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苏琴  李玉奇 《菌物系统》1997,16(2):109-111
从甘肃省定西县豌豆田土壤中分离到的丝葚霉属一新种-甘肃丝葚霉PapulasporagansuensisS.Q.HeetD.Z.Tang,其形态特征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主模式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等模式保存在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从甘肃省定西县豌豆田土壤中分离到的丝葚霉属一新种——甘肃丝葚霉Papulaspora gansuensis S.Q.He et D Z Tang,其形态特征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主模式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等模式保存在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从甘肃省定西县豌豆田土壤中分离到的丝葚霉属一新种──甘肃丝葚霉PapulasporagansuensisS.Q.HeetD.Z.Tang,其形态特征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主模式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等模式保存在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暗色丝孢真菌一中国大陆新记录属——雅致孢属(Elegantimyces),其中拟葚孢雅致孢(Elegan-timyces sporidesmiopsis)在中国大陆首次报道。该种菌采集自海南霸王岭热带森林地表枯枝表层,根据采集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显微照相。研究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区苜蓿与小麦轮作系统根部入侵真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庆阳黄土高原地区草田轮作系统中苜蓿(Medzfago sativn)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研究材料,分别于2002年两种作物的拔节期(分枝期)、开花期、成熟期和幼苗期(第3茬分枝期)取样,分离、鉴定了根部入侵真菌,测定了分离所得根部入侵真菌对其寄主作物及另一种轮作作物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内共分离到27种根部入侵真菌,包括自小麦根系分离到26种,苜蓿侧根分离到23种,其中22种为苜蓿和小麦共同的根部入侵真菌。两种作物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中优势种明显不同,苜蓿根部最主要的5种入侵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17.0%、大孢肉座菌(Selinia sp.)15.4%、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9.5%、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6.7%及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6.6%;而小麦根部5种最主要的入侵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黑团孢(Periconia sp.)15.0%、丝葚霉(Papulaspora sp.)12.1%、多主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5.4%、丝核菌(Rhizoctonia sp.)4.0%及尖镰孢3.9%;总的真菌分离率亦是苜蓿高于小麦。苜蓿与小麦的根段带菌率均有随生长季的延长而增高的特征。在试验条件下,参试的苜蓿、小麦根部入侵真菌对苜蓿和小麦均有一定的致病力,但对苜蓿种子和幼苗的致病力强于对小麦种子和幼苗的致病力。在轮作体系中,小麦田轮作苜蓿应注意防治根部入侵真菌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分离自我国土壤的丝葚霉属和鞘格孢属的2个新种,即沙生丝葚霉Papulaspora deserticola和竖孢鞘格孢Coleodictyospora verticalispora。其中,P.deserticola的分生孢子顶生,多单生,近球形,直径23.5~35.0μm,中部形成多个暗红褐色、相互挤压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细胞,直径5~10μm,外围包被一层近无色、光滑的细胞鞘膜;C.verticalispora的分生孢子多呈倒梨形,由多个近球形的细胞组成,隔膜处明显隘缩,红褐色,光滑或略粗糙,孢身外具一层淡褐色的泡状囊膜,21.8~40.6×12.5~21.8μm。对新种与各自相似种的区别进行了详尽讨论。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藏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7.
《菌物学报》2017,(11):1483-1486
霸王岭爱氏霉和版纳葚孢是采自我国南方地区的暗色丝孢菌的2个新种。霸王岭爱氏霉的主要特征是分生孢子梗分化明显,单生,产孢细胞单芽生并产生17–24个假隔膜,115–145×15.5–20μm,倒棍棒形的分生孢子。版纳葚孢的主要特征是分生孢子梗粗大,单生,产孢细胞单芽生并产生11–25个真隔膜,215–430×12–16μm,倒棍棒形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来自中国南方地表枯枝表层暗色丝孢菌室内处理,发现中国大陆一新记录种——管形顶孢(Exserticlava vasiformis)和一中国新记录种——常春藤葚孢(Sporidesmium socium)。根据采集的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显微绘图。研究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9.
