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良三倍体鲫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鱼类远缘杂交和雌核发育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改良四倍体鲫鲤和改良二倍体红鲫,两者交配制备出一种改良三倍体鲫鱼(湘云鲫2号).对改良三倍体鲫鱼的染色体数目和组型、性腺和垂体结构、外形特征、生长速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改良三倍体鲫鱼的染色体数目为3n=150,核型公式为33m+51sm+33st+33t;其精巢和卵巢在繁殖季节不能产生成熟配子,垂体超微结构显示,GTH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和分泌小球在繁殖季节没有大量排出,该特征从内分泌的角度证明了它们的不育性;改良三倍体鲫鱼具有体背高、尾柄短和头部小的优良外形特征.与三倍体湘云鲫相比,改良三倍体鲫鱼不但保留了三倍体鱼生长速度快、不育等特点,而且在体形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改良特征,是一种新型改良三倍体鲫鱼. 相似文献
2.
洱海高背鲫鱼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高背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养殖发展很快,云南不少湖泊均有分布。目前,高背鲫鱼不仅在滇池渔业上已占有重要地位,在洱海中数量亦有明显增加。为了搞清两个湖泊的高背鲫鱼是否有区别,本文着重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对二者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鲫鱼性腺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的性腺分化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温度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鲫鱼(Carassius auratus)原生殖细胞的迁移、生殖嵴形成和性腺分化,并探讨温度对性腺分化的影响.孵化后12~40 d是鲫鱼性腺分化的敏感期.从第12 d起,仔鱼分成7组,每组分别用下列7种水温中的一种培育28 d:(16±1)℃、(20±1)℃、23~25℃、(27±1)℃、(30±1)℃、(32±1)℃、(34±1)℃.其中23~25℃组是对照组.结果显示,对照组幼鱼的雌雄比例大致是1:1(1:1.07).(20±1)℃组的幼鱼雌雄比例也接近1:1(1.09:1).在(27±1)℃组,雌性率上升,为55.3%(P<0.05).在低温组(16±1)℃,雌雄比例是1:1.45,雌性率达40.8%.然而,在高温组(30±1)℃、(32±1)℃、(34±1)℃中,雌雄比例分别是6.14:1、2.51:1和2.14:1.其中(30±1)℃实验组的雌性率最高,达到86.0%(P<0.01),性腺分化趋向雌性化.研究提示,鲫鱼的性别分化属于温度依赖型.当前全球性气候变暖,以及各种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有可能对鲫鱼的性别平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鲫鱼生精细胞发育过程中拟染色体的形成和解体,以及拟染色体和线粒体的关系。在精子细胞阶段之前的各期生精细胞中都存在拟染色体。仅在精原细胞中观察到拟染色体的形成过程。拟染色体的形成方式与其它鱼类中拟染色体的形成方式相似。在生精细胞的发育过程中,线粒体的形态和数量发生变化。在初级精原细胞阶段,线粒体较大,多为球形,嵴少,基质电子密度低。随着生精细胞的发育,线粒体逐渐变小,多为长条状,嵴多,基质的电子密度升高。拟染色体形成后往往与线粒体结合。与拟染色体结合的线粒体往往解体,部分或全部的外膜和内膜破裂以至消失。线粒体解体后,其中的物质可能会转移到拟染色体中[动物学报52(2):328-334,2006]。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制备了新型隐球菌L型高渗培养基。新型隐球菌L型的特征为:革兰氏染色性改变;大小不一;能通过孔径0.8μm的滤器;电镜检查细胞壁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在高渗液体培养基中,新型隐球菌L型缓慢生长、不易回复;在高渗平板上则易回复。稳定、不稳定隐球菌L型的生化反映与其酵母型相似,但稳定L型的同化能力及尿素分解能力减弱。新型隐球菌形成L型后,其形态、培养特性及生化反映发生变异,这在菌种鉴定与临床检验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理区域鲫鱼染色体银染核仁组织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鲫鱼(Carassius auratus)—滇池高背鲫、低背鲫、方正银鲫(C.auratusgibelio)的核型及核仁组织者NORs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高背鲫来源作些初步探讨,结果如下: 1.低背鲫Carassius auratus (back low type):2n=100,22m+30sm+48t.st,NORs=4,出现于第5—6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短臂。 2.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auratus(back high type):2n=156,30m+46sm+80t.st,NORs=6,出现于第5—7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短臂。 3.方正银鲫C.auratus gibelio:2n=162,32m+52sm+78t.st NORs=4,出现于第5—6对亚中着粒染色体短臂。 相似文献
8.
