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乙酸根、糠醛、5-羟甲基糠醛、苯酚、香草酸和丁香醛等6种典型木质纤维素酸解副产物,考察它们对D-乳酸生产菌Sporolactobacillus sp.Y2-8生长及发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酚类物质抑制作用最强烈,0.25 g/L丁香醛已经完全抑制了菌体的生长和D-乳酸的发酵;苯酚和香草酸在低浓度(≤1.0 g/L)时抑制作用较小,但质量浓度达到3 g/L时对D-乳酸产量的抑制率分别为99%和70%;3 g/L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对产物的抑制率分别为60%与20%,抑制作用小于酚类;乙酸根的影响最小,10 g/L的乙酸钠对菌体的生长和发酵几乎无抑制作用;当抑制物混合时,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抑制作用更强烈。  相似文献   

2.
虎纹捕鸟蛛凝集素-I(SHL-I)的细胞凝集活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人红细胞悬液在微量血凝板上测试了 1 1种单糖对虎纹捕鸟蛛凝集素 - I ( Selenocosmiahuwena lectin- I,SHL - I)的凝集活性的影响 .测试的糖类包括 D-半乳糖 ,甲基 -α- D甘露糖苷 ,D-甘露糖 ,D-甘露糖胺 ,D-葡萄糖 ,N-乙酰 - D-葡萄糖胺 ,D-葡萄糖胺 ,L -木糖 ,L-岩藻糖 ,N-乙酰神经氨酸 ,N-乙酰 - D-半乳糖胺 .测试结果表明 ,只有 D-甘露糖胺对 SHL- I的凝集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说明 D-甘露糖胺可能是与 SHL- I专一性结合的糖基 .温度适应性实验表明 SHL- I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经 1 0 0℃处理 30 min,仍保持大部分凝集活性 .p H适应性实验表明 ,在碱性 p H环境下SHL- I的凝集活性明显下降 .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探讨冷冻和传统中药炮制方法处理的九香虫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九香虫抑癌活性组分的体内分布。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观察不同方法处理的九香虫各组分水溶液对SGC-7901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发现,炮制九香虫蛋白浓度为50和100mg·L~(-1)时作用48h对SGC-7901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3.45%和14.68%,而浓度达到200和400mg·L~(-1)时对SGC-7901细胞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抑制率为-7.94%和-82.50%;冷冻处理下九香虫不同浓度对SGC-7901细胞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该处理组蛋白浓度为50、100、200和400mg·L-1时抑制率分别为0.49%,3.82%,4.42%,39.33%。选取九香虫整虫及分解后的各部位处理组最大作用浓度比较,增殖抑制率为血淋巴腹部整虫头部。因此,冷冻处理的九香虫对胃癌细胞抑制率更高,且在该条件下九香虫的抑癌活性组分主要分布于血淋巴和腹部。  相似文献   

4.
银耳孢子多糖TF-A、TF-B、TF-C的分离、纯化及组成单糖的鉴定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用固体培养法获得的中国福建产银耳孢子(Tremella fucifromis Berk)经热水提取,三氯醋酸-正丁醇除杂蛋白、透析、乙醇沉淀,再通过DEAE-Dextran-Gel A-25柱层析分离和Sephadex G-200柱层析纯化,得到三种白色粉末状的多糖,命名为TF-A、TF-B及TF-C。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及气相色谱分析证明三者均为均一体。TF-A、TF-B及TF-C用酸完全水解,经纸层析和气相色谱分析表明:TF-A由L-岩藻糖、L-阿拉伯糖、D-木糖、D-甘露糖、D-半乳糖和D-葡萄糖组成,摩尔比为葡萄糖:甘露糖:木糖:岩藻糖:阿拉伯糖:半乳糖=1.06:1.0:0.33:0.29:0.037:0.75,TF-B及TF-C都由L-岩藻糖、L-阿拉伯糖、D-木糖、D-甘露糖、D-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摩尔比分别为:葡萄糖:甘露糖:木糖:岩藻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0.16:1.0:0.28:0.73:0.036:0.19和0.086:1.0:0.37:0.75:0.058:0.37。  相似文献   

