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粪化石     
粪便是动物的排出物,臭不可闻,别说看,就是一听到也足以令人作呕了。殊不知粪便里边却大有学问,且不说农业、医学等对粪便的研究,单就古生物学来说,粪便的作用就不小了,而且发展成一个新的分枝学科——化石粪学(Paleocopro-logy)。早在1768年便有人记载了粪化石,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动物粪便,可是已经想到它和动物的肠道有关。第一个正式报道粪化石的是英国地质学家巴克兰(Buck-land),1829年他描述了发现于第四纪洞穴中的鬣狗和侏罗纪地层中的爬行类粪化石,首次使用粪化石(coprolite)这一名称,它是由两个希腊字:Kopros(粪或排泄物)与Litos(石或岩石)组成的,意思是粪或排泄物的化石。  相似文献   

2.
粪化石(coprolite)是石化的动物粪便,而广义上粪化石(bromalite)是石化的动物消化物、排泄物和排出物的总称。作为一类重要遗迹化石,粪化石蕴含了大量实体化石难以提供的生物学信息,为古生态学研究提供以下依据:1)粪化石作为媒介帮助理解远古动物的行为习性、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食谱特征以及古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2)粪化石中保存的古寄生虫线索能有效地解读古生物寄生关系和某些常见肠道寄生虫的起源问题;3)新生代以来古人类粪化石证据可以直接解开早期古人类的食谱、疾病特征及其迁移路径;4)中、新生代以来的粪化石中保存的植物残留信息(孢粉化石和植硅体)是重建古植被面貌、恢复古气候和探索早期动植物关系的重要依据。本文回顾了粪化石研究历史,并针对粪化石在上述古生态各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综述,认为粪化石可有效解读古生态。文章最后对粪化石的最新研究技术方法(如CT扫描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河南、内蒙晚始新世啮齿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记述的化石代表着啮齿类中始啮亚目(Protrogomorpha)的一新属——Yuomys(豫鼠)。这种古老的鼠类既具有原始类型的牙齿构造,又有进步的豪猪型头骨,无论在分类、起源和地史分布上都有相当意义。化石包括三个地点的材料:1)河南渑池任村,系周明镇同志等1953年所采;2)河南济源东张,系刘宪亭同志等1963年所采;3)内蒙乌拉乌苏地点的一件下颌骨,采于1960年。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的鱼粪化石,过去很少研究,仅尹赞动与(?)义睿两同志于1934年在贵州桐梓县青杠哨守营房之北白垩纪下部地层中,采到鱼粪类化石一枚,曾由尹教授为文详加记述,同时还记述了一枝来源不明的鱼粪,推测可能产自我国南部古生代地层中。此外虽有八先后见到鱼粪化石,但多未加注意。1951年10月李德生和马继祥二同志于陕西鄜县葫芦河黑水寺侏罗纪上部地层中,及邠县水北沟三叠弛延长层地层中,采到若干鱼粪化石。此次所采到的材料,保存较佳,以产出地层时代及标本本身状况来讲,在我国化石史尤其鱼粪化石方面,颇饶意义。作者原加以记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古蝉科化石2新属、6新种,即Liaocossushuegen.etsp.nov.,L.beipiaoensisgen.etsp.nov,L.exiguusgen.etsp.nov,L.fengningensisgen.etsp.nov,L.Pingquanensisgen.etsp.nov.,Miracossusingentiusgen.etsp.nov.。这批化石保存有完整的虫体标本,使作者能够进一步研究古蝉类化石的虫体特征。化石采于冀北和辽西晚侏罗世义县组地层中,保存在中国地质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的鱼化石,是1951年石油管理总局第六地质队在陕北所采集的脊椎动物化石的一部分。除鱼化石外,在鄜县葫芦河黑水寺的同一层中还采有鱼粪化石,已由笔者撰文记述。本文所记述的鱼化石采自陕北子长县、安定、李家岔兎儿沟?捕  相似文献   

