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昆虫学报》2014,(4):572-577
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织叶蚁属,是热带亚洲地区很常见的一种捕食性蚂蚁。在西双版纳地区黄猄蚁常见在多种榕树上筑巢繁衍和生活。研究榕树上生活黄猄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了解黄猄蚁与榕蜂互惠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西双版纳最常见的垂叶榕和高榕两种榕树和树上筑巢的黄猄蚁作为研究材料。观察研究黄猄蚁在一年内三个季节的活动情况;黄猄蚁在榕树上的筑巢位置;黄猄蚁对食物和光的选择;黄猄蚁对榕小蜂的捕食。结果发现:(1)黄猄蚁的活动在三个季节间有明显差异,其活动强度、活动时间依次为雨季>干热季>雾凉季;(2)黄猄蚁在不同的榕树会选择不同的位置筑巢,在垂叶榕上,它们主要在树顶部筑巢,而在高山榕上则在杈下垂的小枝条上筑巢;(3)黄猄蚁食性的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证实了黄猄蚁为肉食性蚂蚁。在黄猄蚁的光反应实验中我们发现黄猄蚁偏好光亮处,而且在光亮处的黄猄蚁活动强度明显大于黑暗处;(4)榕小蜂是榕树上黄猄蚁重要的食物来源,而且黄猄蚁捕食榕小蜂的种类是与榕树的发育时期密切相关,在花前期和间花期黄猄蚁以捕食非传粉榕小蜂为主,而在雌花期和雄花期会捕食传粉榕小蜂,所以榕树上栖息的黄猄蚁在花前期和间花期对榕树-榕小蜂互利共生有利,而雌花期和雄花期由于取食传粉榕小蜂,则对榕蜂互利共生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蚂蚁僵尸     
<正>乍听起来,"蚂蚁僵尸"有点令人毛骨悚然。但的确有一种南美苍蝇的幼虫可以从内部将火蚁变成一具僵尸,并且从已经空空如也的火蚁头内爬出来。有时候,苍蝇幼虫甚至驱使火蚁从其"殖民地"前进到其他地方,以避免遭到别的火蚁的攻击。  相似文献   

3.
中国塔蚁属系统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中国塔蚁属Pyramica Roger昆虫26种,其中描述3新种,提出1个新组合Pyramica dayui(Xu).提供了各个种的地理分布,编制了25种工蚁分种检索表,台湾塔蚁P.formosa(Terayama,Lin & Wu)仅知蚁后.26个中国已知种是:多氏塔蚁P.doherti(Emery),平岛塔蚁P.hirashimai (Ogata),命运塔蚁P.1achesis Bolton,王氏塔蚁P.emeswangiBolton,节膜塔蚁P.membranifera(Emery),高作塔蚁P.takasago(Terayama,Lin&Wu),弄巴塔蚁P.nongba sp.nov.,威氏塔蚁P.wilsoni Wang,日本塔蚁P.japonica(Ito),山地塔蚁P.formosimonticola(Terayama,Lin & Wu),典剑塔蚁P.benten(Terayama,Lin&Wu),细毛塔蚁P.leptothrix (Wheeler),高雅塔蚁P.elegantula(Terayama & Kubota),哀牢山塔蚁P.ailaoshana sp.nov.,玛祖塔蚁P.mazu(Terayama,Lin & Wu),吉上塔蚁P.kichijo(Terayama,Lin & Wu),杨氏塔蚁P.yangi sp.nov.,中华塔蚁P.sinensis Wang,六节塔蚁P.hexamera(Brown),提西塔蚁P.tisiphone Bolton,大禹塔蚁P.dayui(Xu),犬齿塔蚁P.canina(Brown & Boisvert),邵氏塔蚁P.sauteri(Forel),温和塔蚁P.mitis Brown,截头塔蚁P.mutica(Brown),台湾塔蚁P.formosa (Terayama,Lin&Wu).  相似文献   

4.
