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茶地蜂生活史及相关生物学习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 是江西、湖南等地油茶花期主要传粉昆虫之一。2006–2007年在江西宜春对油茶地蜂除成虫外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该蜂在江西宜春1年发生1代。成虫10月中旬开始出巢活动, 雄蜂早于雌蜂3 d左右出现,完成交尾后数日死亡,雄蜂出巢后寿命18 d左右,雌蜂约38 d。卵期约8 d。幼虫期24 d左右,幼虫取食完花粉球后长成老熟幼虫进入滞育期,滞育期约241 d。翌年9月中旬开始化蛹,蛹期约30 d。出土后的雌蜂当天就可以交配,交配后的雌蜂在羽化地点附近选址筑巢,采集油茶的花粉和花蜜于虫室中制成球形蜂粮并在上面产卵,每粒花粉球上产卵一枚。  相似文献   

2.
张丽香  刘强 《动物学杂志》2004,39(2):14-18,F004
首次报道了火红拟孔蜂除雌性成虫以外的各虫态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殖发育及性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蜂在西鄂尔多斯地区一年发生一代。越冬幼虫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预蛹约d左右;蛹期约15d。成虫5月上旬陆续羽化出茧;雄蜂早于雌蜂数日出现,雄蜂交尾后不久死去,寿命约为10d左右。雌蜂寿命约30d。卵期约3d左右。老熟幼虫多数在6月中下旬结茧后进入滞育状态,幼虫期长达300d左右。滞育幼虫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可提前打破滞育或推迟其羽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落巨福  刘强 《昆虫知识》2006,43(3):352-355,F0004
沙漠石蜂Megachile(Chalicodoma)desertorumMorawitz的成虫活动期与西鄂尔多斯地区多种植物的开花物候相适应,是多种荒漠植物(其中包括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传粉昆虫。该文报道了沙漠石蜂除成虫外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蜂在西鄂尔多斯地区1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翌年4月中旬开始出巢活动;雄蜂早于雌蜂9 d左右出现,完成交尾后数日死亡,雄蜂出巢后寿命20 d左右,雌蜂约35 d。卵期约12 d。幼虫期85 d左右,老熟幼虫多数在6月中旬结茧,7月末开始化蛹,蛹期约18 d。成蜂于8月中旬陆续羽化,羽化后的成虫很快进入滞育状态,并在茧内越冬;滞育期长达235 d。  相似文献   

4.
《环境昆虫学报》2014,(6):890-897
日本佳盾蜾蠃Euodynerus nipanicus(Schulthess)是一种重要的独栖捕食性天敌昆虫,对我国南方林区鳞翅目蛾类害虫的控制具有一定作用。本文报道了日本佳盾蜾蠃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蜂在江西赣州地区 1 年发生 4 代,以滞育的老熟幼虫在巢管虫室内越冬,滞育期约 190 d。翌年的4月下旬成虫开始外出活动,主要包括交配、筑巢、产卵、捕食等行为。通过野外收集筑巢巢管,室内饲养观察等,发现该蜂的卵近似微弯的长圆柱形,长 2.912 ± 0.127 mm,卵期2-4 d,平均 2.5 ± 0.99 d;非越冬幼虫期 8. 1 ± 0. 99 d;预蛹期4.3 ± 0. 48 d;蛹期7. 4 ± 0.84 d;雌雄比约为 2. 95:1。本研究丰富了日本佳盾蜾蠃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利用该蜂防治南方林区鳞翅目蛾类害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胡霞  刘强 《昆虫知识》2008,45(1):58-61,F0002
中华食蜂郭公虫Trichodes sinae Chevrolat是西鄂尔多斯地区重要传粉昆虫火红拟孔蜂Hoplitis pyrrhosoma Wu的寄生性天敌。文章报道中华食蜂郭公虫除成虫外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虫在西鄂尔多斯地区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于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陆续羽化出巢,成虫取食植物补充营养后,开始交尾、产卵。1龄幼虫能够寻找并钻入火红拟孔蜂的巢室,取食火红拟孔蜂幼虫,直至结茧化蛹。室温条件下,卵期约6~8d,幼虫期约260~280d,蛹期约40~50d;雄虫寿命约28~30d,雌虫寿命约35~40d。  相似文献   

