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把采自日本、朝鲜的稻水象与采自美洲的标本比较后发现,两者不仅外部形态,而且雌虫外生殖器特征差异明显,认为亚洲的稻水象为1新种,定名为伪稻水象Lissorhoptruspseudoryzophilus,sp.n.。  相似文献   

2.
<正> 稻水象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我国农业部1986年新增订的进口植物的检疫对象。此虫是美国重要水稻害虫之一,1976年传入日本,造成严重的危害。此虫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必须引起我国水稻种植区广大植检、植保工作者的高度警惕,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止其传入蔓延,造成严重后果。 稻水象属于鞘翅目象虫科水象亚科Bagi-nae,原产美国东部原野和山林中,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栽培水稻后,成为美国重要水稻害虫,并在其它水稻种植区急剧扩散。1976年传入日本后,已造成严重危害。日本资料称,此虫1976  相似文献   

3.
周永昌 《昆虫知识》1993,30(3):135-136
<正> 稻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在我场水直播稻田的为害程度激增,重茬稻田受害特别严重,防治难度甚大,生产中亟待解决,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一、水直播稻田为害日趋严重 南通农场常年种植水直播稻2.1万亩左右,稻象甲则是我场水直播稻的重要害虫。 稻象甲在本地年发生一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旬~7月中旬。自1984年以后的3~4年中,水直播稻田的稻象甲呈几何级数递增,1988年起又连续3年保持高发状态,由原来的少数田块零星发生突然扩展到全场大面积为害。由于改绿肥茬稻为麦茬稻后,水直播稻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广东省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vzophitus生活史、越冬生境、发生规律及寄主植物和天敌种类,为这一害虫的科学防治提供指导。【方法】2019年3月-2021年4月通过实地调查、室内笼罩饲养观察和卵巢解剖研究稻水象甲在广东的生活史和越冬生境;通过对稻水象甲成虫中肠内容物进行分子检测探明其越冬过渡寄主植物;利用特征序列扩增区(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标记技术明确稻水象甲的主要天敌种类。【结果】2019年3月-2021年4月稻水象甲在广东双季稻区一年发生2代,具有越冬和越夏习性。广东稻水象甲经历一个完整世代需要(140.86±1.05)d,幼虫历期为20 d左右。广东稻水象甲以成虫越冬,越冬生境模式为稻田-过渡带(草地)-沼泽地(水草丰盛),且越冬期稻水象甲成虫卵巢存在滞育现象,发育等级Ⅰ级。稻水象甲成虫中肠内容物分子检测发现,其越冬期主要的过渡寄主植物为再生稻及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基于SCAR的PCR结果表明,游猎型蜘蛛沟渠豹蛛Pardosa laura为稻水象甲的主要天敌...  相似文献   

5.
<正> 稻茎毛眼水蝇Hydrellia sasakii Yuasa etIsitani,俗名黑稻秆蝇,日本称稻茎水际蝇,属水蝇科毛眼水蝇属,在湖北荆州地区多年来就有发生,近年发生面积扩大,初步调查分布湖北及湖南西部的丘陵稻区和部分平原稻区。在双季稻地区主要为害迟插早稻,中稻为主的混栽稻区主要为害迟插中稻和双晚苗田,各地杂交稻和杂交稻制种田受害尤为严重。被害稻株抽出的心叶成花白色的孔洞叶、破叶、断叶、半枯心,推迟水稻生育期,是苗田和本田初期的重要害  相似文献   

6.
张英健 《昆虫学报》1965,(6):613-616
水稻食根水叶甲(Donacia provosti Fair.)的为害和发生规律研究虽较早,但对幼虫形态方面的研究资料则不多见。国内为害作物的食根水叶甲类,除该种外,尚有大食根水叶甲(D.simplex Fabr.)及Haemonia sp.等数种,在形态上有加以区别的必要。有的地区甚至将食根水叶甲幼虫和稻象虫幼虫混淆,故须加以较详细记述,以便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7.
稻水象甲田间种群动态及化学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在福建省霞浦县长春镇田间种群发生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5月中旬是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迁入稻田为害高峰期,5月下旬成虫种群数量迅速降低,并有少量幼虫开始为害水稻根部;6月初是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蛹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并开始有一代成虫羽化。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0%丁硫克百威乳油、48%毒死蜱乳油、40%三唑磷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对稻水象甲成虫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效果,药后7d防效均在92.31%—100%;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15%乐斯本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施药后7d对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效90.03%—93.56%。化学综合防治示范区水稻分蘖数和株高均显著大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8.
【背景】2007年6月,云南省首次在嵩明县发现稻水象甲,为掌握其年发生世代、成虫和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越冬特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2008—2010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大桥村稻区稻水象甲的种群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每年4月初气温回升(4月气温9.0~24.1℃,均温16.1℃),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从稻田周边越冬场所迁移至稻埂或秧田取食杂草和秧苗。5月中旬,随水稻的移栽,迁移至大田为害并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取食水稻根系。6月中旬水稻分蘖期,幼虫发生量达到高峰,虫量为3.17~11.33头·丛-1;7月中下旬水稻孕穗期,也是形成土茧的高峰期,土茧量5.90~9.00头·丛-1;7月下旬—8月中旬水稻抽穗和扬花期,成虫大量出现,数量达0.21~4.85头·网-1;8月中旬水稻乳熟期,成虫逐渐迁移至稻田附近向阳坡面的田埂和沟埂上,主要集中在0~3 cm有杂草覆盖的浅土层越冬,直至翌年的4月底,最大越冬虫量98.33~266.00头·m-2。【结论与意义】稻水象甲在云南省嵩明县水稻区年发生1~1.5代;种群发生动态与水稻的生育期紧密相关,4月初越冬成虫为害秧苗,7月份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及药效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几种杀虫剂对稻水象甲的防治药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宁德市1a发生2代,双早秧田(4月下旬至5月初)、本田(5月上旬至中旬)是越冬成虫防治关键时期,田间防治以5%氟虫腈1200倍液为佳。  相似文献   

