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韭菜迟眼蕈蚊是我国韭菜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各韭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随着北方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良好的温室环境使韭菜迟眼蕈蚊的为害愈加严重,已成为制约韭菜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80年代,分类学家正式确定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是我国韭菜根蛆类害虫的优势物种,此后,在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和防治方法等应用研究领域,有关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全面总结了韭菜迟眼蕈蚊在我国各韭菜种植区及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发生规律,详细叙述了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相关防治措施,综合介绍了韭菜迟眼蕈蚊防治方法近二十年内的研究成果,对未来韭菜迟眼蕈蚊的综合治理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危害西瓜幼苗的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红  朱芬  周兴苗  黎娜  雷朝亮 《昆虫知识》2007,44(6):834-836,F0004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et Zhang危害西瓜早春红玉幼苗的现象尚未见报道。观察记录韭菜迟眼蕈蚊以瓜类植物饲养的发育历期并进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瓜类植物饲养条件下的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发育历期与已报道的以韭菜饲养条件下的发育历期基本一致,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防治韭菜迟眼蕈蚊效果较好,保苗率达97%。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我国蔬菜生产中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高抗药性、猖獗为害、防控困难的现状,项目组对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越冬与迁飞、抗药性、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明确了甜菜夜蛾在我国各地的发生规律及发生动态,从南到北发生时间呈楔形,而发生量总体东高西低,从南到北呈中部高南北低的马鞍形。阐述了甜菜夜蛾"无卵子发生-飞行拮抗"的迁飞特性,提出了接力棒式季节性南北往返迁飞模式,初步阐明了甜菜夜蛾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迁飞路线与迁飞时间。提出并认证了甜菜夜蛾在我国的越冬区域。明确了全国各主要发生区甜菜夜蛾对10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探明了甜菜夜蛾对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风险、交互抗性、种群适合度、抗性遗传规律和抗性机理,提出了抗药性治理措施。分别在海南、湖南、湖北、上海、天津等地进行了甜菜夜蛾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环境友好型高效杀虫剂7种。掌握了马尼拉陡胸茧蜂、夜蛾黑卵蜂和淡足侧沟茧蜂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改进了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生产工艺,解决了寄生蜂和病毒规模化生产及田间释放关键技术,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改进优化了甜菜夜蛾性引诱剂配方、研发出新型诱捕装置,并投入生产应用。集成出4套农业生产轻简化实用技术,华南、华中、华北、华东地区根据当地发生特点制定了4套防控方案。在全国甜菜夜蛾主要发生区建立试验基地16个,核心示范基地29个,年示范面积总计约3800hm2,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苹果的重要入侵害虫,常造成20%~30%的产量损失,现已传入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和吉林等省区,对我国全国苹果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2009年农业部科教司批准设立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入侵生物苹果蠹蛾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郑州果树所、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以及相关省区植保部门等16单位参加。本文对该项目执行3年中在苹果蠹蛾关键生物学特性、实用监测和防治技术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总结,详细情况可通过苹果蠹蛾信息网(www.codlingmoth.net)获得。