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中六氯苯的老化特征及其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规律. 结果表明:六氯苯在不同土壤中的老化过程呈现出先快后慢的二阶段特征,即在初始的60 d内,六氯苯老化速率较快, 随后老化趋势减缓.六氯苯在土壤中的老化作用主要发生在与土壤初始接触的60 d内,其老化速率呈现水稻土>红壤>潮土的规律.六氯苯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量和生物富集系数也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虽然六氯苯在土壤中的可提取态含量随着老化时间延长而下降,但在蚯蚓体内有较高的生物富集量(457.6~984.3 ng·g-1)和一定的生物富集能力(生物富集系数BAF在3.74~6.35),仍会对土壤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2.
反卷积在生物组织光传输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组织中的光传输特性可以以点扩散函数表征,即在线状光束入射条件下,生物组织中某一深度层面上的光强度场分布。为获得点扩散函数的具体形式,已发展了多种理论分析方法,其中以Monte Carlo模拟方法最具代表性。但现有理论计算方法都要以生物组织的光学参数已知为前提,而光学参数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着计算的精度。从线性平移不变系统理论出发,生物组织内一定深度层面上的光强分布被看成是光源强度分布与点扩散函数的卷积,从而提出通过测量在轴对称的准直扩展光源照射条件下,组织中特定层面上的光强度分布,利用反卷积重建生物组织的点扩散函数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典型生物组织透射面上点扩散函数的重建,得到了相应的点扩散函数。实验结果与Monte Carlo模拟的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方法从实验上获得生物组织点扩散函数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自适应光学的视网膜单细胞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基于CCD相机的并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将所建立的层析成像系统和自适应光学视网膜相机结合。利用一维光学相干层析系统对人眼视网膜进行追踪并控制相干门在视网膜内的位置,利用基于CCD相机的二维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记录视网膜的干涉图像。用眼模型和牛眼视网膜组织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通过将4幅干涉图像的获取时间控制在7 ms以内来减少视网膜运动对成像的影响;系统的轴向点扩展函数和灵敏度分别达到10 μm和76 dB。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于自适应光学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远远高于其它基于自适应光学的视网膜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4.
低温能降低生物体内生化反应速率,延长生物活性时间.为了避免传统常压冷冻保存过程中冰晶的产生对生物组织造成的破坏,Dr.Rubinsky提出2种在定容条件下对生物体进行低温保存的方法.一种方法是isochoric freezing(译作"定容冷冻"或"等容冷冻"),通过利用等容腔体内部分液体发生凝固,产生的冰膨胀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5.
类脂双层(BLM)概念及其实验进展——BLM的40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类脂双层研究的动力是来自生物世界.虽然1961年首次报道生物体外的双层类脂膜(BLMs)自组装,但从Hooke (1672年)起,实验科学家一直在处理有关BLM类型的界面吸附现象.BLMs(或平面的类脂双层)已应用在许多方面,即从基础的膜生物物理学到实际的爱滋病研究,从通过水光分解的太阳能转换,到应用支持双层类脂膜(s-BLMs)的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到包括细胞凋亡(apoptosis)在内的光生物学.综述了类脂双层概念的起源及其实验进展,以及BLMs用作某些生物膜模型的最新研究.此外,简要描述近来有关通过s-BLMs来发展生物传感器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生物组织是一种复杂的多层高散射介质,探索光在超声作用下的生物组织中的传播规律是超声调制光学成像术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关系到最终进行图像处理与重建。通过实验探索超声调制光信号在双层和三层组织中的传播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非靶组织的光学属性(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和组织结构(单层或多层)都不影响超声调制光信号的调制深度。调制深度只与超声焦区介质(即靶组织)的声光属性有关,具有较佳的抗干扰性,适合用于图像重构。  相似文献   

