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荷兰鸢尾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察荷兰鸢尾在福州地区引种栽培的适应情况,并分析种球大小对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荷兰鸢尾能很好地适应福州地区露地栽培,生长发育正常,种球繁殖率平均达5.6倍;种球的质量(g)与周径(cm)比值(X)的大小对开花影响甚大。用作切花的商品球以X ≥ 2为宜。  相似文献   

2.
冷藏对郁金香种球复壮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郁金香种球经低温冷藏后种植,其植株子代球的收获量明显高于常温下贮藏后种植的植株,收获的更新球的单重和周径(分别为25.0g和12.0cm)明显大于常温贮藏的种球(单重和周径分别为21.0g和11.0cm),其植株从基部起第2张叶片的面积(103.9cm^2)也明显大于后者(85.6cm^)。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叶面积和更新球的大小、单重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苜蓿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种植密度作为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会造成植物对于光照、水分和养分的竞争。为研究种植密度对苜蓿生长与产量的影响,在日光温室环境下,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设置25、100、400、800、1 500、2 000株·m~(–2),共6个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的种群密度和生长状况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各处理播种后15天的平均种植密度分别为25、100、373、745、1 255、1 938株·m~(–2);随着紫花苜蓿的生长,除了低密度(25、100株·m~(–2))处理没有发生植株数量的变化外,其余4个密度处理植株数量均有所减少,即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疏,至第二茬收获时(播种后第187天)种群数量分别减少为297、571、759、839株·m~(–2)。植株个体的株高、基径和分枝数量随着现存密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个体生物量与现存密度的关系满足竞争密度效应的幂函数关系,即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紫花苜蓿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然而,随着密度的增加,地下生物量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蚯蚓数量及生物量时空动态的影响,选择昆明城市森林、疏林及苗圃等3种土地利用类型为对象,研究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并分析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引起土壤理化环境变化对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蚯蚓密度,总密度大小顺序城市森林(59 ind·m~(-2))城市苗圃(24.7 ind·m~(-2))城市疏林(15 ind·m~(-2)),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蚯蚓生物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蚯蚓密度及生物量湿季显著大于干季,这种季节变化与土壤水分动态密切相关;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不同土层蚯蚓密度及生物量均表现为城市森林城市疏林城市苗圃;0~5 cm土层蚯蚓密度及生物量显著高于5~10及10~15 cm土层,这种垂直变化与土壤水分、有机质及全氮沿土层的变化紧密相关;蚯蚓密度与土壤含水率、p H及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蚯蚓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改变蚯蚓栖息的土壤环境,从而显著影响蚯蚓数量及分布,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城市森林能够维持较高的蚯蚓数量。  相似文献   

5.
2005年9月30日~10月8日在凉水保护区,通过野外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调查松鼠(Sciurus vulgaris)和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的贮点特征,初步估算了主要生境内的贮食密度和贮藏量。松鼠贮点的平均大小为(3·02±0·11)粒,平均深度为(2·67±0·08)cm;星鸦贮点的平均大小为(3·21±0·22)粒,平均深度为(2·73±0·15)cm。松鼠、星鸦的贮点大小和深度均无显著差异。原始红松林内的贮食密度和贮食量最大,这和松鼠的贮食行为密切相关。保护区内贮食动物的贮食总量为(11876757±812304)粒,其中松鼠的贮食量为(8686312±683360)粒,星鸦的贮食量为(3190444±410377)粒。动物的贮食行为是影响红松天然更新的重要因子之一,对红松的天然更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普洱市周边地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云南普洱市周边地区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更新形成的针叶林及茶园等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野外调查及土壤种子库的萌发实验,探讨其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大小、物种丰富度和组成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扰强度与频度不同导致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种子库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存在较大差异,土壤种子库密度大小顺序为:针叶林(248.67±116.86)粒·m-2>针阔混交林(186.00±43.27)粒·m-2>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107.33±16.48)粒·m-2>茶园(51.67±10.17)粒·m-2;茶园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要显著低于其他类型。