7.
一.三门峡的食肉类粪化石1954年刘东生同志等在三门峡一带作第四纪地质调查时,采集有粪化石标本一块。我国发现的粪化石,除了肯定属鱼类的以外,祇有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有大批食肉类哺乳动物的粪化石,但尚未经过研究。此外,我国还没有关于发现哺乳动物粪化石的记载。三门峡的标本采自该区域内黄河北岸平陆县的洞窑河口,保存在红黄色土底下  相似文献   

8.
腹泻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ERIC-PCR指纹图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 :了解以粪检有无白细胞区分的两类腹泻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的特征及其与健康儿童的差别。方法 :提取健康儿童 (H)、临床门诊粪检无白细胞的腹泻儿童 (L )和粪检有白细胞的腹泻儿童 (L +)(各 11例 )粪便总DNA作模板 ,获得反映肠道菌群组成特征的ERIC PCR指纹图谱。结果 :以H、L 和L +为序 ,每类样品以独特的ERIC条带为代表的操作分类单元 (OTU)的总数分别为 5 4∶4 7∶2 6 ;每类样品ER IC图谱多样性指数范围分别为 :2 4 5± 0 14 ,2 11± 0 18和 1 76± 0 19。组内成对相似性系数累积曲线分析 :小于 0 6的CS 值在L 组占到总Cs值个数的 70 % ,在H组占 5 0 % ,而在L +组只占 30 %。结论 :腹泻儿童肠道的菌群结构多样性降低 ,粪检有白细胞腹泻个体较之粪检无白细胞腹泻个体肠道菌群结构偏离健康个体更远。  相似文献   

9.
阮亦萍 《古生物学报》1991,30(2):186-211
尼勒克陶坎-伊宁水泥厂石炭系剖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地区尼勒克县城北东。1984年夏和1985年夏,中国科学院北疆队在该剖面采集化石;1986年夏,该队承担“七五”攻关项目——加速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综合研究项目的子课题“新疆北部石炭系及其含矿性研究”,再次前往该剖面补采化石。以上3次所采的头足类化石交笔者研究,经鉴定计13属18种,含8新种。其中,鹦鹉螺类有4属6种,含5新种;菊石类9属12种,含3新种。尼勒克陶坎-伊宁水泥厂石炭系剖面(插图1)含菊石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的硅藻化石采于四川省米易县莲华公社水塘的昔格达组陆相河湖沉积层(化石的采集位置见图1)。据《四川省米易幅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报告》(1966),昔格达  相似文献   

11.
西藏北部新第三纪的鲤科鱼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正> 本文所记述的鱼类化石标本是采自西藏班戈县仑坡拉盆地。1976年,作者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曾带回部分标本。1977年,西藏地质四大队也曾赠送一些标本。由于材料不完整,作者又于1978年重赴现场进行补充采集。本文描述主要依据1978年所采的标本。这批标本采于仑坡拉盆地的长山(又名爬爬,海拔4550米)和其哇孝低(又名阿里开  相似文献   

12.
关于脊椎动物粪化石的記載与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发現与研究最多的是魚粪化石,另外也有少数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粪化石的发現。我国最早进行粪化石研究的是尹贊勳对貴州桐梓县青杠哨白堊紀地层內魚粪化石的研究。在周口店第一地点曾发現了大量哺乳动物粪化石,可惜尚未进行研究。在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发现于福建省漳浦地区佛昙群的三宝木属(Trigonostemon)一新种:漳浦三宝木(Trigonostemon zhangpuensis sp. nov. J.L. Dong et B.N. Sun)。该化石叶片呈倒披针形,基部窄,顶端渐尖;中上部的叶缘具细齿,近叶基1/3的部位全缘;叶脉为羽状环曲脉,中脉粗壮,向上逐渐变细;气孔器为无规则型,气孔呈长椭圆形,分布稀疏,无规则排列;平周壁不光滑,具褶皱。化石种与现生种剑叶三宝木(Trigonostemon xyphophyllorides(Croiz.) L.K. Dai et T.L. Wu)在叶片形态特征方面最为相似。剑叶三宝木分布在我国的海南省,基于化石种与最近亲缘现生种的生态幅基本一致的假设,漳浦地区在中新世中期的气候特征可能类似于现今海南省。化石种叶片上共划分13种损伤类型,属于6类功能性取食组,包括孔洞取食(hole feeding)、边缘取食(margin feeding)、留脉式取食(skeletonization)、表面取食(surface feeding)、造瘿(galling)和刺吸式取食(pierci...  相似文献   

