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液泡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大型细胞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本文报导了用双酶直接酶解法从烟草叶肉细胞中分离原生质体和完整液泡。在最适保存条件下,原生质体和液泡分别在36和12小时后,尚有一半保持活力。液泡内含有大量游离氨基酸,液泡膜ATPase的最适pH为7.0,受Cl-激活,受NO3-抑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选择不同的分离、纯化步骤并比对分析,筛选出纯化烟草中多酚氧化酶(PPO)的优化组合方案。方法:采用分段盐析、DEAE-SepharoseFastflow和SephadexG-150柱层析纯化PPO,通过测定和比较酶活性筛选最佳条件。结果:确定了最佳盐析浓度(40%)和柱层析条件,SDS-PAGE、FPLC以及动力学常数的检测结果表明,纯化出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Km为1.2mmol/L,得到了纯化91倍的烟草多酚氧化酶Ⅱ。结论:优化方案减少了有机溶剂分级沉淀、阳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使纯化过程大大缩短。 相似文献
4.
采用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和SP Sephadex C-25阳离子交换柱层析等步骤,对烟草磷酸吡哆醛水解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该酶被纯化了119.6倍,得率为28.49%,经凝胶过滤和SDS-PAGE测得该酶的全分子量为49.6 kDa,亚基分子量约为25 kDa;该酶最适温度为50℃,最适反应pH为5.5;Mg2+、Ca2+、Mn2+等对该酶有激活作用,金属离子螯合剂EDTA对酶有抑制作用,加入Mg2+后抑制作用得到解除;在最适反应条件下,测得反应底物磷酸吡哆醛(PLP)和磷酸吡哆胺(PMP)的Km值分别为0.23 mmol/L和0.56 mmol/L.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的细胞中分离纯化出高纯度且完整的气囊,并对气囊的结构组成蛋白进行鉴定。【方法】采用渗透冲击与溶菌酶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次低速离心提纯气囊,纯化所得气囊用负染色透射电镜观察气囊的纯度、完整度和形态。将纯化得到的气囊溶解后进行SDS-PAGE电泳,电泳后的蛋白条带运用LC-MS质谱法完成鉴定。【结果】从气囊的电镜照片可以看出提纯后的气囊纯度高,完整性好。气囊是两端呈锥状的圆柱体状,各气囊的直径大小一致,约120 nm,但长度不同,从约500 nm到1 500 nm不等。SDS-PAGE电泳和质谱法鉴定出气囊的两种主要结构组成蛋白Gvp A和Gvp C。【结论】这些研究对后续揭示气囊的精细结构和深入研究水华蓝藻浮力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效分离原生质体是遗传转化、细胞融合和再生培养的基础性工作。该实验以苦荞(Fagopyrum tartaricum)品种‘榆6-21’的叶肉细胞为材料,研究了酶类组合、甘露醇浓度、酶解时间以及离心速度对苦荞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液组成为1.5%纤维素酶R-10+0.5%离析酶R-10+0.5mol/L甘露醇+20mmol/L MES+20mmol/L KCl+10mmol/L CaCl2+0.1%牛血清白蛋白,以第5~7片真叶为材料,用胶带纸撕去叶片下表皮后,25℃黑暗酶解4h,以900r/min离心收集,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产量可达6×106个/g,活力达到90%以上;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检测原生质体的转化效率,以分离纯化的苦荞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为受体,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与其混合后,在终浓度为20%PEG4000介导下,黑暗转化20min,可以检测到较高活性的萤火虫荧光素酶和海肾荧光素酶,证明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可成功转化到原生质体中。研究结果为苦荞原生质体瞬时转化及遗传操作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烟草爱精后胚囊和合子的分离及合子的离体分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酶解-振荡,酶解-解剖及酶解-研磨3种方法分离出烟草(Nicotianatabacum)受精后生活胚囊,其中以第三种方法效果最好,将分离在胚囊经再次酶解并结合显微解剖,进一步分离出合子,胚乳细胞及其原生质体。以微室饲养法培养离体合子,启动了第一次分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离纯化苦瓜种子核糖体失活蛋白(RIP)的方法,并研究利用纯化后的RIP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活性。方法:用盐溶液抽提总蛋白后,经30%~90%的(NH4)2SO4分级沉淀,制成粗提液。用CMSepharoseFastFlow离子交换层析结合SephadexG-75凝胶柱分离纯化RIP。结果与结论:经SDS-PAGE检测及RNAN-糖苷酶活性鉴定,确定最终得到的蛋白为苦瓜RIP;所纯化的RIP对感染黄瓜和番茄的TM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RIP的浓度并不与其抑制TMV的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在植物叶子中含量很高,一般约占总可溶性蛋白的50%以上,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一种蛋白质(Ellis 1979)。这种蛋白质含有高水平的必需氨基酸(Kung等1980),它作为人类的一种补充营养食品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简便的、得率高的并可大规模制备的蛋白质纯化技术。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又是光合作用中固定二氧化 相似文献
10.
