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驼鹿的圣地     
汗马蕴育着我国独特的寒温带森林湿地动物群.在众多的物种中,以大型有蹄类动物为代表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独特性令人惊叹! 有蹄类是动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现存最大群的大型陆生动物,是自然界食物网的主要环节;同时,作为动物界的一部分,有蹄类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蹄类动物中,驼鹿是鹿科动物中的体型最大者.尽管驼鹿广泛分布于欧洲和北美,但我国驼鹿种群是亚洲最南部的种群.它是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别名:犴、堪达犴.驼鹿这个鹿科动物中的巨人,也是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的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胜山林场冬季驼鹿、马鹿和狍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987—1989年的两个冬季在黑龙江省黑河市胜山林场,对驼鹿、马鹿和狍的食性、采食高度和栖息地进行了研究。驼鹿的主要食物是柳(22.4%)、榛(16.0%)、红松(14.3%)和桦(13.8%);马鹿为杨(36.0%)、桦(22.7%)和红松(17.3%);狍为桦(26.5%)、柳(19.0%)、杨(12.7%)。三种动物采食高度的频次为正态分布。驼鹿的采食高度(标准差)为137.4(±39.0)厘米;马鹿为136.2(±37.0)厘米;狍为84.2(±29.2)厘米。驼鹿和马鹿对红松林的利用程度最高,而狍主要利用沼泽植物和红松林。驼鹿与狍在食物维和栖息地维上的生态位重叠最大,驼鹿与马鹿在采食高度维上的重叠最大。三种动物在食物、采食高度和栖息地三维生态位上的重叠大小的顺序为:驼鹿和马鹿>驼鹿和狍>马鹿和狍。  相似文献   

3.
黑河林区驼鹿冬季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88年在黑龙江省黑河林区,应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啃食调查,对驼鹿冬季食物组成、食物选择性和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驼鹿共采食31种(属)植物,其中柳、榛、桦、红松、杨和紫椴是主要的冬季食物(19.9%、18.0%、16.7%、14.9%、7.3%和6.7%)。驼鹿对杨、柳、红松和紫椴有正选择性,对榛、桦和毛赤杨有负选择性。选择性的强弱顺序为:杨>柳>红松>紫椴>榛>桦>毛赤杨。驼鹿对柳的选用率最高(32.1%),对桦的利用率最低(12.1%)。  相似文献   

4.
驼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驼鹿(Alces alces)也叫麋。俗称(?)达(?)、四不象等。世界上有七个亚种,分布于欧、亚和北美。我国有两个亚种:小兴安岭亚种(Alces.a.cameloides)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林区及其附近。大兴安岭亚种(alces.a.pfizanmeyeri)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林区及其附近。据1975年调查统计,我国约有1.8万头驼鹿。尽管资源有一定的积蓄量,但由于森林环境的破坏及过度狩猎(特别是盗猎)的破坏,资源数量正在下降,分布区也在缩小。为此,国家已将驼鹿列入第二类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5.
臭Qu是一种小型哺乳类动物,与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组成矾家栖鼠形哺类动物群体。根据雷州半岛40多年(1950 ̄1994年)鼠疫监测和10年(1985年2月 ̄1995年1月)鼠情监测资料,对臭Qu的数量、分布、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臭Qu占家栖息形哺乳类动物群体比例逐年上升,80年代在高峰;其分布是农村多于城市,野外也有发现;月份分布呈马鞍形曲线;全年均可繁殖,月均怀孕率为35.7%,每  相似文献   

6.
小兴安岭黑河胜山林区冬季驼鹿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12月至3月,在小兴安岭黑河胜山林场开展了驼鹿生境选择的研究。研究中选择了9类与驼鹿生境选择相关的生态因子:植被型、离公路距离、离采伐点距离、平均雪深、隐蔽程度、坡向、坡位、坡度、海拔,运用SPSS软件进行交叉汇总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胜山驼鹿冬季以落叶阔叶林、灌丛为主要生境,影响驼鹿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隐蔽程度、坡位,其次为雪深、坡向、离采伐点距离、离公路距离,坡度、海拔对驼鹿分布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驼鹿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不管别人怎么想,在我看来,这种全世界最大的鹿最不缺的就是缺点。瞧,头重脚轻的身材,多么别扭;重达几十千克的大角,纯属炫耀。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驼鹿的长相,绝对是"丑":大头、长脸、短脖、小眼,下巴上的"赘肉"多得都可以假扮胡子。有人说,驼鹿总是沉默寡言,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样子,很有魅力。我很想告诉他,那都是假象。驼鹿发疯的时候,它自己都害怕……  相似文献   