6.
【目的】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 Alfken是我国北方果树的主要授粉昆虫,发挥着重要的传粉增产生态服务功能。掌握其滞育后阶段抗寒性特点,并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探讨耐寒机制,对于凹唇壁蜂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系统测定了滞育后阶段及出茧后凹唇壁蜂雌蜂、雄蜂的过冷却点、冰点,自由水、脂肪、蛋白质、海藻糖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凹唇壁蜂雌蜂、雄蜂的抗寒性差异不大,滞育后阶段过冷却点和冰点在出茧前逐渐升高、出茧后降低。其中,出茧日凹唇壁蜂雌蜂、雄蜂的过冷却点、冰点最高(抗寒性最低),分别为﹣12.35℃、﹣9.98℃和﹣12.63℃、﹣8.91℃。在滞育后阶段雄蜂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雌蜂,雌蜂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雄蜂,出茧后雄蜂的脂肪含量均迅速下降,雌蜂的蛋白含量迅速下降。出茧前,雄蜂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乙酰胆碱酯酶酶活性高于雌蜂;出茧后,雌蜂的酶活显著升高。在滞育后阶段,凹唇壁蜂雌蜂、雄蜂体内的海藻糖均呈显著降低趋势,出茧日雌蜂的海藻糖含量比茧后190 d下降了64.5%。【结论】滞育后阶段凹唇壁蜂有较强的抗寒性。在出茧前抗寒性逐渐降低,出茧后抗寒性升高。海藻糖代谢可能是凹唇壁蜂滞育后阶段能量消耗的重要途径。雄蜂的个体较小,但是有比雌蜂功能更强的抗氧化系统。  相似文献   

7.
白斑切叶蜂Megachile strupigera是我国南方野生植物及部分农林作物的有效传粉昆虫之一。本文利用人工巢管完成白斑切叶蜂的野外收集和观察,结合室内人工饲养和相关数据的采集,系统研究了该蜂除成虫外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筑巢习性和访花行为以及寄生性天敌等相关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白斑切叶蜂在江西赣州地区1年2代,以滞育状态下的老熟幼虫在虫室中越冬,滞育期约270 d。成虫翌年5月下旬开始出巢活动,主要包括羽化、交配、产卵、筑巢、访花等行为。室内观察和测量发现该蜂的卵近似微弯的长圆柱形,长3.15±0.14 mm。卵期2-3 d;幼虫期6-8 d;蛹期10-12 d。该蜂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个体且同年2代雌雄比有一定的差异。该蜂成虫主要到访黄荆Vites negundo和藤金合欢Acacia sinuate等多种植物。该蜂偏好选择内径在0.614-0.948 cm,长度在8.1-20.1 cm的巢管筑巢。该蜂幼虫期寄生性天敌主要有Melittobia australica和波赤腹蜂Euaspis polynesia。本研究通过对白斑切叶蜂基础生物学进行研究,旨在为该蜂人工管理、驯化、工厂化繁殖等技术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制定该蜂保护策略和适宜栖息地环境的构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半社会性体外寄生蜂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喜寄生于一些隐匿独栖(树干或木材)的钻蛀性昆虫,雌、雄个体高效地搜索配偶及交配策略是其种群定殖和扩散的关键。本研究记录了管氏肿腿蜂成虫交配行为的过程,分析、总结了其交配行为的特点。【方法】联合使用体视解剖镜、摄像机和昆虫行为跟踪仪3种仪器,在室内环境条件下系统观察了管氏肿腿蜂(雌雄比为1∶1)的交配行为,对比分析雌雄蜂在整个交配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时间分配和速度变化等特点。【结果】管氏肿腿蜂的交配过程可分为交配前、交配中和交配后3个阶段,包括触角拍击、骑上雌蜂、游走、探测和交配一系列步骤。交配前,雄蜂在培养皿内快速游走,用触角接触和拍击雌蜂,用口器接触雌蜂;骑上雌蜂后,雄蜂在雌蜂体表游走,并仍以触角拍击和口器接触雌蜂,而雌蜂则头朝下保持静止状态;雌雄蜂交配前约历时653.617±54.160 s(平均值±SE)。交配中,雄蜂的生殖器与雌蜂结合进行交配,雄蜂前足基部呈45°搭在雌蜂腹部前端,中足和后足抱住雌蜂腹部末端,交配平均历时43.567±7.120 s。交配后,雄蜂离开示意交配结束,雌蜂仍保持静息状态(长达约172 s)。此外,雌雄蜂均行多次交配,且随交配次数增加,交配历时先增加后逐渐减少。雌、雄蜂交配行为表现为先减速后加速,在交配前、交配中和交配后雌、雄蜂行为活动的平均速度分别为3.111,0.595和1.016 cm/s及2.754,0.895和1.314 cm/s。【结论】管氏肿腿蜂雄蜂在交配过程中较活跃,暗示其在配偶搜索、识别和选择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可为该蜂室内扩繁、野外释放及复壮等生物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贺春玲  嵇保中  刘曙雯 《昆虫知识》2011,48(6):1751-1758
长木蜂Xylocopa tranquebarorum(Swederus)属于多访花性昆虫。本文报道了长木蜂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蜂在南京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巢室内越冬。翌年的3月下旬成虫开始外出活动,主要是筑巢、采集粉蜜、酿贮蜂粮和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下旬新一代成虫羽化,新羽化的成虫群集在蜜源植物青桐树上补充营养,并在青桐的附近空中婚飞、交配。室内观察长木蜂的卵期9~11d,平均(9.97±0.76)d;幼虫期19~22d,平均(20.30±1.18)d,预蛹期8~9d,平均(8.53±0.51)d,蛹期19~21d,平均(19.67±0.66)d。雌雄比为2.17∶1。雌蜂酿制蜂粮的盛期在5月上旬,采集蜂粮的最佳时期在5月上中旬。该蜂的卵产在块状的蜂粮上,卵长10.06~13.34mm,腊肠形或香蕉形,略弯曲,两端钝圆,头部略窄与尾部,尾部最宽,重(0.0438±0.0122)g。  相似文献   

