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cMNPV P35抑制HaSNPV诱导的Tn-Hi5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si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能够抑制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opoly-hedrovirus,HaSNPV)诱导的Tn-Hi5细胞凋亡,并能辅助HaSNPV在Tn-Hi5细胞中复制,产生具有感染能力的子代病毒.瞬时表达实验证明,在Tn-Hi5细胞中,p35具有明显抑制凋亡的能力,但是不能辅助HaSNPV在Tn-Hi5细胞中的复制;进一步构建超表达p35的重组病毒vHap35,发现vHap35能够抑制Tn-Hi5细胞凋亡,但是不能产生具有感染力的病毒粒子.电镜观察发现感染重组病毒的部分细胞中存在单粒包埋的病毒粒子(ODV).  相似文献   

2.
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si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能够抑制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opoly hedrovirus,HaSNPV)诱导的Tn Hi5 细胞凋亡,并能辅助HaSNPV在Tn Hi5细胞中复制,产生具有感染能力的子代病毒。瞬时表达实验证明,在Tn Hi5细胞中,p35具有明显抑制凋亡的能力,但是不能辅助HaSNPV在Tn Hi5细胞中的复制;进一步构建超表达p35 的重组病毒:vHap35,发现vHap35能够抑制Tn Hi5细胞凋亡,但是不能产生具有感染力的病毒粒子。电镜观察发现感染重组病毒的部分细胞中存在单粒包埋的病毒粒子(ODV)。  相似文献   