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种子库生活型组成差异极显著,主要以草本植物组成,以菊科与禾本科占优势;针阔混交林的草本植物种子密度最多,非森林的原生物种是草本植物的主要组成;针叶林外来物种的种子密度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是其主要组成。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较低,其大小顺序为: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0.175)<针阔混交林(0.176)<针叶林(0.215)。  相似文献   

7.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固定-半固定-流动沙地被黄河分洪区划分为:消落带水淹区段和未淹区段以及原生植被(对照)样带,通过萌发法对3个区段实地采样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数量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黄河分洪区消落带内土壤种子库对地上植被形成的保障能力和未来植物群落结构演替趋势,为黄河分洪区地表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3个区段土壤种子库储量存在显著差异,种子库密度未淹区段(733粒·m~(-2))对照样带(609粒·m~(-2))水淹区段(176粒·m~(-2))。(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种子库密度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水淹干扰强度、水淹时间和水淹频率的增加,表层0~5cm土壤种子库密度呈减小的趋势。(3)水淹区段土壤种子库物种分属4科10属10种,未淹区段分属5科14属14种,对照样带分属5科15属15种;其中藜科、禾本科为优势科,且3个区段土壤种子库均以一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表明种子库对地表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片的繁衍、更新和演替的贡献率很小。(4)与对照样带相比,水淹区段土壤种子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降低,但未淹区段表现出了升高的趋势,且水淹区段和未淹区段相似性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土壤等不同组分与大气CO_2交换特点,利用中型同化箱(40cm×40cm×2Ocm)及红外CO_2分析仪装置对北京山区典型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Koidz.)林草本层净光合作用、土壤释放CO_2及林外(高出林冠2m)与林内(低于林冠2m)大气CO_2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夏季及秋季大气CO_2浓度分别为(323±10)μmol·mol~(-1)和(330±1)μmol·mol~(-1);在一天内连续24h的测定中,大气与林内CO_2浓度的差值最大时可分别达-46和-61μmol·mol~(-1)。夏季草本层净光合强度为(2.59±1.05)μmol CO_2·m~(-2)·s~(-1),是秋季((1.31±0.39)μmol CO_2·m~(-2)·s~(-1))的2倍;夏季土壤呼吸释放CO_2的强度明显高于秋季,分别为(5.18±0.75)μmol CO_2·m~(-2)·s~(-1)和(1.96±0.57)μmol CO_2·m~(-2)·s~(-1)。土壤释放CO_2强度与地面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关系式为Y=-0.8642 0.3101X(r=0.7164,P<0.001,n=117)。大气CO_2浓度的低值及草本层光合强度高值约出现在14:00左右;而在夜间土壤释放CO_2强度增加,表现为大气CO_2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9.
伊犁河谷苦豆子植冠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果实成熟后在植冠宿存延迟释放种子,是沙生生境植物的一种适应性性状。以分布于新疆霍城县荒漠草原内的野生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调查了野生苦豆子的植冠种子库的大小、种子活力、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及其脱落动态。结果表明:在3月上旬,苦豆子植冠宿存种子的规模为271±124粒·m~(-2);其中,完整种子达144±138粒·m~(-2),构成了苦豆子的植冠种子库;对种皮进行机械破损后,植冠种子库的种子发芽率达76.98%±11.89%,种子活力指数保持在72.44±39.01;苦豆子生殖株植冠种子库种子宿存的时间长达9个月,可以在较长时间范围内有效补充土壤种子库,并与土壤种子库共同执行种群更新和群落演替的繁殖体供应库的功能。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苦豆子的繁殖生态学特性,解析其在伊犁河谷恶性蔓延的生物生态学机理,为伊犁河谷草原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文山百合的离体培养及其试管籽球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文山百合(Lilium wenshanense L.J.Peng et F.X.Li)。2材料类别种球鳞片。3培养条件(1)诱导及增殖培养基:MS 6-BA 0.5 mg·L~(-1)(单位下同) NAA 0.5 白糖30 g·L~(-1);(2)结球培养基:MS NAA 0.1 白糖60 g·L~(-1) 活性炭300 mg·L~(-1)。以上培养基均附加琼脂5.5 g·L~(-1),pH 5.8。培养室温度为24~26℃。诱导和增殖培养时光照10h·d~(-1),光照强度30~40μmol·m~(-2)·s~(-1);结球培养时全黑暗。  相似文献   

11.
