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网湖水域中绢丝丽蚌贝壳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网湖1368枚绢丝丽蚌贝壳形态研究表明:前排小棘或棘痕数介于3-5之间,4个者居多;所排小棘或棘痕数介于1-4之间,2个者居多。壳长与壳厚的直线回归方程为:L=7.2406T+2.4392,贝壳的角质层最薄,呈棕褐色或者黑色;核柱层稍厚,呈黄褐色;珍珠层最厚,皎白闪亮。生长轮在棱柱层上和珍珠层外表面清晰可见。贝壳外表面背部肋嵴细弱,只在近壳顶处较明显;其棱柱层背部和后部呈黄褐色者为雌蚌。贝壳外表面背部肋嵴粗壮,且整个背部都十分显著;其棱柱层背部和后部呈红色或红褐色者为雄蚌。 相似文献
4.
背角无齿蚌晶杆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的方法,对背角无齿蚌的晶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晶杆外形似圆柱状,可分为二部分,即前端膨大的头部和其后渐细的杆状部。前者分左右两瓣,略弯曲,与杆状部形成一个锐角,表面呈“蜂窝状”,似一种膜性结构,其上吸附有大量的消化酶和粘液;后者两侧有凹槽,表面具许多凹陷小坑,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且排列不规则。未凹陷处也粗糙不平。晶杆的功能主要是搅拌和消化食物。同时,本文对晶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显微技术连续观察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稚蚌发育、行为、生长和壳型变化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08.5μm,在水温23.9~32.8℃条件下,经过75 d生长发育,进入幼蚌阶段,此时幼蚌平均壳长10.12 mm。壳长(L)、壳高(H)与日龄(t)的关系分别为L=0.220 4 e0.051 2t(R2=0.993 5)和H=0.227 7 e0.041 8t(R2=0.994 2),壳高(H)与壳长(L)的关系为H=0.781 5 L0.814(R2=0.998 1)。以稚蚌行为特征变化为依据,将背瘤丽蚌稚蚌发育划分为爬行期和埋栖期,再以稚蚌壳形状变化为依据,将爬行期稚蚌发育分为稚蚌脱落期、背部平直期、壳顶突出期,反映了背瘤丽蚌稚蚌生长与发育过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7.
8.
9.
作者于1981年8月进行四川省贝类资源调查时,在蒲江支流采到尖嵴蚌属一新种——四川尖峭蚌 Acuticosta sichuonica sp.nov.该种壳小,壳长26.5mm,壳高14.5mm,壳宽10.1mm;外形星卵圆形;前背缘短而低下,后背缘平直,与腹缘近于平行;壳面从壳顶至壳中部有五条似同心状的凹槽,最下一条较长,粗大。 相似文献
10.
武陵山地区的淡水软体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1989年在我国西南武陵山地区对乌江、清江、澧水及沅江四大水系进行了资源考察。共采集到标本53种,隶属2纲12科27属,其中腹足纲41种,瓣鳃纲12种,内有7个新种(另外发表)。淡水软体动物的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占优势,有29种,占总数的54.8%;种类组成以沅江水系最多,有44种,其中22种仅采于沅江。田螺属(Viviparus Montfort,1810)的种类首次在东洋界境内被发现。文章对淡水软体动物的资源作了评价,并对寄生虫媒介贝类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11.
嘉陵江大鳍鳠的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6年5月至1987年12月,在嘉陵江水系采集大鳍鳠标本926尾,鉴定了826尾鱼的年龄,用比较对照法证明了所鉴定年龄的有效性。分析了渔获物的年龄组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棘切片“半径”与体长的相关关系式,优选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进行了生长推算。根据体长、体重生长方程计算了各龄理论体长、体重值、生长指标和年增积量。讨论了大鳍鳠年轮形成的原因和与年轮形成有关的物质基础,并肯定了用鳍棘脱钙切片的方法研究小型(鱼危)类的年龄和生长是可靠易行的。 相似文献
12.
2014年的3月、5月、7月和12月在淮河上游南湾湖采集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样本532尾, 对麦穗鱼的年龄组成与生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的体长分布范围为35.82—88.28 mm, 平均体长为(61.61±11.8) mm, 体重的分布范围为3.07—59.17 g, 平均体重为(19.23±10.73) g。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大, 雌雄性比为0.64鲶1。群体的年龄组成为1—3龄, 其中3龄样本数量占优势为57.38%。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是雌性W=9.602E–5L2.928 (R2=0.883); 雄性W=4.487E–5L3.116 (R2=0.889), 雌雄样本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5.241, P<0.05)。麦穗鱼的鳞径与体长之间呈线性关系, 并且雌雄样本的鳞径与体长之间的关系差异性显著(F=78.405, P<0.05)。生长参数分别是雌性: L∞=107.005, K=0.246, t0= –0.76; 雄性: L∞=145.254, K=0.181, t0= –0.66。生长拐点是雌性3.607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70.46 mm和24.72 g, 雄性5.619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98.64 mm和73.53 g。研究结果表明雌性为匀速生长, 雄性为异速生长; 雄性麦穗鱼比雌性麦穗鱼的生长速度快。 相似文献
13.
卡特拉鱼形态,食性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测卡特拉鱼的形态特征和1—3龄鱼主要可量性状及其比例的变动。1—3龄鱼除主食商品饲料外,同时也食较大比例的浮游生物。着重对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比例进行了分析。肠长与体长呈直线相关。Y=6.38X-89.95。1—4龄鱼体长和体重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与体重呈曲线相关。W=0.00002261L~(3.0569)。采用 Von.Bertalanffy 生长方程分析其生长特性。方程参数 L_∞=821.2mm,W_∞=19616.6g,t_0=0.6年,K=0.3。体长生长不具拐点,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递减;体重生长具拐点,其值4.3年。此时体重生长速度达最大值。4、3龄前是生长旺盛期,此后进入生长缓慢期。 相似文献
14.
15.
16.
STUDIES ON THE GROWTH OF EXCISED ROOTS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