<正>太阳热辣辣地喷着火,蚊子馋兮兮地叮来叮去,然而,这一切,根本阻挡不住我们小哥白尼超级蚁探们的神勇步伐。一想到要去捅捅蚂蚁窝,与这些有趣儿的六足虫虫来个亲密接触,超级蚁探们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悄悄透露一下蚁探们今天的超级任务——第一步:美食诱惑;第二步:杯中捉蚁;第三步:小小恶作剧。闲话少说,开始行动,超级蚁探,Go!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地区蚂蚁区系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有德  贺达汉 《动物学报》2002,48(3):322-332
于1997-2000年对宁夏、甘肃、青海及内蒙古西北部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蚁类标本采集,获得标本1000余号,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鉴定,获得蚂蚁3亚科16属79种。本调查区蚁类区系组成呈现以下特征:古北界分布的有15属,代表属为蚁属、红蚁属、毛蚁属、原蚁属、箭蚁属、收获蚁属等;东洋界分布的有9属,代表属为火蚁属、细胸蚁属、酸臭蚁属、光胸臭蚁属和弓背蚁属等;在种级水平上,古北界分布的有79种,东洋界分布的仅17种。蒙新区分布的成分有15属,其中以铺道蚁属、原蚁属及箭蚁属为主体,蚁属和心结蚁属次之;区分布的成分有4属,以蚁属和毛蚁属为主体;东北区分布的成分有5属,蚁属和毛蚁属为主体;华北区分布的成分有15属,其中以蚁属、红蚁属和毛蚁属为主体,仅心结蚁属无分布;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分布的成分均不明显。在种级水平,华北区和蒙新区分布的成分为主体,分别占51和49种,其次为华中区、青藏区和东北区的成分,分别占17、15和15种,华南区和西南区的成分最少,分别为8和5种。在区系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优势种、特有种,并结合植被、地形、地貌将调查区划分为6个蚁类区:黄土高原蚁类区、荒漠蚁类区(其下设4个蚁类亚区;荒化草原蚁类亚区、草原化茺蚁类亚区、典型荒蚁类亚区和荒漠绿洲蚁类亚区)、荒漠沼泽蚁类区、高寒灌草丛蚁类区、贺兰山蚁为区和六盘山蚁类区。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草原类型的蚂蚁群落进行了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荒漠化草原群落、草原化荒漠群落、典型荒漠群落和荒漠绿洲群落明显靠近,构成荒类集团,荒漠森林草原(贺兰山)群落明显远离于荒漠类群,反而与典型草原(黄土高原区)群落靠近,这与蚁类区划结果是十分吻合的。此外,利用主成分分析对79种蚂蚁划分为10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黑褐举腹蚁与橡副珠蜡蚧共生优势种黑头酸臭蚁的分布及其竞争关系,本研究采用目光搜寻法调查了橡胶林内黑褐举腹蚁和黑头酸臭蚁的空间分布型及黑褐举腹蚁对黑头酸臭蚁种群数量的影响,并分析了2种蚂蚁在室内人为干扰下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2种蚂蚁在橡胶树上均呈聚集分布,并且在有黑褐举腹蚁及其蚁巢区黑头酸臭蚁的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无黑褐举腹蚁区,可见黑褐举腹蚁对黑头酸臭蚁种群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室内1头黑褐举腹蚁与不同密度下黑头酸臭蚁攻击的各处理组合中,无死亡黑褐举腹蚁出现,2种蚂蚁配比在1∶9以下时,黑头酸臭蚁常遭到黑褐举腹蚁的迅猛攻击且死亡率均超过50%;2种蚂蚁配比在1∶9以上时,黑褐举腹蚁攻击行为由主动攻击变为被动防御,此时黑头酸臭蚁死亡率降至26.67%~9.78%;由此可知,1头黑褐举腹蚁最多可与9头黑头酸臭蚁对抗。  相似文献   

7.