8.
尾斑瘰螈的夏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尾斑瘰螈的分布范围十分狭窄,迄今所知仅分布于贵州的雷山、江口等县。1987年5—6月在雷山地区共捕获尾斑瘰螈127只。通过胃肠剖检分析,其食物组成十分复杂,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占总食物量的96.57%。在动物性食物中,以昆虫纲的种类居多,占总食物量的89.71%,经分析统计发现吞食有害动物的头数为有益动物头数的2.8倍,其有益系数为34.85%,是一种对农林业有益的动物。  相似文献   

9.
张微  姜哲  巩虎忠  栾晓峰 《生态学报》2016,36(7):1815-1823
气候变化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物种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气候变化对物种生境,尤其是濒危物种生境影响对未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保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以驼鹿乌苏里亚种(Alces alces cameloides)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对驼鹿分布可能存在影响的22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了驼鹿基准气候条件下在我国东北的潜在生境分布,并预测了RCP4.5和RCP8.5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2041—2060年(2050s)、2061—2080年(2070s)驼鹿潜在分布,采用接收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预测驼鹿潜在生境分布的精度较高(平均AUC值为0.845),22个环境因子中,年均温、最暖季均温、年降水、平均日较差是影响驼鹿生境分布的主要因子。基准气候条件下,驼鹿的潜在生境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6.4%,潜在生境分布区主要在大、小兴安岭。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内驼鹿当前潜在生境面积明显减少,而新增潜在生境面积较少,总面积呈现急剧减少的趋势,其中RCP8.5情景减少程度大于RCP4.5情景。至2050s阶段,当前潜在生境面积平均将减少62.3%,新增潜在分布面积平均仅为3.6%,总潜在生境面积最高将减少65.6%,平均将减少58.8%;至2070s阶段,当前潜在生境面积平均将减少75.8%,新增潜在分布面积平均仅为1.9%,总潜在生境面积最高将减少93.1%,平均减少73.9%。空间分布上,驼鹿的潜在生境的几何中心将先向西北移动,然后再向高纬度地区西南方向迁移,至2050s阶段,潜在分布生境的几何中心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迁移距离分别为183.5 km和210.8 km;至2070s阶段,相应情景下的迁移距离将缩短至28.7 km和33.8 km。潜在生境分布整体呈现向高海拔、高纬度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呼中地区冬季驼鹿对生境的选择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明海 《兽类学报》2001,21(4):310-313
驼鹿 (Alcesalces)是寒温带动物类群中的典型代表。东北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境内驼鹿的主要分布区。近十几年来 ,由于该林区连年大规模的森林采伐和频繁不断的火灾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 ,使其种群数量锐减、分布区退缩和生境片断化日趋严重。据朴仁珠等 ( 1 995 )报道 ,中国驼鹿分布数量已由 1 976年的 1 8638只降至 1 987年的 995 5± 397只 ,1 0年间减少了 46 5 9% ,年减少率达6 2 7% ;栖息面积减少了 2 1 60 % ,且目前仍呈继续下降趋势[1 ] 。为了进一步保护和恢复这一珍贵动物资源 ,开展驼鹿栖息生境方面的研究工作十…  相似文献   

11.
用膜片钳技术对培养的纹状体神经元膜上的乙酰胆碱激活的离子通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通道电流为内向电流,随着超极化程度增大而增加,随着去极化程度增大而减少;翻转电位为15.0±6.1mV,电导为82.71±16.17pS;通道的开放时间分布直方图和关闭时间分布直方图均需双指数拟合,开放时间分布直方图的时间常数分别为1.93ms和5.73ms,关闭时间分布直方图的时间常数则为0.528ms和2.32ms;通道的平均开放时间和开放概率均与超极化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由于电极液中含ACh和K ̄+通道阻断剂Cs ̄+而不含Na ̄+或Ca ̄(2+),且浴槽液中含Na ̄+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因此可排除内向Na ̄+流、Ca ̄(2+)流和K ̄+流,提示内向电流为ACh激活的通道电流。  相似文献   