7.
混合配位体络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及其生物学意义(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自然中,生物体系内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特异选择性和高效性常使人惊叹不已。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充分揭示了这与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生命金属元素紧紧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下述论点,即金属离子是通过金属络合物,特别是它的复杂络合物—混合络合物(mixed complex)在生命体内发挥作用的。混合络合物可分为混合金属络合物(mixed metal complex)和混合配体络合物(mixed ligand complex)。由于生物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配位体,它们的浓度大大超过体内的金属元素,因此生物体内大量、  相似文献   

8.
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细胞膜由磷脂双层和相关蛋白质以及胆固醇和糖脂组成,其化学组成主要是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细胞膜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既是细胞维持稳定代谢的胞内环境,又能调节和选择物质进出细胞,又负责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通过微分干涉差显微镜和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人红细胞制备的细胞膜,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疏水作用是决定生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蛋白质的折叠,药物分子与受体(蛋白质、DNA等)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分子疏水性的强弱决定于分子内非极性基团的含量.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电喷雾所获得的信号与多肽分子内非极性基团的面积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因此,采用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法,在数分钟之内快速测定了不同多肽之间的疏水性,所获得结果与色谱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首次在铂丝新生表面上形成了碘-聚吡咯双层脂膜,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碘掺杂浓度对双层脂膜I-V特性的影响。用此法所得到的铂支撑双层脂膜十分稳定,可进一步用于生物传感器及分子电子器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免疫受损 动物的免疫系统由于疾病、应激、药物、营养不良或基因修饰而受损。 体外 ‘Invitro’拉丁文字面意思为“在玻璃中”,指发生在有生命的机体以外的生物或生物化学过程。体外实验指在试管或培养皿中而非在有生命的动物或由机体内进行的实验。 体内 ‘Invitro’拉丁文字面意思为“在玻璃中”,指在有生命的有机体内发生的生物或生物化学过程。体内实验指在整个活体动物或生物体内进行的实验。 等基因 等基因动物有相同的遗传背景,是经过多次传代得到。比如,由C57BL/6J传代得到的所有小鼠有几乎相同的基因组,因此称其为等基因小鼠。  相似文献   

12.
RNA干涉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通过双链RNA(dsRNA)来抵抗病毒入侵和抑制转座子活动的自然机制.双链RNA与同源mRNA互补结合而使特定基因失活,这一过程已经在包括拟南芥、线虫和真菌等多种模式生物中得到揭示.近来研究表明,21~25 nt的小干涉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可介导哺乳动物细胞特异性基因沉默.RNAi具有高效性和高度特异性,可能成为关闭基因的新技术而在基因功能研究和疾病基因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D型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对于D-硝基精氨酸手性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硝基精氨酸(D-NNA)可在大鼠体内发生手性转化生成其L型异构体,即L-NNA,后者可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减少一氧化氮生成,升高动脉血压.研究了D型氨基酸氧化酶(DAAO)在D-NNA手性转化中的作用及DAAO对不同(包括已报道在体内可发生手型转化的)D型氨基酸的选择活性.体内实验显示,DAAO的选择性抑制剂苯甲酸钠(400mg/kg)或肌酐(400mg/kg)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抑制D-NNA升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肾脏或肝脏DAAO酶液在外加DAAO后可提高D-NNA的手性转化约2倍,表明DAAO对于D-NNA在体内的手性转化是必需的.DAAO酶液对可在体内发生手性转化且转化率相似(30%~50%)的D型氨基酸(D-Phe,D-Leu和D-NNA)的选择性表现出显著差异(Kcat/Km相差可达约15倍左右),这从另一方面表明体内D-硝基精氨酸氧化是其发生手性转化的前提条件但非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非线性系统极点配置状态反馈调节器的常用方法为两步设计,而且要求必须满足对合条件,对于一个高于二阶的实际系统很难满足这些严格的条件,精确线性化和极点配置一步设计的方法避免了严格的对合条件,本文将这种方法运用在非线性微分代数系统中,并将此法应用到生物系统上.  相似文献   

