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燕  杨颖  玄晓丽  王永飞 《广西植物》2011,31(1):124-128
以"油青60天"和"四九-19"2个菜心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菜心下胚轴气孔特征、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在2年内随不同发育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菜心种子萌发后第3天,下胚轴表皮上已有椭圆形或狭长形的气孔分布;菜心下胚轴普通表皮细胞为长条形,排列紧密."油青60天"和"四九-19"下胚轴的平均气孔密度均先下降后上升,分别在第...  相似文献   

2.
以6个对玉米粗缩病(MRDV)表现不同抗性的玉米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粗缩病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感病后, 各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 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下降幅度表现为感病品种〉中抗品种〉抗病品种, 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表现为抗病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青农105’除外)。对病情指数与各生理指标变化幅度的相关分析发现, 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的下降幅度与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 除‘青农105’外的5个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幅度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 品种对粗缩病的抗病性与感病后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有关; 品种抗性越强, 感病后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下降幅度越小, 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硅对菜心炭疽病发生、菜薹形成及硅吸收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浓度硅(Si)对菜心进行处理, 研究了Si对菜心炭疽病发生、菜薹形成及Si吸收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Si对菜心炭疽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并存在基因型差异;感病品种2.5 mmol·L-1和抗病品种0.5 mmol·L-1Si处理对炭疽病菌的抗性最强,病情指数最低,菜薹产量最高.Si对菜心品质也有明显影响,不同浓度Si处理可促进感病品种的叶绿素、粗纤维、Vc的合成,并诱导可溶性糖的生成,且叶绿素、粗纤维含量随Si处理浓度的提高而增加;抗病品种的叶绿素含量随Si处理浓度的增加明显增加,而Vc含量下降,Si对抗病品种的粗纤维、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显著;Si对两个品种菜薹的粗蛋白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均不显著.施Si明显提高了菜心叶片Si的积累,且叶片的Si含量随着Si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叶片组织沉积的Si粒大小不一,Si在叶片表皮组织呈不均匀分布.表明Si在菜心叶片中的积累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但其积累量与植株的抗病能力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背景】寄生帚梗柱孢霉是花生黑腐病的病原菌,被我国列为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病菌2009年已入侵我国广东,造成花生植株基部腐烂而死亡,严重威胁花生生产安全。筛选与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害的重要措施。【方法】收集广东推广种植的15个主要花生品种,通过人工接种方法,鉴定这些品种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抗性水平。【结果】15个供试花生品种中,湛红2号、湛油62等2个品种表现为抗病;湛油75、湛油82、粤油390、粤油410、仲恺花44、仲恺花99、汕油诱1号等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花育33号、汕油523、汕油辐1号、粤油18、湛油53等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仲恺花332表现为高感。【结论与意义】目前广东生产上推广种植的花生品种多数对黑腐病菌表现为抗病或中抗水平,部分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该结果可为我省花生品种的推广与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向日葵白锈病、黑茎病是2种危害严重的新入侵病害,新疆地区新源县和特克斯县为这2种病害发生区。研究目前种植的油用型向日葵品种对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的抗性差异,可为新疆伊犁地区向日葵品种选育及其病害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伊犁地区广泛种植的16种油用型向日葵种质资源为供试品种,试验地设在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田间,于2015年5—9月调查样地的病叶数,并计算病情指数,同时测定样地的平均产量,最后综合以上结果确定各品种的抗性水平。【结果】不同向日葵品种在同一供试条件下对白锈病和黑茎病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在新源县NX19012(西域朝阳)的病情指数分别为7.83和25.62,而品种KWS204的病情指数为21.04和39.50;部分品种在不同的供试地点表现出一致的抗性水平,品种新引S31感染白锈病后在新源县的病情指数为9.41,在特克斯县为9.38;另有部分品种在不同地点存在不同的抗性水平,如G101感染白锈病后在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的病情指数分别为9.16和11.78,而感染黑茎病后在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1.05和37.79。【结论】通过对白锈病和黑茎病病情指数、向日葵产量及当地气象数据的综合研究,发现NX19012(西域朝阳)最适宜在新疆伊犁地区种植,品种S606、TO12244、NX01025(西部骆驼)也可作为多样化种植的候选品种,而新葵杂系列品种中新葵杂5号可作为今后品种选育的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6.