10.
红腹柄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红腹柄天牛是阔叶树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福建戴云山2a发生1代,当年以幼虫、次年以成虫在被害木虫道内越冬。雌成虫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是产卵末期。卵期7—17d。幼虫共8龄,历期约为481d。成虫出孔后即可交配,每雌虫最大产卵量69粒,最少为20粒,在1株树上产卵量4—46粒不等。雌雄性比约为1:1。  相似文献   

11.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优势寄生蜂之一,为明确其交配行为及雌蜂生殖系统构成,本研究在室内观察了该蜂的交配行为、雄蜂交配能力、雌蜂生殖系统等。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过程可分为交配前行为、交配、交配后行为3个阶段,整个交配过程平均时间为76.2 s,其中,交配时间为20.6 s;小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雌、雄蜂具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雄蜂的交配能力随其日龄的增加而减弱,1日龄的雄蜂交配能力最强,为6.3次/d,雄蜂一生平均能交配36.9次;雌蜂的生殖系统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条中输卵管、1个受精囊和外生殖器等组成,卵巢管数量存在变异,其中95.78%雌蜂卵巢具6(3+3)条卵巢管,2.78%雌蜂卵巢具5(3+2)条卵巢管,1.22%的雌蜂卵巢具7(3+4)条卵巢管,0.22%的雌蜂卵巢是具4(2+2,1+3)条卵巢管,还有极个别的雌蜂仅有1个卵巢,由3条卵巢管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有多次交配习性,卵巢存在一定变异。  相似文献   

12.
王琛柱 《昆虫知识》2006,43(6):891-891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斑蝥胁kfranciscanus的幼虫通过模拟产生一种雌蜂的性信息素,可以吸引雄蜂的来访。这条诡计使得斑蝥幼虫能够免费搭上雄蜂的便车,并最终到达一个由蜂卵围绕着的布满花粉和花蜜的“地下宝藏”。saul—Gershenz和Millar研究发现,模拟1只雌蜂的外观并不足以诱惑1只雄蜂,由着色的铝箔制成的雌蜂模型并不能引起雄蜂的注意,但是斑蝥幼虫或雌蜂头部的提取物能吸引雄蜂.通过对提取物进行分析,发现斑蝥幼虫产生的烷烃混合物有效地模拟了这种蜂的性信息素。提取物的浓度越高,  相似文献   