3.
野生型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 AcMNPV)感染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细胞系Sl-zsu-1,可引起典型的细胞凋亡;但可以在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细胞Sf-9中复制并形成多角体.比较了AcMNPV p35基因在病毒感染两种细胞的复制和转录情况,认为p35在非受纳细胞中及时有效的表达能阻止细胞发生凋亡;共感染实验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 SpltMNPV)可以抑制AcMNPV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可帮助病毒进行复制,推测SpltMNPV基因组中与p35同源的p49基因挽救了细胞的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4.
分析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基因组 ,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序列 ,发现iap2基因位于其基因组的BamHⅠ F片段上 ,回收此片段作为模板 ,设计引物 ,通过PCR扩增得到了抗细胞凋亡基因iap2的DNA片段。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GEM T载体上 ,再进一步将插入片段酶切并连接到表达载体pET 2 8a上 ,构建了重组质粒pET iap2。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克隆得到的DNA序列与所发表序列完全相同。含重组质粒pET iap2的大肠杆菌BL2 1 (DE3)表达了抗细胞凋亡蛋白IAP2。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sinle-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HaSNPV)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个抗细胞凋亡基因iap2。该基因位于病毒基因组的BamH I-F片段,全长753个核苷酸,编码250个氨基酸,预计蛋白质分子量29.2kD。在iap2基因上游-30--33的集团有一个TATA框,在-50-53的位置有一个早期转录信号CAAT,在终止密码子下游有一个poly(A)信号AATAAA,HaSNPV iap2基因编码一个锌指结构和两个BIR结构。与LdMNPV、AcMNPV、SeMNPV和OpMNPV的IAPs及果蝇DIAP2和人类XIAP等九种IAPs相比较,HaSNPV IAP2与其它的BIR(baculovirus IAP repeater)和RING结构在Cys/His基元(motif)位点上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6.
杆状病毒凋亡抑制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杆状病毒(baculoviruses)感染昆虫细胞会引发细胞凋亡,然而病毒为了确保自身的复制和繁殖会抑制宿主细胞的凋亡.杆状病毒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凋亡抑制基因,如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NPV, AcMNPV)中的p35基因,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single 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 HaSNPV)基因组中的IAP基因家族,以及莲纹夜蛾核形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toralis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 SpliMNPV)的p49基因等.尽管这些基因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但是作用途径和方式却各有差异.对杆状病毒3种抗凋亡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作一简单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原核表达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opolyhedrovirus,HearNPV)iap3基因,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利用该抗体分析iap3基因在病毒感染过程的表达时相,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PCR扩增iap3基因后,克隆至pET28b,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 (DE3)中诱导表达,利用亲合层析进行蛋白纯化,将纯化融合蛋白免疫大鼠制备抗血清,利用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IAP3在病毒感染过程的表达时相.结果:成功在原核细胞中表达iap3基因,并获得纯化的融合His - tag的IAP3蛋白,制备了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发现iap3基因最早在感染后24h表达,到72h到达表达高峰.结论:获得了IAP3多克隆抗体,iaP3基因是一个晚期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iap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sinle-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HaSNPV)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个抗细胞凋亡基因iap2.该基因位于病毒基因组的BamH I-F片段,全长753个核苷酸,编码250个氨基酸,预计蛋白质分子量29.2kD.在iap2基因上游-30~-33的位置有一个TATA框,在-50~53的位置有一个早期转录信号CAAT,在终止密码子下游有一个poly(A)信号AATAAA,HaSNPV iap2基因编码一个锌指结构和两个BIR结构.与LdMNPV、AcMNPV、SeMNPV和OpMNPV的IAPs及果蝇DIAP2和人类XIAP等九种IAPs相比较,HaSNPV IAP2与其它的BIR(baculovirus IAP repeater)和RING结构在Cys/His基元(motif)位点上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eNPV)的泛素(Ubiqutin)与抗细胞凋亡蛋白(IAP2,IAP3)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用Clontech公司的MACHMAKER GAL4 Two-hybrid system 3,以病毒ubiquitin基因与酵母GAL4的DNA结合域重组表达“诱饵”蛋白,以病毒iap2或iap3基因与DNA活化域重组表达“猎物”蛋白,在低严谨犁筛选培养基上均得到阳性克隆。这一结果表明,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泛素与IAP2或IAP3在体外能进行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利用了酵母内源性E1和E2。SeNPV的抗细胞凋亡蛋白(IAPs)可能是泛素一蛋白酶水解途径(UPP)中的泛素连接酶(E3),或者是泛素依赖性蛋白水解酶的靶底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eNPV)的泛素(Ubiqutin)与抗细胞凋亡蛋白(IAP2, IAP3)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用Clontech 公司的MACHMAKER GAL4 Two-hybrid system 3,以病毒ubiquitin基因与酵母GAL4的DNA结合域重组表达"诱饵"蛋白,以病毒iap2或iap3基因与DNA活化域重组表达"猎物"蛋白,在低严谨型筛选培养基上均得到阳性克隆.这一结果表明,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泛素与IAP2或IAP3在体外能进行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利用了酵母内源性E1和E2.SeNPV的抗细胞凋亡蛋白(IAPs)可能是泛素-蛋白酶水解途径(UPP)中的泛素连接酶(E3),或者是泛素依赖性蛋白水解酶的靶底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Vta1基因,检测Vta1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复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反转录-PCR与PCR方法筛选草地贪夜蛾Vta1基因及缺失Vta1N-端MIT结构域的突变体并构建其瞬时表达质粒,通过转染Sf9细胞检测表达;构建Vta1及其突变体的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质粒,并通过瞬时转染检测其与Vps4及ESCRT-III亚基Vps46与Vps60的相互作用;共转染gp64与Vta1及其突变体瞬时表达质粒,检测瞬时表达Vta1突变体对AcMNPV出芽型病毒产量及病毒基因启动子指导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获得了草地贪夜蛾Vta1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昆虫、酵母与人类Vta1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分别约为20%与50%。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GFP标签的Vta1及其突变体均能在瞬时转染的Sf9细胞中表达。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发现,缺失第1个或第2个MIT结构域显著降低Vta1突变体与Vps4、Vps46或Vps60的相互作用。此外,瞬时表达Vta1突变体显著降低了AcMNPV感染性出芽型病毒的产量,但并未影响AcMNPVie1基因早期启动子和p6.9基因晚期启动子指导的LacZ和GUS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Vta1可能参与杆状病毒AcMNPV子代病毒粒子的组装和/或出芽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12.
异源多角体蛋白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粒子的包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方法从AcMNPV基因组DNA中分离出多角体蛋白基因 ,将该扩增片段克隆到转移载体pBacPAK8中 ,得到重组转移载体pOAc。将该质粒DNA与线性化的Bm BacPAK6病毒基因组DNA共传染BmN细胞 ,得到了能形成多角体且不产生蓝色空斑的重组病毒hp BmNPV。纯化该重组病毒的多角体颗粒 ,并对多角体蛋白、病毒核酸及多角体病毒颗粒进行分析 ,发现AcMNPV的多角体蛋白能在家蚕细胞中大量表达且能在细胞内识别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并组装成多角体颗粒 ;病毒基因组DNA因部分交换 ,其酶切行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电镜观察发现经AcMNPV多角体蛋白包装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颗粒大小为1 2 μm~ 2 9μm ,明显小于野生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颗粒  相似文献   

