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寄生物和寄主的发育关联研究已有很多报道,而人们对捕食者与猎物的同步发育关系却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了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及其猎物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在18℃、22℃、25%、28℃、31℃和34℃恒温下的发育特性及发育同步性。大斑芫菁幼虫(除5龄外)发育起点温度均低于10℃,而棉蝗每个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都高于10℃。大斑芫菁5龄幼虫的有效积温为440.53日度,低于棉蝗卵的462.96日度,并且大斑芫菁1~4龄幼虫的有效积温均少于1—4龄蝗蝻。大斑芫菁成虫出现、卵孵化和幼虫滞育解除日期与棉蝗产卵和卵孵化日期,显示大斑芫菁的发育和棉蝗的发育具有季节同步性,而且大斑芫菁的滞育同步化了大斑芫菁和棉蝗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豆芫菁(Epicauta gorhanti Mars.)广布于我国南方数省,在福建各地发生相当普遍。幼虫生活在土壤中,寄生在多种蝗科昆虫的卵块里取食卵粒;成虫主要以大豆、菜豆、豇豆……等豆科作物的叶片和花瓣为食料,并能侵害甜菜、蕹菜、甘薯、棉、茄、桑……等作物。 在福州(岭后、盖山)、闽侯(林浦、城门、杜园)一带稻田的田埂内,因为多少存在有长翅稻蝗(Oxya veloxFab.)和小稻蝗(O.intricata Stal.)的卵块,容易招引豆芫菁成虫前来产卵。每年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间,晚稻黄熟时期,繁殖出大量的第二代豆芫菁成  相似文献   

3.
中华豆芫菁的室内人工养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人工养殖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的结果表明:成虫喜食苜蓿、大豆叶,也取食甜菜和马铃薯的叶;最适宜的投食方式是将植物插入盛水的瓶内;幼虫喜食东亚飞蝗卵块,尤其是顶端微露于土表的卵块最易被中华豆芫菁1龄幼虫找到并取食。不同温度、土壤含水量对中华豆芫菁卵的发育速率及孵化率均有明显影响。卵的发育速率和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偏锋曲线变化,孵化率则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呈直线上升。温度为32℃、土壤含水量11%的处理最有利于卵的生长发育,在该条件下,卵的发育速率为0.045455,孵化率达到99.0%。从试验结果计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9.3℃,卵期有效积温为108.1日度。成虫适宜饲养密度为15~30头/m^3,幼虫在每杯中只养1头。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主要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扁角豆芫菁生物学和行为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参考,也为今后的触角感受器电生理研究提供前提条件。【方法】对扁角豆芫菁E. impressicornis雌雄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分布及其差异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二者的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雌雄成虫触角共有的感器分为7种,即2种刺形感器(CH1和CH2),2种锥形感器(SB1和SB2),1种Böhm氏鬃毛(BB),1种耳形感器(SA)和1种钟形感器(CA);雄虫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括1种刺形感器(CH3)和1种锥形感器(SB3),而雌性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含2种锥形感器(SB4和SB5)和1种凹槽钉形感器(GP)。【结论】扁角豆芫菁成虫触角感受器类型丰富多样。根据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分布以及与之前报道结果的比较分析,推测其功能可能为信息素感器(CH1)、化学感器(CH2和GP)、嗅觉受体(CH3, SB1-SB5, SA和CA)、机械感器(BB)和温度感器(GP和CA)。  相似文献   