13.
根据膜翅目寄生蜂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性个体,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这一性别决定机制,考察了玉米螟赤眼蜂雄蜂生殖力的大小,探讨了雄蜂授精能力与个体大小、年龄及交配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雄蜂在羽化时或羽化后很短的时间内其精巢就已发育成熟,成虫期不再形成新的精子。雄蜂在羽化后立即可与雌蜂进行交配,在雌蜂过量的情况下,24 h内就可能将体内的精子或精液消耗尽,24 h后的雄蜂虽能与雌蜂继续交尾,但雌蜂所繁育的子代中未见有雌性个体。同一雄蜂能与多头雌蜂进行交尾,授精8~23头雌蜂,平均能繁育出346.15头雌性后代。雄蜂的授精能力与交配次数密切相关,授精量随交配次数增加而逐渐下降。首次交配时,雄蜂能给雌蜂提供较多的精子,约能繁育出58.85头雌性后代,但随着交配次数的增加,雄蜂向雌蜂输送的精子越来越少,10次交配之后,雄蜂所能授精、繁育的子代雌性数将不超过10头。以后足胫节长度表示个体大小时,体型较大的雄性个体进行多次交配的能力强,能繁育更多的雌性后代。  相似文献   

14.
蝇蛹金小蜂的交配行为及雄蜂交配次数对雌蜂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芳  陈中正  段毕升  贺张  谢磊  胡好远 《生态学报》2013,33(14):4354-4360
多数昆虫能够进行多次交配,随寄生蜂雄蜂交配次数的增加,雄蜂体内精子减少,雌蜂获得的精子数量减少,产下更多的单倍体卵,发育为雄性后代;一些单寄生性的寄生蜂雌蜂一生仅能够交配1次。描述了蝇蛹金小蜂雌雄蜂的交配行为,探讨了雄蜂交配次数对雌蜂后代产量等的影响以及雌蜂的可交配次数。结果表明,交配过程包括求偶、交尾前期、交尾和交尾后期;雄蜂已交配的次数并不能够显著影响其配偶的寿命、产卵期和后代总数量,但显著影响到其配偶的雌、雄后代数量和性比。随雄蜂交配次数的增加,与之交配的雌蜂的后代雄性百分比显著增大,雌蜂在产卵期内更早地出现较多雄性后代,体内精子不足的现象更加明显。无论已交配的蝇蛹金小蜂雌蜂在产卵期中是否出现精子不足,均不能再次完成交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是可持续防控蚜虫的优良内寄生蜂,适宜的低温短光照可诱导其进入滞育,滞育后产品货架期长达120 d,对害虫生防意义重大。为深入探索滞育烟蚜茧蜂的亲代效应,分析滞育机理,提高滞育诱导效率,指导该天敌产品的贮存实践,开展本项研究。【方法】在室内测试了滞育烟蚜茧蜂F1代的羽化率、性比、成蜂寿命、滞育率、寄生力以及F2代的羽化率、性比等生物学指标,综合评价滞育烟蚜茧蜂的亲代效应。【结果】滞育经历对烟蚜茧蜂子代的部分生物学性状具有显著性影响,F1代雌蜂比例显著增加,滞育维持30 d后子代雌蜂比例由0.59上升至0.65;F2代雌蜂比例与CK无差别,维持在0.58左右;F1代滞育率显著升高,可由对照的44.75%提高至74.01%,滞育维持30 d后子代滞育率具升高趋势;F1代寄生力略增加,各处理形成的僵蚜数在117~129头间,但无显著性差异;F1代羽化率、子代成蜂寿命与CK相比无差异。【结论】烟蚜茧蜂具有较显著的滞育亲代效应,亲代滞育经历可显著提高子一代的滞育率,利于子代抵御不良环境胁迫,提高种群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条纹小斑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海敏  黄芳  杨东  薛芳森 《昆虫知识》2009,46(3):411-414
条纹小斑蛾Thyrassia penangae(Moor)是乌蔹莓(Japanese cayratia)的重要害虫,在南昌1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由于该虫各世代总有极少部分个体进入滞育,少数进入越夏的个体1年只发生2代或3代。羽化时间多出现在上午7~10时,羽化后当日或次日下午交配,交配时间集中在下午3~6时,交配一般可持续12个h左右。成虫羽化后需取食花蜜做补充营养才能充分产卵。产配后次日即可产卵。第1代成虫常将卵数十粒聚产于幼嫩叶片的背面,以后各代主要聚产于花蕾上,平均每雌产卵量为43粒。幼虫为4龄。第1代主要取食叶芽、幼枝及嫩叶,以后各代主要取食花蕾。在自然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卵为4~7d;幼虫为10~14d;非滞育的茧期(指幼虫结茧后的预蛹至成虫羽化的日期)为8~11d,越夏茧期为32~40d,越冬茧期为205~224d。成虫寿命为3~13d。  相似文献   