黑胸散白蚁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发展与发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幼年群体或成熟群体中,分离出部分工、兵蚁个体,待培养出补充生殖蚁并开始产卵繁殖后,转移到大容器内饲养,观察了由补充生殖蚁控制的群体的发展与发育。 结果表明:分离群体在产生补充生殖蚁的过程中,群内个体数量有较大变动,其变动保存串约为61.5%;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发展较快,其个体数是在变动保存下来的基础上,经过一个恢复期后的发展;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发育较早,是伴随着群体的发展而发育;在实验条件下,由100一300头个体组建的群体,在产生的补充生殖蚁开始产卵后2-3年就可发育,进入分化出长翅成虫的成熟年龄,野外的自然群体,因群内个体多,不会因生殖蚁的更替而扰乱群体的发展和发育进程,更不会中断一年一度的分飞活动;在补充生殖蚁群体中,能再次产生补充生殖蚁,再生补充生殖蚁的品级可出现翅芽型补充生殖蚁。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圆唇散白蚁 Reticulitermes labralis 补充生殖蚁不同发育阶段表皮长链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long-chained hydrocarbons, CHCs) 的变化。【方法】人工隔离巢群饲养圆唇散白蚁 R. labralis,观测其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的分化时间和补充生殖蚁数量趋于稳定的时间,并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补充生殖蚁不同发育阶段的表皮长链碳氢化合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随着补充生殖蚁的出现,每一巢群会逐渐形成稳定数量的具有生殖能力的生殖蚁。若蚁在分化为补充生殖蚁的第8天时,43.3%的组补充生殖蚁数量趋于稳定,第16天时83.3%的组趋于稳定,第25天时93.3%的组趋于稳定,36 d后100%的组趋于稳定。通过补充生殖蚁不同发育阶段中CHCs各峰面积与若蚁阶段相应峰峰面积的比值随发育阶段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在卵中没有检测到的保留时间为38.52 min的化合物在补充生殖蚁产7~8粒卵时峰面积比值是若蚁阶段的14.14倍;在卵中检测到的保留时间为35.50和39.21 min的峰面积比值在补充生殖蚁开始产卵后显著升高。【结论】CHCs不能用来区分有无生殖能力的补充生殖蚁个体,但可以很好地用来区分补充生殖蚁个体与尚未转化为生殖蚁的若蚁个体;保留时间为38.52 min的化合物是补充生殖蚁的特有物质;保留时间为35.50和39.21 min的化合物可作为补充生殖蚁已经产卵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中国蚁科二新记录属三新种记述(膜翅目:蚁科)(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发现蚁科昆虫3新种:黑色埃猛蚁Emeryoponemeleinasp.nov,锥头小眼猛蚁Myopiasconicarasp.nov,楔结长齿蚁Myrmoterascuneonodumsp.nov.;埃猛蚁属EmeryoponeForel和长齿蚁属MyrmoterasForel为中国新记录属;小眼猛蚁属MyopiasRoger为中国大陆新分布局。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昆明,西南林学院森林保护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大头蚁属分类研究及三新种记述(膜翅目:蚁科)(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广西大头蚁属昆虫13种,其中3新种,即奇大头蚁P.aphrastasp.nov.,长柄大头蚁P.longiscapasp.nov.和淡黄大头蚁P.flaveriasp.nov.,中国1新纪录种费氏大头蚁P.feaeEmery,提出1新地位种香港大头蚁P.hongkongensisWheeler,newstatus。新种奇大头蚁与香港大头蚁近似,主要不同为头部刻纹,尤其是头部的奇特形状,即不仅头顶具横形凹陷,头侧也具斜形凹陷。新种长柄大头蚁与阿伦大头蚁P.alaniBingham相似,不同之处为:唇基具中脊;唇基前缘凹陷;第1结节上缘完整。此外,小型工蚁触角极长,柄节比达164~167,在同属各种中也是少见的。新种淡黄大头蚁与兴起湖大头蚁P.funkikoensisWheeler相似,主要区别为大型工蚁头长大于宽;唇基不具中脊;小型工蚁后头缘具粗大网状刻纹。后一特征可与同属中大多数种类相区别。新种正模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副模标本及其余研究标本保存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探索形态测量学方法在蚁科昆虫分类中的应用价值和我国厚结猛蚁属Pachycondyla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国内保存有标本的厚结猛蚁属13种进行了形态测量学研究。【方法】选取厚结猛蚁属13种各9个个体进行测量,以体长(TL)、头长(HL)、头宽(HW)、触角柄节长(SL)、前胸背板宽(PW)性状特征及头长宽比(CI)、触角柄节比(SI)共12个度量特征为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研究表明,3个主成分在头长、头宽、头长宽比及触角柄节比有较高的载荷值,差异显著。