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2月到2002年7月,对湖北省梁子湖黄颡鱼的胃部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发现4种寄生蠕虫,即:黄颡前驼形线虫(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杜父鱼驼形线虫(Camallanus cotti)、黄颡刺盖线虫(Spinitectus gigi)和河鲈源吸虫(Genarchopsis goppo),本文主要报道了黄颡前驼形线虫的频率分布,以及河鲈源吸虫的季节动态和频率分布.黄颡前驼形线虫的感染率为96.70%,平均丰度为21.59±23.37,方均比为25.29,与负二项分布拟合不成功(p<0.001),没有发现表示"宿主年龄-寄生虫丰度"之间关系的凸形曲线,寄生虫丰度与宿主年龄和体长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x,y=0.3038,p<0.001;Rx,y=0.3938,p<0.001);河鲈源吸虫的感染率为48.61%,平均丰度为2.45±5.44,方均比为12.09,与负二项分布拟合成功(p=0.29),其"宿主年龄-寄生虫丰度"之间的关系呈凸形曲线,并且伴随着聚集度的下降,感染丰度与宿主年龄和体长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x,y=0.1694,p<0.001;Rx,y=0.2449,p<0.001).河鲈源吸虫感染的高峰期发生在春季、晚秋和初冬,各月份间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都有显著的差异(G=93.4>χ20.05[17]=27.58;F=16.7,p<0.001).寄生虫本身的生活史模式可能是引起河鲈源吸虫显著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黄颡前驼形线虫发生和成熟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寄生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胃、肠中的黄颡前驼形线虫(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的成熟和感染丰度的季节动态。从2001年2月到2002年7月的18个月中,对来自于湖北省梁子湖的900尾黄颡鱼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线虫的感染率除在2002年1月比较低(32%)外,其他月份都在90%以上,且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G=16.9620.0517=27.58);平均丰度也是在2002年1月较低(0.46),其他月份都高于6.32,但感染丰度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F=12.58>F0.0117,882=1.98)。在对黄颡前驼形线虫雌虫成虫的三个阶段(成熟期、怀卵期和怀幼期)和雄虫成虫的季节变化分析中发现:该线虫的生命周期为一周年;处于成熟期的雌虫在2-3月达到高峰,怀卵期雌虫在5-7月达到高峰,怀幼期雌虫则在6-9月达到高峰。因此推测:雌虫从第一期幼虫发育到成熟期(显隐前期)可能需要5-6个月,成熟期到怀卵期需要4-5个月,怀卵期到怀幼期需要1-2个月;第一期幼虫的释放应该在秋季,第三期幼虫的感染主要发生在晚冬和早春。本文还讨论了引起黄颡前驼形线虫在黄颡鱼中高感染率和高感染强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81年7—8月,对神农架关门河流域,海拔500—1600米河段,进行了鱼类调查(图1)。收集鱼类共计19种,其中有6种是湖北省鱼类的新记录(表1)。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武陵山地区的鱼类寄生线虫调查工作中,发现一种毛细线虫,经研究,为一新种,定名为岁新毛细线虫,新种(Neocapillariaphoxinisp.nov.)。根据其特征,为此建立一新属──新毛细线虫属。  相似文献   

5.
鱼类寄生毛细科线虫-新属新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武陵山地区的鱼类寄生线虫调查工作中,发现一种毛细线虫,经研究,为一新种,定名为岁新毛细线虫,新种(Neocapillaria phoxini sp.nov.).根据其特征,为此建立一新属──新毛细线虫属.    相似文献   

6.