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严重为害及高抗药性的现状,在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和西南等具代表性地区开展小菜蛾灾变规律、抗性监测及治理、越冬迁飞、抗性机理及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灾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小菜蛾的年发生世代从北至南呈逐渐增加趋势,各地小菜蛾发生起始峰时间从南至北逐渐向后推移,每年不同区域有一至两个发生高峰,年度间受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素、天敌等生物因子以及耕作制度等人为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抗性监测及治理研究显示,全国5个十字花科蔬菜主产区小菜蛾对11种代表性杀虫剂都有较强的抗药性,不同药剂在全国的抗药性水平有很大差异,在华南、西南和华东十字花科蔬菜主产区抗性水平相对较高,华中和华北呈现抗性上升趋势,并根据抗性监测结果制定区域性抗性治理策略。越冬和迁飞研究证明,武汉至驻马店区域为小菜蛾的越冬北限,小菜蛾存在远距离迁移的特性,并确定小菜蛾有迁入迁出和迁入定殖两种迁飞模式。抗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对Bt制剂、阿维菌素、氟虫腈、茚虫威和丁醚脲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各药剂交互抗性普也存在差异。可持续防控技术方面,制定了适合各区域的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并在华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建立了45个示范基地,依区域不同分别示范推广具区域特色的以农业措施、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和合理用药为主的可持续防控等技术,累计印刷技术宣传手册16万份,培训各类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5.19万人次,累计示范面积近4万公顷,带动技术示范近20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专项围绕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及食品安全需求,在2008年前期行业科研专项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以抗药性治理为核心,系统深入研究了我国小菜蛾种群灾变规律、灾变机制、预测预警、抗药性监测、抗药性机制、抗药性治理策略与关键技术体系,丰富了小菜蛾种群抗药性治理的基础理论,紧密结合实际,显著提升了我国对小菜蛾的防控技术水平,并对其它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近年来严重为害及其对当家农药品种抗性急剧上升的现状,本项目在华中、华南、华东地区等代表性地区开展褐飞虱灾变规律、抗虫品种培育、抗药性监测及复配农药新剂型开发、生态治理新技术研究、预测预报技术、可持续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越南、老挝等境外虫源地及我国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地田间褐飞虱种群仍以2型为主,3型次之。田间小气候是褐飞虱逃避高温的关键因素,褐飞虱在上午气温升高时大量向温度较低的水稻基部20cm范围内转移以逃避高温,将高温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不同栽插方式对褐飞虱发生量有明显影响,手栽稻田褐飞虱发生最重,机插稻次之,直播稻最轻。不同水稻品种、N肥施用水平对褐飞虱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超级杂交稻褐飞虱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常规杂交稻,高N肥施用量促进褐飞虱的发生,且水稻品种与N肥施用量对褐飞虱发生量的影响有明显交互作用。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褐飞虱对吡虫啉有极高水平抗性(168.1~561.5倍),对噻嗪酮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4.2~33.1倍),对氟虫腈为敏感性降低到高水平抗性(2.7~67.7倍),对烯啶虫胺与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筛选出噻虫嗪、吡蚜酮、唏啶虫胺和仲丁威4种高效低毒的防治单剂。研制出3种农药复配新制剂,其中1种新制剂已获得农业部药检所正式登记,且规模化生产,2种新制剂已进入农药登记程序。精细定位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6、Bph7、Bph9、Bph15、BG1222,并找到了它们的近距离共分离分子标记。培育出高产、优质、熟期适宜、含有抗稻飞虱基因Bph14的水稻新品种广两优476。储备了一批聚合多抗稻飞虱基因的水稻亲本材料。研发出在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天敌诱集植物,增加褐飞虱卵期寄生蜂和捕食性天敌蜘蛛的种群数量的轻简化生态调控技术;研发出对褐飞虱成、若虫取食及雌成虫产卵均有驱避作用的植物提取物混配剂3种;研发出显著提高稻虱缨小蜂对田间褐飞虱卵寄生率的引诱剂1种。