13.
野生型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能感染棉铃虫细胞,不引起细胞凋亡,用LacZ基因使AcNPV凋亡抑制基因p35插入失活,得到缺陷病毒Acp35Z能迅速引起棉铃虫细胞凋亡,但缺陷病毒本身不能复制。用AcNPV即早期基因IE1启动子带动棉铃虫杆状病毒(HaNPV)p35基因在棉铃虫细胞中瞬时表达,能拯救p35基因失活病毒Acp35Z复制。通过X-gal显色反应和dotELISA分别检测到了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和p35基因的表达,证明了所克隆的HaNPVp35基因不仅是一个凋亡抑制基因,也是一个与杆状病毒复制相关的基因,它的瞬时表达能支持Acp35Z在棉铃虫细胞中复制。  相似文献   

14.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35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cuNPV,Hyphantria cunea nucleopolyhedrovirus)p35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HycuNPV p35编码序列900?bp, 编码299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HycuNPV p35与BomoNPV T3、AucaNPV、SpliNPV、LeseNPV、HearNPV在核苷酸水平上为99.9%、95.7%、93.6%、80.2%和87.2%,在氨基酸水平上为99.7%、90.3%、77%、64.9%和73.2%,显示了杆状病毒p35基因在进化上的保守性。BomoNPV T3中位的H122,在HycuNPV中被R取代。推测HycuNPV p35蛋白的功能及抑制细胞凋亡的能力与BomoNPV T3 p35蛋白的相似。  相似文献   

15.
一株高水平表达重组蛋白昆虫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洪华珠  彭建新 《昆虫学报》2001,44(3):276-281
报道了一株来自粉纹夜蛾Trichoplusiani脂肪体的传代细胞系 ,在辅以 5%胎牛血清的商品无血清培养基Excell 4 0 0中 ,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 2 2 9h ,最高密度可达 2 2× 10 6 mL ,该细胞对苜蓿丫纹夜蛾多粒包埋型多角体病毒 (AcMNPV)极为敏感 ,增殖AcMNPV多角体平均每个细胞达86个 ,表达由AcMNPV构建的重组蛋白的水平较高 ,β 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水平为 ( 2 2 5 5± 13 4 )IU mL ;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水平为 ( 4 7± 0 61)IU mL ,是一株高水平表达重组蛋白的传代细胞系 ,命名为HNU Tn FB1。  相似文献   

16.
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Autographacalifornicamulticapsid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感染可诱导斜纹夜蛾 (Spodopteralitura)离体细胞Sl zsu 1发生典型的细胞凋亡。通过细胞松弛素 (cytochalasinD)和NH4Cl的抑制实验 ,分别排除病毒粒子结合细胞受体蛋白 ,和病毒在核内体运输过程启动细胞凋亡信号发生的可能性。RT PCR实验证实 ,病毒基因组进入了细胞核 ,极早期基因ie 1开始了转录 ;而DNA聚合酶抑制剂 (芽栖菌素 )的存在对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程度与进程均没有明显的影响。这说明细胞凋亡的信号是先于病毒晚期复制事件启动的。单独转染AcMNPV极早期基因ie 1可诱导斜纹夜蛾离体细胞系Sl zsu 1细胞发生部分凋亡 ,转染 2 4h后出现凋亡小体 ,4 8h达到高峰。提取转染细胞的总DNA电泳 ,可检测到典型的DNA梯形条带 (DNAladder)。另外 ,AcMNPV的ie 1基因温度敏感突变株tsB82 1在非受纳温度感染细胞时 ,细胞不发生凋亡。这些结果暗示 ,在AcMNPV感染诱导的Sl zsu 1细胞凋亡中 ,ie 1基因是一个凋亡信号的直接或间接诱导因子。  相似文献   

