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面说明     
正封面照片由武汉大学谢平教授2012年6月在从四川成都飞往西藏林芝的飞机上,拍摄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米林段.河段内峡谷宽窄相间,呈串珠状,大多为宽谷河段,林芝米林机场就位于雅鲁藏布江的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又将冰液玉桨带向藏南谷地,从空中俯  相似文献   

2.
<正>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893年武汉大学建校之初设立的自强学堂格致学部.1922年在自强学堂的基础上成立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生物学系,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生物学系之一.随着学校的变迁,生物系不断发展演变,经历了国立武昌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国立武昌大学生物学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国立武汉大学生物学系,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武汉大学生物学系.1978年,在生物学系病毒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武汉大学病毒学系.1984年,从生物学系和病毒学系中派生出武汉大学生物工程中心.  相似文献   

3.
越冬期是蜂群损失最主要的阶段.通过比较分析45个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蜂群在繁殖越冬蜂前的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寄生率和病毒感染情况、越冬表现及越冬期存活蜂群的病毒感染情况等,探究与越冬期蜜蜂健康紧密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繁殖越冬蜂前蜂群的狄斯瓦螨寄生率与蜜蜂...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作者等在1961至1962年冬季在江苏吴江县震泽公社观察小型中华按蚊卵越冬的初步结果。观察结果证实了小型中华按蚊在自然情况下以卵越冬,卵的越冬场所主要是冬季多草的茭白田。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11月2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关山水库(海拔1940m,地理坐标102°50'E,24°49'N)进行鸟类调查时,观察并拍摄到一只鹬,拍摄距离约为10m。经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该鹬为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e,系云南省鸟类新纪录。关山水库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的小型水库,但在冬季会有多种水鸟在此越冬。除了黑腹滨鹬外,在调查中还记录到白鹭、牛背鹭、池鹭、苍鹭、红嘴鸥、反嘴鹬、黑翅长脚鹬、矶鹬、白腰草鹬、金眶鸻、小、凤头、普通鸬鹚、赤麻鸭、翘鼻麻鸭、斑嘴鸭等水禽。  相似文献   

6.
1959—1960年作者等在江西、湖南等地区配合大面积防治森林害虫之际,开展了DDT等化学药剂对于不同越冬时期的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效试验。据野外观察结果,将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划分为5个时期。即越冬前活动期、越冬前期、越冬期、越冬后期、越冬后活动期。试验证明:不同化学药剂对越冬松毛虫幼虫的毒效随着不同时期和温度条件而变化。就一般论:DDT的效果,在比较低温(日均温10—20℃)时特别显著;666及敌百虫的效果,在比较高温时(20℃以上)为显著。其中尤以敌百虫为更甚。DDT对不同时期幼虫的毒效大小为:越冬后期>越冬前期>越冬期>越冬前活动期>越冬后活动期≥夏季(4-5龄)幼虫;其中以越冬后期幼虫抵抗力最弱。从原则上论这是施药的最适宜时期,从25% DDT乳剂4,000倍稀释液在越冬后期(2,3月间)施用,毒效可达92%以上,用6,000倍稀释液亦达82%以上。如用γ6%可湿性666,800倍稀释液在越冬前、后期使用,毒效可达70-80%以上。50%敌百虫乳剂在温度20℃以上时(越冬前、后活动期)毒效显著增高。此时如用5,000-6,000倍稀释液喷洒,毒效可达70-80%左右。由此,作者认为:在长江以北,每年发生2代以下的松毛虫地区,可用DDT和666稀释液在越冬前、后期进行防治。长江以南,每年发生2代以上的马尾松毛虫地区,不但可用DDT、666来防治越冬前、后期幼虫;而且在幼树林地内越冬期的幼虫亦可防治。在上述地区内,敌百虫乳剂仅适于在越冬前、后活动期或夏季幼虫期温度较高时使用。就一般论,在越冬前期施用药剂时,如能选定在寒流侵袭之前喷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用药液浸渍法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幼虫越冬前和越冬后对三唑磷、辛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等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越冬后幼虫对上述药剂的敏感性分别是越冬前幼虫的34.50、16.71、3.89、3.28、5.90和2.73倍.幼虫越冬后体内能源物质蛋白质、糖元和脂肪含量分别比越冬前降低17.10%、41.76%和30.08%;羧酸酯酶、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分别比越冬前降低62.36%、53.47%、76.19%和80.60%;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保护酶活力比越冬前分别降低18.77%、14.16%和64.02%;而幼虫体内多种农药的靶标酶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变化则相反,该酶在越冬后幼虫体内的活力是越冬前的1.41倍.表明越冬后幼虫对药剂敏感性的提高与体内能源物质含量、代谢酶、保护酶和靶标酶的活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烟草种质资源研究和基础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拍摄各类烟草种质资源的植株、叶子和花序等特性照片,以建立健全种质资源的档案。通过多年田间照片的拍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照片拍摄经验,包括拍照植株的田间设计、活动式田间背景的设计以及照片拍摄等关键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照片拍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体内抗寒物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氨基酸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等测定了不同时期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posticalisMatsumura越冬幼虫体内抗寒物质含量,结果显示越冬期较越冬初期小分子碳水化合物、血淋巴丙氨酸、甘油、糖蛋白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依次增加了105,95,210和81%;而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下降了16%,15%。据此认为越冬幼虫的抗寒物质系统为:小分子碳水化合物—丙氨酸—甘油—糖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 L.是新疆亚高山草原和林间草地重要的指示物种,本研究主要探讨西伯利亚蝗卵越冬过程中的呼吸生理变化。[方法]采用多通道昆虫呼吸系统,逐月测定越冬卵的呼吸率、代谢率和呼吸商等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并监测其环境温度变化,同时解剖蝗卵以观察胚胎发育进度。[结果]越冬过程中,蝗卵的呼吸代谢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高低顺序为越冬前期越冬期间越冬后期。越冬前(8—10月)和越冬期间(11—2月),同阶段各月份之间的呼吸代谢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越冬后期(3—4月)呼吸率和代谢率显著升高(P0.05)。越冬前蝗卵的平均呼吸商为0.66,说明其代谢底物主要为脂质;越冬期间蝗卵的平均呼吸商为0.80,表明其代谢底物除脂质外还有部分糖类参与;越冬后期,呼吸商显著升高(P0.05),平均值为1.01,表明其呼吸代谢底物主要为糖类物质。早期胚胎发育主要发生在越冬前期,此时头、胸、腹和附肢等结构已分化完全;越冬期间胚胎发育停滞;越冬后胚胎发育迅速恢复。[结论]越冬过程中,西伯利亚蝗卵的呼吸代谢水平与胚胎发育进度密切相关。为适应胚胎发育需要,蝗卵通过调节呼吸代谢水平及代谢底物来调整其生理状态,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从而顺利越冬。  相似文献   