5.
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对罗非鱼血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罗非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水温(23℃~27 ℃)对罗非鱼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浓度(1.0、2.0、3.0、5.0和10.0 μg·L-1)溴氰菊酯暴露下,罗非鱼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水温分别为23℃和27℃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分别为(2.75±0.21)和(2.73±0.26)U·ml-1,活性波动范围分别为-12.0%~13.1%和-11.0%~14.2%.水温为(25±1)℃,染毒10 d时,2.0μg·L-1以上浓度的溴氰菊酯对罗非鱼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染毒20 d时,2.0μg·L-1以上浓度的溴氰菊酯对其抑制率均超过40%;染毒25 d时,5.0 μg·L-1的溴氰菊酯对其抑制率达到最大,为62.3%.实验结果表明:水温在23℃~27℃的波动不会对罗非鱼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产生显著影响;水温为(25±1)℃时,高浓度溴氰菊酯(≥2.0 μg·L-1)会对罗非鱼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而且抑制率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氨基酸L-和D-异构体对离体小麦胚植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5种氨基酸L-和D-异构体对离体小麦胚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7 mmol.L-1浓度范围内,脯氨酸异构体均不抑制植株生长;缬氨酸和蛋氨酸的L-型严重抑制生长,D-型不抑制或轻微抑制;丙氨酸则相反,L-型无抑制作用,D-型是严重抑制类型;丝氨酸的L-型轻微抑制生长,D-型严重抑制生长。生长结果也表明,DL-异构体的抑制作用介于D-型和L-型之间。  相似文献   

