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胡波  邢苗 《遗传学报》2004,31(2):177-182
经抗SC35单克隆抗体标记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多头绒泡菌S、G2、前期、中期和后末期细胞核中存在大量金颗粒,说明多头绒泡菌细胞核含有SC35类蛋白。在G2期和前期时,SC35类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核仁区域和非核仁区域的染色质间区域;中期和后-末期时,SC35类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染色体间区域;说明染色质(体)间区域和核仁区域是富含SC35类蛋白的区域。对核仁的进一步观察指出,在核仁中金颗粒主要分布在DFC,FC中的金颗粒很少,说明在核仁中SC35类蛋白主要存在于DFC组分中。  相似文献   

2.
洋葱根端分生组织细胞核中RNA多聚酶Ⅱ转录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溴尿嘧啶核苷三磷酸(BrUTP)标记技术,对洋葱(Allium cepa L.)根端分生组织细胞核中RP Ⅱ转录位置进行了研究。经BrUTP和抗BrdU抗体标记后,在电镜下观察到染色质区域周边部位存在大量的金颗粒,该区域金颗粒数目占细胞核内非核仁区域金颗粒总数的92.70%,金颗粒密度为75.42个/μm~2,明显高于染色质问区域和染色质区域中央部位的金颗粒数目的百分比(分别为1.93%和5.37%)和金颗粒密度(分别为2.00个/μm~2和5.89个/μm~2),说明在染色质区域周边部位进行着旺盛的RPⅡ转录位置。经α-鹅膏蕈碱(10μg/L,2h)处理后,非核仁区域金颗粒的减少极其显著,其金颗粒密度从44.60个/μm~2降至2.67个/μm~2,进一步确认该区域中的金颗粒代表RPⅡ转录产物。讨论了完整植物细胞核内RPⅡ转录位置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真核细胞核仁中rRNA基因转录位点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小麦细胞为研究材料,应用常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小麦细胞核仁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内染色质的超微结构;并通过DNA抗体阐明了核仁中DNA位于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以及两者的过渡区域;应用RNA聚合酶I相关转录因子UBF(Upstream binding factor)抗体所做的分析显示,小麦细胞核仁中UBF位于FC与DFC的过渡区域以及DFC中,在FC中没有UBF的存在;进一步借助于RNA/DNA杂合体抗体选择性地直接标记核仁中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结果表明了小麦细胞核仁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是在FC与DFC的过渡区域及DFC中。  相似文献   

4.
赫杰  陶伟  郝水 《遗传》2008,30(2):231-236
以小麦细胞为研究材料, 应用常规电子显微镜技术和DNA细胞化学特异染色NAMA-Ur技术, 在原位水平对核仁中DNA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直观的观察。结果表明, 小麦细胞核仁中DNA位于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 FC)、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 DFC)以及两者的过渡区域, 并呈现出环绕FC排布的构型; 应用RNP优先染色(Benhard staining)技术分析了核仁中RNP的分布及其原位位置, 直观的显示了小麦细胞核仁中RNP颗粒主要集中在 FC与DFC的过渡区域及DFC和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 GC)中; 并且在FC与DFC的过渡区域, 它们不太均匀也不太连续地半围绕着FC而排布; 进一步借助于RNA/DNA杂合体抗体在原位水平标记和分析了细胞核仁中活跃基因转录的精细位点, 结果表明小麦细胞核仁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位于FC与DFC的过渡区域及DFC中。  相似文献   

5.
肌动蛋白存在于蚕豆细胞核和染色体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兔抗肌动蛋白抗体为一抗,FTTC偶联的羊抗兔IgG抗体为二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观察到蚕豆(Vicia faba L.)根端分生组织中完整的细胞核和染色体均有明亮荧光。用抗肌动蛋白抗体和蛋白A-胶体金进行标记的免疫电镜实验结果表明,金颗粒分布在蚕豆细胞核中,集缩染色质和核仁中金颗粒较多。经DNaseI消化和2 mol/L NaCl处理得到去除DNA和组蛋白的细胞核和染色体。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指出,去除DNA和组蛋白的细胞核和染色体与抗肌动蛋白抗体呈阳性反应。上述结果说明,肌动蛋白不仅存在于完整的蚕豆细胞核和染色体中,而且存在于去除DNA和组蛋白的蚕豆细胞核和染色体中。另外,用抗原肌球蛋白抗体所做的免疫荧光标记结果表明,原肌球蛋白也存在于蚕豆细胞核和染色体中。对高等植物细胞核和染色体以及核骨架和染色体骨架是否含有肌动蛋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鼠肝细胞核仁结构与rRNA基因转录位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常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鼠肝细胞核仁的超微结构,并采用NAMA-Ur细胞化学DNA特异染色方法分析了核仁中DNA的分布及其原位位置,直观的显示了鼠肝细胞核仁DNA来源于核仁伴随染色质,并在核仁DFC区域连续伸展,排布于FC的边缘部位及DFC区域中,进一步借助于RNA/DNA杂合体抗体选择性直接标记核仁中rRNA基因转录位点,结果表明了鼠肝细胞核仁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是在FC的边缘及DFC区域.  相似文献   

