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单克隆抗体因其与抗原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强亲和力,已成为抗体药物研发的主要类型。但随着天然单克隆抗体的深入研究,它的诸多缺陷也浮出水面,如与抗原结合次数有限、带来非预期的抗体清除效应和抗原累积效应。人们不再局限于天然抗体的筛选,而是想通过改造提升抗体药物的药效。近年来,一类新型再循环抗体的问世,很好地解决了天然单克隆抗体发展的瓶颈。再循环抗体可以在胞外结合抗原,在细胞内与抗原解离,使抗体结合抗原次数最大化,减少抗原介导的抗体清除效应和抗体介导的抗原累积效应,并且再循环抗体可以通过进一步的Fc改造来加强与Fc受体的亲和力。文中综述了再循环抗体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特点、改造方法及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肝癌特异性鼠源及其人源化单链抗体基因的表达策略并比较二者的结合能力,在3种载体中分别以融合、分泌及胞内表达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对复性后的单链抗体以抗原捕获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3种载体中表达的鼠源及人源化单链抗体都是包含体,诱导物浓度及培养温度不影响表达形式;抗原捕获细胞ELISA表明人源化的单链抗体和鼠源单链抗体有相近的抗原结合能力。结论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可溶性可能主要由自身氨基酸一级序列决定;先前的设计所采取的人源化方案没有影响到鼠源抗体的CDRs的天然构象,表达的人源化单链抗体提供了免疫原性评价及临床应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制备高亲和力人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全套抗体可变区基因组装到丝状噬菌体表达载体内 ,与噬菌体外壳蛋白Ⅲ或Ⅷ基因融合并表达到噬菌体表面 ,以固相化的抗原作配基 ,通过吸附 洗脱 扩增的富集过程 ,筛选到与抗原特异结合的抗体克隆 ,并得到相应的抗体可变区基因。因此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可以被认为是体内抗体生成过程的模拟 ,首先建立足够多样性的抗体库 ,然后通过免疫亲和筛选即可能得到针对任何抗原的人抗体。该技术省时省力 ,无...  相似文献   

4.
李文辉 《生命的化学》2002,22(2):197-198
简介了抗原化抗体的性质、构建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抗体库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工程抗体可称为第三代抗体,其较前两代抗体有免疫原性低,用途多样等优点。其中抗体库技术又较另两种基因工程抗体(嵌合抗体,改型抗体)优越,可不经免疫制备抗体,又可实现完全人源化,理论上若构建出有足够库容量及多样性的抗体库,便可从中筛选任何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该技术有可能取代杂交瘤技术,本文综述了抗体库技术的产生,发展,优点及应用前景等。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一株肝细胞癌特异性鼠源及其人源化单链抗体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策略并比较二者对抗原的结构能力,在三种载体中分别以融合、分泌及胞内表达的方式进行了研究,表达产物均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复性后的单链抗体以细胞ELISA及竞争抑制流式细胞仪法进行检测,表明人源化单链抗体和鼠源单链抗体有相近的抗原结合能力。结论是: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可溶性可能主要由自身氨基酸一级序列决定;先前的设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一株肝细胞癌特异性鼠源及其人源化单链抗体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策略并比较二者对抗原的结合能力,在三种载体中分别以融合、分泌及胞内表达的方式进行了研究,表达产物均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复性后的单链抗体以细胞ELISA及竞争抑制流式细胞仪法进行检测,表明人源化单链抗体和鼠源单链抗体有相近的抗原结合能力。结论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可溶性可能主要由自身氨基酸一级序列决定;先前的设计所采取的人源化方案没有影响到鼠源抗体的CDR的天然构象,表达的人源化单链抗体提供了免疫原性评价及临床应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蛋白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是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之一.蛋白抗原难以合成、纯化且易于降解,低质量的蛋白抗原可能会导致该研究复杂、耗时、昂贵,甚至不可靠;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可能涉及易接触的抗原结合位点也可能给其带来挑战.故本研究开发出高效的实验体系,仅使用相应肽段作为抗原,来研究蛋白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以抗A型肉毒杆菌抗体...  相似文献   

9.
单域重链抗体是目前中和胞内病原体抗原的重要分子之一,研究以结核分枝杆菌Rv0733-6His融合抗原为靶标,对羊驼非免疫单域重链抗体库进行了3轮淘洗,通过ELISA和测序方法,从1024个克隆中筛选出10个独立单域重链抗体序列,继而用原核表达并鉴定了1株Rv0733-VHH-Fe-6His抗体。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Rv0733-VHH—Fe-6His抗体可以特异性地结合Rv0733抗原。提示Rv0733-VHH抗体可能具备结合胞内菌相关抗原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植物抗体     
田金龙  侯静 《生命世界》1992,19(6):38-39
抗体结合抗原的高度亲和性和特异性,以及抗体近乎无限的多态性,使得抗体成为蛋白质中的一个异常有用的类别。单链抗原结合蛋白及催化抗体的设计研究进展,为抗体应用性及新的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保证。因此,Hiatt,Cafferky和Bowdish报道的在植物体内抗体  相似文献   

11.
李孟津 《生命科学》1992,4(1):14-17
抗体在生物学研究以及在医学和工业应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物质都能产生抗体,并且抗体对靶物质有相当高的专一性和亲合性。抗体在与抗原结合后还有  相似文献   

