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97-2006年中国城市建成区有机碳储量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城市区域碳排放的增加,城市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城市碳排放和碳储量的估算是城市碳循环研究的基础.本研究利用统计资料,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1997-2006年中国城市建成区有机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997-2006年,中国城市建成区总有机碳储量呈上升趋势,由0.13 ~0.19 Pg C(平均值为0.16 Pg C)增加到0.28 ~0.41 Pg C(平均值为0.34 Pg C);建成区有机碳密度由9.86 ~ 14.03 kg C·m-2 (平均值为11.95 kg C·m-2)增加到10.54~15.54 kg C·m-2(平均值为13.04 kg C·m-2).建成区的有机碳主要储存在土壤中,其次是建筑物和绿地,居民有机体的碳储量可忽略不计.1997和2006年,土壤、建筑物、绿地和居民有机体在总碳库中的比例分别为78%、12%、9%、1%和73%、16%、10%、1%.  相似文献   

2.
从气候地带性和地理区域分布两方面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固碳能力,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固碳的影响和森林固碳估算不确定性的原因进行综述.据估算,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652~927 Pg C,固碳能力达到4.02 Pg C·a-1.各气候地带森林碳储量表现为热带最大(471 Pg C),寒带次之(272 Pg C),温带(113~159 Pg C)最小,固碳能力表现为热带(1.02~1.3 Pg C·a-1)最大,温带次之(0.8 Pg C·a-1),寒带(0.5 Pg C·a-1)最小;各地理区域森林碳储量表现为南美洲(187.7~290 Pg C)最大,其次是欧洲(162.6 Pg C)、北美洲(106.7 Pg C)、非洲(98.2 Pg C)和亚洲(74.5 Pg C),而大洋洲(21.7 Pg C)最小,固碳能力为南美洲热带(1276 Tg C·a-1)和非洲热带(753 Tg C·a-1)较大,其次是北美洲(248 Tg C·a-1)和欧洲(239 Tg C·a-1),而东亚(98.8~136.5 Tg C·a-1)较小.为进一步减少森林生态系统固碳估算的不确定性,今后应综合运用连续长期观测技术、样地清查、遥感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字土壤制图技术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的土壤属性空间分布信息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精度。本研究以河南省济源市南山林场为研究区,以地形因子为预测因子,利用模糊C均值(FCM)聚类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土壤厚度和土壤砾石含量进行数字土壤预测制图,基于数字制图结果实现土壤有机碳密度预测制图和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结果表明: 基于数字土壤制图方法得到的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4.24 kg·m-2,其预测图的平均误差(ME)为0.08 kg·m-2,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80 kg·m-2,均方根误差(RMSE)为5.03 kg·m-2,与传统类型方法相比,预测结果的精度和稳定性更高,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最终估算得到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08×108 kg。基于数字土壤制图技术仅采用少量土壤样点即可实现较高精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制图和储量估算,且能表征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提供了新途径,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之一,对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浙江省1∶5万土壤数据库,对浙江省277个土种0~100 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进行估算,分析了全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以及各主要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和分布.结果表明: 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值主要集中在5~10 kg·m-2;山香灰土有机碳密度最高,为52.80 kg·m-2,清水砂最低,为1.82 kg·m-2;红壤和水稻土土类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两者之和占浙江省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63.8%;浙江省土壤总面积为100784.19 km2,土壤有机碳储量为875.42×106 t,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为8.69 kg·m-2.通过叠加数字高程模型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密度随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均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碳储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纯子  吴洋洋  倪健   《生态学杂志》2014,25(11):3099-3109
以典型木荷-栲树群落、含苦槠的木荷-栲树群落、含杨梅叶蚊母树的木荷-栲树群落、披针叶茴香-南酸枣群落、枫香-马尾松群落、黄毛耳草-毛竹群落6种群落类型样地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汇总,采用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法,研究了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组分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野外调查的6种群落类型中,含苦槠的木荷-栲树群落碳储量(12113.92 Mg C)和碳密度(165.03 Mg C·hm-2)均最高,披针叶茴香 南酸枣群落碳储量最低(680.95 Mg C),其碳密度为101.26 Mg C·hm-2.各群落类型中,常绿树种的碳储量均显著高于落叶树种,其碳密度范围分别为76.08~144.95和0.16~20.62 Mg C·hm-2.各群落类型的乔木层各组分中,植株干的碳储量均最高.各林分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碳储量最高,为23092.39 Mg C,占天童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81.7%,碳密度为126.17 Mg C·hm-2.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植被总碳储量为28254.22 Mg C,碳密度为96.73 Mg C·hm-2.  相似文献   