1979年11月和1982年11月作者先后在广东省儋县白马井和福建省晋江沿海对海产鱼类寄生蠕虫进行了采集调查,在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的胃中发现寄生线虫5条,其中成虫4条,童虫1条。经分析鉴定,该虫系琴拍科Quimperiidae Baylis,1930肠突线虫亚科Omeiinae sobolev,1949中的一新属新种,定名为双髻鲨新肠突线虫Neoomeia sphyrnae。模式标本保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吴波  王莹  周波  宋昭彬 《四川动物》2014,(3):460-465
2012年1~12月,对南广河四川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在8个采样点共采集标本333尾,经鉴定为32种,隶属3目7科23属。结合访问调查和相关资料,南广河历史上共有鱼类92种,隶属6目14科63属。南广河鱼类种类较多,以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为主,但目前分布的种类已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丹江口水库马口鱼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2004年8月到2005年11月在丹江口水库调查的847尾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肠道内共获得寄生蠕虫14种,其中线虫7种,复殖吸虫4种,棘头虫2种,绦虫1种。该寄生蠕虫群落以广谱性寄生虫为主。杜父鱼驼形线虫(Camallanus cotti)、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卡斯杆咽线虫(Rhabdochona cascadilla)和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hynchina motomurai)为群落的核心种。研究结果表明,寄生蠕虫群落随着马口鱼的体长和食性的改变而发生显著的变化。群落核心种的感染强度与马口鱼体长呈显著相关关系。种间相关性分析表明群落结构呈非随机组合,种间感染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同时群落种间关系受到马口鱼的体长和食性以及季节变化的显著影响。马口鱼肠道寄生蠕虫群落在宿主较大个体或夏秋季节中更容易形成显著的种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广西河池地区鱼类资源调查及两支流的鱼类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4年至2008年间,对广西河池地区的柳江水系和红水河水系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依据实际调查,并结合以往文献记载,这两水系中分布的鱼类共有185种,分别隶属于9目21科107属。较以前调查,新增种类21种,包括1新属19新种。柳江水系分布的鱼类共有134种,分别隶属于8目19科88属。其中,鲤形目鱼类的种类最多,鲈形目鱼类次之,鲇形目鱼类第三,其他目的鱼类种类相对较少,仅1—3种。红水河水系分布的鱼类共有157种,分别隶属于8目20科101属。其中,鲤形目鱼类的种类最多,鲇形目鱼类次之,鲈形目鱼类第三,其他目的鱼类种类相对较少。红水河水系的鱼类多样性较柳江水系丰富,其主要原因为红水河流经区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河流众多而且流域面积广,水量充沛。  相似文献   

10.
南洞庭湖沅江段为我国重要通江湖泊洞庭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其鱼类资源现状,于2013年8月—2015年12月期间对南洞庭湖沅江段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12 962尾,经鉴定共计66种,隶属于7目13科44属,鲤形目占调查区域鱼类种类的69.70%,鲇形目和鲈形目次之。区系分布主体以地理位置所处的华东区为主,兼有华南区、华西区、北方区和宁蒙区的区系组成部分,华东区特有种占总种数的24.24%。栖息习性以湖泊定居型为主,占总种数的80.30%;食性以杂食性为主;栖息水层以底层为主;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32,均匀度指数(J)为0.55,相较洞庭湖其他湖区处中等水平。调查结果相较历史调查记录出现种类数大幅减少、经济鱼类小型化、洄游型鱼类减少的现象,呈现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1.