11.
<正>斑头雁(Anserindicus)主要繁殖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西部,少部分繁殖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北部地区,越冬于中国西南部、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地区(Joost et al. 2010)。根据越冬地的隔离性,可将斑头雁分为4个独立的越冬种群,即印度次大陆越冬种群、缅甸越冬种群、西藏越冬种群以及云贵高原越冬种群(刘冬平等2010,Takekawa et al. 2013,Joost et al. 2014,Liu et al. 2014)。  相似文献   

12.
红褐斑腿蝗的耐寒能力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测定过冷却点的方法研究了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 (Stal))在不同季节的抗寒能力,并就虫体含水量、粗脂肪、总蛋白和总糖等成分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及其对过冷却点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红褐斑腿蝗的过冷却点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依次为秋季种群((-23.1 ± 0.2 )℃)< 越冬后种群((-19.3 ± 0.1) ℃)< 夏季种群((-4.0 ± 0.1) ℃).含水率在生长期极显著高于越冬期,越冬初期和越冬后期变化不大,说明红褐斑腿蝗在越冬准备期已排出了体内多余的游离水.越冬后蝗虫体内总糖含量和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越冬初期,说明蝗虫在越冬时主要靠消耗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物质来维持体温,体内的营养物质消耗极大,导致越冬后过冷却点显著上升.含水率和含脂率在两性间差异不显著,雌性蝗虫的总蛋白含量在夏季种群略高于雄性,越冬期显著低于雄性,可能与雌蝗孕卵过程中动用了大量营养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青干河峡谷鸳鸯越冬生境选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影响动物生境选择的水、食物、隐蔽物和干扰等因子对2010年11~12月在青干河首次发现的62只越冬鸳鸯新的越冬地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三峡水库蓄水至175m,长江支流青干河尾水段面积扩展及其他适宜水环境条件为越冬鸳鸯提供了良好生境;青干河及两岸分布的陆生植物及水生动植物为鸳鸯越冬提供了一定食物来源;两岸茂密的植被为鸳鸯陆上及水面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隐蔽条件;人为干扰的负面影响较小成为鸳鸯越冬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越冬前后对低温的耐受性和低温生存对策。【方法】采用热电偶法测定了日本龟蜡蚧雌成虫越冬前(10月)、越冬期(1月)及越冬后(4月)的过冷却点和冰点;采用生理生化方法测定了其体内的水分、脂肪、甘油、总糖、糖原以及海藻糖的含量。【结果】日本龟蜡蚧越冬期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低,分别为-13.74℃和-10.13℃,与越冬前(分别为-13.30℃和-9.95℃)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越冬后的(分别为-11.88℃和-7.12℃)。体内含水量在越冬期最低,为11.28%,显著低于越冬前(28.84%)和越冬后(29.60%)的含水量。脂肪含量在越冬前和越冬期较高,分别为86.38%和85.77%,且显著高于越冬后的(77.63%)。甘油含量在越冬前、后和越冬期均无显著差异。总糖含量在越冬前和越冬期均显著高于越冬后的。糖原含量在越冬前、越冬期和越冬后分别为4.03,5.45和1.76μg/mg,三者差异显著,越冬后糖原含量显著降低。海藻糖含量在越冬前最高为14.72μg/mg,显著高于越冬期(6.85μg/mg)和越冬后(7.92μg/mg),但越冬期和越冬后差异不显著。【结论】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日本龟蜡蚧在越冬前后、越冬期的抗寒能力及与抗寒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为正确评价日本龟蜡蚧低温适应性、预测地理分布和种群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雅安地区蚊类越冬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炎 《四川动物》1992,11(1):32-33