6.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城市土壤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城市化对城市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野外调查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对深圳市0~10、11~20、21~30cm深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碳含量、密度及分布特征进行实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深圳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0~3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介于0.72~40.52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0.27~13.36kg·m-2.(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介于1.56~71.88g·kg-1,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0.18~7.05kg·m-2之间;11~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介于0.59~36.79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0.09~4.5kg·m-2,21~3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介于0~12.90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0~1.78kg·m-2.(3)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城市建设用地与闲置土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很低.(4)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以改变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贮存与分布.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湿地碳储量及碳汇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潮间带的特殊的湿地森林,在防风固田、促进淤泥沉积、抵御海啸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和保护海岸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全球约有红树林152000 km2,占陆地森林面积的0.4%,我国约有230 km2.热带红树林湿地的碳储量平均高达1023 Mg C·hm-2,全球红树林湿地的碳汇能力在0.18~0.228 Pg C·a-1.影响红树林碳储量和碳汇能力的主要因子除了植物种类组成以外,气温、海水温度、海水盐度、土壤理化性质、大气CO2浓度及人类干扰等均有着重要作用.红树林湿地碳储量、碳汇能力的研究方法以实测法为基础,包括异速方程、遥感反演和模型模拟等.研究红树林湿地碳储量及碳汇能力,有利于深入认识红树林湿地碳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对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种植下土壤有机碳库和固碳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猪粪(PM)、稻草(RS)对双季稻集约化种植下30年期间(1981-2010年)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平衡施用处理(NPK)的SOC、颗粒有机C(POC)和KMnO4氧化C(KMnO4C)组分高于化肥非平衡施用处理(NP和NK);猪粪、稻草与化肥(NK+PM、NP+RS和NPK+RS)长期配合施用处理的SOC、POC和KMnO4 C组分显著增加.连续种植30年60季水稻后,猪粪与NK配施处理0~45 cm土层的SOC(84.71 t C·hm-2)、POC(8.94 t C·hm-2)和KMnO4 C(21.09 t C·hm-2)数量最高,其次是NPK+RS处理;NK+PM处理(485 kg C·hm-2·a-1)的固C量最高,其次是NPK+RS处理(375 kg C·hm-2·a-1).化肥与猪粪、稻草配施处理SOC的固C效率(CSE)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处理;施肥处理POC的固C效率(0.4%~1.2%)低于KMnO4C(3.0%~8.3%).采用腐殖化常数值(h)和Jenkinson方程的衰减常数(k)可以预测不同处理2010年的SOC储量,通过Jenkinson方程可以计算维持1981年的SOC储量水平所需要的C投入量(AE).双季稻种植下,长期连续施用NK+PM、NP+RS和NPK+RS处理的SOC含量增加是由于年C输入量高于AE所致.在南方亚热带双季稻种植区,化肥与猪粪、稻草长期配施将促进水稻土有机碳的固定.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植被不同退化程度样地(未退化CK、轻度退化SD、中度退化MD及重度退化HD)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上植物、凋落物、根系和土壤有机碳,研究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HD外,不同退化程度湿地地上植被碳储量为99.58~205.64 g·m-2,根系(0~40 cm)碳储量为56.96~754.37 g·m-2,地上、根系碳储量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显著下降,土壤容重随退化程度加剧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植被退化湿地各层土壤容重均大于对照样地,而凋落物碳储量为17.29~35.69 g·m-2,CK和MD均显著高于SD;不同退化程度湿地土壤0~40 cm碳储量为7265.06~9604.30 g·m-2,且MD>CK>SD>HD,土壤有机碳储量CK和MD显著高于SD、HD;植被-土壤系统的碳储量为7265.06~10389.94 g·m-2,各样地大小顺序为CK>MD>SD>HD,有机碳主要储存于土壤中,占湿地总碳贮量的90%以上,说明适度干扰有利于发挥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十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规律,在广泛收集资料和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广州10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在108.35~151.85 t C·hm-2,其中乔木层碳密度在10.85~48.86 t C·hm-2,0~60 cm土壤层在87.74~99.01 t C·hm-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大气流向植被层的碳流量为4.41~9.15 t C·hm-2·a-1,植被层流向土壤层的碳流量为0.74~2.06 t C·hm-2·a-1,土壤层流向大气层的碳流量为3.94~5.42 t C·hm-2·a-1,即系统从大气净吸收碳在0.47~4.97 t C·hm-2·a-1之间.各种林分的净系统生产力不同,阔叶林大于针叶林,混交林大于纯林,天然次生林大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1.