7.
宋玉婕  杨从军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10):3682-3689
【背景】微生物源天然产物是新农药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目的】从土壤中分离筛选代谢产物具有除草潜力的真菌菌株。【方法】培养皿滤纸法测定分离菌株发酵液对植物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抑制作用稳定性,显微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结果】在分离的30株土壤真菌中,L-27菌株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生长抑制最显著,对根、茎抑制率分别为79.4%、67.3%。基于菌落形态、菌体显微观察和rDNA ITS基因序列分析,分离菌株L-27被鉴定为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进一步测定发现,L-27菌株发酵液完全抑制反枝苋、马齿苋、稗草的幼苗生长,对圆叶牵牛幼苗根、茎的抑制率分别为100%、77.8%。L-27菌株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和紫外光照射稳定性。发酵液在120°C加热20 min,根、茎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和73.8%;将发酵液调至pH 2.0-12.0并保持1 h,再调回初始pH值,对根、茎生长的抑制率均达100%;发酵液经紫外光照射5-240 min,抑制率分别为100%和84.3%-91.7%。【结论】分离的塔宾曲霉L-27菌株发酵液具有开发微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亮菌多糖的研究——Ⅰ.ATM3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亮菌系担子菌。分离于腐烂柳木上,经子实体分离后,进行发酵培养。菌丝用热水抽提、乙醇沉淀、去蛋白、逆向流水透析、DEAE-纤维素柱层析两次,得到白色粉末ATM3。ATM3经超离心密度梯度分析,玻璃纤维纸电泳和Sephadex G-200柱层析,证明为单一均匀成分。ATM3的比旋度为[α]_D 95.2°,不含氮,分子量145,000。用红外光谱法、~1H核磁共振和~(13)C核磁共振法证明其糖苷键为α型。经纸层析及气相层析分析,ATM3含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L-木糖和L-岩藻糖,其摩尔比为0.86;0.30:3.91:1.0:0.85。ATM3进行过碘酸盐氧化及Smith降解,证明其结构中的主要连接键型为α(1→6),并有少量α(1→3)。ATM3动物半体内肿瘤抑制率为81%。动物体内抑制率对S-180为26.6%,对HAC为37.7%。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白及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粘附、生物膜形成及活性的影响,评价其抗龋效果。方法市售白及95%乙醇浸提;纸片法、打孔法测定直接抑菌作用;液体稀释法检测MIC;结晶紫法研究亚抑菌浓度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粘附能力及生物膜总量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常态牙菌斑生物膜生长过程中及药物处理后牙菌斑生物膜中死菌和活菌的构成,研究其对牙菌斑生物膜结构和活性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观察白及药液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影响。结果白及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MIC为16~62 mg/m L;结晶紫法定量研究生物膜结果显示白及药液作用4 h对变异链球菌的粘附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8.63%~60.08%;作用20 h对生物膜总量抑制率达77.08%;白及药液作用20 h,荧光染色显示生物膜活性明显被抑制,抑制率达62.03%;梯度浓度白及药液分别作用20 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随着药液浓度增加,绿色的活菌、团块状结构减少,生物膜形成明显被抑制;扫描电镜下可见药液作用后细菌间粘性物质减少。结论高浓度白及提取液对变异链球菌有直接抑菌作用,亚抑菌浓度能抑制其粘附和生物膜的形成,进而具有抗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及GC-MS联用技术提取并分析了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Dunn)叶片的挥发油成分,并用杯碟法和Alamar blue法检测了其抑菌和抗肿瘤生物活性。从深山含笑挥发油中共分离出45种化合物,并鉴定出其中37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97.8%;挥发油主要成分有莰烯(16.575%)、β-蒎烯(15.857%)、D-柠檬烯(12.653%)、丁香烯(11.923%)、1R-α-蒎烯(6.855%)及橙花叔醇(5.199%)等。该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alococus aureus Rosenbach)和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Trans.)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浓度为100 mg.L-1,抑制率可达98.89%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三种入侵植物浸提液对桃软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三种入侵植物浸提液对桃软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紫茉莉、小蓬草、香丝草浸提液对桃软腐病菌丝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相同浓度下,小蓬草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200 g.L-1的小蓬草浸提液培养72 h对菌丝的抑制率仍达58.95%。丙酮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11种非必需氨基酸对离体植物生长的胁迫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1种非必需氨基酸对小麦、水稻等植物离体胚植株以及拟南芥、白菜等植物种子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L-半胱氨酸、L-酪氨酸和L-丝氨酸在浓度达到3mmol·L“时开始抑制植株生长,而L-谷氨酸、L-谷氨酰胺、L-甘氨酸和L-天冬氨酸4种氨基酸在5—7mmol·L^-1时才有轻微抑制作用;L-胱氨酸、L-天冬酰胺和L-丙氨酸3种氨基酸,在5.7mmol·L^-1内没有抑制作用。脯氨酸的3种异构体在9mmol·L^-1浓度下没有抑制作用发生,且还表现出有约1个生长级别(3.4cm左右)的生长促进作用。丝氨酸和丙氨酸的D-异构体在3mmol·L^-1浓度即有强烈的生长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非必需氨基酸胁迫植物的途径有多态性,这些多态性对研究植物氨基酸代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山鸡椒为植物材料,以活性追踪的方法测定了不同组分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并从中分离纯化出一种有效抗菌物质L1。实验结果表明:粗提物不同萃取相中,乙酸乙酯相的抑制作用最好,其对杨树溃疡病菌和苹果霉心病菌抑制率达到75%以上;乙酸乙酯相各个组分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组分6和组分7抑菌效果强,组分6对苹果霉心病菌抑制率达到100%,组分7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率达到100%;而对抑菌活性物质L1的抑菌活性研究中,随着L1浓度逐渐升高,对几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也依次增强,尤其是对苹果霉心病菌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在供试浓度为0.1 mg/mL时,抑制率达到100%;活性成分L1最终通过波谱学方法和文献对比确定为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  相似文献   