10.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毁灭性的水稻害虫,也是一种重要的检疫害虫.近年来在很多省市发生为害,且发生程度不断加重并呈扩大蔓延趋势.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稻水象甲大发生危害的情况及原因,深入分析了其发生规律,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稻水象甲是水稻的一种毁灭性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检疫性对象之一。该虫自2010年传入新疆后,其发生面积和危害呈不断加重趋势,已对新疆水稻尤其是绿色有机水稻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稻水象甲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及防治阈值的确定对其准确预测预报及化学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尚未见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的相关报道。【方法】通过田间罩笼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水稻有效穗数、单穗粒数、结实粒及产量等指标,计算得出稻水象甲在新疆的产量允许损失率及防治阈值。【结果】田间稻水象甲成虫数量与水稻有效穗、单穗粒数、结实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但与千粒重关系不显著;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虫口密度、每公顷穗数、单穗粒数和结实率相关性显著,它们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此外,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稻水象甲的产量允许损失率为1.1756%,其防治阈值为5.82头·m~(-2)。【结论】新疆荒漠绿洲稻区允许的稻水象甲越冬代虫口密度最大临界值为5.82头·m~(-2),高于此值应及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十年来,褐稻虱在我国南方稻区的爆发频率很高,水稻穗期是其盛发为害的主要世代,也是预测调查的关键时期。在采用以卵发育进度为依据的发生期预测和以卵密度为依据的发生量预测时,过去由于不明水稻穗期褐稻虱产卵转位的规律,往往很难查到卵条,因而影响预测数据的可靠程度和预报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探明水稻穗期褐稻虱的产卵部位,我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初步明确了产卵部位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简代华 《昆虫知识》1994,31(3):138-140
稻棘缘蝽CletuspunctigerDallas分布范围很广,局部危害水稻较重。原来在安徽省广德县危害水稻的蝽类主要是稻褐蝽,但近年来,稻棘缘蝽危害早稻趋势加重,甚至超过稻褐蝽,两种蝽象复合危害损失达到10%~15%,最高达20%。目前,关于稻棘缘蝽的研究报道不多,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奖。1988、1989、1991年,笔者就稻棘缘蝽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研究,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室外纱罩饲养纱罩规格有2×2×2m3和30×30×50cm3两种,前者用来观察活动规律、危害特点、越冬、世代发生期、产卵选择和取食选择;后者用于观察雌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四川省西南浅丘稻区稻水象甲成虫种群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为获取准确稻水象甲虫情调查资料和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整水稻播栽时间,错开2组试验田水稻的生育期,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法和频次卡方检验法分析稻水象甲成虫种群的空间格局及水稻生育期对空间聚集特性的影响,并对田间序贯抽样技术和抽样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不同田块稻水象甲成虫平均密度为0.48~5.83头·丛-1,分蘖期水稻田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抽穗期。稻水象甲成虫在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间呈负二项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种群密度较低时,其聚集由环境因素引起;种群密度较高时,其聚集为其自身的聚集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双对角线抽样法是稻水象甲成虫田间抽样的最佳方法,当稻水象甲成虫防治指标为1头·丛-1时,Iwao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0(n=n±1.96√2.286n,结合Kuno序贯抽样模型建立了用于田间抽样的复序贯抽样图。[结论] 稻水象甲成虫在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间呈负二项聚集分布,分蘖期水稻田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抽穗期,双对角线抽样法是稻水象甲成虫田间抽样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稻水象的卵子发生—飞行共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保平  商晗武 《生态学报》1999,19(2):242-249
1994-1996年对双季稻区稻水象甲发生消长和迁飞动态的系统研究表明,稻水象甲的飞行肌和卵巢发育随生活史的季节性变化出现兴衰交替,从而迁入迁出稻田和越冬场所,表现出典型的卵子发生-飞行共轭;春季越冬代成虫从越冬场所迁入早稻田后飞行肌消解而卵巢发育,繁殖形成一代致害种群。夏季一代成虫生殖滞育,飞行肌和脂肪体发达,绝大部分个体迁出早稻田行夏蛰并越冬;少量入秧田竿笔早稻收割时散落田内而晚稻插秧时尚未迁  相似文献   