孙成  江洪  周国模  杨爽  陈云飞 《生态学杂志》2013,24(10):2717-2724
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研究了我国亚热带(浙江)毛竹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分析了毛竹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量(RE)和生态系统总交换量(GEE)的变化.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毛竹林各月的NEE均为负值,7月最大,为-99.33 g C·m-2,11月最小,仅-23.49 g C·m-2,其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各月CO2通量平均日变化差异明显,9月最大,为-0.60 g CO2·m-2·s-1,1月最小,为-0.30 g CO2·m-2·s-1,且在NEE正负转换的时间点上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全年RE呈单峰型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夜间RE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全年NEE、RE和GEE分别为-668.40、932.55和-1600.95 g C·m-2·a-1,NEE占GEE的41.8%.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毛竹林的固碳能力极强.  相似文献   

12.
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其有机质含量是估算碳储量的基础数据,也是评价土壤碳汇功能的重要指标.利用2009年8月采集的凉水自然保护区激光雷达(LiDAR)数据和55块固定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结合偏最小二乘算法,反演森林表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格局,提取并筛选出与土壤有机质分布相关的变量,分析并确定变量(强度、点数、高程、坡度和坡向)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关系,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模型并检验.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强度、点数和高程3变量呈极显著相关(r分别为0.765、0.423和0.475);基于此3变量的预测模型对研究区域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结果可靠(精度83.3%,R2=0.725,RMSE=1.955).研究区林缘和郁闭度较小林分的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00 g·kg-1;大部分区域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0~150 g·kg-1,少部分区域为150~318.4 g·kg-1.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1月-2012年10月,采用涡度相关法对北京市八达岭林场4年生针阔混交人工林的碳交换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观测期间,该森林生态系统在7、8月为碳汇,其余月份均为碳源,净碳释放量与吸收量分别在4月和7月达到最大.生态系统净生产力为(-256±21) g C·m-2·a-1,其中生态系统呼吸为(950±36) g C·m-2·a-1,总初级生产力为(694±17) g C·m-2·a-1.生态系统呼吸与10 cm深度土壤温度呈较好的指数关系,其温度敏感性系数(Q10)为2.2.在5-9月,白天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表观量子效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0.0219~0.0506 μmol CO2·μmol-1),生态系统最大光合速率和白天平均生态系统呼吸强度与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此外,7、8月饱和水汽压差与土壤含水量对白天生态系统净碳交换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宜宾39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人工采伐形成的不同大小林窗为对象,研究林窗对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团聚体组成以>2 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占团聚体总量的51.7%~78.7%.>5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活性有机碳含量相关性最高,且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较高,是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特征团聚体.马尾松林窗形成后,土壤总有机碳及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普遍降低,但1225 m2林窗有机碳储量略高于林下;总活性有机碳含量仅225和400 m2林窗较马尾松林下高,总活性有机碳储量225、400、900和1225 m2林窗较马尾松林下高,其余面积林窗低于林下.这表明合适的林窗面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积累.林窗大小显著影响到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其中,1225 m2林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最高,活性有机碳储量也较高,且团聚体组成较好,是比较适宜的林窗面积.  相似文献   

15.
研究集约经营时间为5、10、15、20 a山核桃林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天然混交林改造为山核桃纯林并经强度经营后,林地土壤有机碳(T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显著下降,但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增强.与天然山核桃 阔叶混交林(0 a)相比,经过5 a的强度经营,TOC、MBC、WSOC含量分别下降28.4%、34.1%和53.3%,20 a后分别下降38.6%、48.9%和64.1%,土壤有机碳组分中的芳香碳、酚基碳和羰基碳比例提高,芳香度提高了23.0%.山核桃的强度经营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0、5 a与10、15、20 a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差异显著,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在0、5 a与15、20 a间差异显著.林地土壤TOC、WSOC、MBC、AWCD、H和E等6个指标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尕海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11年7月,研究了甘南尕海典型湿地(草本泥炭地、沼泽湿地、高山湿地和亚高山草甸)土壤剖面有机碳分布及其储量.结果表明: 4种典型湿地土壤容重平均在0.22~1.29 g·cm-3;草本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其平均值(286.80 g·kg-1)约为沼泽湿地、高山湿地和亚高山草甸的2.91、4.99和7.13倍.各类湿地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草本泥炭地>亚高山草甸>沼泽湿地>高山湿地,以0~10 cm剖面的密度最大;各类湿地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波动性变化;草本泥炭地、沼泽湿地、高山湿地和亚高山草甸的土壤有机碳均存在0~10和20~40 cm两个明显储碳层;其0~6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369.46、278.83、276.16和292.23 t·hm-2.尕海湿地4种类型湿地0~60 cm土壤的总有机碳储量约为9.50×106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