7.
赫杰  苗桂英  赵海成 《植物研究》2002,22(1):26-29,T001
运用Bernhard染色方法研究了小麦根端分生组织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结果显示,间期核仁染色很深,能够区分出纤维中心(FC)、致密纤维组分(DFC)和颗粒组分(G),而染色质被漂白,在染色质间可以观察到细小的RNP颗粒。进入前期,在染色质的边缘有小的RNP颗粒分布。中期,染色体周边分布着类似于间期核仁的深染的大RNP颗粒,形成一个不完全连续的“鞘”状结构;在染色体内部看不到类似核仁的深染颗粒。到了后期时,仍可见RNP“鞘”状结构的存在。进入末期,这些RNP植物逐渐由“鞘”脱离,最后参与新核仁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核仁解体后的物质直接转移到了中期染色的表面,并形成不连续的表层,没有进入染色体的内部。  相似文献   

8.
蚕豆根端细胞核中微核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蚕豆(Vicia faba)根端分生组织细胞为材料研究了微核仁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特点。结果表明;微核仁是直径0.3—0.5μm 的卵圆形或球形结构。常规染色时,微核仁与集缩染色质的电子密度相仿,但两者之间在结构上没有任何联系。细胞化学研究指出,微核仁含有 RNA 和蛋白质,其结构成分主要是与核仁颗粒组分十分相似的 RNP 颗粒。报道了植物细胞核中微核仁发生于核仁的过程并对微核仁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肌动蛋白是多头绒泡菌细胞核骨架和染色体骨架的组成成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 Schw.)的原质团中分离细胞核和染色体,分别经DNaseⅠ消化和2 mol/L NaCl抽提后制备成细胞核骨架和染色体骨架。以抗肌动蛋白的抗体作一抗、FITC标记的羊抗兔IgG抗体作二抗进行的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核骨架和染色体骨架都分别与抗体呈阳性反应。间接免疫斑点印迹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细胞核骨架和染色体骨架的蛋白质成分中存在与肌动蛋白抗体呈阳性显色反应的抗原。以抗肌动蛋白的抗体作一抗、金颗粒标记的蛋白A作二抗的间接免疫电镜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组间期细胞核的核仁、集缩染色质和核基质以及中期染色体上都有很多金颗粒分布。上述结果证明,肌动蛋白是多头绒泡菌细胞核和染色体及其骨架的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0.
邢苗  郝水 《遗传学报》1989,16(5):357-361
本文对蚕豆根端分生组织细胞核中类胀泡结构的超微结构变化和细胞化学特点进行了研究。我们观察到,类胀泡结构是与集缩染色质紧密相连的核内结构。该结构是由直径30nm左右的纤维组成的较为疏松的网络,其中的30nm纤维可以进一步解集缩并释放出直径约10nm的颗粒,这些颗粒可能是核小体。Bernhard染色结果表明,类胀泡结构含有RNP。放射自显影结果表明,类胀泡结构具有转录活性。我们推测,蚕豆细胞核中的类胀泡结构可能是非核仁基因表达的一种形态。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精子由头部、中段和鞭毛(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的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核中浓缩了的染色质呈颗粒状。染色质中有核泡存在。核泡中有致密颗粒状物。植入窝里井状,从核后端往前深陷入核的中央。中段的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中,结构独特。近端中心粒和基体首尾相对,排在同一直线上。某些精子的近端中心粒的中央腔中能见到一、二个粗大的颗粒状物。基体的中央腔中有一对中央微管。近端中心粒和基体之间有中心粒间体将两者隔开。中段的袖套连接于细胞核之后,其中分布着线粒体和一些囊泡。近袖套内膜处的细胞质中有一层膜与袖套内膜平行。鞭毛细长,其起始端位于袖套腔中。鞭毛上长有两排侧鳍。侧鳍呈波纹状,分居轴丝两侧,大致与轴丝的两条中央微管同在一个平面上。侧鳍的基部有囊泡。  相似文献   