为选育对炭疽病高抗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良种,以5个闽西当地的油茶无性系为材料,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调查,评价其炭疽病抗性,并测定各无性系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分析油茶炭疽病抗性与其主要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的5个油茶无性系中,高抗无性系1个(新罗2号)、中抗无性系3个(河田2号、红山1号、漳平2号)、低感无性系1个(武平2号);不同无性系之间的POD、SOD、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油茶炭疽病的感病指数成负相关,CAT活性与感病指数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综上所述,不同油茶无性系对炭疽病的抗性各不相同,且其主要生理指标与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新罗2号无性系对炭疽病抗性强,主要生理指标也相对较高。该结果为油茶抗炭疽病良种选育及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麦种质对茎基腐病抗性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镰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近年来已严重威胁到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为筛选具有茎基腐病抗性的小麦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孢子悬浮液浸种法,分别以国外抗病材料Sunco和中国品种陕253为抗病和感病对照,对670份我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茎基腐病温室苗期抗性鉴定。结果发现,我国供试品种(系)感病材料(病情指数>30)所占比例达到84%,且包含多个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推品种,表明我国小麦品种总体抗性水平低是导致茎基腐病近年来发病频率与程度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多轮筛选,发掘获得15份抗病表现稳定、抗性水平与抗病对照Sunco相仿的材料。15份材料平均病情指数在10.9~19.4之间,其株高、抽穗期等农艺性状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变异,为我国小麦抗茎基腐病品种选育和抗性遗传研究提供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化肥种类对不同品种菜心吸收累积Cd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N、P、K肥对菜心(Brassicachinensis)吸收Cd的影响以及华南地区多个菜心品种对Cd的吸收累积的差异.结果表明,化肥形态主要影响土壤pH、水溶性和交换性Cd含量.5个品种菜心茎叶Cd浓度高低顺序为:迟菜心2号≥四九菜心19号>迟菜心29号≥特青菜心80天>特青菜心60天.水培试验表明,特青60天单位根表面积吸Cd速率和向地上部的迁移率比迟菜心2号低.  相似文献   

9.
以6个对玉米粗缩病(MRDV)表现不同抗性的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粗缩病对玉米产量性状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中,‘青农105’和‘青农8’为抗病品种,‘登海3622’和‘农大108’为中抗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为感病品种。感病后,玉米果穗穗长、行粒数、穗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且损失程度表现为抗病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籽粒中粗淀粉含量显著降低,粗蛋白含量升高,粗脂肪含量变化不明显。回归分析表明,通过旃情指数可以准确预测玉米粗缩病导致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0.
水稻品种资源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抗性资源的筛选及利用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前提。本研究利用苗期喷雾法对中国59个水稻品种、318份国外稻种资源以及13个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进行了细菌性条斑病抗性评价。测定的59个中国水稻品种对测试的细菌性条斑病病原均表现出感病;在鉴定的318个国外稻种资源中,抗细菌性条斑病的材料有82个,其中高抗和抗的稻种资源有POPONG、IR63372-8、WEDA HEENATI、BALAYAN、GHARIBE等17份;在测试的13个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中,仅有IRBB5表现出抗细菌性条斑病,对白叶枯病抗谱较广的IRBB21、CBB23对测试的病菌表现出高感。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82个抗细菌性条斑病的稻种资源和13个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的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相关性分析结果分别为r值0. 103和P值0. 358( 0. 05)、r值0. 527和P值0. 064( 0. 05),表明测试稻种对两病的抗性没表现出相关性。利用xa5基因功能标记,对79个抗细菌性条斑病资源进行了xa5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30个品种含有xa5基因,其余49个不含xa5基因。本研究筛选出的49个抗性稻种资源对抗细菌性条斑病基因的挖掘以及品种的创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法,在大棚种植条件下对12个亚蔬中心(AVRDC)绿豆品种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显示,VC1560C、V4785和VC2768A三个品种高抗(HR)白粉病,VC6173-14、V1132为中抗(MR)白粉病品种。其它品种对白粉病表现高度感病。在田间种植条件下对亚蔬中心16个抗豆象回交9代品系(BC9)进行了成株期白粉病抗性鉴定。与对照感病品种 VC1973、VC1178A 相比,VC6459-3-6-37和 VC6458-6-3-16对白粉病具有一定抗性,但白粉病感染程度仍很严重,其它14个 BC9品系均对白粉病表现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12.