聚类结果显示,13种厚结猛蚁聚成4支:第1支(短背厚结猛蚁P.brevidorsa(Xu)、拟黑厚结猛蚁P.melanaria(Emery)、红足厚结猛蚁P.rufipes(Jerdon)和列氏厚结猛蚁P.leeuwenhoeki(Forel))与第2支(片突厚结猛蚁P.lobocarena Xu、郑氏厚结猛蚁P.zhengi Xu和敏捷厚结猛蚁P.astute Smith)的相似度最高,亲缘关系最近;与第3支(多毛厚结猛蚁P.pilosior(Wheeler)、安南厚结猛蚁P.annamita(Andrè)、邵氏厚结猛蚁P.sauteri(Forel)和爪哇厚结猛蚁P.javana(Mayr))的相似度次之,亲缘关系较远;与第4支(中华厚结猛蚁P.chinensis(Emery)和黄足厚结猛蚁P.luteipes(Mayr))相似度最低,亲缘关系最远。聚类关系与传统分类的结果基本一致:中华厚结猛蚁与黄足厚结猛蚁外部形态特征相似,聚为一支;郑氏厚结猛蚁、敏捷厚结猛蚁、邵氏厚结猛蚁、爪哇厚结猛蚁与片突厚结猛蚁外部形态特征相似,聚为另一支,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研究结果证明形态测量学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适用于蚁科昆虫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2.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火蚁属重要的入侵蚂蚁,与其近缘种黑火蚁S.richteri和杂交蚁S.invicta×S.richteri形态相似,难以区分。为了快速准确鉴定3种火蚁属近缘种,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解析3种火蚁的工蚁、有翅雌蚁、有翅雄蚁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种火蚁共检测到62种表皮碳氢化合物,主要包括一甲基烷烃、二甲基烷烃和正构烷烃等;红火蚁、黑火蚁及杂交蚁不同品级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及含量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红火蚁不同地理种群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及含量相似度较高;建立3种火蚁相应品级的分类判别函数,可准确区分各品级下的3种火蚁。因此,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分析可用于红火蚁及其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为口岸火蚁属蚂蚁的快速检疫鉴定提供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兵蚁和工蚁是白蚁中的非生殖品级,兵蚁是由工蚁分化产生。为了探讨兵蚁品级性腺不育的原因以及兵蚁和工蚁性腺发育的差异,采用组织学染色观察与测量方法对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 Tsai et Hwang的兵蚁和工蚁的卵子发生各阶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性腺发育大小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兵蚁与工蚁卵巢横切面面积之比约为1∶7;兵蚁的卵子发生与工蚁相比,仅有卵母细胞的分化期,没有生长期;兵蚁的卵母细胞比工蚁的小,两者的分化期卵母细胞体积之比约为1∶16。该结果表明工蚁向兵蚁转化过程中性腺进一步退化,兵蚁性腺极度退化使其丧失了成为补充繁殖蚁的可能性。该研究结果为兵蚁不能生殖提供组织学上的证据,同时又揭示了兵蚁和工蚁在潜在生殖能力差异方面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品级特征。【方法】应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对不同品级、不同龄期个体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工蚁、兵蚁、幼蚁、长翅生殖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组分种类相同(32种),主要为正烷烃、支链烷烃和烯烃等。非生殖品级中组分含量变化特点表现在,工蚁(大工蚁和小工蚁):1-十九碳一烯显著低于幼蚁和兵蚁;大工蚁:三十一烷、三十四烷显著低于小工蚁和幼蚁;小工蚁(巢内工蚁):2,8,8-三甲基十烷显著高于、十六烷和十八烷低于其他非生殖品级;兵蚁:十四烷显著低于、2-me-1-C19:1高于其他非生殖品级,三十一烷、三十四烷显著低于小工蚁和幼蚁;1龄幼蚁:十六烷高于其他非生殖品级;2龄幼蚁:(E)-9-4-me C18高于其他非生殖品级;3龄幼蚁:1-十九碳一烯、四十四烷高于其他非生殖品级;此外,1龄、2龄、3龄幼蚁的3,3,6-三甲基十烷、2-me-(E)-7-C16:1显著高于、8-十七碳一烯显著低于其他非生殖品级。生殖品级与非生殖品级比较,十二烷、十四烷、十七烷、三十一烷、2,8,8-三甲基十烷、8-乙基十五烷、2,6-二甲基十七烷、8-十七碳一烯、1-十七碳一烯、1-十八碳一烯、9-十九碳一烯的含量差异显著。【结论】黑翅土白蚁不同品级个体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相同,组分含量存在差异,可用于巢内品级间识别。不同龄幼蚁和不同发育阶段工蚁,表皮碳氢化合物存在特征性组分含量,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泌随个体发育而改变。  相似文献   

15.