12.
剥去受精膜的林蛙卵分裂时,分裂沟中的新膜会暴露出来。林蛙老膜上有大量均匀分布的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卵裂前,将剥去受精膜的蛙卵浸于上述的凝集素溶液中,新膜的外露就被抑制。凝集素愈浓,浸泡时间愈长,抑制愈大。在这些卵的表面可看到一层较厚的由凝集素引起的外被。碱处理过的受精卵表面,凝集素受体减少,凝集素抑制新膜外露的作用亦减弱,由凝集素引起的外被亦薄。凝集素是多价的,会在细胞表面产生交链,形成“外骨骼”,抑制新膜外露。凝集素也可通过受体,影响微丝,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金丝猴的牙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牙齿对古生物、古人类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牙齿也是动物分类学所依据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所提供的亲缘证据和来自其他方面的材料多是相吻合的。在讨论和评价现生灵长类时,牙齿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就目前所知,已发表的金丝猴(Rhinopithecus)牙齿的研究资料较少。Hooiier(1952)和Swindler(1976)对川金丝猴的牙齿只作了一个简单的记录和扼要的形态描述。至于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牙齿的研究纯属空白。为此,有必要对这三个类群牙齿的形态结构作一个简要的比较观察,试图找出它们之间和属间的异同点,为今后的综合性探讨提供基本材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报道3种叶猴脊神经丛的组成,并与其他灵长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颈丛由C_(1-4)组成,多数标本不存在枕小神经和多数标本存在舌下袢;臂丛由C_4—T_2组成,形成典型的三干三索结构,后索形成两个神经袢;腰骶丛由L_(2-7)和S_(1-2)组成,存在屈股神经和耻坐股神经,与猴超科共同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哺乳动物胰腺体部胰多肽(PP)免疫反应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远强  苏慧慈 《动物学报》1991,37(2):198-202
采用SPA-GDN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人、大鼠、小鼠、豚鼠、猪、狗和猫等七种哺乳动物胰腺体部胰多肽(PP)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和形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七种动物PP细胞的分布和形态有明显的种间差异。人、大鼠和小鼠PP细胞主要位于胰岛周边部,形成环形结构,少量PP细胞散布在外分泌部的腺泡和导管;而豚鼠、猪和猫的PP细胞则主要分布在外分泌部腺泡和导管上皮间;狗的PP细胞在内、外分泌部均有分布。PP细胞的形态在上述动物间也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该细胞在不同动物的作用途径及功能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有关对支持细胞功能的研究也是有助于棉酚的抗生育原理的研究。本文通过测量支持细胞分泌量和分泌特异蛋白,即雄激素结合蛋白(ABP)的研究,探讨棉酚对支持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采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每日喂服醋酸棉酚30毫克/公斤体重,共喂服8周。通过收液量的测定证明棉酚降低了睾丸分泌液量(0.024±0.006克/克睾丸组织/小时-0.013±0.002克/克睾丸组织/小时,均为平均值±标准误)。本实验又采用平衡态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得喂棉酚动物雄激素结合蛋白与[~3H]双氢睾丸酮的结合活性较对照组为高,并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另外,实验所用的收液法,即由外睾丸网做插管收集睾丸液略不同于常规所用的收液方法.与Tuck等人(1970)所采用的收液法进行比较,本方法简单,收液量多,收液无血浆和组织间液成分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河豚毒素对金鱼再生的视网膜顶盖投射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仁麦.  RL 《动物学报》1995,41(3):291-298
本文用微量注射荧光染料DiI顺行标记的方法,研究了河豚毒素(TTX)阻断神经传入活动对金鱼再生的视网膜顶盖投射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TTX处理后再生的视网膜顶盖投射,象正常再生过过程一样,经历了修整的过程,包括再生到顶盖错误区域是视神经纤维的消失和在再生的视神经纤维主干上生长的侧支的消失,与正常再生过程不同是,再生晚期到达顶盖靶区的视神经纤维的终末分支不再相互重叠,而是彼此分离,另外,终末分支数和  相似文献   

18.
细胞骨架的研究是当今细胞生物学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而中间纤维是三种主要骨架纤维中研究较少的一种。从60年代发现至今,人们对动物细胞中间纤维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近来又发现它在基因表达等重要生命活动中起一定的作用。中间纤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在体外进行自我装配,不需要核苷酸和结合蛋白参加,也不依赖于蛋白质的浓度。植物细胞中是否存在中间纤维一直是未解决的问题。从80年代起,有一些研究发现在高等植物细胞中存在能与动物细胞中间纤维抗体进行  相似文献   

19.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是一种与性腺发育和精、卵成熟有直接重要关系的性激素受体,不仅在哺乳动物中已经证实与卵子的发生有关系,近年来还发现雌激素受体也存在于雌性文昌鱼早期卵原细胞、卵黄生成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卵母细胞中;Osada等在扇贝的卵巢中发现有ER免疫阳性物质存在于卵黄形成期的卵母细胞中,认为ER是基本的类固醇激素受体,有着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雌激素(Estrogen)被认为是雌性特有的维持雌性性征的激素。近年来人们发现雄性体内亦存在雌激素及其受体,雌激素可作用于脊椎动物下丘脑-垂体-精巢调控轴以及精巢中体细胞和生精细胞,包括Sertoli细胞、Leydig细胞、精细胞,几乎涉及所有雄激素涉及的领域。雌激素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起作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雄性生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