12.
早期抗体药物是鼠源单克隆抗体,存在免疫原性强、半衰期短等问题。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抗体药物从最初的鼠源单抗,逐步发展为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及全人源化抗体。通过片段重组、位点修饰、药物偶联等方法,科研人员研发了包括抗体融合蛋白、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小分子抗体片段等形式多样的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抗体药物人源化历程,不同类型的抗体结构和特点,以及抗体药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抗体药物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重组结核分枝杆菌ESAT6、CFP10、M16和M38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检测蛋白芯片。方法:将制备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ESAT6、CFP10、M16和M38及购买的LAM抗原点于醛基化修饰的玻片上,制备成结核抗体检测蛋白芯片;使用该芯片对130例临床结核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5项结核抗体的构成比。结果:结核杆菌抗体检测蛋白芯片的敏感性为90.8%(118/130),特异性为90%(45/50),LAM的检出率最高为91.5%。结论:用ESAT6、CFP10、M16和M38及LAM抗原制备的结核杆菌抗体检测蛋白芯片用于结核病辅助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蛋白芯片试剂盒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获得人源抗体的重要方法,此文探讨大容量天然噬菌体抗体库在筛选人源抗体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获得抗体基因并且构建到含有重组位点的载体pDF中获得初级噬菌体抗体库,初级库在重组系统中重组之后获得了容量为9×1010的天然Fab噬菌体抗体库,通过序列测定和重组蛋白筛选来对抗体库的质量进行初步鉴定。对随机挑取的96个克隆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各种型别比例基本合适;用四种抗原筛选有明显的富集,并且获得了针对其中一种抗原的阳性抗体克隆。  相似文献   

15.
基因工程抗体的性质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基因工程抗体的理化 及生物学性质 如果需要全抗体分子,目前仍主要选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而抗体片段则主要用大肠杆菌或噬菌体所表达的。在诊断及治疗,特别是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上,功能抗体片段显示其特殊的优越性。小鼠IgA PMC 603在与抗原结合时或不与抗原结合时的晶体结构已研究得很清楚。通过对这个抗体的研究,掌握了抗体各个区段的基本特征。 1.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ies) 嵌合抗体的制作通常是把分泌高亲和力抗体的鼠杂交瘤细胞林中分离到的V基因(VH和VL)连接起来,在骨髓瘤或杂交瘤细胞内表  相似文献   

16.
如何纯化卵黄抗体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卵黄抗体 (IgY)是生物制品一种重要原料。多抗血清的制备量少 ,所需的抗原多 ,易与补体结合 ,且质量不均一。卵黄抗体克服了多抗血清的不足 ,1只高产母鸡每年可以获得 30 0多枚免疫蛋 ,获得的抗体多 ,特别有利于稀有抗原抗体的制备 ,且IgY没有Fc结构 ,因而不与补体结合[1] ,更重要的是IgY不与血清中类风湿因子结合 ,提高了免疫学检测准确性[2 ] ,所得抗体质量较抗血清均一。然而IgY的分离纯化一度成为难题 ,主要困难在于如何去除高浓度的脂类 ,提高IgY的纯度。目前IgY的广泛应用往往受到制于IgY的分离纯化 ,不分离纯…  相似文献   

17.
用固相化甲肝抗原,对所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库进行了3轮淘筛。第3轮淘筛后洗脱下来的噬菌体,较第l轮增加了近100倍。含有抗体重链基因和轻链基因的重组克隆.也由淘筛前的25%增至100%。说明甲肝抗原对抗体库的淘筛,富集了表面呈现甲肝人单抗的噬菌体。经夹心ELISA法筛选到抗甲肝病毒噬菌体抗体,并以竞争抑制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抗体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以纯化、灭活的HSV-I为抗原,体外致敏洗涤过的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37℃孵育12天,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用ELISA法测定。11例血清HSV-I抗体阳性成人的淋巴细胞接受灭活HSV-I抗原致敏后,培养上清中均能检出特异性抗体,抗体类型为IgG(26.6土23ng/m1),体外产生的特异抗体水平与原血清抗体水平无相关性(R=0.45,P>0.05)。同法刺激新生儿淋巴细胞;不能诱生任何类型的HSV-I抗体。在本实验系统中,特异性抗体应答是一个蛋白质的全新(de novo)合成过程,应答水平和体外致敏用的病毒抗原量有明显剂量依赖关系,最适刺激抗原量为108ng/ml。HSV-I抗体应答需要T、B细胞的相互作用,两类细胞单独均不能诱导特异性HSV-I抗体应答。在本实验系统中加入适量重组人γ干扰素,能增强抗体应答水平,过高剂量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单链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链抗体(ScFv)是抗原与抗体结合的最小单位,是由连接肽将抗体重链可变区(VH)与轻链可变区(VL)连接而成的单链抗体可变区片段,本文从单链抗体的结构、特性、构建、表达方式,用途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在免疫分析和生物芯片中,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被广泛应用,其中抗体的固定化是研发高效诊断和分离工具的关键环节。生物分子工程、材料化学与交联剂化学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抗体固定化技术的发展。 抗体可以通过物理吸附、共价偶联和亲和相互作用固定到不同类型的固相表面。 抗体固定化的目标是以一种正确的空间取向将抗体固定到固相表面,在完全保留抗体构象和活性的同时最大化抗原的结合能力,这对固相化抗体的分析性能至关重要。 对固定抗体到固相载体表面的各种最新方法进行了阐述,包括物理吸附法,通过羧基、氨基、巯基、糖基和点击化学的共价结合法以及基于生物亲和作用的固定法,并对固定化抗体的表征方法进行了归纳,最后对抗体固定化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