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8年早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人工气候箱内对5个不同类型的高产水稻幼苗作耐冷性比较,结果表明两系法杂交稻培矮64s/E32的耐冷性最强,培矮64s/9311次之;两系法杂交稻组合粤杂122和常规水稻品种粤香占、特三矮2号耐冷性稍差。  相似文献   

2.
不同低温胁迫下粳稻耐冷种质的孕穗期耐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粳稻孕穗期耐冷标准品种的建立和耐冷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优异基因资源,利用人工低温气候室,采用15℃、17℃、19℃3种胁迫温度,4d和6d两种胁迫时间,3×2交互式设计的方法,对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和云南的12份粳稻种质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强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增强,各水稻品种的平均空壳率都随之增加;在15℃/6d胁迫下,供试品种平均空壳率的方差和变异系数达到最大,该胁迫强度可被选用于孕穗期强耐冷种质的筛选。依据15℃/6d胁迫下供试品种平均空壳率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空育131和龙稻3号具有极强的孕穗期耐冷性。不同地区可根据参试品种在本试验中的耐冷表现,并结合当地水稻种植区的光温条件选择相应的耐冷标准品种。  相似文献   

3.
粳稻芽期耐冷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利用22个粳稻品种,在不同低温胁迫、不同处理天数下进行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并提出了适合于粳稻芽期耐冷性的鉴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和不同天数的处理中,以2℃/6d低温胁迫下的22个粳稻品种死苗率的方差和变异范围表现为最大,并且死苗率的分布比较合理,据此认为该低温胁迫对于粳稻芽期耐冷性鉴定是比较合适的胁迫条件.在2℃/6d低温胁迫下,靖粳7号、辐优1号、合系15、沈农15、东农422、滇系1号等品种芽期耐冷性属3级,为强耐冷性品种;云南省粳稻品种的芽期耐冷性普遍好于东北三省的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中国粳稻地方品种孕穗期耐冷性评价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原产于中国18个省的329份粳稻地方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不同省份粳稻地方品种孕穗期耐冷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结果表明,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份粳稻地方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状及主要农艺性状有明显的差异。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天津、四川和台湾品种的结实率及冷水反应指数均较高,表现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和迟钝的冷水反应。云南品种在自然低温下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而在冷水胁迫下播种至抽穗天数和株高的冷水反应指数较高,表现为迟钝的冷水反应。从总体趋势上看,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除个别省份外,纬度相对较高的北方省份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强于纬度相对较低的南方省份品种。此外,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粳稻地方品种的聚类结果总体上与各省品种的地理位置及其耐冷性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冷水胁迫下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品种地理位置的关系比自然低温下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利用原产于中国18省的329份粳稻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鉴定和主要耐冷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粳稻地方品种间存在明显的耐冷性差异,共鉴定筛选出黑壳粘、红芒大足、红须贵州禾、冷水谷、须糯等31份孕穗期耐冷性强的粳稻地方品种。其中原产于贵州省的黑壳粘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均表现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自然低温与冷水胁迫下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自然低温下结实率与穗颈长、穗长和秆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冷水胁迫下结实率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率的冷水反应指数(CRI)与株高CRI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穗数CRI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低温胁迫下粳稻选育品种耐冷性状的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来源于中国11个省份和其他9个国家的347份粳稻选育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不同来源粳稻选育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研究表明,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份或国家粳稻选育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冷水反应指数有明显的差异。