建立了褐飞虱环境友好防控技术集成体系,并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江西6省区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指导田间正确使用防虫网控制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本文明确了防虫网对成虫的隔离作用和对韭菜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室内测定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在不同目数防虫网制成的笼内48 h的逃出率,并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小区试验明确防虫网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控制效果。同时,通过田间单墩韭菜笼罩和小区试验验证不同目数防虫网对韭菜生长的影响。【结果】随着防虫网目数的增大,韭菜迟眼蕈蚊雌雄成虫逃出率的逐渐降低,20目网袋内雌雄成虫的逃出率接近100%,40~80目网袋内的逃出率在5%~60%之间,100目和120目网袋内逃出率接近0。田间试验证明80目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阻隔效果最好(P<0.05),60目阻隔效果效果优于40目,但差异不显著(P>0.05)。田间单墩韭菜笼罩试验发现防虫网目数大于70目不利于韭菜生长,40目、50目、60目防虫网在干燥季节促进韭菜生长,小区试验进一步验证了80目对韭菜生长不利,40目和60目对韭菜生长无影响或促进韭菜生长。【结论】40~60目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区草坪害虫的发生为害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平华  李跃忠 《昆虫知识》2003,40(6):519-522
据作者初步调查 ,2种草坪害虫 :稻切叶野螟Psaralicarsisalis (Walker)和灰翅夜蛾Spodopteramauritia (Boisduval)在上海均以幼虫在土下越冬 ,1年发生 5代 ,后期存在世代重叠现象。灰翅夜蛾虫口密度一直到 7月份都较低 ,8月份虫口密度上升很快 ,所以在上海地区第 3 ,4代幼虫为害最严重 ;稻切叶野螟的幼虫发生期比灰翅夜蛾迟 1 0d左右 ,以 9~ 1 0月份虫口密度最高。在矮生百幕达草坪中稻切叶野螟虫口密度明显高于灰翅夜蛾 ;而在高羊茅、黑麦草等草坪中灰翅夜蛾的虫口密度则远远高于稻切叶野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韭菜养根期干旱处理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种群动态的影响。【方法】通过控制浇水调控土壤含水量,调查15, 20, 25和30 d干旱胁迫下砂土和壤土栽培的韭菜中韭菜迟眼蕈蚊F1代成虫的发生量,并通过两性生命表方法分析干旱胁迫30 d对韭菜迟眼蕈蚊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论砂土还是壤土,干旱胁迫均抑制了韭菜迟眼蕈蚊F1代成虫的发生: 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数量显著下降;其中干旱胁迫30 d时,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发生量最低,壤土或砂土中的F1代成虫羽化量仅为1头,与其他干旱胁迫时间(15, 20和25 d)相比发生量差异显著。经历30 d干旱胁迫的韭菜迟眼蕈蚊F1代1, 2, 3和4龄幼虫发育历期、未成熟期、雌成虫产卵前期和总产卵前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分别延长0.82, 253, 2.82, 0.68, 6.32, 1.36和8.69 d,而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以及周限增长率(λ)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较对照组下降32.38%, 37.50%和5.13%。【结论】在韭菜养根期进行干旱处理可有效抑制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有机磷农药对韭菜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3.00kg(a.i)·hm^-2辛硫磷和2.63kg(a.i)·hm^-2甲基对硫磷来防治韭菜蓟马。3d后与不施农药的对照相比,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98.28%和98.39%;20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89.94%和94.04%.用浓度分别为15.00、18.00和21.00kg(a.i)·hm^-2的辛硫磷来防治韭蛆,3d后与不施农药的对照相比,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了80.77%、93.10%和96.98%;35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了92.44%、95.0596和96.81%.施用降解菌剂对防治蓟马和韭蛆没有不良影响,但可显著降低韭菜中的农药含量.蓟马施药防治后3d喷施45.00L·hm^-2的降解菌剂,3d后与不施菌对照相比,辛硫磷和甲基对硫磷的降解率分别为99.52%和98.83%;20d后韭菜(苔)中农药含量均检测不出.韭蛆施药防治后3d灌施75.00L·hm^-2降解菌剂,35d后不同辛硫磷施用量的降解率分别为100%、100%和99.69%.  相似文献   

12.
