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至清 《植物学报》1999,16(Z1):65-65
  相似文献   

2.
沈霁春教授原籍浙江萧山县,生于1903年农历12月16日,毕生从事生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78年4月16日不幸因癌症在上海逝世,终年76岁。沈教授青年时期在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习,二十年代末毕业后,曾在上海吴淞的中央大学医学院进修生理学。1931年秋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那时我正是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生理学实验,由于沈先生(当时习惯于这一尊称)的热忱指导,我和其他同学都对这门科学感到浓厚兴趣,并对沈先生怀着亲切尊敬的心情。1933年秋,沈先生转到杭州浙江大学任教。1936年春至1939年,沈先生去比利时冈特城(Ghent)大学留学,在国际著名生理学家海曼斯教授(C.Hey-mans,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指导下工作,曾获博士学位。1940至1944年在上海雷氏德(H.Lester)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45年6月在党的帮助下,沈先生冲破日伪的反动封锁,毅然秘密地带领全家投奔山东解放区,参加新四军的军医学校工作,任生理学教授。他可能是我国最  相似文献   

3.
在庆祝中国生理学会成立六十年之际,我不由想起学会的创始人,我的良师益友林可胜教授。我们认识较早,在一起相处多年,相互有较深的了解,所以,虽然美国著名消化生理学家戴文波特(Davenport)教授及国内孟昭威等都已著文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我仍想就我所知补充几点,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他的性格本质及爱国热忱。  相似文献   

4.
吕国忠 《菌物研究》2009,7(3):129-131
虽然我尊敬的导师白金铠教授已离开我们100余天了,但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时刻展现在我的面前,他那诲人不倦的谆谆教导也时刻在我耳边回荡。作为最受白先生宠爱和受先生言传身教最多的学生之一,我在时刻地鞭策着自己,学习白先生宽厚待人的高尚思想品德,学习白先生孜孜不倦的崇高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点回忆     
前  言  在新世纪开初 ,欣逢《植物生理学通讯》创刊 5 0周年。本刊新组建的编委会决定循 4 0周年时的前例 ,也举行一次活动(包括出版“特辑”和召开座谈会 )。于是我们约请了一些人士撰写了纪念文稿 ,同时也收到了一些自发来稿 ,编辑了这个“特辑”。作者从九十高龄的娄成后先生 ,直到年轻的在读研究生 ,他们在文章中高度评价了本刊的作用和成就 ,同时也对本刊寄予了殷殷厚望 ,可以说代表了当今植物生理学界几代人的心声。这里 ,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文稿中大都冠有“祝贺《植物生理学通讯》创刊 5 0周年”的副标题 ,为避免重复 ,一律舍去了。还有几篇文章题目雷同 ,我们作了改动。并此说明。———编者  相似文献   

6.
7.
前不久,日本增田芳雄教授应邀访问我国时,赠送给植物生理研究所一本书。其中有罗宗洛先生的学友平塚直秀教授回忆日本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报村彻先生的文章。文中提到罗老在日本的一些往事。现摘录如下:——译者“当年在坂村先生门下学习植物生理学的有比我早一年的先辈罗宗洛君。他在仙台二高毕业后,因慕名  相似文献   

8.
翻开一本本厚厚的影集,里面插满了千姿百态的野生动物照片,这是我十几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晶。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凝聚着艰辛与汗水。 十年前,我跟随一个考察队走进了神秘的高黎贡山,我的任务是拍摄考察队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高黎贡山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动植物资源。在前后近半年的野外考察期间,我和动物学家们朝夕相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常常坐在帐篷里或火塘边听他们讲动物的有关知识;在村寨访查时,我边拍边听当地老乡讲野生动物的过去和现在;在农贸市场或乡村集市,也曾亲眼目睹了野生动物的悲惨遭  相似文献   

9.
我的回忆     
在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事业中,朋友尤其是一些相交多年的老朋旧友的影响,像自己的亲人一样,都是很大的。在我的一生中,有些旧友虽已相隔遥远,或久已不通音信,甚至有的已经辞世,但至今每每想起,还是印象很深,很难忘记。有些旧友则是仍通音信,每当岁末,我都寄去贺年明信片,写告近况,也收到他们的回信。  相似文献   

10.
行进中的回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承鲁教授在胰岛素的全合成、酶分子的折叠和活性的变化等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对科研的执著追求、锲而不舍的顽强态度,不仅与时代精神息息相通,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其新鲜感,并富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应本刊特约,他精撰了不见雕凿与矫饰、洞察历史、鞭辟入里的论述,献给广大读者一篇渲染得十分生动而意味隽永的科研经历行进中的回忆。邹教授确实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最近,他又荣获国家授予的1989年陈嘉庚奖。  相似文献   