14.
粪化石     
戴良佐 《化石》2008,(2):35
粪化石(coprolite)指石化的脊椎动物的排泄物,它是化石中的珍品。常见的有鱼、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粪化石。而恐龙的粪化石却不多见。恐龙专家彭光照曾在《化石》1998年第4期撰写“恐龙的粪便”一文,介绍了圣巴巴加州大学的女研究生陈卡伦在蒙大拿洛基斯博物馆实验室工作时,该馆恐龙专家霍勒尔告诉她一些他认为可能是7500万年前鸭嘴龙的粪便化石。  相似文献   

15.
从1964年起,我们整理了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产地(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粪化石,以及我国其他化石地点,如广西柳城巨猿洞里的一些同类材料。在整理工作中,清理出周口店遗址现有的粪化石,除破碎的外,约有1500枚左右。在遗址目前发掘到达的40米厚的堆积物剖面中,它们和其他化石一起,占据了从底部到上部的好几个层位,如第10层,第8—9层,第6层等。这些标本,有时密集成层,也有的是较零星的分布的。  相似文献   

16.
1984年9月江苏煤勘一队于常熟梅李镇周围钻探找煤,在镇北面的57-173号井(插图1)中出现一套厚100余米的陆相碎屑岩含煤地层,疑为古生代晚二叠世龙潭组,后经对所采植物化石的鉴定确认为中生代地层.可资鉴定的植物化石共6属10种,本文研究的就是这部分材料.据钻孔揭露,岩层的层序如下:上覆地层:象山群  相似文献   

17.
新疆西北部准噶尔盆地中生代含油地层的植物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西北部准噶尔盆地中生代的含油及含煤地层的植物化石,早于1911年为英国A.C.Seward 教授所研究,标本系苏联奥勃鲁契夫(Обручев)院士于1905—06年所采集的。发现地大都位在纬度85°北,经度45°。多数化石发现于Diam 河边的AK-djar地方。Seward 所宣布的化石名单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50年俞建章教授曾交给作者一些三叶虫标本,并嘱作者鉴定其时代。标本是俞教授在抗战期间采于桂林东北25公里的灵川县凤林山的扁豆状灰岩内。与此三叶虫同产者,尚有一些小型的漏斗贝(Chonets)及介形类。化石种类虽不多,但却保存完美。介形类化石经侯祐堂同志鉴定后有下列数种:Richterina substri-atula Hou,R.subhemisphaerica Hou 及Healdia lingchuanensis Hou 且属于上泥盆纪。作者鉴定三叶虫化石的结果,认为此三叶虫属于砑头虫科(Proetidae)且为Typhloproetus 属之一新种。Typhloproetus 一属在欧洲莱茵河区及Schlesien 或  相似文献   

19.
<正> 1975年,本文作者报道了曾属宁夏的阿拉善左旗素海图西北查干布拉格地区采集到一批早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俟后,1976年初,姜元吉、王保良和齐陶在“宁夏豪斯布尔都盆地早渐新世查干布拉组”一文中介绍了化石产地及附近地区下第三系发育的概况。本文将要报道的两种獏类化石是对上述动物群的颇有意义的补充。这些材料均采于1959年。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前言 1963年夏,笔者曾于贵州独山江寨、普安罐子窑等地测制泥盆系剖面。所采珊瑚化石已作初步研究。现将其中两新属(六个新种)记述如下。独山江寨地区泥盆系发育良好,根据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特征,可将中泥盆统作如下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