以‘平韭2号’为试材,以白光(W)处理为对照(CK),研究白+红(WR)、白+蓝(WB)、白+绿(WG)、白+紫(WP)4种不同光质处理对韭菜碳氮代谢、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WR处理韭菜的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CK,而WB、WG和WP与CK无显著差异,但RuBP羧化酶(RuBPCase)活性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相比,总糖含量以WR最高,WP其次,WB和WG最低.WR下韭菜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显著高于CK,其余三者均显著低于CK,其中以WB最低,但蔗糖合成酶(SS)和淀粉酶(AMS)活性均以WB最高,WR最低,WG和WP的SS活性与CK无差异,但AMS活性显著低于CK.可见,增加红、紫光比例可促进韭菜碳的同化和转化,加速糖的积累.总氮、蛋白氮含量、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以WB最高,显著高于CK,但WB下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最低,显著低于CK;WR的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含量、NR和GS活性最低,显著低于CK,GOGAT和GDH活性显著高于CK,且GDH在所有处理中最高;WG的全氮、非蛋白氮含量及GDH活性均显著低于CK,但蛋白氮含量、NR和GOGAT活性显著高于CK,WP的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呈现出与WG相同的趋势,且GS活性亦同样高于CK.说明增加蓝光、紫光和绿光可使韭菜氮代谢增强,而增加红光对蛋白质的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红光和紫光下韭菜生长较好,而蓝光则抑制其加粗生长,叶片较薄,单株生长量较低.紫光下韭菜的粗纤维含量最低,营养品质最优,因此,紫光对韭菜的生长最有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科学合理地浇灌臭氧(O3)水防治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幼虫(俗称韭蛆),明确最佳浇灌时期和使用条件。【方法】在平地覆膜环境中浇灌不同浓度(5, 10, 20和30 mg/L)O3水,调查对韭蛆的防治效果;在平地覆膜环境中不同日光强度、3种不同灌溉环境[平地覆膜、小拱棚和小拱棚+草垫]、2种不同灌溉环境[平地覆膜、小拱棚]的不同浇灌频率等条件下分别浇灌30 mg/L O3水,调查对韭蛆的防治效果;调查平地覆膜环境中浇灌30 mg/L O3水对韭菜产量和根系生长的影响;分析日光强度对不同灌溉环境中土壤温度及浇灌O3水对韭蛆的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平地覆膜条件下,O3水防治韭蛆的最佳浓度为20~30 mg/L。在平地覆膜条件下浇灌30 mg/L O3水处理中,对韭蛆的防治效果与浇灌当天的日光强度呈正相关;当日光强度超过60 000 lx时,第1天韭蛆的死亡率高达100%;日光强度低于10 000 lx时,对韭蛆无显著的防治效果;日光强度处于中间水平时,前期对韭蛆的防治效果较差,而后期防治效果逐渐增强。土壤升温效果与日光强度呈正相关,也与灌溉环境显著相关,不同灌溉环境下土壤5 cm深处的温度为:平地覆膜>小拱棚>小拱棚+草垫。小拱棚内浇灌O3水对韭蛆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平地覆膜组和小拱棚+草垫组。采取连续多次浇灌O3水有利于提高O3水对韭蛆的防治效果,而且小拱棚内韭蛆的防治效果更显著。浇灌O3水时,进水口离田埂末端的距离不能超过40 m。平地覆膜环境中浇灌30 mg/L O3水后,韭菜的株高、重量和须根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浇灌清水);韭菜植株分蘖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论】若能科学合理地浇灌O3水,既能达到防治韭蛆的理想效果,又能促进韭菜生长。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作物重大迁飞性害虫发生为害及监测预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中7种(类)迁飞性害虫发生为害概况,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上为害最为严重的害虫,发生区域涵盖我国粮食作物种植区,且存在国内外虫源交流;概述了成虫种群监测、雌蛾卵巢发育分级、翅型调查、异地预报等迁飞性害虫监测预报技术;提出了需要对迁飞性害虫成灾机理、智能化监测工具和迁飞关键路径进行研究,努力建成全国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迁飞性害虫的精准预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浅论城市害蜂的危害与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蜂害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该文综述了国内外螫人害蜂的种类、习性与危害 ,蜂毒的成分与毒理 ,被蜂螫伤者的救治及蜂害的治理方法 ,分析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城市蜂害问题 ,并提出了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云  蒋月丽  苗进  巩中军  李彤  武予清  罗礼智 《昆虫学报》2013,56(11):1359-1366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是我国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 以幼虫危害小麦正在发育的籽粒, 可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甚至绝收。该害虫具有虫体小, 滞育时间长, 为害隐蔽等特点。近些年来, 受全球气候变化、 耕作制度改变、 小麦品种更换、 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出现了北扩东移的现象。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麦区, 发生为害具有隐蔽性、 间歇性、 局部性和暴发性的特点。这种害虫的发生危害受虫源基数、 生态因子、 农业生产措施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 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且主要分布在43°N以南到27°N以北的冬小麦主产区。有关麦红吸浆虫滞育的多态性、 小麦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机理、 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天敌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未来仍需加强对麦红吸浆虫滞育的分子机制、 发生危害规律、 预测预报、 综合防治和寄主植物 麦红吸浆虫 天敌三级营养关系等方面研究。本综述可为今后了解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规律、 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