17.
苜蓿切叶蜂滞育的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F.)预蛹的滞育主要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雌蜂感受光周期的变化是决定子代预蛹是否进入滞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当代的幼期,特别是高龄幼虫(约3龄)到预蛹这一阶段所感受的温度变化,对预蛹滞育有很大的影响,此期如果环境温度低于(21.59±1.03)℃,可有超过50%的个体进入滞育。此外,放蜂地区的纬度及蜂的代次对预蛹的滞育亦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慧  张扬  吴伟坚 《生态学报》2012,32(7):2223-2229
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是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重要天敌。以Y形嗅觉仪测定了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4—5龄幼虫虫粪、健康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水稻在纵卷叶螟绒茧蜂对寄主的搜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已交配的雌蜂显著趋向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和4—5龄幼虫虫粪,不趋向健康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的水稻。雄蜂、处女雌蜂不显著趋向健康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水稻、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稻纵卷叶螟4—5龄幼虫虫粪。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的化学成分,并通过Y-形嗅觉仪测试已交配雌蜂对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化学成分标准品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已交配的雌蜂显著趋向1-十一烯和异缬草醛,稻纵卷叶螟幼虫虫粪中的1-十一烯和异缬草醛可能是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搜索寄主的利他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一种斑翅果蝇寄生蜂Trichopria drosophilae的交配行为以及雌雄蜂的交配次数对后代的影响。【方法】在室内对斑翅果蝇寄生蜂的交配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该蜂在交配行为中所出现的求偶行为、交尾前期行为、交尾行为和交尾完毕的动作及持续时间。测定寄生蜂各交配次数下的雌蜂寿命、后代出蜂总量和后代性比。【结果】寄生蜂的交配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求偶,雄蜂逐渐靠近雌虫、追逐雌蜂并震动翅膀,直至爬上雌虫背部整个过程持续(50.47±85.01)s。交尾前期,雄虫头部从雌蜂的两触角中间伸出,并将触角从雌虫触角两侧向中间有规律的触碰雌虫触角,直至雌蜂打开生殖孔,整个过程持续(43.73±13.97)s。交尾,雄蜂将雄性交配器插入雌性生殖孔整个过程持续(36.28±11.03)s。交尾后期,雌虫左右甩动腹部2~3次,主动与雄虫分离整个过程持续(8.95±3.40)s。观察结果显示,雌虫一生只能交配一次,雄蜂一生交配次数在(16.54±1.37)次,最多达到19次(N=10),雄虫的交配次数对与之交配的雌蜂的寿命和后代总量无显著影响。雄蜂的交配次数对雌性后代的性比有显著影响。【结论】该寄生蜂的交配过程主要分为雄虫求偶、交尾前期、交尾、交尾后期等阶段。求偶和交尾前期阶段主要行为是雄虫追逐雌蜂、爬上雌虫背部并用触角摩擦雌虫触角。交尾阶段主要行为是雄蜂交配器插入雌性生殖孔。交尾后期主要行为是雌蜂将雄蜂甩开,是雌虫唯一主动发起的行为。随着雄蜂交配次数增加,雌蜂后代雌/雄性比降低。  相似文献   

20.
对西双版纳广泛分布的鸡嗉果榕(Ficus semicordata)雄树上寄生的一种非传粉榕小蜂Apocryptophagus sp.进行控制梯度放蜂实验,结合产卵行为、交配行为观察,定量研究了该种非传粉榕小蜂的性比率.结果表明: Apocryptophagus sp.雌蜂在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产卵后的第3天开始访问榕果,从果外完成产卵,产卵时间持续2 d左右.发育成熟以后,其雄蜂几乎与传粉榕小蜂雄蜂同时羽化,雄蜂咬开寄生有其雌蜂的瘿花并进行交配,雌蜂交配后从瘿花内羽化出来离开榕果,去寻找新的处于接受期的榕果,而雄蜂一直留在其寄生的榕果内直至死亡.后代性比与局域配偶竞争理论预测一致:性比偏雌,随着在同一榕果产卵的繁殖雌蜂数量的增加,后代性比上升;同时,单个榕果内的后代数量也上升,而平均后代数量却显著下降.在个体水平上,当1头雌蜂在榕果上产卵时,后代性比与后代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