亚蔬中心绿豆品种(系)抗白粉病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法,在大棚种植条件下对12个亚蔬中心(AVRDC)绿豆品种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显示,VCl560C、V4785和VC2768A三个品种高抗(HR)白粉病,VC6173—14、V1132为中抗(MR)白粉病品种。其它品种对白粉病表现高度感病。在田间种植条件下对亚蔬中心16个抗豆象回交9代品系(BC9)进行了成株期白粉病抗性鉴定。与对照感病品种VCl973、VC1178A相比,VC6459—3—6—37和VC6458—6—3—16对白粉病具有一定抗性,但白粉病感染程度仍很严重,其它14个BC9品系均对白粉病表现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菲律宾10个代表菌株和我国V型菌代表菌株在植株的分蘖初期和孕穗期人工接种,鉴定和评价近年选育的26个“绿色超级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多数品种在分蘖初期和孕穗期对病菌的抗感水平相同,少数品种接种在孕穗期接种部分菌株后的病斑长度小于苗期。此外,新黄占、华201S-1 和XF10450在分蘖初期和孕穗期接种10个菌株后的病斑长度均小于5cm,具有高度的广谱抗性;其它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性水平不同,黄华占、旱优113、新两优3411和天优145对4-5个菌株表现抗病,旱优75、旱优715和009067对测试的10-11个菌株高度感病;其它品系对所有菌株表现中度感病或感病。 关键词:水稻品种;白叶枯病;抗性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品种(系)资源的疮痂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高抗疮痂病马铃薯品种(系),本研究以36份马铃薯品种(系)资源为材料,分别在南宁市和玉林市种植,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用隶属函数法对36份材料的疮痂病抗性田间自然病圃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病率(x)和病情指数(y)呈正态分布,y是x的指数函数;明确了其中有2份高抗疮痂病马铃薯品种(系)和1份高感疮痂病马铃薯材料,田间种植法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基本一致,为马铃薯疮痂病情预测和抗疮痂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发掘抗缩果病枣种质资源,对保存于河北沧县(2006年~2009年,77个品种)及山西太原(2006年~2007年,53个品种)和山西太谷(2006年,231个品种)的共268个枣品种资源进行了田间缩果病抗性调查。结果表明,枣品种间缩果病抗性差异显著,其中病果率变幅为0%~66.18%、变异系数为2.01,病情指数变幅为0%~55.06%、变异系数为2.46;同一品种的发病程度因年份和地点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根据在发病严重的沧县枣资源圃连续4年(2006~2009)的观测结果,枣品种的缩果病抗性可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5类,相应的平均缩果率分别为5%以下、5%~10%、10%~15%、15%~25%和25%以上;在沧县的77个品种中,表现高抗、抗病、中抗、感病、高感的品种分别占调查总数的80.52%,2.60%,7.79%,6.49%和2.60%。在我国主栽枣树品种中,金丝小枣、圆铃枣、长红、冬枣等为高抗品种,婆枣、壶瓶枣为高感品种。本研究表明,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抗缩果病枣树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我国黄淮麦区主推或新近选育小麦品种对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的抗性水平,采用室内苗期接种法和田间穗期单花滴注接种法对黄淮麦区主推或新近选育的135份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对假禾谷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没有免疫(I)和高抗(HR)的品种。在室内苗期接种条件下,对假禾谷镰孢菌仅有3个品种表现中抗(MR),占供试品种的2.59%,表现感病(S)的品种有10个,占8.62%,103个小麦品种表现高感(HS),占88.79%;对禾谷镰孢菌表现中抗(MR)的小麦品种有23个,占供试的19.83%,表现感病(S)的品种有50个,占43.10%,43个品种表现高感(HS),占37.07%。在田间穗期单花滴注接种条件下,对假禾谷镰孢菌表现抗病(R)的品种有6个,占5.17%,表现中抗(MR)的品种有10个,占8.62%,表现中感(MS)的品种有62个,占53.45%,表现感病(S)的有34个,表现高感(HS)的有4个品种;对禾谷镰孢菌仅苏麦3号1个品种表现抗病(R,0.86%),囤麦127和丰德存1号表现中抗(MR,1.72%),37个品种表现中感(MS),49个品种表现感病(S),26个品种表现高感(HS)。供试小麦品种对两种镰孢菌不同时期的抗性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室内苗期接种条件下,抗假禾谷镰孢菌的品种少;而田间穗期单花滴注接种条件下,抗禾谷镰孢菌的品种少。  相似文献   

17.