1955年至1984年对四川雅安地区25种蚊类越冬情况作了初步调查,结果发现以成蚊越冬者6种;以成、幼虫越冬者1种;以成虫及卵越冬者2种,以幼虫越冬者4种,以幼虫及卵越冬者1种;以卵越冬者2种;无明显越冬期,冬季仍能繁殖发育者9种,各蚊种的越冬情况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泰安地区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抗寒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松阿扁叶蜂越是松树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其幼虫在松林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虫的抗寒能力影响翌年的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用NTC-TD热敏电阻 数字电表法研究了越冬幼虫的过冷却能力并调查了越冬场所、龄期、死亡率等。结果表明: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随外界温度的高低而变化。4、5、6龄越冬幼虫平均过冷却点依次由越冬初期的-19.3℃-、20.3℃-、21.6℃降至越冬期的-22.5℃-、24.8℃-、23.1℃,冰点依次由越冬初期的-12.8℃-、12.9℃-、12.1℃降至越冬期的-14.1℃、-16.8℃-、15.3℃。从越冬期进入早春出蛰期后,随着温度的回升,过冷却点也随之升高。调查林间越冬幼虫龄期表明,4龄、5龄、6龄皆有,以5龄为最多,占53%;越冬幼虫以山坡中部和顶部土壤瘠薄处虫口密度较小,分别占28.6%和29.3%,山坡基部土层较厚处密度较大,占42.1%;越冬幼虫在树冠内的分布,以南部方位最多(27.0%),东部方位(26.3%)和西部方位(25.6%)略少,北部方位最少(21.1%);调查幼虫死亡因子,以真菌感染致死最多,占总死亡数的42.4%,细菌和其它因子分别为28%和29.7%。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尖吻蝮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难以安全越冬的问题 ,在黄山地区对尖吻蝮的自然越冬进行了数年的调查 ,陆续观察了 2 3个越冬洞穴的结构。初步总结了尖吻蝮自然越冬的生态 ,并用数据和图示方式较详细地报道了尖吻蝮自然越冬洞穴的构造 ,介绍了人工饲养过程中保证尖吻蝮安全越冬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尖吻腹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难以安全越冬的问题,在黄山地区对尖吻腹的自然越冬进行了数年的调查,陆续观察了23个越冬洞穴的结构。初步总结了尖吻腹自然越冬的生态,并用数据和图示方式详细地报道了尖吻腹自然越冬洞穴的构造,介绍了人工饲养过程中保证尖吻腹安全越冬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游草是褐飞虱越冬的转主寄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水稻褐飞虱Nlaparvata lugens Stal越冬寄主的研究,目前国内一致认为,水稻和普通野生稻OrgzaSativa f.Spontanea是褐飞虱安全越冬的主要寄主,并将它们作为褐飞虱安全越冬的生态指标。但对游草Learsta hexandra Sw.能否成为褐飞虱越冬寄主,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报道褐飞虱可以卵在当地游草上越冬到现在,仍然众说纷云,争论不休。对于游草是不是褐飞虱越冬寄主,本人认为:在翌年有水稻作为交替食料的地区,褐飞虱当年可以卵在当地游草上越冬,游草作为越冬的转主寄主,但不能成为褐飞虱连续完成一个世代的越冬寄主。  相似文献   

20.
中华蜜蜂群体越冬及数量动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2003年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群体越冬及数量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蜂越冬蜂团中心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日变化同步,伴随着歪李石群群势下降,越冬蜂团中心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增大,蜂群越冬稳定性下降。旧法饲养比新法饲养中蜂蜂群越冬稳定性强.秋季培育适龄越冬蜂的蜂群,工蜂腺体处于发育初期,越冬期蜂群群势下降率低,越冬安静,饲料消耗率低,越冬稳定性强,幽王断于提高了适龄越冬蜂数量和质量,蜂群内年龄组配在不断变化。在新法饲养中蜂季节性管理中,必须采取培育适龄越冬蜂并适时幽王断于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