福建几种鱼类寄生线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鱼类寄生线虫,过去徐锡藩(1933)、伍献文等(1941、1942)、李淑颖(1941)、伍惠生(1956、1964)、汪溥钦(1975、1976、1981)等,先后曾有记载。近年来我们在福建进行动物资源调查中,检查一些鱼类,获得我国过去未报告的线虫有6种,分隶于4科6属,其中有1新属5新种。兹报告于后。标本保存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鲤形目鱼类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2009年4月,在贵州省荔波地区进行的调查和对保存于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标本整理中发现4种鱼类,均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ea,经鉴定认为是贵州省新纪录,保存于贵州师范大学鱼类标本室.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江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南端.2007年11月和2008年5月,对保护区鱼类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保护区内野生淡水鱼类共计16种,隶属于4目8科15属,以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主,多为山区溪流小型鱼类.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低海拔处鱼类种类较高海拔处丰富;其多样性在时间上夏季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北京海淀区2个苹果园和2个葡萄园根际捕食线虫真菌2年的季节性变化调查,共分离到199个捕食线虫真菌菌株,隶属3个属16个种,Arthrobotrysdactyloides分离频率最高,其次是A.oligospora,A.conoides和Stylopagesp.。捕食线虫真菌的数量在晚春夏初最丰富,秋季次之,冬夏最少。通过统计分析,捕食线虫真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温度线性相关,而与线虫总数S形相关,与土壤湿度和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鱼类杆咽线虫六新种(旋尾目:杆咽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杆咽科(Rhabdochonidae Skrjabin,1946)线虫,主要是鱼类寄生虫,少数寄生于两栖、爬行和哺乳类,最近Kumer et Gupta(1979)在印度的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中,亦发现有杆咽线虫Rhabdochona gondae。本科线虫在鱼类中感染率很高,Lackard et al.,(1975)在美国检查306个鲑鱼(Salmo trutta),杆咽线虫感染率达99.4%。我们于1976年在福州检查20条日本鳗鲡,闽江杆咽线虫感染率占4%。虫体侵入肠粘膜为害,影响鱼体生长发育,阻碍养殖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捕食线虫真菌在北京地区果园中的季节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海淀区2个苹果园和2个葡萄园根际捕食线虫真菌2年的季节性变化调查,共分离到199个捕食线虫真菌菌株,隶属3个属16个种,Arthrobotrys dactyloides分离频率最高,其次是A.oligospora,A.conoides和Stylopage sp.。捕食线虫真菌的数量在晚春夏初最丰富,秋季次之,冬夏最少。通过统计分析,捕食线虫真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温度线性相关,而与线虫总数S形相关,与土壤湿度和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台湾海峡鱼类寄生线虫种类记述Ⅱ(线虫纲:旋尾目,蛔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1996年3月-1998年2月间在台湾海峡浅滩渔场捕获的鱼类中发现的寄生线虫种类报告第2部分,其中报道2新种,即横带髭鲷印带巾线虫Indocucullanus hapalogenyusi sp.nov.和菱鸢鲛翼蛔线虫Aliascaris aetoplateae sp.nov.。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鱼类对潮间带水域的利用,2010年5月、8月、11月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水域进行了插网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出现28种鱼类,隶属于10目16科,鲤形目种类最多,其次为鲈形目;群落优势种为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e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可以分为河口定居鱼类、海洋偶见鱼类、降海洄游鱼类、溯河洄游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淡水鱼类6种生态类群,其中河口定居鱼类和海洋洄游鱼类占据明显优势。对调查水域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和春夏季差异显著,鮻、中国花鲈、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是对季节差异贡献最大的3种鱼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鱼类群落主要受到海洋洄游鱼类的影响,而秋季主要受到河口定居鱼类的影响,这2种鱼类的幼鱼在不同季节利用潮间带水域索饵肥育可能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梵净山及邻近地区鱼类资源的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了解梵净山及邻近地区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2001–2003年对这一地区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鱼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本调查设立了19个调查点,共采集鱼类标本3614号,经鉴定为85种(亚种),分属5目14科61属。除胡子鲇(Clariasfuscus)为外来种外,其他均为土著鱼类。海南拟餐(PseudohemiculterHainanensis)、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omeiensisomeiensis)和福建纹胸鱼兆(Glyptothoraxfukiensisfukiensis)为本地区土著鱼类新记录种。鱼类组成以鲤形目鲤科为主体,并以适应急流生活的鱼类占多数,小型野杂鱼类所占比例较高。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鱼类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分别属于长江上游鱼类区系成分和长江中下游区系成分。结果还表明这一地区土著鱼类物种数呈下降趋势,其中鲤形目鱼类物种数减少较多。导致该地区土著鱼类物种数下降的原因是酷渔滥捕和水域生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的平鳍鳅科鱼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平鳍鳅科鱼类是分布于东南亚山溪急流中的一群小型鲤形目鱼类,在我国的广东省曾有过零星记载。为编写动物志的需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生物系于1976和1977年,对广东省的平鳍鳅科鱼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经整理共有8属16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8个新种或新亚种,现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