从Gen Bank下载多刺蚁属26个不同种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XⅡ)蛋白部分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研究多刺蚁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的氨基酸序列变异和系统进化关系。多刺蚁属种间存在氨基酸变异位点84个,占总氨基酸数目的 36%,而N端跨膜螺旋区氨基酸保守性最高。采用MEGA 4.0构建的邻接法(NJ)系统发育树表明:佛瑞尔刺蚁(Polyrhachis foreli)和甲胄刺蚁(Polyrhachis andromache)聚为一枝,双钩刺蚁(Polyrhachis bihamata)和叉形刺蚁(Polyrhachis ypsilon)聚为一枝,麦凯刺蚁(Polyrhachis mackayi)、澳洲刺蚁(Polyrhachis australis)和软毛刺蚁(Polyrhachis pilosa)三个种聚为一枝,这些种间亲缘关系较近;基于COXⅡ蛋白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与基于细胞色素b蛋白的系统发育关系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多刺蚁属中序列变异度最大的4个种的COXⅡ对应的3D结构在螺旋和折叠排列方式上完全相同,表明多刺蚁属内COXⅡ序列变异并不影响其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应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 Fabricius和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abricius的上颚类型及形态特征。头宽和上颚长度测量结果表明:两种火蚁的头宽和上颚大小具有连续性特征,黑头酸臭蚁工蚁仅1个类型,3种蚂蚁中黑头酸臭蚁的上颚最小,其前端具4个锋利切齿叶,后部有一排小而钝的臼齿叶,上颚内缘较光滑。在形态上,红火蚁的大、中、小型工蚁与热带火蚁工蚁的上颚区别不大,表面纹理光滑,都具4个锋利小齿,上颚内缘也比较光滑;热带火蚁兵蚁上颚仅3个小齿且较钝,其上颚内缘凹面比两种火蚁工蚁的深且纹理粗糙,推测红火蚁工蚁不仅用于筑巢,还用于防御,而热带火蚁兵蚁的强壮上颚可能主要用于磨碎食物,而非保卫蚁巢。  相似文献   

17.
