青属(Ilex)、女贞属(Ligustrum)、紫树属(Nyssa)、盐肤木属(Rhus)、黄连木属(Pistacia)等亚热带常见植物类型。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基本反映了当地现今的植物构成、植被面貌及其垂直分布规律。结合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其他代表性表土花粉资料,首次提出以常绿阔叶木本植物与落叶阔叶木本植物含量之比(E/D),并结合重要优势、标志木本植物科属,初步识别和确立各地带性森林植被的表土花粉指标,为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和古气候等孢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9.
西藏西部札盆地上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古环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孢粉组合以松科两气囊花粉与被子植物藜科花粉为主,禾本科及麻黄花粉有一定的含量,含有少量亚热带常绿或落叶阔叶林分子,蕨类孢子少量,时代属上新世中晚期,亦不能完全排除更新世的可能,孢粉植物群显示比较清晰的植被垂直分带现象,反映了较高海拔下的草原,灌丛草原,亚高山针叶林,低山落叶阔叶林,低山常绿阔叶一针叶林植被,当时气候偏干,可能与现在当地气候已较相似,盆地内地势可能为南低北高,其最低处的海拔可能在2000-2500m左右。上新世至今地势无疑又有1千多米的隆升。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我国所发现的椴粉属花粉特征,并与现代相关植物花粉进行了对比,发现本属不单与椴树科(Tiliaceae)而且与梧桐科(Sterculiaceae)的某些属种有关系,从而在讨论孢粉植物群的性质及其气候等方面的问题时有了可靠的对比资料,使孢粉学的植物学意义更加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