在对深圳市道路绿化普查的基础上,设置各类型分车带标准地37个,对分车带的物种状况、层次结构、配置模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道路分车带绿化植物物种丰富,达125种;配置模式多样,达9种;常绿阔叶植物占绝对优势,四季常绿;观花植物比例适中,花开不断。从不同生活型植株数量构成看,在30 m~2绿地面积内乔(株)∶灌(株)∶地被(m~2)∶绿地(m~2)=3.1∶2.4∶15.5∶30.0,乔木密度过大。研究提出,可通过增加乡土植物、色叶植物及观花地被植物的比例,合理减少乔木的株数并适当增加灌木用量来优化分车带群落结构,充分表现地方特色和城市风貌。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1—2015年在锦州地区开展的玉米分期播种试验资料,确定了玉米初始总干物量(TDWI)、比叶面积(SLA)、出苗时叶面积指数(LAIEM)及发育参数,并采用试错法确定出其他生理参数。利用相关系数、相对误差以及均方根误差验证模型对发育期、叶面积指数(LAI)和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模拟性能来评价所确定参数的适应性。结果表明:80%花期的平均模拟误差为1.25 d,而75%成熟期的平均模拟误差为3.47 d,LAI和总地上生物量(TAGP)模拟值对实测值的解释能力分别达到0.8412和0.8945;模型模拟性能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和播期差异,在干旱年较差,2012年(土壤水分适宜)和2015年(干旱) LAI和TAGP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 38 m~2·m~(-2)、9. 40 kg·hm~(-2)和0. 44 m~2·m~(-2)、22. 65kg·hm~(-2);模型性能随播期的偏离而下降,4月30日(适播期)与5月20日播期LAI和TAGP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 30 m~2·m~(-2)、15. 19 kg·hm~(-2)和0. 43 m~2·m~(-2)、25. 66kg·hm~(-2)。本研究将为东北春玉米作物模型参数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的入侵给山东省沿海防护林的生物多样性及乔木更新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揭示其繁殖特性和扩散机制, 在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下由林缘至林内60 m设置5个梯度, 采用机械布点法对垂序商陆的结实量、种子雨分布和扩散格局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1)垂序商陆的结实量与种子雨量由林缘至林内逐渐减小, 分别为2 273-1 846和1 382-621粒·m-2, 不同空间种子雨密度占结实密度的60.80%-33.64%, 平均为49.52%, 人为搂割及动物取食是种子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2)种子雨始于9月中旬, 林缘种子雨的发生早于林内, 种子雨的平均强度由林缘至林内逐渐减小, 在10月下旬和12月中旬各有一次种子雨高峰, 最大强度分别为32-4和59-5粒·m-2·d-1; 3)种子雨由林缘至林内散布范围逐渐减小, 同时随距母株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其中最大散布距离与加权平均距离分别为210-180 cm和94.32-63.03 cm, 整体加权平均距离为81.00 cm。表明垂序商陆种子雨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对预测其扩散潜力及群落结构组成趋势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青山垸退耕地不同水位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退耕地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是评价受损湿地生态恢复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洞庭湖典型退田还湖区——青山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水位及湿地土壤(0~2、2~5和5~10 cm)种子库的大小、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 青山垸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指数以及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系数沿低-中-高水位梯度呈“V”型变化.常淹区种子库密度最高,为(36943±5207)粒·m-2,偶淹区最低,为(18618±6977)粒·m-2,洪淹区居中,为(30572±5329)粒·m-2;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系数(Sorensen系数)为常淹区(0.76)>洪淹区(0.53)>偶淹区(0.41).种子库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沿土壤剖面呈递减趋势,但不同水位的递减幅度存在差异.种子库密度、物种丰富度以及地上植被与湿地种子库的相似性系数沿水位梯度呈规律性变化,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波动和植被的物种生活型组成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作为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会造成植物对于光照、水分和养分的竞争。为研究种植密度对苜蓿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在日光温室环境下,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 设置25、100、400、800、1 500、2 000株·m -2, 共6个种植密度, 对紫花苜蓿的种群密度和生长状况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 各处理播种后15天的平均种植密度分别为25、100、373、745、1 255、1 938株·m -2; 随着紫花苜蓿的生长, 除了低密度(25、100株·m -2)处理没有发生植株数量的变化外, 其余4个密度处理植株数量均有所减少, 即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疏, 至第二茬收获时(播种后第187天)种群数量分别减少为297、571、759、839株·m -2。植株个体的株高、基径和分枝数量随着现存密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 个体生物量与现存密度的关系满足竞争密度效应的幂函数关系, 即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紫花苜蓿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然而, 随着密度的增加, 地下生物量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查阅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1989—2006年)和Web of Science(1985—2006年)中发表的土壤种子库研究文献,按《中国植被》划分的29个植被类型对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和研究方法等数据进行归类总结,共采集到14个植被类型的238个样地信息.