16.
基于MapObjects的稻水象甲疫情呈报地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景】稻水象甲是我国最具危害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自1996年传人福建省以来,对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及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方法】依据1996~2008年福建省稻水象甲发生面积数据,结合GIS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以VisualBasic6.0为开发语言,Access2003为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MapObjects2.0为地图开发组件,开发了福建省稻水象甲疫情呈报系统。【结果】本系统实现了稻水象甲疫情实时呈报、基于GIS地理分布查询、专题地图制作等功能。专题地图制作和可扩展性是本系统的两大特点,用户不需要专业的GIS和计算机知识,就可以生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植物疫情呈报系统,为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疫情呈报与GIS查询服务。【结论与意义】本系统为稻水象甲的实时监测、防控工作提供了管理工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且可扩展性良好,便于基层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扬州地区,稻象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其越冬存活率免耕田>少耕田>常规耕田,肾发育的高低温临界点为38.16℃和9.84℃,最适发育温度26.52℃,有效积温117.8日度,每头稻虫产卵卵3-29粒,平均18.8粒;成虫羽化后17-31天为产卵盛期;产卵孔平均高度为4.1±1.5cm,水象下卵孔占28.6%:产卵孔与取食孔特征不同.卵期7±1.8天.成,幼虫的各群空间格局基本属密集颁布(仅x^-≤3时的成虫种群为随机分布).单季稻的为害重于双季稻;沙质土壤的发生量多于粘壤土,稻—麦(油菜)两熟制田的为害显重于稻-稻麦(油菜)三熟制田。  相似文献   

18.
稻水象甲种群增长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扣笼接虫观测稻水象甲不同接虫密度所产下代虫量。结果表明,稻水象甲种群增长具有明显密度依赖性,接虫密度X越大,代间增殖倍率Y2越低。X-Y2关系用Y2=1/(0.836 0.421X)的双曲线拟合良好。以水稻移栽后稻田成虫密度N为指标,越冬成虫存活率为S0,防治后成虫残存率为S1,则第t 1年种群密度关系可表述为:Nt 1=S0S1Nt/(0.0836 0.0421S0S1Nt)。模型参数值稳定,拟合度好,模型描述的种群增长规律与稻水象甲侵入辽宁省以来种群增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用该模型预测辽宁省不同地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趋势其准确率高,并可指导稻水象甲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9.
<正> 六十年代初,褐稻虱在我国仅是次要害虫,但以后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它是水稻穗期的暴发性害虫,一般群栖于稻株的下部,刺吸液汁,导致水稻枯萎,甚至死亡。特别是对连作晚稻为害尤为严重,常因其大发生而形成“虱烧”(hopperburn),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过去10年内,在我国台湾省的中部和南部稻区因褐稻虱造成的损失达40%。此外,褐稻虱还能传播草丛矮缩病(grassy stunt)和蓬乱矮缩病(ragged stunt disease)。随着药剂防治次数的增加,抗药性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加上褐稻虱又是一种迁飞性昆虫,其抗药性还与虫源地的防治有关。这  相似文献   

20.
小型植保无人机超低量喷雾防治稻水象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适宜新疆荒漠绿洲特殊生态环境的稻水象甲超低量喷雾技术,为稻水象甲的大面积统防统治提供新型施药技术。【方法】以小型遥控多旋翼植保无人机(UAV)为施药机械,以稻水象甲常规喷雾防效大于90%的药剂为首选药剂,开展了药剂、施药量、助剂以及施药机型的筛选试验。【结果】施药后3、7、14和21 d虫口密度高于防治指标的样地所占比例依次为35.71%、21.43%、35.71%和78.57%。30%氯虫·噻虫嗪187.5 mL·hm~(-2)防效最佳,14 d药效高达93.43%;药后21 d,球孢白僵菌3000 mL·hm~(-2)的防效最高,达84.65%。各药剂施药量与防效呈正相关。此外,UAV喷雾防治稻水象甲时,添加助剂的平均防效可提高22.29%~28.49%。【结论】在农业精准施药、绿色生产中,综合考虑供试药剂的施药量、持效期、防效和药后存活虫量,建议以30%氯虫·噻虫嗪SC和14%氯虫·高氯氟CS作为全程以UAV为施药机械防治稻水象甲的首选药剂,在稻水象甲种群发展前中期优先考虑低浓度施药量;同时,为避免UAV在实际作业中药液雾滴发生飘失和流失问题,可以考虑添加飞防助剂提升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