濒危级生物朱鹮是朱鹮属的唯一物种。为保藏朱鹮的遗传资源并为开展其相关生物学研究提供方便的实验材料,利用采自雌、雄两只成年朱鹮的皮肤样品,成功建立了两株朱鹮的细胞系。两株细胞系的形态均为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细胞强表达平滑肌特异α-actin,表明两株细胞均来源于血管平滑肌组织;生长特性分析显示细胞增殖能力在10代以前较强,在15代以后逐渐减弱,25代以后则生长缓慢,难以生成单层细胞;染色体分析显示,两株细胞系均为正常二倍体,核型为2n=68,ZZ(♂),ZW(♀)。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朱鹮染色体的Ag带、C带和G带,并通过带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鉴别了朱鹮的性染色体。该文建系所用的皮肤组织块贴壁种植法,可以应用于其他鸟类,特别是珍稀濒危鸟类细胞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利用RT-PCR技术对我国广州地区急性性戊型肝炎病毒细胞培养分离株G93-1、G93-2、G93-3和G93-4基因组聚合酶区部分核苷序列进行检测,PCR阳性产物经纯化、克隆后测定。结果G93-1、G93-3和G93-4株病毒的这段序列完全相同,且与我国新疆暴发流行的HEV87A株及HEV代表株的同源性为100%;而G93-2株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同源性只有79.9%;但是,它与1997年厦门地区急 相似文献
10.
广州地区急性散发性HEV毒株基因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RT-PCR技术对我国广州地区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细
胞培养分离株G93-1、G93-2、G93-3和G93-4基因组聚合酶区部分核苷酸序列(4522~4761nt)进行检测,PCR阳性产物经纯化、克隆后测序。结果G93-1、G93-3和G93-4株
病毒的 这段序列完全相同,且与我国新疆暴发流行的HEV 87A株及亚洲HEV代表株的同源性为100%;
而G93-2株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同源性只有79.9%;但是,它与1997年从厦门地区急
性戊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检测的X-S1株同源性很高,达99.2%。并对G93-2株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与87A株一致。表明我国南方散发性HEV毒株的基因组存在差异,可能同时流行着两种不同的HEV基因型,但生物学性状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下丘脑分泌的十肽激素,是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调节系统互相联系的重要信号分子,对生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GnRH类似物是近年来应用最广的多肽类激素新药之一.就GnRH及其受体的结构及分布、GnRH在垂体和性腺水平调控生殖的一系列证据、影响GnRH释放的因素等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GnRH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中华鲟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料和方法 试验鱼于1983年冬天和1984年春天取自湖北省武汉市市场(长江水系),二雌一雄,体长为2.0—3.2米,体重为99—220公斤。取肾脏组织在无菌的条件下用PBS溶液进行多次洗涤后,用剪刀剪成小块,再用0.02%胰蛋白酶消化15分钟,离心分离肾细胞,进行短期培养,用0.075M氯化钾溶液低渗处理,气干法制片,吉姆萨染色。在油镜下观察、计数、确定染色体数目。然后选择分散好、形态清晰的中期分裂相做显微镜照相,将标准的中期分裂相剪下,按同源染色体配对、测量,并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其臂比和相对长度。根据Levan等(1964)提出的按着丝点的位置进行染色体的命名和分类。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冷休克方法诱导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三倍体并进行鉴定,进一步采用组织学和生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比较了三倍体黄姑鱼的性腺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受精后2.5min以3℃进行10min的冷休克处理,冷休克处理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0.31±4.49)%和(21.5±6.63)%,其受精率和孵化率显著低于二倍体对照组;(2)经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三倍体的DNA含量为二倍体的1.5倍,染色体数目为72条,而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为48条,三倍体的比例为100%;(3)三倍体的生殖腺指数显著低于二倍体,进一步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发现三倍体的精巢和卵巢发育较二倍体滞后,在12月龄时,二倍体精巢和卵巢处于Ⅴ期,而三倍体精巢和卵巢分别处于Ⅲ期和Ⅰ期;(4)三倍体精巢的dmrt1和vasa基因及三倍体卵巢的cyp19a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二倍体(P<0.05);三倍体卵巢的vasa基因表达量也比二倍体低(P>0.05)。