5.
中国豆芫菁属记述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谭娟杰 《昆虫学报》1958,(2):152-167
豆芫菁属Epicauta Redtb.是芫菁科Meloidae的一个大属,种类很多,经济价值极其复杂。许多种类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害虫,特别是豆类,例如E.chinensis、E.hirticornis、E.gorhami、E.obscurocephala、E.interrupta等等,在我国不同地区,为害豆科植物,造成很大损失;其中若干种类,同时更为害黄麻、马铃薯、花生、甜菜等作物。某些种类的幼虫寄生在蜂巢内,对养蜂业有害;但亦有一部分幼期寄生在蝗虫卵块内,取食蝗卵,对于抑制蝗虫的发生,起着一定的有益作用。在药用方面,芫菁科昆虫能产生芫菁素,在医药上有起泡及利尿等作用,很久以来,我国及西方医学上即予利用,本草纲目上所载的葛上亭长,即系本属昆虫。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对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翅豆芫菁活动期各生长发育阶段历期多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以14龄虫发育起点温度最低,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细纹豆芫菁和大斑芫菁的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细纹豆芫菁EpicautamannerheimiM kl和大斑芫菁MylabrisphalerataPallas的求偶和交配过程进行了描述。列举了芫菁亚科 5族 1 3属 3 4种芫菁的性行为 ,并讨论了雄成虫在形态构造上对求偶和交配行为的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芫菁科昆虫体内斑蝥素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别采用酸水解法和直接浸提法处理不同种芫菁样品、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的卵和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的不同虫体部位,后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斑蝥素含量。结果表明:用酸水解法处理后的芫菁体内斑蝥素含量较之用直接浸提法处理后有显著提高,增高幅度在1~9倍之间,其中以豆芫菁属Epicauta昆虫的增高幅度最大,一般在7倍以上,而斑芫菁属Mylabris的斑蝥素含量增幅不高,芫菁卵中斑蝥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斑蝥素主要富集于大斑芫菁的腹部。  相似文献   

9.
宽纹豆芫菁Epicauta watwerhousei属鞘翅目,芫菁科,豆芫菁属,是豆类作物及蔬菜的食叶害虫。豆芫菁属昆虫的成虫分泌的斑蝥素,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记载有起泡、利尿、壮阳等作用,近年来在中国医学上亦用于治疗某些癌症。 摄影买国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5):617-622
以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Willd.Sp.Pl.以及二者1:1混合饲喂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 (L.)一龄蝗蝻,冷蒿饲喂不能完成其生活史,两种食料混合饲喂的发育进度要快于紫花苜蓿饲喂的个体。以三种食料分别饲喂意大利蝗成虫,研究其生长及生殖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取食紫花苜蓿和取食混合食料相比,取食冷蒿抑制了意大利蝗成虫体长、体重、雌雄成虫寿命、交配率和单雌产卵量,导致交配期提前,雌虫死亡率升高,而对卵囊内卵粒数无影响。与取食紫花苜蓿相比,取食混合食料促进了卵囊内卵粒数的增加,其余指标没有显著变化。这些结果表明两种牧草的隔离种植对减轻意大利蝗为害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垫跗螋Chelisoches morio (Fabricius)是入侵害虫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的一种本地天敌.为了了解垫跗螋的生物学习性和控害潜能,本文对垫跗螋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重要生物学习性以及对椰心叶甲的捕食选择性和捕食量进行了观察研究.垫跗螋雌成虫将产的卵堆积在一起,抱孵在体下,且不时用口器翻动重排卵,受到惊扰时会吃掉卵,甚至初孵的若虫.在室温条件下(20±2)℃,以椰心叶甲2龄幼虫为食料,垫跗螋从卵至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107.9±15.2)d;平均每头雌虫产卵量为(138.7±59.5)粒;垫跗螋成虫对椰心叶甲2龄幼虫的日平均捕食量为(6.7±1.1)头.寄主龄期选择性实验表明,垫跗螋成虫和4龄若虫喜欢取食椰心叶甲的2龄幼虫;3龄和2龄若虫喜欢取食椰心叶甲的1龄幼虫.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芫菁科5族11属19种(亚种)后翅翅脉、翅关节和翅基部综合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归纳了族级特征,并用Hennig 86(1.5)软件对其后翅综合特征进行支序分析得出它们之间初步的进化关系,即栉芫菁族Nemognathini+(齿角芫菁族Cerocomini+(豆芫菁族Epicautini+(绿芫菁族Lyttini+斑芫菁族Mylabrini)))。  相似文献   

13.
红头豆芫菁成虫芫菁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芫菁素在红头豆芫菁体内主要贮存在雄虫的生殖腺和卵内。与野生群体两性芫菁素的平均含量相比较,刚交配过的雄虫失去体内70%的芫菁素,其雌配偶体内芫菁素含量相应升高43%。红头豆芫菁可用作中药材。经110℃烘干后的雄虫,用酸水解后提取的芫菁素含量比直接提取的含量增高4倍。  相似文献   