绝大多数丝孢真菌属、种主要以无性型存在,但该类真菌绝大多数属、种含有若干调控有性分化、发育及进化的基因信息,如交配型、信息素及G-蛋白α-亚基基因等,胁迫环境诱导这些真菌有性基因有效表达乃至发育为有性型,一直倍受真菌学界的关注。文中系统介绍了丝孢真菌无性型与有性型属种分类研究现状、进化分析及性别调控基因,1)分析属、种三类有性基因的多样性、异型交配基因比率、系统发育关系及有性进化潜力与趋势;2)分析属、种不同有性基因调控特性胁迫环境适应性,界定靶标基因及适宜生态因子,结合地球生境演化特性,预测属、种自然演化性别变化动态;3)分析靶标基因调控生态,阐明两性种有性基因调控生态遗传机制。综上有望解析绝大多数丝孢真菌属、种主要为无性型的本质原因,丰富丝孢真菌分类研究的理论,为真菌分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真菌分类研究的快速发展,包括检疫性真菌在内的物种分类及命名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长期被认为有且仅有申克孢子丝菌1种,现经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发现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并非仅为申克孢子丝菌,而由6个种构成。我国孢子丝菌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目前只发现了球形孢子丝菌和申克孢子丝菌,其他4种孢子丝菌尚未发现传入我国。由于这些物种之间形态差异小,但致病力、致病反应、药物反应各不形同,应加强生物安全管控和监测,防止这些有害真菌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1.
木霉属真菌的生物降解及生物转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霉(Trichoderma spp.)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粘孢菌类,是一类具有很大应用生产潜力的真菌,目前国际上已查明并命名的木霉属真菌,共计60种和2个变型,国内正式发表的木霉菌有10种,记录种名20个。木霉属真菌的生物降解、转化功能与分泌纤维素酶、葡聚糖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木聚糖酶等酶的能力相关,综述了木霉属真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底物及其他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节丛孢Arthrobotrys、单顶孢Monacrosporium和隔指孢Dactylella三个捕食线虫丝孢菌属16个菌株,对水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AG1、大豆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茄科镰刀菌Fusariumsolani和恶疫霉Phytophthoracactorum四种常见土壤植物病原真菌的菌寄生性。结果表明供试菌可以通过弹簧式菌丝圈缠绕、类附着胞结构吸附、简单的菌丝缠绕或者贴附寄主菌丝生长四种方式寄生病原菌。其中,绝大多数菌株对立枯丝核病菌有寄生作用,一些供试真菌对其它三种病原真菌有寄生现象。利用孢子液浸泡法测定了其中5种捕食线虫真菌对核盘菌菌核的寄生能力,显示有较高寄生率。  相似文献   

13.
栽培黄芩高活性内生真菌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年生栽培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茎、叶中分离出54株内生真菌,其中生长期(7月份)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出内生真菌24株,成熟期(10月)份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出内生真菌30株.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深红酵母(Rhodotorula rubra)为指示菌进行抑菌试验,发现生长期黄芩中有7株内生真菌抑菌活性较强,其中SBG5菌株抑菌活性极强;成熟期采集的黄芩中有10株内生真菌至少对1种指示菌抑制效果较好,有4株显示出极强活性.通过对17株较高活性菌株的菌落形态及显微特征观察,发现它们隶属于镰孢霉属(Fusarium Link)、小葚核属(Minimedusa Weresub & Le Clair)、枝顶孢属(Acremomum Link:Fr.)等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深圳市人民医院真菌血症病原谱。方法 收集2004‒2016年深圳市人民医院真菌血症患者血液分离的真菌,使用VITEK-2、VITEK-MS系统并结合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测序技术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2004‒2016年共发生真菌血症295例,分离296株真菌,假丝酵母菌占89.9%(266/296)。最常见前5位真菌依次为白假丝酵母菌(36.1%,107/296)、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种复合群(19.3%,57/296)、热带假丝酵母菌(13.9%,41/296)、光滑假丝酵母菌种复合群(11.8%,35/296)和菌膜假丝酵母菌(4.7%,14/296);非白假丝酵母菌占53.7%(159/296)。69.8%(206/295)真菌血症来自重症医学科(ICU)(89例)、新生儿科(33例)、血液科(30例)、胃肠外科(29例)和呼吸科(25例)。结论 假丝酵母菌是真菌血症最重要的病原菌,其中非白假丝酵母菌占比过半。  相似文献   

15.