综上结果表明:研究通过冷休克处理成功诱导了黄姑鱼三倍体;三倍体的性腺发育较二倍体滞后,育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首次报道了溜下盾螨(Hypoaspis lubrica)染色体组型及其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溜下盾螨组型为n=7,2n=14。具有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常规染色下未见明显的着丝粒。G带分析显示单倍体组有28~30条带。 对溜下盾螨的组型和分带研究以及革螨染色体制片方法进行了讨论。并首次报道了一种适合于革螨染色体研究的方法——改良气干法。 相似文献
16.
17.
福氏痢疾杆菌第4型,为我国近年来比较重要的流行菌型,国内外学者都曾进行过有关的研究报导,方纲等并进行了它的型抗原成分的分析。为了要深入了解它的生物学性状,特作进一步的研究。材料与方法实验用菌株及血清福州市分离的福氏4型菌(福氏痢疾杆菌第4型的简称,下同)55株,标准菌4a及4b各1株(来源捷克)。因子血清购自大连及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部分系自制。实验方法生化反应检查及玻片凝集试验均按一般肠道杆菌的检定步骤进行。传代试验为先把待检菌进行平板分离。 相似文献
18.
【背景】家蚕中肠型脓病是一种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病毒病,其病原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CPV),该病原抗逆性强、宿主域广,防控难度大。【目的】调查广西蚕区家蚕中肠型脓病发生情况,并研究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性、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为养蚕生产中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外观和解剖观察病症与显微镜检验相结合,调查养蚕生产家蚕中肠型脓病的发生率;采用生物试验方法测定多角体病毒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多角体病毒的外部形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多角体病毒的内部结构;采用PCR扩增和测序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广西蚕区家蚕中肠型脓病普遍存在,金城江蚕区和东兰蚕区的家蚕中肠型脓病平均发生率分别为6.06%和13.02%,最高发生率达到30.41%;分离获得2株BmCPV病原(暂命名为BmCPV-J和BmCPV-D),它们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4.88×103 PIBs/mL和1.63×104 PIBs/mL,都具有很强的致病性;2株BmCPV的形态均为六角形多角体,大小有差异,多角体直径为1.0-3.4 μm;从2株BmCPV内部结构观察到球形病毒粒子,直径为30-50 nm,有刺状突起;可以扩增出BmCPV-J和BmCPV-D的RNA复制酶基因目的片段,BmCPV-J的目的片段序列与BmCPV参考株一致,而BmCPV-D的目的片段序列与参考株有2个碱基的差异。【结论】广西蚕区家蚕中肠型脓病危害严重,该病病原感染力强、分布广,多角体病毒具有典型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特征,属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研究结果为养蚕生产中有效防控家蚕中肠型脓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两性型天然雌核发育彭泽鲫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泽鲫是一种两性型天然雌核发育群体。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雌、雄鱼的染色体数目均为166。它们的核型组成是:3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0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8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76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为238。本研究结果与其它雌核发育类型的鲫鱼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