中国钝猛蚁属系统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钝猛蚁属Amblyopone Erichson的中国种类,描述云南省2新种。目前为止在中国已知该属昆虫7种,布农钝猛蚁A.bruni(Forel),酒井钝猛蚁A.sakaii Terayama分布于台湾省 ;西氏钝猛蚁A.silvestrii(Wheeler)分布于台湾省和浙江省;罗思尼钝猛蚁A.rothneyi Forel分布于澳门;褐红钝猛蚁A.rubiginoa Wu et Wang分布于湖南省;三叶钝猛蚁A.triloba sp.nov.细齿钝猛蚁A.crenata.sp.nov.分布于云南省,提供了东亚和南亚地区该属已知13个种的工蚁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白蚁非生殖品级和生殖品级生殖细胞发育差异,采用组织学染色技术对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 Tsaiet Hwang繁殖蚁、工蚁和兵蚁的精巢发育以及精子发生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3个品级间精巢发育的程度差异很大,三者精巢切面面积相对大小之比为:繁殖蚁∶工蚁=1.7∶1;繁殖蚁∶兵蚁=29.3∶1;工蚁∶兵蚁=17.1∶1。繁殖蚁和工蚁精巢管内有精子的形成,工蚁和繁殖蚁精子的发生都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时期,但工蚁有大量次级精母细胞呈细胞凋亡状态。兵蚁生殖细胞发育仅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没有精细胞和精子产生。工蚁的生殖细胞显著小于同一时期繁殖蚁的生殖细胞,兵蚁的各时期生殖细胞均极显著小于繁殖蚁同一时期的生殖细胞。研究表明各品级之间生殖功能分化与生殖细胞发育有直接关系,工蚁有转化为补充繁殖蚁和兵蚁的能力;而兵蚁由于精巢极度退化不能产生精细胞和精子,因此是非生殖品级分化的终极形式,不具有转化成补充繁殖蚁或其它品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红火蚁与两种本地蚂蚁间的干扰竞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重大入侵生物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与本地蚂蚁的竞争机制以及红火蚁成功入侵的机理, 本研究以红火蚁和2种本地蚂蚁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abricius)及亮红大头蚁Pheidole fervida Smith为材料, 室内测定了红火蚁分别与黑头酸臭蚁、亮红大头蚁之间在个体水平和种群水平上的攻击性和攻击强度。一对一攻击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和黑头酸臭蚁之间攻击级别多集中在Ⅲ级, 即竞争优势明显的红火蚁对黑头酸臭蚁缺乏激烈的攻击, 只是在相互攻击时多摆出威胁姿势; 红火蚁与亮红大头蚁之间攻击性较强, 尤其是红火蚁中型和小型工蚁与亮红大头蚁兵蚁之间的攻击性(3.35和3.30)显著强于红火蚁大型工蚁与亮红大头蚁兵蚁的攻击性(2.70)。群体攻击试验结果表明:与黑头酸臭蚁群体攻击的红火蚁各处理组合中, 无死亡红火蚁出现, 而黑头酸臭蚁死亡率为31.80%; 而与亮红大头蚁群体攻击中, 红火蚁死亡率为0.20%~12.00%, 而亮红大头蚁平均死亡率为49.91%。可见, 红火蚁的群体攻击能力强于黑头酸臭蚁和亮红大头蚁, 其中红火蚁与亮红大头蚁间的相互攻击程度激烈, 死亡率较高, 而与黑头酸臭蚁间的攻击程度较弱, 可能由于黑头酸臭蚁化学防御对本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为进一步加强红火蚁发生区本地蚂蚁优势种--黑头酸臭蚁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mosanus(Shiraki)幼蚁、工蚁、兵蚁触角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的研究,分析不同龄幼蚁、工蚁和兵蚁的触角感器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触角感器发育特点及不同个体的行为分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触角形态,分析触角节数、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结果】工蚁、兵蚁、幼蚁个体触角长度差异显著,触角长度顺序:工蚁>兵蚁>3龄幼蚁>2龄幼蚁>1龄幼蚁;触角感器共有9种类型,分别为短毛形感器、长毛形感器、短刺形感器、长刺形感器、锥状B?hm氏鬃毛、球状钟形感器、刺突状钟形感器、球状钟形感器与刺突状钟形感器中间型、长刺具泡状感器。工蚁、兵蚁缺少长刺具泡状感器。幼蚁触角感器种类和数量随龄数而增加,1龄幼蚁具7种感器,缺少球状钟形感器和球状钟形感器与刺突状钟形感器中间型2种类型;2龄幼蚁具有8种感器,缺球状钟形感器;3龄幼蚁具有全部9种类型感器。【结论】黑翅土白蚁幼蚁、工蚁、兵蚁触角节数和感器显著差异,可作为幼蚁龄数以及非生殖品级判别的形态指标,应用于白蚁非生殖品级行为多型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