菜心耐羟脯氨酸初选系的耐热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离体筛选出的一个菜心耐羟脯氨酸选择系的脯氨酸含量和耐热性。Hypr01比原品种六十天特青有较高的游离脯氨酸含量:35℃热胁迫下Hypr01中有显著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为六十天特青的4倍和耐热品种四九菜心的近2倍。与对照相比,在35℃下连续培养的Hypr01愈伤组织表现出更强的活力和根的分化能力,鲜重增量明显加大:相对电解质渗出率、愈伤组织褐变程度和MDA含量低:SOD、CAT活性较高。在人工气候箱模拟栽培高温逆境下,Hypr01再生苗生长优于未经选择的六十天特青,并具较低的电解质渗出率和较高的鲜重增长,说明有较强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选用6个抗病性不同的甘蓝型油莱品种,研究其叶表皮蜡质组成及结构与菌核病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去除叶表皮蜡质后病情指数显著增加;感病品种无显著变化。不同抗性品种(系)间除酯类组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余蜡质组分含量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蜡质组分中酯类含量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醇类、酮类含量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余组分和蜡质总量与病情指数无显著相关关系。抗性品种叶表皮蜡质中烷类及酯类所占比重较高,而易感品种酮类比重较高。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抗病品种(系)的蜡质晶体主要为颗粒状、杆状、丝状;而感病品种(系)的蜡质晶体中不规则片状晶体所占比例较大。这些结果说明油菜叶表皮蜡质的组分及结构可能是抗病品种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花生种质资源果腐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果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的严重病害,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及品质。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对引进的77份美国资源和39份国内资源进行连续2年的鉴定,筛选抗果腐病的花生种质资源,为花生抗果腐病育种提供优异材料。结果表明:供试花生材料间的受害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两年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根据受害指数的聚类分析将供试花生材料的果腐病抗性分为高抗、抗、中抗、感病和高感病5组,该结果作为花生果腐病抗性评价标准,能够明确评价供试花生材料对果腐病的抗性。综合两年抗性表现较一致的96份种质,筛选到高抗材料2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别为16.67和21.91;抗性材料6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布在26.33~42.41之间;中抗材料32份,平均受害指数在45.19~60之间;感病材料34份,平均受害指数在60.87~74.39之间;高感材料22份,平均受害指数在75.27~83.34之间。该结果为评价花生果腐病抗性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进行花生抗病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和优异材料。  相似文献   

20.
不同品种菜心对镉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对镉(Cd)抗性不同的两个菜心品种特青60天和迟心2号为试验材料,用盆栽土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浓度Cd处理下(0mg/kg,1.0mg/kg,3.0mg/kg,10.0mg/kg)Cd在菜心体内及迁移的差异,并探讨了造成差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d处理下,特有60天茎叶中积累的Cd比迟心2号的少,在高Cd浓度(10.0mg/kg)下,与对照相比,特青60天的干重明显增加,而迟心2号的干重则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在相同的Cd上,特青60天中Cd的迁移率较小,特别是在30mg/kg Cd处理下比迟心2号的低5.62%;根系细胞壁中的Cd所占的比例比迟心2号的高;特青60天根系中全硫(S)的含量比迟心2号的高,而且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全S含量提高,但迟心2号中S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不同;持青60天根系汁液的pH值比迟心2号的高,且汁液中Cd的含量比迟心2号的低;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根系汁液中的Cd含量与茎叶汁液中Cd的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上的结果可能造成了特青60天中Cd在根系内的活性和迁移能力较低,减少了Cd由根系向茎叶的迁移,从而使特青60天对Cd的抗性高于迟心2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