17.
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包膜糖蛋白g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克隆了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编码包膜糖蛋白gD的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 ,与国外报道的Rice株相比 ,其核苷酸序列具有 98%的同源性 ,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97%。将此基因克隆于具有全期启动子盒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SX35A中 ,构建成重组转移质粒pSX35A gD ,与致死缺失型线性化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AcMNPV OCC- )基因组DNA一起共转染粉纹夜蛾Hi5细胞 ,经同源重组 ,获得含gD基因的重组病毒AcMNPV OCC+ gD。重组病毒经空斑纯化后感染Hi5细胞进行表达分析 ,细胞裂解物的SDS PAGE及Western Blot ting均显示分子量约 47kD的gD蛋白得到了特异性表达 ,其表达量占细胞总蛋白的 6 2 % ,表达的gD蛋白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8.
杆状病毒部分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强  丁翠 《病毒学报》2001,17(2):183-187
杆状病毒以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研究最为深入,到目前已有三种NPV的基因组全部测序: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1]、黄杉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pMNPV)[2]、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GenBank accession no.L33180)。   杆状病毒基因组除编码病毒复制必需的基因及结构基因外,还编码一些有利于病毒充分增殖但对病毒复制并非一定必需的基因,这些基因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执行特定的功能,这类功能基因体现了杆状病毒的复制策略、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与杆状病毒宿主特异性的决定有关。本文综述了杆状病毒部分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谷琳珠  张传溪 《昆虫学报》2014,57(3):308-314
【目的】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 AcMNPV)在昆虫细胞中连续传代以后,会出现从多多角体表型到少多角体表型的转变,这种转变与一个编码25 kDa蛋白的基因(few polyhedra, fp25k)突变失活有关。杆状病毒的fp25k基因突变后产生的包涵体(多角体)衍生病毒粒子变少而出芽型病毒粒子增加,会降低外源基因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本研究拟改造fp25k并构建能持续表达FP25K蛋白的转基因昆虫细胞,以克服杆状病毒, fp25k基因易突变导致的表达系统缺陷。【方法】本实验通过改造杆状病毒, fp25k基因在细胞传代过程中容易产生突变的位点,得到 mfp25k,并将mfp25k构建到pIZT/V5-His载体上,重组载体转染Sf9细胞,通过Zeocin抗性筛选逐步淘汰未成功转化的Sf9细胞。【结果】成功改造AcMNPV的, fp25k基因的TTAA位点,得到pIZT-mfp25k重组载体。重组载体成功转染Sf9细胞,通过Zeocin抗性筛选后获得基因组中带有mfp25k的Sf9-mfp25k稳定的转基因细胞系。用AcMNPV的fp25k突变型病毒AcP2感染转基因Sf9-mfp25k昆虫细胞系与正常Sf9细胞,发现转基因Sf9-mfp25k昆虫细胞系表达的FP25K蛋白可弥补病毒, fp25k基因突变的缺陷。【结论】建立的Sf9-mfp25k转基因昆虫细胞系通过细胞表达FP25K蛋白,可以弥补因杆状病毒fp25k基因突变产生的缺陷。研究结果为构建稳定的杆状病毒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昆虫细胞系的建立在病毒学和昆虫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由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胚胎组织建立了两株细胞系, 分别命名为QB-Ha-E-1和QB-Ha-E-5, 在含10%胎牛血清的TNM-FH培养基中已传代60余代。两株细胞系均以圆形和短梭形细胞为主。DAF鉴定结果表明, 两株细胞系均来源于棉铃虫胚胎, 其扩增谱带与其他几种昆虫细胞系明显不同; QB-Ha-E-1和QB-Ha-E-5的第30代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63.7 h和66.9 h。两株细胞系均能被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感染, 4 d的感染率分别为86.6%和56.5%, 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7 d的感染率均为15%左右, 但对苜蓿银纹夜蛾Autographa californica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侵染的反应不同。DAPI染色和基因组DNA电泳结果表明, AcMNPV可诱导QB-Ha-E-5细胞发生凋亡, 极少数细胞内可形成多角体, 但不能诱导QB-Ha-E-1细胞发生凋亡, 其感染率为55.3%; 两株细胞系均可被1.25 μg/mL的放线菌素D诱导发生凋亡。两株细胞系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 但对AcMNPV侵染的反应不同, 可作为昆虫病毒和细胞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细胞凋亡机制研究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