14.
2,4-二叔丁基苯酚对番茄叶霉病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0、0.01、0.05、0.10、0.50和1.00 mmol·L-1)2,4-二叔丁基苯酚对番茄叶霉菌及番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4-二叔丁基苯酚在叶霉菌培养的前阶段极显著地抑制了菌丝的生长,培养7d时,0.1 mmol· L-1的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40%;在田间抗病性调查期间各浓度处理均提高了番茄幼苗的抗病性,其中以0.1 mmol· L-1处理抗病性最好,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了54%;低浓度2,4-二叔丁基苯酚促进了番茄种子的萌发,增加了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和地下部鲜质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幼苗体内保护酶活性,随着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表现出抑制作用;而低浓度的2,4-二叔丁基苯酚降低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相对电导率,且随浓度增加作用强度增大;浓度为0.1 mmol·L-1时,抑制作用最强.综合分析表明,2,4-二叔丁基苯酚对番茄植株及叶霉病具有调控作用,可以确定0.1mmol·L-1为田间施加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表面蛋白在乳酸菌体外粘附和激活免疫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应用5mol/L氯化锂结合盐酸胍提取植物乳杆菌LpYZU09、干酪乳杆菌LcYZU02、鼠李糖乳杆菌LrGG、发酵乳杆菌LfYZU15及戊糖片球菌PpYZU32的表面蛋白,并分析提取物对乳酸菌粘附鼠肠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脾细胞的抑制作用及诱导增殖效应。结果表面蛋白对3种细胞粘附菌体均具有显著抑制效应,抑制作用具有细胞和菌株差异性,其中菌株LrGG表面蛋白对巨噬细胞粘附5种菌体普遍显示了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38.7%~76.0%。不同菌株表面蛋白对肠上皮细胞的诱导增殖指数为0.05~0.35,对巨噬细胞为0.05~0.42,对脾细胞为0.02~0.40,诱导效应具有菌株和剂量依赖性,菌株LrGG的诱导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四种。结论乳酸菌表面的蛋白类因子在粘附和激活免疫细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MTT法,研究南方红豆杉和东北红豆杉中的10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单体化合物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1~10(10-9~10-5mol/L)处理MCF-7细胞48和72 h后,仅化合物4在10-7、10-6和10-5mol/L浓度对MCF-7细胞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9.8%、46.4%、51.8%和43.6%、61.2%、63.2%,与紫杉醇抑制细胞增殖的活性相近,且在24~72 h范围内具有时间依赖性;化合物2仅在10-5mol/L具有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抑制率为44.4%和49.6%。因此,10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单体化合物中,仅baccatin III类化合物2、4对MCF-7细胞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4作用最强,活性与紫杉醇相近。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罗勒多糖对马铃薯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以L-酪氨酸为底物,从马铃薯中提取酪氨酸酶,以维生素C为对照,采用比色法测定了罗勒多糖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罗勒多糖在较低浓度时,其抑制作用要小于维生素C,浓度为7 g/L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与维生素C相当,之后,随浓度增加,维生素C的抑制作用下降,而罗勒多糖抑制作用继续升高,当罗勒多糖浓度为7.5 g/L时抑制率达到82.6%,远远高于同浓度的维生素C;当罗勒多糖浓度为8 g/L时,抑制作用下降,抑制率为47.8%.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新的植物源美白成份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对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 T79-3和T90-1、詹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ensenii T118-3和T231-1四株乳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效果以及抑菌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乳杆菌排除、竞争、置换3种不同作用方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株乳杆菌皆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及其粘附HeLa细胞的能力,分析发现4株乳杆菌发挥抑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有机酸,同时比较分析乳杆菌3种不同作用方式发现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HeLa细胞的抑制效果不同,其中,排除作用方式效果最好。另外,乳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乳杆菌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并逐渐达到饱和。4株乳杆菌中,T79-3粘附能力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排除作用方式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HeLa细胞作用效果较好,提示乳杆菌T79-3有可能作为益生菌防治妇女泌尿生殖道感染。  相似文献   

19.
马缨丹叶片水提物与挥发油的生物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少群  贾正晖 《广西植物》2002,22(2):185-188
研究了马缨丹 ( Lantana camara L.)叶片水提物和挥发油水溶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马缨丹叶片水溶物浓度在 0 .2 5 g FW m L- 1时 ,对所有受试植物的幼苗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浓度降至 0 .1 0 g FWm L- 1时 ,其抑制作用显著降低 ;马缨丹叶片挥发油水溶液在浓度为 1 0 0、2 0 0、30 0 μg m L- 1时 ,对受试植物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且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采用 GC/MS分析了马缨丹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鉴定了 1 9种化感物质 ,其中α-子丁香烯和β-子丁香烯为主要物质 ,分别占挥发油含量的 1 6 .2 9%、2 2 .2 9%。  相似文献   

20.
毛咀地星是一种药用蘑菇,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毛咀地星,该研究探讨了毛咀地星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抗菌和抗肿瘤活性,并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对毛咀地星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研究了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毛咀地星乙醇提取物多酚含量为10.53μg·mg~(-1),DPPH和·O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91.35和148.76μg·m L~(-1);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抱杆菌均无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在浓度为1 mg·m L~(-1)时,对燕麦镰刀菌的抑制率为36.11%;乙醇提取物在浓度为200μg·m L~(-1)时,对BG-803、NCI-H502和MDA-MB-231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8.87%、17.71%和41.23%。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到6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9(11),22-三烯-3β-醇(1)、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D-阿拉伯糖醇(3)、L-谷氨酸(4)、麦芽糖(5)和蔗糖(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