比较常见用于黏膜真菌菌种鉴别的多种方法,探寻最佳的鉴别方法。采集230例普通人群口腔黏膜样本,分别用玉米吐温-80培养观察厚膜孢子法、糖发酵生化反应法、CHROMagar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法、ITS基因的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ITS测序菌种鉴定法,鉴别真菌各菌株。结果显示:有56例菌株至少通过1种方法检出真菌;玉米吐温-80分离培养假丝酵母菌37株;50例菌株ITS基因测序共鉴定出8个菌种,白假丝酵母菌(C.albicans)29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parapsilosis)10株,热带假丝酵母菌(C.tropicalis)5株,Candida metapsilosis 1株,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 1株,克柔假丝酵母菌(Candida krusei)1株,乙醇假丝酵母菌(C.ethanolica)1株,季也蒙毕赤酵母菌(Pichia guilliermondii)2株;CHROMagar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法鉴定出3种菌株,分别是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PCR-RFLP法检出5种菌株,分别是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季也蒙毕赤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与基因的测序鉴定一致率为91%;糖发酵生化反应法阳性标本占被检出真菌例数的46.4%(26/56)。结果表明:ITS基因的测序法可以准确鉴定真菌各个菌种;PCR-RFLP法能鉴定常见的菌种,但操作繁琐;CHROMagar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法能快速准确鉴别3种常见假丝酵母菌菌种;玉米吐温-80可以准确培养鉴别白假丝酵母菌;糖发酵生化反应法,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特异性,难以准确鉴别各个菌种。  相似文献   

16.
丝膜菌属Cortinarius是真菌界中最大的属,囊括了重要的外生菌根真菌。黏盖亚属Phlegmacium是丝膜菌属中较大的亚属,该亚属的真菌在湿润条件下菌盖表面具有黏性。本研究运用形态分类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丝膜菌属黏盖亚属的馆藏标本开展分类学研究,共发现24个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12个。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各个物种的相关信息,对中国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极端环境分离出的真菌拮抗临床病原真菌的活性.方法 选用极端环境分离出的24株真菌菌株上清液及菌丝体的提取液,来进行临床病原真菌(孢子丝菌和犬小孢子菌)的拮抗试验,采用M38-A2产孢丝状真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和E-test纸片扩散法.结果 抑菌圈直径≥1.0 cm,具有较强拮抗孢子丝菌活性的极端环境真菌有8株;抑菌圈直径≥2.0 cm,具有极强拮抗犬小孢子菌的活性的极端环境真菌有1株.两种临床菌株的拮抗试验,90%的拮抗结果相一致.结论 70%极端环境真菌菌株上清液及菌丝体提取液具有拮抗临床病原真菌孢子丝菌和犬小孢子菌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李玉  陈双林  李惠中 《菌物学报》1992,11(Z1):171-174
贫丝菌属Oligonema是由Rostafinski在1875年建立的,至今仅承认4个种,中国前此尚无记载。作者在长白山采到的这份标本,孢丝极少且短小,中部膨肿,有不甚清晰的螺纹带,具贫丝菌的特征,与已知的种明显不同,因此确认为本属的新成员,定名为膨丝贫丝菌O. oedonema,主模式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几种真菌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测定了8种真菌发酵液在5种不同浓度下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静止、静止胞萌发、附着胞形成和侵入丝形成等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真菌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致病疫霉上述各个阶段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均随发酵液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浓度为100%时,抑制作用均达到最高。其中,立枯丝核菌发酵液的抑制作用最强,浓度为100%时,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到90.4%,而静止胞萌发率仅为2.4%,附着胞及侵入丝均未见形成。  相似文献   

20.
1980—1981年先后自北京、昆明、福州等地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Sing.]上分离到一种真菌,在PDA上的培养性状与蘑菇轮枝菌(Vertieillium psalliotae Tresch.)和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Aphanocladium aranearum(Petch) Gams var sincase J.D.Chen]近 似。镜检可见其兼具上述两种菌的形态。经反复多次纯化,并挑取单孢子培养,肯定了这种真菌是纯菌。在培养基上已保存4年,形态稳定。它具典型蘑菇轮枝菌形态,而其丝枝霉型瓶梗的形成和瘪缩时间、长度、原瓶梗数量、末端瓶梗数及排列密度等,都与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有一定差异,与丝枝霉属其它种亦不同,故定为两型丝枝霉新种(Aphanocladium dimorphum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新种的形态,井对文甲所提的五种真菌及其与Engyodontium属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