结果显示:研究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及获得的种子库密度和丰富度数据差异巨大.所有研究中采样时间以4和10月最多;样方面积介于78~10000 cm2之间,样方数量介于2~480之间;10 cm×10 cm 和 20 cm×20 cm是最常用的采样方式;总采样面积介于600~500000 cm2之间,并以1000~10000 cm2为最多.土壤种子库密度值变化范围在8 粒·m-2(沙漠)~ 65355粒·m-2(热带雨林的次生林)之间,物种数变化范围在1(温带草原次生光碱斑)~74(热带季雨林)之间,同一植被类型下的变异也相当大.热带的季雨林和雨林的密度值和物种数显著高于温带的针叶林;而人工林的密度和物种数量大于农地,农地又大于裸地.草原、荒漠和草甸的物种数量相对较少.未来的土壤种子库研究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扩展,并重点加强重要生态系统的土壤种子库长期定位研究以及种子库对策研究,特别是应将这些研究与植被群落的演替、更新和恢复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应加强对不同植被类型的种子库采样、检测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13年和2014年5—7月,在新疆阜康地区,对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巢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繁殖密度进行了调查,对影响其巢址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麻雀在研究区内为优势鸟种,平均种群繁殖密度为299.8±163.6只·km~(-2);其中,在白杨(Populus tomentosa)防护林中的种群繁殖密度最高,达491.9±87.8只·km~(-2);家麻雀在研究地区巢址的空间分布距离指数I=4.77,为集聚分布格局;农田、防护林带以及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的巢址分布对家麻雀巢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巢址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影响家麻雀巢址分布格局的主要生态因子是食物资源利用和种间巢址竞争。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子午岭油松林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动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黄土高原区子午岭不同林龄(18a、29a、40a、54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及天然林(约75a)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松种子雨一般从每年9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底结束,种子雨降落历程与林龄大小有关,种子雨发生时间和降落高峰期有所不同.不同林龄的油松种子雨强度不同,种子雨总量大小顺序为:40a人工林((489 9±8.64)粒· m-2)>29a人工林((346.8±7.45)粒· m-2)>54a人工林((327.1±8.13)粒· m-2)>天然林((146.9±5.25)粒· m-2)>18a人工林((78.1±2.72)粒· m-2).种子雨总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约40a时达到高峰,种子雨活力也以40a时最高.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种子库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8a人工林种子库最小,40a人工林种子库最大.从种子雨降落到次年4月,5种林分土壤种子库总量下降了42.34%~53.59%,空粒种子增加了26.72%~48.69%;从4月到8月份种子腐烂率由10.28%~13 62%增加到57.25%~63.28%.动物的搬运、取食和种子腐烂死亡是种子库损耗的主要因素.土壤种子库中的油松种子主要集中在枯枝落叶层,其次为0~2cm层,2~10cm层种子最少.到8月中旬,土壤中98.26%的油松种子都已丧失活性.不同林分下油松幼苗的密度差异较大,40a人工林下幼苗最多,其余依次为29a人工林、54a人工林和天然林,18a人工林下的实生苗极少,幼苗死亡率极高.在一定龄级范围内,人工林结实能力和更新潜力随林龄增加而增加,40a时更新潜力最大.虽然有大量种子下落,但由于种子大量损耗和幼苗死亡,通过环境筛作用而最终可以成熟的个体数量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9.
从北京门头沟收集入侵植物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的种子,在北京顺义区休耕地上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实验。通过引入不同数量的豚草种子:5、10、20和40粒·m~(-2),研究不同繁殖体压力对入侵初期豚草出苗、定殖和种群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繁殖体压力大小对豚草成功定殖样方比例有显著影响,其中繁殖体压力达到20粒·m-2后所有样方均成功定殖且第二年种群继续扩大;种子引入第二年样方内豚草幼苗数和定殖植株数均显著高于第一年(P0.05);第一年有1~3株豚草成功定殖的样方即可基本满足第二年豚草种群的维持,第二年成功出苗5~237株,定殖4~97株。以上结果表明,小批量豚草种子的传入即具有较大的入侵风险,且传入种子数量越多,风险越大;豚草在只有少数几株成功定殖的情况下就有极大可能产生足够多的种子以满足种群的维持和扩张。因此,在豚草的防控工作中,应加强对豚草种子的检疫,并且重视豚草新分布区零星植株的及时清除。  相似文献   

20.
2010-2012连续两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百农矮抗5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宽幅播种(播幅8cm)种植方式下不同带间距7cm(KF7)、12cm(KF12)和17cm(KF17)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比较,宽幅播种群体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光截获量、相对湿度、成穗数、生物量和产量较高,而冠层开度和温度较低;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宽幅播种成穗数和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条播,成穗数分别增加4.8%-16.4%和8.9%-21.0%,产量分别提高2.96%-15.94%和4.09%-14.23%。宽幅播种下随带间距增大,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光截获量、湿度及成穗数降低,而冠层开度和温度升高;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以KF12最高,KF7最低。综合分析,宽幅播种下12cm带间距处理的小麦冠层结构合理,微环境适宜,产量最高,可作为该种植方式的适宜带间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