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云南和日本品种的孕穗期结实率及其冷水反应指数均较高,表现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从总体趋势上看,在自然低温下,除个别省份外,我国纬度相对较高的北方省份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强于纬度相对较低的南方省份品种;而在冷水胁迫下,品种的耐冷性与其来源地的关系并不密切,没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此外,聚类结果表明,不同省份或国家粳稻选育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其品种的地理来源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自然条件相比,冷水胁迫下粳稻选育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其品种的地理来源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植物耐冷性基因工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逯明辉  陈劲枫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0):1953-1958
温度决定物种的分布,同时还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植物耐冷的机制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膜脂组成的变化、可混溶溶质的积累、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低温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等。由于植物的耐冷性状由多基因控制,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而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则提供了另外可能的途径,可以通过转移耐冷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从而对植物进行改良。本文从膜脂组成、可混溶溶质、抗冻蛋白、抗氧化酶和诱导植物低温相关基因的转录因子等方面对植物耐冷性的基因工程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植物育种者和从事冷胁迫机制研究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初级核心种质进行芽期、苗期的耐冷性鉴定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水稻地方品种芽期、苗期耐冷性主要集中在7级和9级,总体耐冷性较弱。芽期、苗期极强耐冷种质(1级)分别为24份和27份,占参试总数的5.73%和6.44%,其中10份种质芽期和苗期均表现极强耐冷(1级)。芽期、苗期耐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66)。粳稻芽期、苗期耐冷性均显著高于籼稻;粘糯稻之间耐冷性差异是由籼粳稻类型的耐冷差异引起的;来自高寒山区稻作区的品种芽期和苗期平均耐冷表现最强。利用34个SSR标记与芽期、苗期耐冷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在第7和第9染色体上,各鉴定出1个同时与芽期和苗期耐冷性相关联的位点。本研究为水稻芽期、苗期耐冷育种提供新的抗源材料,并为水稻耐冷基因定位及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冷水胁迫下不同地理来源粳稻品种的耐冷性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来源于8个国家和中国7个省份的399份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冷水胁迫下不同国家或省份间粳稻品种耐冷性状的表型差异和不同国家或省份间粳稻品种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冷水胁迫下纬度相对较高的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粳稻品种的日生长速度、株高、穗长和结实率的表型值及其冷水反应指数(CRI)较大,表现较强的耐冷性;朝鲜和日本粳稻品种的结实率相对较高,表现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云南粳稻品种的结实率表型值及其CRI最大,表现最强的孕穗期耐冷性.日生长速度、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CRI平均值均小于100%,而抽穗天数和分蘖数CRI的平均值大于100%.其中,结实率和日生长速度对冷水的反应最敏感.自然条件与冷水胁迫下,对各国家或各省份粳稻品种的聚类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与自然条件下相比较,冷水胁迫下粳稻品种的聚类结果与这些品种的地理来源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玉米耐冷性的数值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8年,Sellschop和Salman研究了起源于热带的若干农作物的耐冷性反应,将其分为抗冷类型、中间类型和敏感类型。玉米是喜温作物,玉米种植受温度制约。随玉米耐冷性研究不断深入,运用多因子试验综合评估玉米耐冷性,为选育耐冷玉米品种提供依据。我们研究了8个玉米自交系的52个耐冷特征,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可分为耐冷性强、中等和弱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氧化胁迫对水稻幼苗抗冷力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H2O2和甲基紫精(MV)对水稻幼苗作三种不同程度的氧化胁迫预处理。结果表明:轻度氧化胁迫预处理(10umol/LH2O2或10umol/LMV处理4h)提高了水稻幼苗的抗冷力,严重氧化胁迫预处理(10umol/LH2O2或10umol/LMV分别处理16h和40h)则削弱水稻幼苗的抗冷力。氧化胁迫预处理刺激了水稻幼苗叶片抗氧化酶(SOD,CAT,POX和APX)的活性。经冷胁迫后,不同预处理苗的叶片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和膜结构的变化趋势不同:轻度氧化胁迫预处理使幼苗仍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了由冷胁迫引起的膜脂过氧化和细胞膜的渗漏程度,而严重氧化胁迫预处理则相反。因此,水稻幼苗对氧化胁迫感知并作出反应的机制(氧化应激机制)在水稻幼苗对低温反应和适应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人工低温下比较旱秧和湿润秧苗的耐冷性。在人工气候箱以日平均气温8.5℃处理5d期间旱秧植株还有缓慢生长,受害苗率较少,受害程度也较轻,而湿润秧则植株生长停滞,受害苗率多,植株中度矮缩且叶片大部萎蔫。旱秧比湿润秧较为耐冷。  相似文献   

