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研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医学事业发展的阶梯,科技引领着医学探究生命的本质,通过对各种疾病的根源、机制、发生、后果进行研究,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佳途径,为人类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医学科技创新使医学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培养了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普遍注重教育方法的革新,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医学高等院校,本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重视与科研相结合。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针对医学院校本科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针对长期以来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主要依靠零散的课外科研活动、受众面窄、没有系统性课程教学及其相关制度保障、致使对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明显乏力低效这一共性瓶颈教学问题,自2002年起,汕头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在“科教相辅相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等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倚重汕头大学医学院“医者之心”系列课程与书院育人文化之特色,发挥汕头大学的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均拥有本/硕/博/博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之优势,联合其他相关专业教学团队,在建立充分体现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内涵,覆盖医学本科5年全过程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历经20载的不懈努力,补充修善,成功构建了“3+X”模式,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所谓“3”意指对医学生的“全人培养”、“全程培养”和“全方位培养”。所谓“X”意指针对“3+X”模式运行效能的若干个验证性维度,主要包括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大赛、国际大学生学术研讨会,由医学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等。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成效十分显著,为有效解决上述共性瓶颈教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有重要借鉴价值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院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之一。本文归纳了国内外导师制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与意义,并结合学校实际,阐述了导师制实施的关键问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开展了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科研导师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的"工匠精神",并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科研导师还将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扩大受益面.科研导师制的实施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本文还探讨了科研导师制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学教学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对于激发学生科研潜能、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安徽中医学院本科生参与微生物学教研室教师科研为例,分别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显微系统化是指将各种显微镜融合并统一利用,联合操作,所用程序一体化、规范化、统一化和数字化。显微系统化通过系统化管理,在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中实施。实行显微系统化,可突破显微镜本身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能够进一步完善科学、高效的科研培训计划模式,对从感性方面培养大学生理解科研的概念和建立科研思维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首倡的"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作为一种有效尝试,经过40年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始秉承这一思路,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lan,简称SRTP),被普遍认为是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并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科研素质[1].从2007年底开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经成为"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对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生 《微生物学杂志》2008,28(2):111-112
介绍如何通过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尝试:结合自身科研实例授课;注意介绍学科前沿动态;重视原理的发现证明过程;开展研讨性课堂教学讨论;引导学生课外研究性阅读;组织工厂参观学习。  相似文献   

9.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指导思想。面对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医学卫生人才的历史任务,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中,如何重新整合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改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的主要问题。几年来,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纳与传授 一般来说,创新活动是以“求新”为起点的。随着新科技革…  相似文献   

10.
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传统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建立微生物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综合动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食品微生物学优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食品微生物学优质课程建设的经验和体会.为提升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抓好网络教学资源和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优化课堂教学体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高校留学生教育迅速发展,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留学生教学能力亟待提高。根据我校青年教师的发展特点以及留学生教学现状,我们通过组织精彩示范课、教师系列培训等活动以及加强基础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提高青年教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探讨了研究生课程"代谢工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从建设"在线更新和主动展现"课件形式实现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创设对课程核心内容进行主题讲授和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模式进行课堂研讨会(Seminar)的教学模式,以及实施以笔试加综合能力考核的考核方法等,以强化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高校承担着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其中,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简称“三生”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农业高校“三生”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待加强、学生自主选修空间需扩大、实践教学要强化等问题。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提出新时代加强“三生”专业建设的举措,如加强情怀教育、重构课程体系、推进协同育人、加强师资建设、建立质量文化等,以培养高素质的“三生”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实用性强.紧密结合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和人民健康需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文章介绍了围绕医学微生物...  相似文献   

16.
妇幼机构四大保健部设置,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新妇幼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中提出,其目的是解决妇幼保健管理、认识和定位的误区,各妇幼保健机构在落实四大部设置中存在的困难。文章以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部制改革为例,寻求探索解决地市妇幼保健机构实施四大保健部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周凤娟  谢文美  王强  赵小荣 《遗传》2015,37(9):945-950
医学遗传学课程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学团队在多年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实践中,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构建了“教学、实践、科研、临床”四位一体的医学遗传学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临床应用”四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用社会实践补充教学,科学研究提升教学,临床应用促进教学。“四位一体”教学体系为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有机整合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实施几年来,课程建设收到了良好效果,学科团队科研水平、社会声誉、医疗服务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区域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依据.基于GIS软件平台,采用区域综合实力与空间可达性分析方法对冀中南区域发展潜力进行了空间定量分析,采用生态环境敏感性方法对研究区发展的生态约束进行定量评价,进而借鉴损益分析法,构建了由发展潜力和生态约束构成的潜力-约束模型,并通过相互作用判别矩阵,得到不同发展理念下的建设用地适宜性情景方案.结果表明: 研究区综合实力与空间发展潜力均呈首位分布,且点轴发展模式明显;生态环境敏感性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空间规模具有重要影响.潜力-约束模型重新构建了区域用地发展适宜性的评判原则与方法,能够较为科学地实现区域综合发展潜力的空间栅格化,获取研究区未来用地的发展趋势和空间布局,可以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是实现区域“精明增长”与“精明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陶芹  吴业  陶宇  陈公太  欧维新 《生态学报》2022,42(21):8690-8701
如何管控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等国土重要生态空间中的存量建设用地和耕地,是目前业界争论的焦点问题,而是否该退出、怎么退出、有何影响,则是值得学界重点探讨的科学问题。以昆山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框架识别其国土重要生态空间,在分析重要生态空间与其现存建设用地、耕地的冲突特征及影响因素基础上,多情景模拟并评估重要生态空间中耕地和建设用地不同退出方式下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特征。研究表明:(1)占全域不足1/4的重要生态空间中,现存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水域周边,且以耕地占用冲突为主。(2)重要生态空间中耕地和建设用地退出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特征,整体上生态保护情景能够有效地缓解服务间的权衡关系,但过度生态保护并不是最合适的;需权衡好不同国家既有政策之间关系,在保护中要避免"一刀切"问题。此外,研究尝试探讨了重要生态空间中现存用地斑块退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未来还可就围绕退出斑块的面积阈值、空间配置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响应规律展开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