11.
莲子叶叶肉细胞液泡的类型,来源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子叶发育期间叶肉细胞液泡系变化巨大。发育阶段Ⅰ时,液泡系为具一些单个小液泡的分生细胞型。1—2天后,进入发育阶段Ⅱ,这时中央大液泡形成,液泡系转变为分化细胞型。细胞质和液泡中出现大量小液泡。新液泡的来源和发育是多样的:可由(1)核外膜起泡、断落、扩大形成;(2)高尔基体端部膨大、断落、扩大形成;(3)管状粗糙型内质网任意部位出芽或端部膨大,脱掉核糖体,断落、变形形成;(4)质膜内陷,吞并部分细胞质或营养液形成;(5)中央液泡被原生质丝分割等方式形成。在发育阶段Ⅱ和Ⅲ期间新生液泡大分小合,形成许多平均直径为0.4—1.2μm,形态各异的液泡群。它们各自发育成溶酶体、圆球体、微体、壁旁体、自体吞噬泡和胞饮液泡等。在后继发育中,一些液泡转变为蛋白体和脂肪体。本章论证了莲子叶的液泡系具有同双子叶植物子叶液泡系相似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光呼吸代谢物乙醇酸、乙醛酸和草酸对烟草叶片硝酸还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乙醇酸、乙醛酸和草酸能明显促进烟草(Nicotiana rustica)叶片在黑暗中的硝酸还原,光呼吸抑制剂a-羟基吡啶甲烷磺酸能消除前二者的促进作用而不能完全消除草酸的作用。草酸+NAD~+能显著促进离体的硝酸还原。烟叶提取液加入草酸和NAD~+后生成NADH和CO_2认为活体内由乙醛酸氧化生成的草酸是经脱氢生成NADH供硝酸还原之用。未能证明在烟叶内存在乙醇酸脱氨酶,因此排除由乙醇酸直接脱氢以还原硝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实验,就烟草膜保护酶系统对土壤Hg,Cd,Pb胁迫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Hg,Cd,Pb浓度的增加,POD活性逐渐增加,CAT活性逐渐减小,SOD活性在三种元素共同作用时逐渐下降,在元素单一或两两作用时,SOD活性呈单峰曲线,但总体水平仍较低。土壤Hg,Cd,Pb的这种影响表现出三元素共同作用>两两元素作用>单一元素作用。影响的结果造成活性氧产生与清除之间的不平衡,致使相关生理生化过程紊乱。三种重金属对烟草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湖南、江西两地铀矿床区采集土壤样品 13份 ,用选择性培养基从 10 -3 稀释的平板中分离到卵黄反应阳性菌 2 38株 (其中xw1,xw2 无该菌 )。从中筛选 8株 ,经纯化培养 ,对 8株进行了显微镜和电镜的形态观察 ,其形态为典型的杆菌 ,大小为 1.2~ 1.4μm× 2 .6~ 3.4μm ,芽孢为椭圆或橄榄果实形。没有孢囊和伴孢晶体 ,周生鞭毛。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证明 ,8株均为典型的蜡状芽孢杆菌 (Bacilluscereus)。 相似文献
15.
Saprativ P. Das Rajeev Ravindran Deepmoni Deka Mohammad Jawed 《Preparative biochemistry & biotechnology》2013,43(7):717-734
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the usage of dried leafy biomass of mango (Mangifera indica) containing 26.3% (w/w) cellulose, 54.4% (w/w) hemicellulose, and 16.9% (w/w) lignin, as a substrate for bioethanol production from Zymomonas mobilis and Candida shehatae. The substrate was subjected to two different pretreatment strategies, namely, wet oxidation and an organosolv process. An ethanol concentration (1.21 g/L) was obtained with Z. mobilis in a shake-flask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SSF) trial using 1% (w/v) wet oxidation pretreated mango leaves along with mixed enzymatic consortium of Bacillus subtilis cellulase and recombinant hemicellulase (GH43), whereas C. shehatae gave a slightly higher (8%) ethanol titer of 1.31 g/L. Employing 1% (w/v) organosolv pretreated mango leaves and using Z. mobilis and C. shehatae separately in the SSF, the ethanol titers of 1.33 g/L and 1.52 g/L, respectively, were obtained. The SSF experiments performed with 5% (w/v) organosolv-pretreated substrate along with C. shehatae as fermentative organism gave a significantly enhanced ethanol titer value of 8.11 g/L using the shake flask and 12.33 g/L at the bioreactor level. From the bioreactor, 94.4% (v/v) ethanol was recovered by rotary evaporator with 21%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相似文献