13.
四个籼稻(Oryza sativa L.)品种幼苗经1℃黑暗或光照250 μm ol·m - 2·s- 1处理后,抗冷的“桂山矮选3”比不抗冷的“青华6 号”幼苗存活率高,其子代是以“桂山矮选3”为母本的比“青华6 号”为母本的存活率较高。抽穗期剑叶经光照低温处理12、24 和36 h 后,光合作用是“桂山矮选3”和以“桂山矮选3”为母本的子代比“青华6 号”和以“青华6 号”为母本的子代下降较少。呼吸作用是前者比后者在处理12 h 时有明显升高现象。荧光参数Fv/Fo和Fv/Fm比值在处理24 h 时前者比后者下降明显,但在常温下恢复则是前者比后者明显较快。自然低温(寒露风)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亦有相似的规律。对水稻后代的抗冷性倾向于母本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系卤虫耐寒力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方法建立了卤虫耐寒力的测试条件,并依据无节幼虫,幼虫和成虫的死亡率比较了来源于中国,美国和墨西哥等地的16个地理品系的耐寒力。主要结果为:1.幼虫的培养温度和盐度条件对其耐寒力有显著影响,在成虫仅盐度有较为显著影响,而孵化盐度和温度对无节幼虫耐寒力的影响不显著。2.在三种虫态中,无节幼虫的耐寒力最强,其次为成虫,幼虫期卤虫对低温最敏感;3.各品系间耐寒力差异较大,这16个品系中三种  相似文献   

15.
粳稻花药培养基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基的筛选研究,是提高花药培养率的关键问题之一。国内外不少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自1986年开始以 N_6培养基为基础,对培养基的各个组分进行全面的变量分析和主次因子的研究。我们已报道1987、1988年二个试验周期的结果。本文报道1989、1990年第三、四周期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水稻幼苗冷锻炼过程中钙的效应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冷锻炼处理提高了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叶片中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含量和膜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同时也提高了可溶性蛋白质中热稳定蛋白的含量。CaCl2 浸种处理对上述冷锻炼的作用有加强的效果,且明显地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有无CaCl2 处理的冷锻炼处理均减轻冷胁迫引起的GSH 及AsA 含量、SOD 活性及热稳定蛋白质含量的下降程度,有利于幼苗在恢复过程中GSH、AsA、CAT、SOD、POD及热稳定蛋白质水平迅速回升。结合CaCl2 处理的冷锻炼苗在冷胁迫恢复生长时增长迅速,且苗健壮浓绿,说明CaCl2浸种对冷锻炼处理提高水稻幼苗的抗冷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与CaCl2 浸种结合冷锻炼能更有效的提高细胞膜保护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氯化镧对水稻幼苗耐冷性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EFFECTOFLaCl3ONCOLDTOLERANCEOFRICESEEDLINGSLiMeiruLiuHongxianWangYirou(SouthChinaInstituteofBotany,AsademiaSinica,Guangzhou510650)钙既是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对细胞膜的稳定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又是胞内的第二信使物质。近年来,在研究植物耐冷性的机理中,钙的作用正引起人们的注意[1]。Minorskyl[2]首次提出Ca可能是传导植物细胞冷害的胞内信使物质。当胞液中的Ca升高之后,由于参予Ca运转机制之一的膜上Ca-ATP酶失活,使细胞积累大量Ca,造成细胞Ca毒害,这可能是植物冷害的原因之一。La为稀土元素…  相似文献   

18.
由38个杂交粳稻及其12个亲本的6个产量性状和13个品质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得出:两者以稻谷重、糙米重、精米重、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间相关极显著.其它性状关系小.故对产量及其余品质性状同步选择可加速育成优质高产组合.提高产量宜着力增加穗数和结实粒数,籽粒不且过大过宽过重.改良品质以糙米率、糙米长宽比、垩白率、透明度、食味最为关键,并互为正向关系,可同时改良,其中透明度、垩白率又是影响食味的主要直观性状.  相似文献   

19.
冷锻炼和ABA诱导水稻幼苗提高抗冷性期间膜保护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冷锻炼和ABA处理提高了水稻幼苗叶绿体SOD和GR活性及叶片抗氧化剂AsA和GSH的含量,降低了膜电解质泄漏,增强了幼苗的抗冷性.等电聚焦电泳分析表明,冷锻炼和ABA处理苗叶绿体SOD三条同工酶带和GR1、2、3和6同工酶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低温胁迫后,处理和未处理首的SOD、GR活性和ASA、GSH含量均有所下降.但处理苗的水平仍维持在未处理苗之上.亚胺环已酮可抑制因冷锻炼和ABA诱导增加的SOD和GR活性,并使叶片电解质泄漏增大.本试验结果表明冷锻炼或ABA诱导水稻幼苗抗冷性提高时,对防御活性氧的保护系统有类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