11.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已被公认为20世纪生物学研究中最伟大的科学成就。这种与生物遗传变异密切有关的大分子结构被阐明,揭示了生命本质的特性,使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导致人类社会进入了基因时代。我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与朋友、同事们津津乐道地议论这项杰出的创新成果,总想搞清楚,这项划时代的研究是怎样开始的?为什么这些学者能想到要进行这项研究?他们是怎样获得这项重大研究成果的?虽然许多报刊书籍中...  相似文献   

12.
探者的回忆     
林克椿教授是一位资深的生物物理学家 ,他在研究中发现了螺旋脂质体 ,证明了螺旋是生命物质共同的稳定存在形式 ,他还应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在脂多型性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林教授服从需要 ,把毕生精力奉献在生物物理学专业的组建和发展上。他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值得提倡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我的工作回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的工作回忆杨光圻编者按杨光圻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从事营养学研究已五十年,重视现场和实验相结合,成绩卓著。他的最突出的工作是研究了人体硒需要量及最低和最高安全摄入量范围,从而为膳食硒供给量的制定和病区硒摄入量的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但不幸的是,...  相似文献   

14.
科研工作44年的回忆胡旭初编者按胡旭初教授是我国新一代的高山生理学家,参加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强调野外考察与实验室研究并重,卓有成效。他娓娓谈来自身的成长过程,对于青年科学家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在走过了垂45年的生理科学事业道路之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15.
梁畴芬   《广西植物》1994,(1):97-98
陈焕镛讲课回忆片段录陈焕镛在1947—1948年为广西大学农学院开西门选修课,植物分类学、植物学拉丁语.他是西大的名教授.选这两课的只有我是园艺系的.其余约10人都是森林系的学生,而旁听的教师却有六、七人之多.陈焕铺幼年随母赴美.学成归国时29岁.因...  相似文献   

16.
张迺蘅先生承袭我国生化前辈刘思职院士(1904~1983)、张昌颖教授(1906~2006)事业,是北医生物化学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在刘思职主编《生物化学大纲》(1954年)、张昌颖主编《生物化学》(1978年)基础上,主编了长学制医学生特色教材《生物化学》(1995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带头在国内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在基因工程和癌转移相关基因鉴定方面有突出成绩。张先生为北医教育、人才培养,以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事业发展辛勤工作了半个多世纪,无私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新中国成立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界享有盛名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是我们敬重的前辈,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2012年7月27日早上5点,我在汗马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汗马)附近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帐篷中醒来.走出帐篷,外边雾蒙蒙的,四五顶帐篷在灌木丛中若隐若现,空气清洌,草叶上的露珠打湿了裤脚. 鄂温克族著名的"女酋长"玛丽亚·索已经92岁高龄了,早已被慕名而来的采访大军无数次地烦扰.在我们拜访期间里,她只是坐在帐篷门口的床脚边,逗弄一只小狗.老人的身体状况使她已经无法完全依照传统的生存方式生活了,不能在没有取暖设备的山上熬过最寒冷的时节.但是更难熬的是她对山林和驯鹿的眷恋,实在想念得不行,即便在冬天也要由家人陪着回山上的猎民点住几天."总能让她高兴一点吧",老人的女儿德克莎说.在我们与她聊天的时候,给我们做向导的保护区核心管理站巡护员孙师傅在帐篷里忙前忙后,显然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了.  相似文献   

18.
自 1 953年我国第一次出版《微生物学报》至今已整整半个世纪了。作为微生物学界的一名老兵 ,40多年来从老辈和平辈言谈和自己的经历中 ,我断续地了解到一些有关学报的历史情况。在纪念发刊 50周年之际 ,应编辑部之约 ,结合文字记载 ,做一些并不连贯的交代 ,记下些许苍苔履齿 ,对后辈或有所助益。由于年代久远 ,有些事情已经很难求得确证 ,因而只能作为一家之言 ,或有讹误 ,尚望同行们不吝指正。1 952年底中国微生物学会宣告正式成立后 ,《微生物学报》创刊号即于翌年 4月在上海印刷 ,在北京总发行 ,印数为 1 2 0 0册。学会理事长汤飞凡结合…  相似文献   

19.
<正>Perrillo等曾探讨过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初次接的回忆应答可能性。作者亦发现,在乙型肝炎疫苗(‘Hepavax-B’)接种后,产生不同类型免疫球蛋白。于免疫接种前,放射免疫测定血清HBsAg、抗HBs、抗HBc均阴性的136例受试者中,16例因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B-VAX’)40μg后第3~5周检出抗-HBs抗体(即免疫应答迅速),而选作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已知该16  相似文献   

20.
为了纪念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建所75周年,本刊对献身祖国大西北、为生物制品事业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业绩,组织编写了一批文章,以飨读者,并将陆续发表,望关注,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