15.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材料体内降解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人发角蛋白人工腱(humanhairkeratinartificaltendon,HHKAT)材料在体内的可降解性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对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组,在脊旁肌埋藏不同处理时间的人发角蛋白人工腱试件F及Z,用正常人发O做对照,分别在2、6、12、24周取材,观察人发角蛋白的降解吸收过程及其周围的组织反应.结果动物植入实验中发现不同时间处理的材料其降解速度不同,其中降解最快的F组在24周已完全吸收,而Z组在24周只有部分降解,O组未见降解.HHKAT及人发在肌肉组织内无明显的炎症排斥反应,随着HHKAT材料的降解吸收,其周围的组织反应逐渐降低.结论本研究表明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能够被降解吸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其降解速度,是良好的肌腱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相干光学盛行,很多新的光学方法例如全息干涉术、散斑干涉术都是使用了相干的激光而实现的。但这并不排斥经典光学方法的有效性,某些应用相干光学方法解决的问题若用经典光学方法也同样能够解决。云纹形象法就是一个例子。实验应力分析中的影象云纹法是我们早已知道的。Pirodda已经分析了获得具有大曲率物体的精确的等高线条纹的条件。这种经典的影象云纹法与现代云纹形象法之间的主要差别是在被测量的对象上。影象云纹法常常用来测量较平坦的物体,而云纹形象法则被发展用来测量活体。另外还发展了一种栅格全息图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烟粉虱Bemisia tabaci取食传入植物体内的昆虫内共生菌种类,探明其在不同植物中的分布形态及时空动态.[方法]以B型烟粉虱、棉花、番茄、豇豆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PCR检测烟粉虱取食后传入植物体内的共生菌种类;利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检测Rickettsia传入植物后的分布及形态;利用q-PCR技术检测豇豆叶片中Rickettsi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B型烟粉虱体内含有原生共生菌P0rtiera、次生共生菌Ricfettsia,Hamiltonella和Hemipteriphilus,但只检测到Rickettsia可经烟粉虱传入棉花、番茄、豇豆植物体内,并可在植物体内存活、转移.在3种植物体内Rickettsia均分布于叶片韧皮部的筛管细胞中.烟粉虱、棉花、番茄组织内的Rickettsia形态基本一致,但豇豆中Rickettsia在形态上较小而钝圆.相同数量的烟粉虱取食,在豇豆体内最先检测到Rickettsia.随着烟粉虱取食时间的增加,豇豆体内的Rickettsia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而当无烟粉虱持续取食时,一定时间段内豇豆体内的Rickettsia先下降再小幅度上升,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传入棉花、番茄、豇豆叶片中的Rickettsia与B型烟粉虱体内的Rickettsia高度同源.[结论]Rickettsia可经烟粉虱取食传入植物体内,分布并存活于韧皮部的筛管细胞中,并可在植物不同叶片之间转移;在不同植物宿主中,Rickettsia的形态会发生轻微变化;烟粉虱对Rickettsia的传播效率受到植物种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分子通过测定蛋白质薄膜厚度变化而定量地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基于光学干涉光的薄膜厚度的测量方法,借助于在玻璃基底表面沉积的聚苯乙烯薄膜对噪声的抑制,使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对生物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进行了分析。通过反射干涉光谱光测定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聚苯乙烯-玻璃表面的吸附使薄膜厚度增加了3.3nm。随着5μg/ml,10μg/ml,20μg/ml,30μg/ml和50μg/ml浓度的乙型肝炎表  相似文献   

19.
人口动力学中非线性发展方程解的爆破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描述人口发展规律的一类非线性发展方程具有第三类非线性边界条件的混合问题.在已知函数满足某些假设条件下,证明了其解在有限时间内爆破.  相似文献   

20.
基于作者已经发表的实验结果,本文认为脂类—蛋白相互作用自由能可来自脂双层内疏水区的相互作用,也可来自膜表面的吸附作用.本文对含有长亲水链团的膜糖蛋白(如血型糖蛋白和胰岛素受体)与脂双层的相互作用的热力学估计(正则溶液近似)表明,脂类—蛋白相互作用自由能可能主要来自胰蛋白的亲水链团在膜表而吸附的贡献.本文理论分析的结论与已经发表的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