14.
15.
杧果切叶象成虫密度对雌虫产卵习性影响不大。成虫密度与雌虫单日平均产卵量呈直线负相关,与单叶平均着卵量呈曲线正相关。按幼虫取食最计算得出成虫最大允许密度,泰国杧、印度901和缅甸杧分别为2.0、2.9、4.2(对/梢)。  相似文献   

16.
十四点斑芫菁MglabrisguatuordecimpunctataPall.属鞘翅目、芜育科。成虫期为植食性,但在幼虫期以小翅曲背蝗Pararcypteramicropteramicroptera(F.-W.)蜂卵为食,是蝗虫卵期的重要天敌。作者于1989~1990年在塔城沙孜地区草原对该虫生物学及其对小翅曲背煌卵期的控制作用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形态特征卵:长椭圆形,长2.1~2.4mm,宽0.6~0.9mm,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为黄白色。幼虫:复变态共四龄。第一龄为衣鱼式的三爪蛐,深褐色,触角、足和尾发达。其头部较大,自胸部向腹端部逐渐变狭。第二龄为螃槽式,第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全面掌握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L.)生长发育规律,明确该虫的越冬和适宜生长区域,为该虫预测预报和合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研究了恒温条件下意大利蝗蝗卵越冬低温、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结果表明意大利蝗蝗卵越冬低温高于-20℃;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线性正相关:卵、幼虫、雌成虫、雄成虫和雌成虫世代和雄成虫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8.62、16.12、17.07、17.82、15.02、16.27℃,有效积温为249.84、397.46、377.9、323.78、1053.82、931.53日·度;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同时通过测量发现33℃意大利蝗雌虫和雄虫体重均最大。  相似文献   

18.
张含藻  胡国强 《昆虫知识》1990,27(4):228-230
大斑芫菁、眼斑芫菁为药用昆虫,是蝗虫的天敌,但为害豆类作物,每年发生1代。前者以幼虫越冬而后者以卵。二者各有所属栖息地,互不干扰。在室温和湿度相同情况下,卵的孵化时间眼斑比大斑芫菁长的多。在蝗虫密度较大时必有斑蟊分布,二者呈正相关。另外,斑蟊与豆类作物的种类及种植数量亦呈正相关。斑蟊繁衍较难,其种群数量有下降趋势,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9.
焦懿  赵苹 《昆虫学报》2002,45(4):482-486
中华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sinicus Jiang是白蜡虫成虫产卵期的主要天敌。该蜂成虫喜在自然光下活动,取食和交配都在寄主树上进行。中华花翅跳小蜂每雌平均怀卵量34.39粒,产卵前期2~3天。产卵量、产卵率和产卵天数与温度密切相关,27℃时产卵量和产卵率最高。30℃时产卵天数最少。21~27℃卵孵化率达80%以上。幼虫共5龄。每头跳小蜂幼虫平均取食蜡虫卵数分别为:1龄14.6粒,2龄29.8粒,3龄69.4粒,4龄126.9粒。5龄幼虫不取食。全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84℃和574.32日·度。补充营养能显著延长成虫寿命和产卵天数,提高雌虫产卵量。中华花翅跳小蜂成虫在田间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发生在4月上中旬和5月中下旬。每粒虫囊内跳小蜂幼虫数与白蜡虫健卵百分率呈负指数关系,拟合方程为:Y=96.0829Exp(-0.1872x)。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人工饲养条件下眼斑芫菁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不同发育阶段体内斑蝥素含量的变化。【方法】收集不同发育阶段的眼斑芫菁,通过热碱浸提法提取斑蝥素,而后以气相色谱法检测含量。【结果】在幼虫期,1龄幼虫斑蝥素相对含量最高,2龄幼虫斑蝥素相对含量降到最低点;以后随着虫体的发育,幼虫体重和斑蝥素含量都逐渐增加。羽化后的成虫经隔离饲养,雄虫在羽化后5~30天大量合成斑蝥素,而雌虫体内斑蝥素含量则极低,具有典型的性二型现象;雌雄混合饲养组中,20~30天雌虫体内可以检测到大量斑蝥素,而同期雄虫斑蝥素含量远低于隔离饲养组。【结论】幼虫期斑蝥素含量随虫体发育而增加;成虫期主要由雄虫合成斑蝥素。混合饲养组成虫平均单头斑蝥素含量高于隔离饲养组雌雄虫平均斑蝥素含量。成虫身体各部位的斑蝥素含量以腹部最高,胸部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