12.
鹿科动物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定鹿科麂亚科中的小麂、赤麂和黑麂的线粒体全基因组,从而定位它们的控制区,并从GenBank获得鹿科另外3个亚科9种动物的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利用MEGA软件计算了各物种控制区序列的碱基组成、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通过比较序列同源性,以羊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为外群,构建NJ分子系统树,探讨了鹿科4个亚科12种动物的系统进化关系。序列分析表明,鹿科12种动物控制区序列的碱基长度在909~1049bp之间,A T含量约占62.06%,其中363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占34%)。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以线粒体控制区构建的鹿科12种动物分子系统树基本与NCBI分类一致;(2)美洲鹿亚科驼鹿属驼鹿在鹿科这12种动物中处于最为原始的地位;(3)小麂比赤麂和黑麂更为原始;(4)獐亚科獐属的獐与美洲鹿亚科狍鹿属的狍鹿和美洲狍鹿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13.
兰州北山三种蜥蜴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兰州地区密点麻蜥、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春季食物均为动物食物。无论在栖息地重叠地区还是非重叠地区,三种蜥蜴的食物种类在种间均无显著差异(F=0.861,dfT=2,dfE=36,P〉0.05)。种内不同性别和年龄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动物贮食行为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动物贮存食物,以调节食物的时空分布,度过食物缺乏期。贮食行为是一种特化的采食行为。现已发现上百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贮存食物。植食动物贮藏植物繁殖体,促进了植物的扩散。于是,植物与贮食动物形成了一种协同进化关系。这种关系是自然界互惠关系(mutualism)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洪湖生态环境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汉东  蔡述明 《生态学报》1995,15(4):392-398
本文探讨了化学元素在洪湖水、植物、沉积物中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生植物对元素的吸收特征及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贮存和迁移规律。指出湖水中Ca ̄(2+)和是主要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湖水酸容纳能力在1.2×10 ̄(-3)-2.0×10 ̄(-3)mol/lH ̄+之间,水化学的稳定性受到碳酸盐地球化学平衡过程的控制;湖中水生植物具有富集C、N、K、Ca和Cd的性质,并导致这些元素在沉积物表层集累;系统中C多存在于植物体中,N、P、K、Ca和Mg多存在于沉积物中,沉积物分室是营养元素主要的贮存库。  相似文献   

16.
6只体重分别为8 ̄20kg的猕猴、视个体体重情况将1 ̄2ml保定2号注入香蕉等食物内投喂,猕猴吃后20min左右被捕捉。该药猕猴吃后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催醒时一般以回苏2号与保定2号的用量比为1.5:1联合给药较好,即先肌注1/3、接着静注2/3。回苏2号静注2min左右猕猴呼吸明显增数,接着能很快苏醒。若不苏醒可静脉加注与吃入保定2号一半量的回苏3号。  相似文献   

17.
大鼠微量元素添加剂配方研究刘学旭,程朝辉,张水蓉华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成都610041国内外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对大鼠生长、繁殖性能和免疫功能均有较大的影响 ̄[1]。但以天然原粮为日粮的大鼠饲料中是否需要添加微量元素,文献报道不尽一致 ̄[2]。本试验...  相似文献   

18.
苕溪主流软体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4至5月,作者在苕溪主流的163公里的江段设33个断面99个采集点,作软体动物资源调查。共获定量标本2168号,计29种,隶属2纲11科21属。平均密度190.82±72.6个/米 ̄2,生物量199.41±71.56克/米 ̄2。现存量为4520.14吨。分析讨论了种类、密度、生物量的分布特点与其生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生态生物化学(九):哺乳动物对食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发展程度最高的类群,胎生、哺乳是其主要特征。哺乳纲(Mammalian)现有3500余种,广泛分布于全球。从食性上可将哺乳动物分为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几类。大多数哺乳动物是杂食性的,能取食多种植物或动物。这一讲主要介绍植食性哺乳动物以及人对食物的选择。动物从食物中获取营养成份,以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动物主要的营养成份是蛋白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食虫鸟类食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80 ̄1995年,作者在浙江省进行鸟类区系调查,采用鸟类15目36科148种,收集鸟胃标本1071号。经剖检,计有食虫鸟类119种,其中58例为留鸟、21种夏候鸟、25种冬候鸟、15种旅鸟。食物中昆虫频次百分比在90%以上的36种,70% ̄89%的24种,50% ̄69%的34种,49%以下的25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